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讲稿.docx
- 文档编号:26815935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68
- 大小:53.86KB
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讲稿.docx
《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讲稿.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讲稿
心力衰竭(heartfailure)
一、概述
1.定义:
有足够静脉回心血量情况下,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症
2.舒张性心力衰竭:
心排血量正常,左室充盈压高,肺静脉回流受阻
3.充血性心力衰竭:
伴有肺和/或体循环被动性充血
4.心功能不全或心功能障碍和心力衰竭:
前者是更广泛的概念。
心功能不全分四级,心衰分三度。
二、病因
1.原发心肌损害
1.1缺血性心肌损害:
冠心病心肌缺血、心梗等
1.2心肌炎和心肌病:
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
1.3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
糖尿病、B1缺乏、淀粉样变
2.心脏负荷过重
2.1压力负荷(后负荷、阻力负荷、收缩期负荷):
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高血压病
2.2容量负荷(前负荷、舒张期负荷):
1、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血液反流等。
2、左、右心或动静脉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
3、全身血容量增多或循环血容量增多如甲亢、贫血。
3.诱因:
呼吸道感染;快速性或缓慢性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摄钠、输液);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妊娠、分娩);治疗不当(洋地黄不足或过量);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它疾病(冠心病心梗、风心病风湿活动)。
三、病理生理
当基础心脏病损及心功能时,首先发生多种代偿机制,可使心功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在正常水平,但代偿机制均有负性效应,到一定时候出现失代偿。
1.代偿机制
1.1Frank-Starling机制
1.1.1正面效应:
前负荷增加→回心血量增加→舒张末容积增加→心室壁张力增加→心排量、作功增加
1.1.2负面效应:
心脏扩大到一定程度→收缩力下降→静脉压升高→到一定高度出现体循环、肺循环淤血
1.2心肌肥厚
→心肌细胞肥大→室壁变厚→收缩力增加→排血量增加
→心肌收缩力下降
1.3神经体液代偿机制液机(心房压升高,启动神经体液机制)
1.4交感神经兴奋增强
→心率增加→收缩力加强
→耗氧增加
1.5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
→维持血压;调节血液再分配,保证心脑等脏器供血;醛固酮分泌增加→水钠猪留→前负荷增加;
Ⅱ使新的收缩蛋白增加→心肌肥厚;醛固酮刺激成纤维细胞转变为胶原纤维→使心肌间质纤维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管腔变窄,同时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使血管舒张受影响;
这些改变称为细胞和组织重构,最终导致心力衰竭恶化→促进死亡。
2.心力衰竭时各种体液因子的改变
2.1心钠素(心房肽、ANF)由心房合成和分泌,有很强的利尿作用,心衰早期ANF增多,排钠利尿是机体对水钠潴留的反馈效应。
严重心衰转慢性,ANF反而下降,可能由于ANF被耗竭;
2.2血管加压素(抗利尿激素)有缩血管,抗利尿、增加血容量的作用(正效应),过强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
2.3缓激肽(bradykinin)生成增多与RAS激活有关,血管内皮细胞受缓激肽剌激后产生内皮依赖舒张因子(NO)有强的扩血管作用;
3.舒张功能不全
3.1主动性舒张功能障碍:
钙不能及时被肌浆网回摄及泵出胞外,两种过程均需耗能,当能量不足时会出现主动性舒张功能障碍。
如冠心病心肌缺血等;
3.2心肌顺应性减退或充盈障碍:
主要由于心肌肥厚如高血压、肥厚性心肌病、舒张功能不全均可出现在收缩功能不全之前
4.心肌损害和心室重构
原发性心肌损害和心脏负荷过重使心脏受损,所引起心腔扩大或心肌肥厚等各种代偿性变化,在此过程中心肌细胞、胞外基质、胶原纤维网等均有相应变化,也就是心室重构。
