最新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大二下.docx
- 文档编号:26818498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8.73KB
最新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大二下.docx
《最新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大二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大二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大二下
可见“体验化消费”广受大学生的欢迎、喜欢,这是我们创业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
调研要解决的问题:
(二)创业优势分析
(3)优惠多
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饰品文化,将这些饰品汇集到一起再进行新的组合,便可以无穷繁衍下去,满足每一个人不同的个性需求。
开了连锁店,最大的好处是让别人记住你。
“漂亮女生”一律采用湖蓝底色的装修风格,简洁、时尚、醒目。
“品牌效应”是商家梦寐以求的制胜法宝。
(1)价格低
(1)专业知识限制
调研课题:
2、Google网站www。
people。
com。
cn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1.关汉卿是元代文学高峰的戏剧作家,元杂剧的奠基人。
《窦娥冤》是元代悲剧的第一杰作。
.戏剧成熟的标志——元杂剧
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侯,尚兀自不肯休。
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来幽冥。
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2.《西游记》和《金瓶梅》标志着章回体小说成熟。
3.《西厢记》改编自唐传奇《莺莺传》
4.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是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改编而成。
5.《李逵负荆》是元杂剧中与《水浒传》故事相符合的戏剧,与高文秀的《双献功》是元代最好的两部戏剧。
6.马致远——“曲状元”
7.《琵琶记》——南戏中兴之祖
8.刘时中被称为“曲中白居易”。
9.我国古代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金瓶梅》,是世情小说的代表作。
作者是“兰陵笑笑生”。
10.《忠义水浒传》全译本: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于1993年翻译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70回本。
11.《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被称为“英雄谱”。
12.《红楼梦》作者自序: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3.[中吕·普天乐]《西湖即事》:
蕊珠宫,蓬莱洞。
青松影里,红藕香中,千机云锦重,一片银河冻。
缥缈佳人双飞凤,紫箫寒月满长空。
阑干晚风,菱歌上下,渔火西东。
14.[中吕·卖花声]《怀古》:
—作者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15.[正宫端正好]—《西厢记》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16.《儒林外史》中杜少卿与《红楼梦》中贾宝玉都是新型人物。
17.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18.汤显祖《牡丹亭》被称为“二十分才情的人世红娘“。
19.明代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20.标志着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金瓶梅》和徐渭《四声猿》。
21.元代四大爱情悲剧:
《墙头马上》、《倩女离魂》、《拜月亭》、《西厢记》。
22.明代三大英雄传奇:
《说唐系列》、《说岳系列》、《说杨系列》。
23.《水浒传》作者两个:
施耐庵和罗贯中
24.标志康熙时期戏剧最高水平:
《桃花扇》、《长生殿》。
25.《西游记》作者:
吴承恩。
26.“临川四梦“指的是:
《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名词解释:
1.杂剧:
形式特点
