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6805592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89.17KB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解析版.docx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解析版
永州市2019年高考二模考前适应性考试试卷
历史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表中)
1.李冰修建都江堰,“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千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
“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
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留下了“深淘滩,低作堰”“逢正抽心,遇角堆截弯”的治水箴言。
这反映了
A.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秦汉各地农田水利系统成熟
C.春秋时期的李冰是水利工程专家
D.古人“道法自然”的治水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兴修水利工程与“重农”有关,但与“抑商”无关,排除A;B项中的“秦汉各地”不准确,排除;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专家,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都江堰修建尊重自然法则,合理利用地理条件,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治水理念,故D正确。
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
“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
B.认为科制要优越于察举制
C.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
D.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未提到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所以不能得出作者对察举制和科举制、九品中正制的比较,故排除AB;材料强调的是察举制原始用意的积极作用,排除C;材料中“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是作者对察举制以品行代替血缘的肯定,故选D。
3.元代行省设计犬牙相错的特点明显,如:
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
这种做法
A.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
B.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
C.以打破地域隔绝来划分行政区域
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分的依据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犬牙交错是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加强中央集权,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行省制度犬牙交错设置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与发展经济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行省制度设立后地域隔绝仍然客观存在,并未打破;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行省设置突破地域地形的限制,与文化认同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2017年11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发现前,殷商时期属于“传说时代”。
随着殷墟发现大量甲骨文遗存,它记录了商代的天象祲异、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等,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
由此说明
A.“传说时代”没有可信历史
B.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
C.考古发现可以填补史书缺载
D.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原始史料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D两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倾向,故可直接排除;六千多年前,我国就已出现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文字,所以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古文字,故可排除B;材料反映了随着殷墟大量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成为“信史时代”得以证明,这就填补史书缺载,故此题选C。
5.历史学家唐德刚说:
“中国古代上层阶级的庙堂之议,牛皮夸夸,都成为‘政府档案’,也是史学家著史的第一手资料;那闾巷的小民窃窃私议,就只是‘小说’或‘小道消息’,而算不得‘历史’了吗?
此吾平民、愚民不平也。
”对材料主旨理解最恰当的是
A.“政府档案”史料价值普遍较高
B.此“小说”不同于后世作为文学的“小说”
C.历史研究以“小说”证史,须慎用
D.传统史学对“小说”的史料价值重视不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史料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那闾巷的小民窃窃私议,就只是‘小说’或‘小道消息’,而算不得‘历史’了吗?
”,分析、认知,材料主旨体现出,传统史学对“小说”或‘小道消息’的史料价值重视不够,D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不是题干材料所要强调的,排除;B项说法本身不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与题干主旨背离,排除。
故选D。
考点:
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历史研究·史料
【名师点睛】注意把握到史料的分类:
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三、其他史料分类:
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
6.1911年,在清朝学部的“中央教育会议”上,通过了王邵廉等人提出的《统一国语办法案》。
由此,“国语”从民间到官方,开始取代“官话”,成为正式确定的名称。
此后,“国语”在中国流行数十年。
这体现了清末
A.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B.“国语”渐成为社会共识
C.民族主义运动的趋势
D.“国语”强化了政治统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民族主义运动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1911年”、“‘国语’从民间到官方,开始取代官话”、“此后,‘国语’在中国流行数十年”,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
A项“近代民族国家”强调的是主权国家范畴,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国语渐成为社会共识”的解读,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强化了政治统一”,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C项揭示的中华民族的统一性问题,与题干“民族主义运动”主旨相符,正确。
故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清末民族主义运动·概况
7.1834年英国《济贫法》改革将“低于舒适原则”确立为公共捐助的基本原则。
据该原则:
不论家庭大小和生活支出多少,金钱救济绝对不能超过社区独立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否则,工人们就会寻求救济而非努力工作。
该原则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自由主义盛行
B.重商主义的影响
C.议会改革的推动
D.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低于舒适原则”是指为失业者提供的保险待遇应低于劳动者的最低工资,以抑制其依赖性和鼓励自足。
1834年英国即将完成工业革命,推行的是自由放任政策,故A正确。
重商主义出现在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排除B;C与题干没有关系;D不符合题意。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自由主义
【名师点睛】
8.某中学考试试卷中有这样一道文字题:
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是
A.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
B.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C.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
D.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共同纲领》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责,第一届人大是1954年召开,故A项错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1954年宪法,故B项错误;《共同纲领》是由1949.9.21~9.30号筹备新中国成立的事宜而召开的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故C项错误;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所以这两部法律的颁布推动近现代民主化程,故D项正确。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同纲领》