各种基础心脏疾病如果病因不能解除,引起心脏损害都可以代偿到失代偿,除了因为代偿能力有一定限度外,各种代偿机制的负面影响、心肌能量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纤维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心肌细胞减少使心肌收缩力下降,纤维化又使顺应性下降,重构更趋明显形成恶性循环。
四、心衰的类型
1.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
2.急性心衰和慢性心力衰竭;
3.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
4.心功能分级:
NYHA1928年提出分四级,优点简单易行,缺点凭主观感觉陈述,症状与客观检查有很大差距。
1994年AHA进行了修订,采用并行两种方案,在上述基础上加上客观。
慢性心力衰竭
一、流行病学
慢性心力衰竭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最终归宿和主要死亡原因。
随着人口老龄化发病率逐年增加,我国现在也已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为主要病因。
二、临床表现
1.左心衰竭(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为主)
1.1症状
1.1.1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
1.1.2咳嗽、咳痰、咯血(肺泡支气管粘膜淤血);
1.1.3乏力、疲倦、头昏、心慌(心排量不足);
1.1.4少尿及肾功能损害(血液重分配,肾血流量减少)。
1.2体征
1.2.1肺部湿罗音(侧卧位下垂侧较多,如单侧右侧较多);
1.2.2心脏体征(除基础心脏病固有体征外,有心脏扩大、P2亢进、舒张期奔马律)。
2.右心衰竭(以体静脉淤血为主要表现)
2.1症状
2.1.1消化道症状
2.2体征
2.2.1水肿上行性
2.2.2颈静脉征
2.2.3肝大
2.2.4心脏体征(右室大、三尖瓣关闭不全)
3.全心衰右心衰继发于左心衰而成,肺淤血症状相对减轻
三、实验室检查
1.X线检查
1.1心影大小及外形(心脏扩大的程度及动态改变间接反映心功能状态)
1.2肺淤血的有无及程度直接反映心功能状态
2.超声心动图
2.1准确提供各心腔大小变化、心瓣膜结构及功能
2.2估计心功能
2.2.1收缩功能(ejectionfraction,EF值正常EF值>50%)
2.2.2舒张功能(超声多谱勒是临床最实用的判断舒张功能方法)
2.3E/A比值>1
2.4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流速和舒张晚期流速
3.放射性核素检查
3.1核素心血池显影:
有助于判断心室腔大小和计算EF值
3.2记录放射活性-时间曲线计算左室最大充盈速率反映心脏舒张功能
4.心-肺吸氧运动试验(运动状态下测定患者对运动耐受量更能说明心功能状态)
4.1最大耗氧量(VO2max,单位ml/min.kg)心功能正常,此值应大于20
4.2无氧阈值(即呼气中CO2的增长超过氧增长,标志无氧代谢出现,)此值愈低心功能愈差,心功能正时大于14ml/(min.kg)
5.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将导管插至肺小动脉,则定各部位的压力及血液含氧量)
5.1心脏指数(cardiacindexCI)正常值CI>2.5L/(min.m2);
5.2肺小动脉楔压(PCWP)正常值PCWP<12mmHg;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综合病因、病史、症状、体征及客观检查而作出;
2.鉴别诊断
2.1支气管哮喘(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心源性哮喘(吗啡、氨茶碱)
2.2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
2.3肝硬化腹水伴下肢水肿与右心衰
五、治疗
1.治疗原则和目的
1.1纠正心力衰竭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症状的短期治疗不能改善长期预后和降低死亡率,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病因治疗、调节心力衰竭代偿机制、减少负面效应如拮抗神经体液因子过度激活等。
1.2目的:
1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
2、防止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
3、降低死亡率
2.病因治疗
2.1基本病因治疗:
多数心力衰竭的病因都有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
很多患者满足于短期治疗缓解症状,最终发展为严重心衰而失去治疗时机;
2.2消除诱因如感染、心律失常、贫血等。
3.减轻心脏负荷
3.1休息
3.2控制钠盐摄入
3.3利尿剂的应用(通过排钠排水,缓解淤血症状)
噻嗪类:
抑制髓袢升支段皮质释稀段CI-Na交换
噻嗪类
潴钾利尿剂:
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Na的重吸收
袢利尿剂:
抑制髓袢升支粗段CI-Na-k的交换
3.3.1噻嗪类:
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作用于远曲小管,抑制钠的重吸收。
副作用引起尿酸升高、干扰糖及胆固醇代谢
3.3.2袢利尿剂:
呋塞米(速尿)作用于髓袢升支,在排钠同时也排钾,为强利尿利
3.3.4注意点:
缓解症状较其它药迅速;唯一可以控制体液潴留的药物;不能单独用;是其它药物治疗心衰的基础,不能量小也不能过量;不良反应为电解质紊乱、低血压、氮质血症。
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相关药物的应用
4.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4.1.1作用机制:
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缓激肽降解,前列腺素增多,血管扩张;降低心衰患者代偿性神经-体液的不利影响,最终可改善心室及血管的重构。
4.1.2ACEI制剂种类:
主要考虑半衰期长短,卡托普利;苯那普利(1/3经肝排,肾功能损害较适用);培朵普利
4.1.3注意点:
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到一定程度可长期维持治疗;定期检测肾功能和血钾。
4.1.4副作用
Ⅱ抑制有关的副作用:
低血压;肾功能恶化;钾潴留,特别是糖尿病。
4.2抗醛固酮制剂的应用(抑制心血管的重构、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远期预后)
5.增加心排出量—洋地黄类
5.1作用机理:
抑制钠钾泵ATP酶,增加心肌收缩力;抑制迷走的传入纤维,减少来自中枢的交感神经冲动;抑制肾脏钠钾泵ATP酶减少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抑制肾脏肾素分泌;电生理作用:
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对房室交界区抑制最明显。
大剂量提高心房、房室交界、心室自律性,当血钾过低时,更易发生各种快速心律失常。
5.2洋地黄制剂的选择:
地高辛(digoxin);洋地黄毒甙(digitoxin);毛花甙丙(lanatosideC,西地兰);毒毛花甙K(strophanthinK)。
5.3洋地黄的适应症:
各种急慢性心衰,特别伴快速房颤和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高排心衰如贫血,心肌病、心肌炎效果欠佳;肺心病缺氧应慎用;肥厚型心肌病属于禁用。
5.4洋地黄中毒及其处理
5.4.1影响洋地黄中毒的因素:
心肌缺血、缺氧;水、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肾功能不全;心血管病常用药物如胺碘酮、维拉帕米;
5.4.2洋地黄中毒表现
5.4.3洋地黄中毒的处理
6.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
6.1肾上腺能受体兴奋剂:
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
6.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氨力农及米力农,对顽固性心衰有一定效果,但长期使用死亡率增加;
6.3正性肌力药短期应用改善心衰症状效果是肯定的。
由于心衰患者心肌处于血液或能量供应不足状态,过度或长期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将扩大能量供需的矛盾,使心肌损害更为加重,而导致死亡率反而升高。
7.β阻滞剂的应用
抑制心力衰竭交感神经系统不良作用,开始小剂量,逐渐增加剂量,应当长期治疗。
告知病人、2-3个月才能看到临床疗效,减少心脏事件发生,降低死亡率从而改善远期预后。
副作用:
体液潴留和心衰恶化;乏力,多数不需治疗;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低血压。
8.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9.血管扩张剂
9.1静脉扩张剂(减轻肺淤血不增加心排血量):
常用药物为硝酸盐制剂为主;
9.2动脉扩张剂(周围循环阻力下降,EF值及心排量提高):
常用药物α1受体阻断剂,直接舒张平滑肌制剂、钙通道阻滞剂;
9.3动、静脉均扩张:
硝普钠(不用于排出受阻病变)
10.舒张性心衰的治疗
10.1β受体阻滞剂
10.2钙通道阻滞剂
10.3ACEI制剂
10.4尽量维持窦性心律
10.5对肺淤血明显者可用静脉扩张剂或利尿剂
10.6无收缩功能障碍情况下,禁用正性肌力药
11.顽固性心力衰竭及不可逆心力衰竭治疗
11.1应努力寻找潜在的原因,去除诱因,使用正性肌力药
11.2静脉扩血管药
11.3心脏移植
六、思考题:
1.心室重构的发生机制?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发生机理是什么?
3.洋地黄类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中毒表现是什么?
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相关药物的分别作用机理是什么?