(一)元杂剧的体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少数也有一本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的
(二)元杂剧的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两部分组成(三)元杂剧的角色主要有末、旦、净、丑四类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题材多样,反映社会生活面广。
(二)时代色彩鲜明强烈(三)风格流派丰富多彩。
2.散曲:
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散曲的名称,是相对于剧曲(即杂剧)而言的。
剧曲有曲词、有宾白、有科介,是专在舞台演出的;而散曲则没有宾白科介,是用以清唱的。
散曲虽然因为和乐歌唱而具有强烈的音乐性,但实际上似属诗歌范畴。
散曲在当时称为乐府,如杨朝英所著《大平乐府》、无名氏所著《乐府新声》、《乐府群玉》等,都是散曲集子。
到明初朱有墩的《诚斋乐府》,方有散曲之称,但单指小令,跟我们今天用来兼指小今和套数又不尽相同。
3.“三言两拍”:
三言: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三言”的明代作品,都是模拟宋元话本小说形式写成的专供人们阅读的新小说,被后人称为“拟话本”。
“三言”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二拍”:
“拟话本”个人创作《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标志着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南戏”:
所谓南戏,就是南曲戏文,是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根据明代祝允明《猥谈》和徐渭《南词叙录》记载,它大约产生于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到高宗南渡之际,盛行于南宋。
因为它起源于浙江温州地区,所以又叫“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元灭南宋以后,北杂剧盛行,南戏一度衰弱。
到元末,杂剧逐渐衰微,南戏则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并为明清传奇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5.“七实三虚”:
“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
“三分虚构”则是指作者基于一定的思想观念和美学理想,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断,并辅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相比之下,“七分实事”不难做到,而“三分虚构”相对困难,“全实则死,全虚则诞”。
6.神魔小说:
明中叶后出现热潮,主要是接受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道家仙话、佛教故事、民间传说的养分而后产生的。
主要特征:
“奇”和“幻”(与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的“真”和“正”相比)《西游记》是典范之作。
7.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
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
1.分章叙事2.分回标目3.每回故事相对独立4.前后勾连,首尾相接5.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就是章回小说的诞生过程。
《西游记》、《金瓶梅》的出现标志章回小说的成熟。
论述或简答题
1.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
元代城市经济在宋金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从而为元杂剧的兴盛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庞大的市民阶层,是元杂剧的观众基础;发达的商业经济,为元杂剧的演出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物质条件
二)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礼教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方面发展。
戏剧演出是一种能够得到各阶层观众普遍欢迎的艺术形式,识字的和不识字的都能在剧场中满足自己的文化娱乐需求。
元杂剧之所以兴旺发达,就是因为它能从广大观众的感情和愿望出发,结构剧情,编写戏文。