9.抗战前期,国民政府不遗余力地宣扬世界和平不可分割、日本侵略将危及整个人类的思想。
国民政府的主要目的在于
A.促使各国关注中日战争
B.警示世界大战可能爆发
C.宣传日本威胁世界和平
D.争取各国对华进行帮助
【答案】D
【解析】
“国民政府不遗余力地宣扬世界和平不可分割、日本侵略将危及整个人类的思想”说明国民政府想寻求世界各国的支持,D正确;A中关注;B中警示和C中宣传均不符合材料主要目的。
10.“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
新中国的制度中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三大外交方针提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路径依赖的关键点不在于是正方向或负方向的影响,而在于制度形成后持续影响其后的决策和选择。
结合选项内容可知,我国在建立了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区后相继又建立了四个民族区域自治区,体现了路径依赖的特点,BCD则无法体现出这样的特点,故选A项。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20世纪以来,英国议会动议大多数由内阁提出,对于内阁的动议和提案,议会只能表示“是”或“否”。
因此,有学者认为现代的英国是内阁至上而不是议会至上。
这表明英国
A.议会失去对内阁的制约
B.行政权力的进一步加强
C.政治体制出现根本转变
D.内阁与议会权限不明确
【答案】B
【解析】
【详解】英国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议会是权力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中内阁的决议议会只能表示“是”或“否”,说明内阁的权力增大,即行政权力的增强,故B项正确;英国实行的仍是君主立宪制,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C项错误;英国内阁和议会的权限十分明确,故D项错误。
12.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
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
这一调整说明
A.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的开拓
B.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
C.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荣
D.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故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进行管理,故C正确;以上地区并不是秦朝边疆地区,故A错误;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B错误;以上地区也不全是南方地区,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秦朝再分新郡进行管理的原因,学生要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从中得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理范围,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与地方管理的关系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3.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
这反映了
A.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B.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健全
C.英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带来社会问题,这推动了英国政府职能的健全,故B项正确;“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是政府职能的健全的背景,故A项错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这属于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19世纪中叶没有这一模式,故C项错误;“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故项B。
14.1961年冬季,湖南省将数百万亩冬闲田借给农民(大体每人可借三至五分)种植冬菜或冬种春收作物,收入全归社员,这一举措
A.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B.有利于缓解农村中“左”的政策危害
C.改变了当时土地所有权的归属
D.表明当时已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该举措的实行是为了生产自救,为了缓解经济困难,这有助于缓解农村中实现人民公社化带来问题,B项正确。
题干信息没有体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排除A。
该举措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仍然属于国家,排除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5.1916年,在全国产业工人中男工约有39万,女工约有24万,其中仅江苏、广东、山东、安徽、浙江五省女工就达20余万人。
据此推断,上述五省
A.城市化进程加快
B.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C.轻工业相对发达
D.政府鼓励女性就业
【答案】C
【解析】
题干体现的是1916年全国产业工人里女工的大约24万中,仅江苏、广东、山东、安徽、浙江五省女工就达20余万人,根据所学可知,女工一般在轻工业部门里面工作,故选C。
城市化进程加快是工业化的结果,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A;妇女地位提高在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题干只是提到妇女参与工厂的工作,故排除B;D题干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
16.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
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
这反映了
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
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可以看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生活习俗的影响,故B项正确;AC两项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应排除.依据题干“民间应者寥寥”说明国人仍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故选B。
17.下表是中国农村家庭年平均收入(元)变化情况
农村家庭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C.基层民主不断加强、扩大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而1978-2001年,农村家庭收入逐渐提高,是因为这一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故A项错误。
由“1978”年可知中国农村土地改革,而表格中农村家庭收入不断增长的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故B项正确。
表格谈及的是农村经济问题,与基层民主问题无关,故C项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说法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是
A.新旧中产阶级划分标准的变化
B.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
C.经营者革命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
【答案】B
【解析】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导致传,统制造业衰落,服务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正确;此时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并没有变化,故A项错误;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材料没有涉及经营者革命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D项错误。
点睛:
材料中重要时间点“二战后”。
19.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联合国及其相关组织与机构所确定的规范、原则、制度已经H益成为衡量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国际行为主体的政策与行为的合法性依据。
其主要原因在于
A.联合国是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组织
B.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关系的制度化
C.世界经济形成多极化的国际格局
D.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答案】B
【解析】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联系紧密,交往日益频繁,需要统一的规范、原则、制度。
故答案为B项。
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这种现象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排除C项;D项与这种现象无关,排除。