心律失常
第一节概述
一、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
二、心律失常的分类
1.冲动形成异常
1.1窦房结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
1.2异位心律被动性异位心律主动性异位心律
2.冲动传导异常
2.1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冲动传至某处,适逢生理性不应期)
2.2病理性(非生理性不应期所致)
2.3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
三、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1.冲动形成异常
1.1自律性增高
1.2触发活动
2.冲动传导异常
3.折返(快速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机制)
3.1两个部位传导性与不应性各不相同的闭合环
3.2其中一条发生单向阻滞
3.3另一通道传导缓慢,原阻滞通道有足够时间复极
3.4原阻滞通道再次激动,完成一次折返
四、心律失常的诊断
1.病史;
2.运动试验;
3.体格检查;
4.信号平均技术;
5.心电图检查;
6.临床心电生理检查;
7.长时间心电图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
8.食管心电图。
第二节窦性心律失常
一、正常窦性心律
1.频率60-100次/分;
2.p波在Ⅰ、Ⅱ、avf直立、avR倒置;
3.PR间期0.12-0.20秒
二、窦性心动过缓
1.p<60次/分
2.p波在Ⅰ、Ⅱ、avf直立、avR倒置
3.PR间期0.12-0.20秒
三、窦房传导阻滞
1.第一度窦房传导阻滞体表心电图无法识别;
2.第二度窦房传导阻滞分Ⅰ型、Ⅱ型;
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sinussyndrome)
1.病因
1.1窦房结病变;
1.2窦房结周围神经或心房肌病变,窦房结供血减少;
1.3迷走张力增高,某些药物影响等。
2.临床表现
2.1心、脑供血不足的表现:
眩晕、黑蒙、乏力,严重者出现晕厥(阿-斯综合症:
病人非麻醉状态由于心率突然变化导至急性脑缺血发作)
2.2异位心动过速发作时,出现心悸、心绞痛
3.心电图检查
3.1持续而严重的心动过缓;
3.2窦房阻滞或窦性静止
3.3窦房阻滞与房室阻滞并存;
3.4慢-快综合征(在缓慢窦性心律失常的基础上发生快速性异位心律失常)。
快速的异位心律可表现为房速、房扑、房颤、交界区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
4.心电生理与其它检查
4.1固有心率测定;
4.2窦房结恢复时间与窦房传导时间。
5.治疗
5.1无症状不需冶疗;
5.2有症状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
5.3慢快综合症者;起搏器加药物治疗
第三节房性心律失常
一、房性期前收缩
病因
1.1正常人;
1.2器质性心脏病。
心电图检查
2.1提前出现P’波,形态与窦性P不同;
2.2P’-R间期>0.12s;
2.3QRS波形态:
多为室上性;无QRS波;差异传导时QRS波畸形;
2.4代偿间歇不完全。
治疗
3.1无症状不需治疗
3.2病因治疗
3.3镇静
3.4β阻滞剂、钙拮抗剂
二、房性心动过速
1.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1.1病因:
正常人;器质性心脏病;药物中毒或电解质紊乱
1.2临床表现:
心悸胸闷、头晕;
1.3心电图与心电生理检查
2.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3.紊乱性房性行动过速
三、心房颤动
1.病因
1.1阵发性房颤:
正常人;心肺疾病;
1.2持续性房颤:
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1.3孤立性房颤(无心脏病变的中青年);
1.4快-慢综合征(部分老年患者)。
2.临床表现:
取决于心室率,易形成血栓→发生栓塞
3.体征:
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
4.房颤心律变规则
4.1恢复窦律;
4.2转为房性心动过速;
4.3心房扑动;
4.4房室交界区或室性心动过速;
4.5慢而规侧,可能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5.治疗
5.1急性房颤:
初次发作且在24~48小时内者,复律
5.2慢性房颤:
5.2.1阵发性(paroxysmal自行可复律)
5.2.2持续性(persistent不能自行复律)
5.2.3永久性(permanent通过复律与维持窦性心律治疗无效)
5.3治疗措施
5.3.1转复为窦性心律电转复药物转复
5.3.2维持窦性心律
5.3.3控制心室率
β受体阻滞剂可控制交感兴奋时增快的心室率和运动状态心室率。
静脉注射美托洛尔、艾思洛尔可使心室率迅速得到控制。
心功能Ⅳ级禁用
β阻滞剂有禁忌时可选用
β阻滞剂,应选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
第四节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一、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
1.心电图
1.1提前出现QRS波呈室上性
1.2QRS波前有逆行P波,PR间期少于0.12秒
1.3QRS波前后无P波
1.4QRS波后逆行P波,RP间期少于0.20秒
二、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
三、房室交界区相关的折返性心动过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简称室上速);
1.1病因:
多见于正常人,亦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1.2临床表现:
突然发生,突然终止;体查心律绝对整齐;发作时心悸胸闷、心绞痛、头晕、甚至血压下降;
1.3心电图检查QRS波群为室上性型;
1.4心电生理检查(心律失常折返发生机制);
1.5房室结双径路:
β(快)径路;α(慢)径路。
四、治疗
1.急性发作期
1.1刺激迷走神经
1.2药物
1.2.2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
1.2.3腺苷(ATP);
1.2.4洋地黄(毛花甙丙);
1.2.5升压药:
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禁用;
1.2.6其他药物:
β受体阻滞剂、胆碱脂酶抑制剂、胺碘酮
1.3超速抑制
1.4同步直流电复律
2.预防复发射频消融治疗,药物预防不常用