三)元代从立国之初即采取一种压制和歧视汉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
元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下降,走向瓦舍书会,扩大了戏剧创编队伍,也使戏剧家自身更多地深入社会,接近人民,丰富了写作素材。
2.元杂剧衰落的原因:
一)大德以后社会安定,科举制度恢复,一部分文人产生仕进幻想,剧作家出现脱离现实倾向,作品缺乏前期那种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精神。
二)受南方观众欣赏习惯和南方绮丽文风的影响,剧作家偏重于辞藻形式的追求。
三)杂剧本身体制上的缺陷,如一本杂剧四折一楔子,由一人主唱的形式,对反映复杂的生活内容和表演艺术都有一定的限制。
3.《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是一部形象的百年战争史,是一部真正的战争文学作品。
“全景式的军事文学”作品,其反映战争规模之大、之广,时间持续之长,其描写战争的艺术技巧之高,在古今中外军事文学中也是罕见的
1)、善于把握各次战争的联系与区别,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
犯中求避,同中见异,特点鲜明,绝不雷同
如:
仅火攻小说就写了几十次,但每次火攻的描写都独具特色:
诸葛亮:
“火烧博望坡”与“火烧新野”
“博望之火在城外,新野之火在城中;博望之火在林木,新野之火在房屋也”。
2)、注重表现“智谋”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三国演义》写战争,不仅写力,更重在写智,写指挥员在战略决策、战术运用、力量转化等方面运筹的正确与否。
全书百二十回,仅标题带“计”、“智”、“谋”等字眼的达三十回
三大战役,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原因都在于取胜一方智术和谋略的正确运用:
官渡之战中曹操7万战胜袁绍70万,主要是靠了谋略的正确;
袁绍主要败在不采纳好的建议与主观指导的错误:
沮授:
“缓战坚守”;许攸:
乘虚进军许昌
3)、注重在战争中写人
《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是参加战争的人,人的才能智慧,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人物的性格冲突,而不是着重写战争的过程。
详写战前谋划;详写主动、得胜方;常以失败者的“智”来衬托获胜者的更加高明。
如,赤壁之战,略写曹魏(不足1/5篇幅);详写孙、刘一方,突出表现周瑜、诸葛亮的胸襟胆识和谋略智术。
曹操虽连中三计,但非轻易上当的
4)、注重战争场面气氛的渲染,多用对比衬托、张弛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等
作者善于把紧张激烈的战斗与轻松闲适的场面结合起来写。
既有庞德抬棺决战、夏侯惇拔矢啖睛那样激昂慷慨的场面,也有诸葛亮弹琴退仲达、观鱼平五路那样悠闲自得的场面、赤壁大战中,有许多娴雅情节,如:
诸葛亮与鲁肃的乘雾联舟,酌酒取乐;周瑜与蒋干的故友重逢,歌舞宴饮;庞统的幽居草舍,挑灯夜读;曹操的凌波横槊,对月吟诗等
4.《水浒传》中宋江的形象。
最能体现“忠义”悲歌主旨的是义军领袖宋江的形象。
作为这样一部书的第一主角,宋江俨然就是“忠义”的化身。
“忠”和“义”本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概念。
“义”的社会理想层面是要梁山义军反抗黑暗,替天行道;而“忠”的伦理道德规范是要梁山义军拥戴朝廷,维护现实的政治秩序。
正因为“忠”“义”的内涵不一,相互对立,所以二者很难两全。
要“忠”就要舍“义”,要“义”就会不“忠”。
宋江的性格,就是在“忠”和“义”的相互矛盾中曲折发展的。
上梁山之前,虽然“义”使宋江结交江湖,济困扶危,在广大百姓中赢得了“及时雨”“呼保义”的美称,但在灵魂臣处,他总以为与官府作队、反抗朝廷是大逆不道,特别是上了梁山之后,他脑子中的“忠”观念不断增长,而“义”的思想则在迅速减弱。
在梁山坐上第一把交椅,就迫不及待地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这无疑是他推行全新路线的一个信号标志。
接着,他虽然领导着轰轰烈烈的起义事业,而内心却始终牢记着九天玄女的法旨:
“替天行道为主,全仗忠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为此,他一直是身在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念念不忘早日招安,报效朝廷。
特别是排座次后,宋江希望朝廷招安的思想更是日益抬头。
菊花会酒后赋《满江红》,就正式表示了“愿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意愿。
后来只要一有机会,不论是前来招安的朝廷官员,还是作战俘获的官军将领,宋江都要不失时机地向他们表白“心迹”,甚至乞求、忏悔一番。
直至最后走京师名妓李师师的后门,千方百计见到宋徽宗。
得到徽宗招安义军的亲笔草诏,梦寐以求的愿望最终实现为止。