20.《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
这能够说明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
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和荀子都表述出对尧舜思想言论的推崇,可知是儒家思想借用历史来宣传自己的主张,D项正确;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而不是尧舜,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排除C。
所以选D
21.汉至隋唐,弹琴的儒者多是经过世族家教门风滋养、承续累世经学的贵族,“琴者,禁也”和“以琴正心”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这表明
A.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
B.儒学实现了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C.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世家大族是传承经学的主体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琴者,禁也”“以琴正心”体现儒家提倡古琴的“禁”,主要是因为儒家认为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A项正确。
题干信息强调儒者通过琴理以期提高个人素养,与时代精神无关,排除B。
理学产生于宋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
题干体现弹琴的儒者是经过世族家教门风滋养、承续累世经学的贵族,而没有体现世家大族是传承经学的主体,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
关键是理解题干中“琴者,禁也”“以琴正心”等信息的意思。
22.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
这主要表明
A.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
B.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D.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忧患意识转变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易观念转变为“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本思想转变为民主主义;这些转变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有关,是民族危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转化为现代文化精神,C项正确。
题干信息强调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与西方思想影响无关,排除A。
社会性质、政治变革推动了传统文化项近代文化转变,排除B。
传统文化为近代革命提供借鉴,而非是指导思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23.14世纪末,“每个人都看到:
所有劳动人民以及面包师傅、所有梳羊毛工人、高利贷者、争钱兑换商和各种各样的恶棍怎样变成了骑士”。
那些持着长枪、佩戴徽章、骑着马出现在佛罗伦萨街头旳骑上发现“他们可能遇到政府的干涉和许多嘲笑者”。
这一现象说明
A.市民阶层开始追求社会地位的提高
B.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了社会动荡
C.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传统价值观念
D.社会各阶级成分的构成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所有劳动人民直到面包师傅、所有梳羊毛工人、高利贷者、银钱兑换商……变成了骑士”可知“十四世纪末”的佛罗伦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骑士”满天飞,街头的骑士……“可能遇到政府的干涉和许多嘲笑者”说明传统价值观念被改变,C项表述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了骑士社会地位的观念的变化,未提及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社会背景和社会阶级成分构成的变化,故ABD项错误。
24.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这说明南宋
A.社会动荡人心败坏
B.书院教育非常发达
C.商业发达影响农业
D.儒家伦理的普及化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南宋出现许多通俗教育读本,倡导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反映了理学思想逐渐普及,影响到民众生活,故D正确;南宋理学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并不代表当时社会动荡人心败坏,故A错误;通俗教育读本并不是学校的教科书,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理学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和“商业发达影响农业”无关,故D错误。
【名师点睛】
根据关键信息“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可知是在民众中普及儒家伦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计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风”,中国的文法、典籍、儒教、建筑风格、工艺美术、绘画,瓷器技术大量传入西欧,尤以政治制度影响巨大。
欧洲百科全书派的启蒙学者,通过对中国思想和政治的赞美,表示了他们反对神权统治下的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
伏尔泰说:
“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
”霍尔巴赫认为: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依据道德。
”重农学派代表魁奈认为:
中国的统治是合法的专制统治,中国皇帝是合法的专制君主……自然法则是人类立法的基础和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所有的国家都忽略了这点,只有中国例外。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由于中国的气候,人们自然地倾向于奴隶性的服从,由于气候和土壤性质的关系,中国人生活的不稳定,使他们具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贪得欲。
在任何时代,中华帝国则是帝制、专制主义、奴隶制的组合,欧洲因此而显示了它的自由……我们的传教士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阔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
那么,我所建立的三种政体的原则的区别便毫无意义了。
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唯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能有什么荣誉可说呢?
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教士们所谈的这种品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的官吏们的行为。
——摘编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出版)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风”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评述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态度。
(提示:
答案应包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部分)
【答案】
(1)传教士的媒介作用;欧洲启蒙运动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理性精神对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2)伏尔泰:
赞扬;因为伏尔泰当时主要反天主教和欧洲政教合一的现象,他认为中国政治制度中没有教会的成分;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是片面的。
孟德斯鸠:
否定;因为孟德斯鸠当时主张三权分立,反对君主专制,而中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孟德斯鸠从地理环境决定论出发,并不能全面认识中国政治制度。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通过对中国思想和政治的赞美,表示了他们反对神权统治下的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可见欧洲启蒙运动的需要;由材料“中国的文法、典籍、儒教、建筑风格、工艺美术、绘画、瓷器技术大量传入西欧,尤以政治制度影响巨大”,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结合所学,西方传教士的媒介作用。
(2)由材料“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可见伏尔泰赞扬中国政治制度。
因为伏尔泰作为启蒙运动的领袖,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统治,而中国政治制度中没有教会的成分。
除此之外,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知之甚少。
由材料“在任何时代,中华帝国则是帝制、专制主义、奴隶制的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永州市 上学 第二次 模拟考试 历史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