五、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
1.病因:
正常人;先天性心脏病。
2.临床表现:
无心动过速者少有症状;
3.心电图表现:
PR间期少于0.12秒;预激波;继发性ST-T改变;
4.治疗:
发作时同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但不用洋地黄等
第五节室性心律失常
一、室性期前收缩
1.病因:
正常人;各种心脏病;药物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2.临床表现
2.1可无自觉症状,亦可表现心慌、心悸感;
2.2严重频发的可诱发晕厥、心绞痛或低血压
3.室早Killip分级
3.1Ⅰ级单源偶发室早;
3.2Ⅱ级频发室早;
3.3Ⅲ级多源室早;
3.4Ⅳ级A成对室早;
3.5Ⅴ级B室速;
3.6Ⅵ级RonT现象
4.心电图检查
4.1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后无相关P波,ST段与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4.2配对间期恒定;
4.3有完全性代偿间歇,间位性室早无代偿间歇;
4.4室早可呈联律
4.4.1二联律:
一个窦性搏动跟一个期前收缩
4.4.2三联律:
二个窦性搏动跟一个期前收缩
4.4.3四联律:
以此类推
4.4.4连续两个室早为成对室早,三个以上为室速,形态相同为单形室早,形态不同为多形4.5室性并行心律(ventricularparasystole)
4.5.1配对不恒定;
4.5.2呈倍数关系;
4.5.3可产生融合波
5.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
5.1无器质性心脏病:
偶发室早、无症状者不需治疗;
5.2急性心肌缺血β受体阻滞剂、利多卡因;
5.3慢性心脏病变胺碘酮等。
二、室性心动过速
1.病因
1.1器质性心脏病
1.2药物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1.3原发性电生理紊乱
1.4偶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
2.临床表现
2.1非持续性室速:
发作时间少于30s,能自行终止;
2.2持续性室速:
发作时间超过30s,伴有血流动力学变化,需药物或电复律始能终止;
3.心电图检查
3.13个或3个以上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
3.2QRS波宽大畸形,ST-T方向与QRS主波相反;
3.3心室率100-250次/分,心律规侧,亦可略不规则;
3.4P与QRS无固定关系(房室分离);
3.5可有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
4.心电生理检查
5.治疗
5.1确定那些需要治疗
5.1.1无器质心脏病非持续性室速无需治疗;
5.1.2持续性室速;首选电复律;
5.1.3有器质性心脏病非持续性室速及持续性室速均需治疗。
5.2方法
5.2.1终止发作:
药物如利多卡因、普罗帕酮、胺碘酮;电复律。
5.2.2预防发作:
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ICD。
三、特殊类型室速
1.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
2.尖端扭转室速(Tdp)
3.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第六节心脏传导阻滞
一、房室传导阻滞
1.病因
1.1健康人
1.2器质性心脏病
1.3药物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1.4先天性心脏病
2.临床表现
2.1一度为原发病表现
2.2二度有心慌、心悸、漏搏感
2.3三度取决于逸搏心率快慢
3.心电图表现
3.1I度P-R间期>0.2秒(相对性)
3.2II度I型(Wenckbachblock)
3.2.1PR间期逐渐延长,至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传心室,受阻后的第一个PR间期恢复原PR间期时间,再周而复始发生
3.2.2相邻RR间期进行性缩短
3.3II度II型(莫氏Ⅱ型):
PR间期恒定,QRS波群有规侧脱落,可呈4:
3、3:
2或2:
1等传导;
3.4III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3.4.1心房心室活动各互不相关,P与QRS无关;
3.4.2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3.4.3阻滞位置在房室结结区以上,可产生结性逸搏心律,QRS波形态正常,心室率可40-60次/分;
3.4.4阻滞位于希氏束以下,QRS波宽大畸形,心室率<40次/分。
4.治疗
4.1病因治疗激素、克分子乳酸钠;
4.2提高心室率;
4.3起搏器临时或永久。
二、室内传导阻滞
1.右束支传导阻滞
2.左束支传导阻滞
思考题
1.心律失常中折返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2.对于控制房颤病人的心室率常用的几类药物的机理是什么?
3.阵发性室上速心电图特点是什么?
4.什么是持续性室速和非持续性室速,处理原则分别是什么?
5.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CardiacArrestandSurdenCardiacDeath)
一、概述
1.定义:
1.1心脏骤停:
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最常见的原因为室速和室颤、心脏停搏、无脉电活动。
不及时抢救导致生物学死亡,它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1.2心脏性猝死:
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2.流行病学:
2.1美国:
30万/年发生心脏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的50%以上,为20-60岁首位死因。
2.2中国北京:
男性发病率10.5/10万,女性为3.6/10万。
二、病因
1.绝大多数有器质性心脏病。
西方国家,80%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其中75%有心梗史。
2.其他心脏病:
心肌病占5-15%(尤其是年轻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科学 循环系统 疾病 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