总之,小说通过宋江形象的塑造,深刻揭示了梁山起义失败的原因,指出了起义失败的必然性。
5.《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
薛宝钗是作为林黛玉的对立面——封建淑女的形象——出现的。
她出身于“书香继世”的皇商之家,“家中有百万之富”,还“领着内帑(tang,音“躺”,旧时钱财府库)银粮”,是“护官符”上四大家族之一。
她是王家的外甥女,贾家的姨侄女。
与王熙凤是姑舅姐妹,与贾宝玉是两姨姐弟。
薛宝钗是在父亲早死,哥哥薛蟠又是个呆霸王,不成器,不能继承家业的情况下,自己为了进京待选公主、郡主侍读,有所出息,而寄住贾府的。
同是寄住在姨母家里,宝钗和黛玉这对儿表姐妹,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
如果说林黛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女性,那末薛宝钗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女儿。
林黛玉是反抗封建礼教的失败者,薛宝钗是恪守封建道德的牺牲品。
薛宝钗作为一个恪守封建礼教而最终成为礼教牺牲品的典型,其形象具有以下几点鲜明的特征:
1.首先是虔信、恪守封建道德观念,为躬行礼教,倾向理智,而压抑才情,丧失自我。
比如她本有很高的才学,在大观园中是唯一可以跟黛玉抗衡的才女,但她却坚信“女子无才便是德”,不仅以此约束自己,而且还常常用来劝导姐妹。
2.其次是有城府,“会做人”,喜怒不形于色;乖觉圆滑,善于处世,精通关系学。
既会对上逢迎,又会对下安抚,博得上下赞扬。
这一点,小说的描写是非常充分的,与林黛玉恰成鲜明的对比。
林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尖刻任性,幼稚天真,不通世故。
而薛宝钗则温厚贤淑,成熟老道,“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人云守拙”,精于世事。
可以进取时,“行为豁达”,“小惠全大体”;需要退守时,便“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3.再次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宝钗的“无情”集中体现为一个“冷”字:
冷情寡欲,冷漠处世,冷酷无情,直至心灰意冷。
甚至连她吃的药也是“冷香丸”。
宝钗的“冷”,其实是封建礼教带到她肌体内的“热”毒。
有了对封建伦理道德的“热”,势必表现为现实人生中的“冷”;过于倾向于封建的理智,必然导致心灵的“无情”。
需要强调的是,,宝钗的“无情”,绝不是由于她从娘胎里带来的品质的恶劣,而是封建思想禁锢、异化的结果。
作为“好好的一个清静洁白的女儿”,宝钗本还有着许多不可否认的“动人”之处:
一是“动人”的美貌:
在如花似玉的美女群中,在“千红”“万艳”的“女儿国”里,独有宝钗“艳冠群芳”,“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28回),以致竟使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
二是“动人”的学识:
通今博古,扎实全面。
上至国典朝章,下至雕虫小技,几乎无不精通。
三是“动人”的天性:
宝钗的人性虽然大部分已被封建道德扭曲、异化,但在她灵魂中,除了封建礼教的污染区外,也常见一些善良美好东西的闪光。
作家并没有把她写成一个被彻底否定的人物。
她对大观园里的姐妹们都能与人为善,甚至体贴入微。
总之,宝钗除了“无情”之外,确实有许多“动人”之处。
即使是无情,也不能说她是个一心想爬上“宝二奶奶”宝座的阴谋家,更不能说她是破坏宝黛爱情的罪魁祸首。
有些人往往因为她最终成了宝二奶奶,代替了宝玉向往的“木石姻缘”,便对她深恶痛绝。
其实,宝钗只是按着封建淑女的标准待人处世,就被封建家长看中了。
她与宝玉最终成婚,并不是她特意争夺的结果。
表面看来,她如愿以偿;实际上,嫁给宝玉并无幸福可言。
随着后来宝玉出家,宝钗的日子实际就是“守活寡”。
人们往往同情宝黛没有婚姻的爱情,却常常不太注意宝钗没有爱情的婚姻,两者其实是半斤八两,同样可悲的。
6.《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一、极幻与极真
1.《西游记》用超凡想象和极度夸张,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使全书从环境到人物、到情节都充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将这些奇人、奇事、奇境融于一炉,铸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
2.《西》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
因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影子,或含生活真理,奇幻得都入情入理。
。
如:
铁扇公主虽称霸一方,是个富有的女人,但由于牛魔王喜新厌旧、一夫多妻,便给她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二、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这是《西游记》真幻结合精神下的人物塑造的特色
如:
孙悟空形象:
“物性”:
猴子的外貌、习性等
“神性”:
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等
“人性”:
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又心高气傲、争强好胜
三、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
《西》已开始打破人物性格单一,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倾向,注意多角度、多色调塑造人物。
孙悟空:
理想型形象,代表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带有明显的英雄化;但也有争强好胜、爱戴高帽、喜欢奉承等缺点;
四、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
如:
对八戒贪吃、贪睡、贪财、贪色等漫画式的描绘,构成幽默诙谐的讽刺
五、曲折巧妙的结构
各部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特别是主体部分的取经故事所包括的41个小故事,几乎都可独立成篇。
整部《西游记》可以说是许多短篇小说的连缀与组合,属“短篇加短篇”的线性结构。
7.《三国演义》艺术虚构的主要技法。
1)、细心穿插、巧于构思。
即对正史、野史的各种材料重新组织,达到点铁成金的效果。
如:
把本与“失街亭”和“斩马谡”无关的“空城计”(裴注引“郭冲三事”),巧妙地”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淡化了诸葛亮用人不当的严重错误,还使“失、空、斩”成为历史上大智大勇、料敌如神的杰出才智的浓缩和典范。
2)、于史无征、采用传说。
对于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极为有用而正史又没有依据的内容,大胆采用民间传说.如:
“桃园三结义”、“关张古城会”、“蒋干盗书”、“借东风”、“华容道”、“孔明吊丧”、“五丈原禳星”等
3)、本末倒置、改变史实。
即将史书的个别事件加以改动构成新的情节如:
关羽“单刀赴会”
《演义》则采用关汉卿《单刀会》情节,突出关羽的勇武和凛然气概
“张辽降曹”:
史书载张辽主动降曹操,《演义》改为被俘后拒降,经刘、关说情,才被曹义释,为后来关羽在土山接受张辽劝降埋下伏笔
4)、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如:
“怒鞭督邮”本刘备所为,却移到张飞头上——突出张飞爽直鲁莽的性格
斩华雄的本是孙坚,小说改为关羽——衬托关羽的神勇
“草船借箭”本是孙权赤壁之战后第三年在濡须所为,小说变为孔明借箭——描绘孔明的神机妙算
5)、妙笔生花、善于铺叙
把史书中有关情节的简略记载渲染铺叙,成为文学佳作。
如:
“三顾茅庐”:
《三国志》: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12字
小说却挥洒笔墨,驰骋想象,尽情渲染,把它写得曲折丰满,既突出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
“赤壁之战”:
《三国志》记载非常简略,小说却以八回的篇幅,把它渲染得波澜壮阔,引人入胜。
8.《西厢记》的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
人物形象:
剧中的老夫人是一个封建家长的典型。
她是封建礼教、伦理道德和婚姻制度的维护者,同时她的封建观念是通过她自己的理解,并带着她个人的特点而表现出来的。
她和常人一样,关心、爱护着自己的女儿。
但她是个贵族夫人,她要按照封建阶级的要求来安排女儿的生活道路。
她竭力向女儿灌输三从四德等封建道德信条,要女儿服从崔相国生前定下的婚姻。
她唯恐女儿被闺房外的“非礼”之言所迷惑,派红娘到女儿身边去“行监坐守”。
她一旦发现莺莺的行动稍有逾越封建礼教之处,立即严加责备。
在兵围普救的危急关头,她许下不拘何人能退贼兵即与莺莺结为婚姻的诺言,但危难一过即翻悔前言。
面对莺莺和张生私下结为夫妻的既成事实,为了维护相国家谱的虚伪清白,她不敢去经官,但却又冷酷地逼迫张生进京投考。
老夫人的这些思想和行动表明,她的关心和爱护是渗透着鲜明的封建阶级内容的。
实质上她所关心爱护的是她所代表的本阶级的利益,而不是女儿的真正幸福。
这种关心和爱护的本身当然束缚了莺莺的行动,剥夺了莺莺爱情生活的自由权。
所以她越是关心和爱护,越是加重了对莺莺的磨难。
然而这个对自己女儿关心爱护有着封建思想自觉性的老夫人,却丝毫意识不到自己所带给女儿的忧伤和痛苦。
作品这样写来,就使批判的锋芒通过老夫人,直揭封建礼教、伦理和婚姻制度本身,鞭挞得准确而且有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作品的战斗意义。
张生是另一种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典型。
他本来每日“向诗书经传,蠹虫似不出费钻研”,一心向往着功名富贵,但遇到莺莺以后立刻倾心相爱,把“往京师去应举”的事业抛在一边。
尽管以后遭到老夫人赖婚、莺莺赖简等一连串精神上的打击,使他苦恼不堪,但对莺莺的炽热感情有增无减。
老夫人逼他进京投考,他一直“坐想行思”,“心头横躺着俺那莺儿”。
他中状元后,立刻派人告知莺莺,“以安其心”。
在等候除授期间,因思念过度而卧病,接到莺莺回信时又喜笑颜开,看得“高似金章,重似金帛,贵似金赀”。
莺莺称他是“志诚种”,红娘说他是“风魔汉”,又讽刺他是“银样蜡枪头”,评语恰如其分。
但作为一个一向埋头苦读诗书经传的封建知识分子,他在争取婚姻自主过程中带有很大的软弱性,并且对复杂的人生社会也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体验,满身十足的书生气。
这些特点和他热情、诚恳的态度相结合,形成了其志诚、莽撞、迂腐的喜剧性格,博得观众或读者善意的笑声。
他爱得深沉、真挚,但对爱情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却往往表现得束手无策。
他被老夫人冷落后,无计可施,竟要“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
为了能与莺莺成亲,不得不答应老夫人赴京应试,在封建家长面前作了妥协。
这些表现都和他的阶级、身份、教养以及具体环境有紧密的关联,使人感到合情合理。
红娘是《西厢记》中最动人的形象。
她虽然不是主角,但却是剧情发展的主要线索。
她主唱的戏共为七折,占全剧的三分之一。
红娘是封建礼教的拆除者,崔、张爱情的撮合者。
她的热情、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的性格引人注目,为人喜爱。
她是崔相国府上的奴婢,负有监护莺莺的使命。
最初她忠实地执行老夫人布置的任务,当面严斥过张生的鲁莽行为,几次干涉过莺莺对张生表示感情的行为,使得张生怨恨,莺莺反感,对她存有莫大的戒心。
但她本身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又使她产生了对崔张遭受封建礼教迫害的某些同情。
特别是在孙飞虎围寺以后,对张生又感激,又敬佩,她衷心祝愿他们结为婚姻。
老夫人的突然变卦,更激起了她的义愤,于是完全站到反封建压迫的一方面来。
她不顾个人利害,替张生出谋献策,为他们传书递简,热情奔走。
尽管莺莺的戒心和虚情假意使她不快,张生的一度误会和怨恨给她带来烦恼,但她光明磊落,用善意的嘲笑和讽刺来帮助他们,坚定他们的斗争意志。
在“拷红”一场中,充分表现了她的智慧和沉着。
她不等老夫人责打,就先发制人,责以大义,晓以利害,最后终于制服了气势汹汹的老夫人。
红娘是从封建社会产生出来的代表市民阶层的新人物,是冲破封建势力破土而出的秀苗。
《西厢记》中有关红娘的描写,是剧本中思想性最强的地方。
艺术成就:
第一,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
《西厢记》在体制上突破了元杂剧的一本四折的常例,全剧五本二十一折,在元杂剧中堪称煌煌巨著。
第二,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
《西厢记》采用了双线复合结构,围绕崔、张的爱情主线,设置了三对戏剧矛盾:
老夫人与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孙飞虎的叛军与崔莺莺一家、张生以及普救寺僧人之间的矛盾。
老夫人与崔莺莺等人之间的矛盾,通过青年人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过程中反抗封建势力压迫和干扰的斗争,表现了“礼”与“情”的激烈冲突,构成了贯穿全剧的主线
第三,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中几个主要人物如莺莺、张生、红娘性格鲜明,形象逼真。
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生活教养和相互之间的具体关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同时运用心理描写、烘托渲染等手法,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把人物的性格一层层展现出来,使人物性格的发展真实可信。
第四,语言锤炼和运用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西厢记》大量吸收民间口语和古典诗词中有生命力的语汇,经过精心的陶冶、锤炼,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特点:
既有民间语言的新鲜、活泼,又有古典诗词的细腻、精炼;既有口语的平易、浅近,又有书面语言的典雅、华美和流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古代文学 复习资料 大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