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docx
- 文档编号:26793923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9.32KB
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docx
《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ThismodelpaperwasrevisedbytheStandardizationOfficeonDecember10,2020
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
(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
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
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
(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二、艾灸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
(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碗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加剂量。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额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三、拔火罐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
2.护理评估
(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
(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骶部禁用。
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
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
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
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7.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
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淤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
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
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9.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四、刮痧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刮痧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痧用具。
2.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瘢痕、炎症、破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痧。
(2)评估患者症候表现,辩证选择刮痧油及刮痧方向。
(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
4.刮痧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痧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痧,禁用暴力。
5.刮痧时不可过饥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刮痧。
6.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痧时间相对较短。
7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痧的力度不宜太快,时间不宜太长。
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
8.刮痧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痧,应立即停止,迅速让其平卧,饮一杯糖水,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9.告知
(1)操作前:
刮痧时局部可有疼痛、灼热感。
(2)操作中:
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情况,应及时告知。
(3)治疗后:
刮痧部位可出现痧点或瘀斑为出痧,出痧后1~2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属正常现象。
刮痧后局部注意保暖,多喝热水,避风寒,3小时内避免洗浴。
10.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五、穴位按摩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
2.护理评估
(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六、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
2、护理评估
(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为宜,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给予处理。
6、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7、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七、穴位注射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注射。
2.遵医嘱正确给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3.护理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4.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5.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内。
患者有触电感时,针尖应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6.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穴位注射的部位、药物、剂量及患者感受。
八、药熨法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药熨法。
2.按医嘱准备药熨所用药物,并将其装入布袋中,制作成温度为60~70℃的中药热奄包。
3.护理评估
(1)药熨部位的皮肤情况
(2)既往史及药物的过敏史
(3)对热的耐受程度。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腹部禁用。
4.药熨前嘱患者排空小便。
5.选择合理体位。
6.药熨中保持药袋的温度,冷却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
温度以患者的耐受为宜,一般不宜超过70℃,年幼、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袋温度不宜超过50℃,以免发生烫伤。
7.观察患者反应及皮肤情况,若患者感到疼痛或出现红疹、瘙痒、水泡时,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8.操作完毕后,记录药熨的温度、部位、实施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九、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保留灌肠。
2.护理评估
(1)肛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
(2)有无药物过敏史。
(3)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
(4)近期有无实施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有无大小便失禁。
3.操作时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遵医嘱先行清洁灌肠。
5.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
6.太高臀部10cm,肛管插入肛门10~15cm。
采用直肠滴注法时,药液液面距肛门约30~40cm,滴速60~80滴/分钟,每次灌注量不超过200ml。
7.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
药液灌注完毕后,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以提高疗效。
8.中药保留灌肠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加,需注意对肛周皮肤的观察及保护,必要时可局部抹油剂或膏剂。
9.操作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嘱患者深呼吸,可减轻便意,延长药液的保留时间。
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师做好相应处理。
10.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保留时间及患者排便的情况。
十、中药全结肠灌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全结肠灌洗,正确配制结肠灌洗液。
2.护理评估
(1)是否有肠道疾病、肠道手术史等。
(2)药物过敏史。
3.患者宜取左侧卧位,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
4.灌洗前做好肠道准备。
遵医嘱先清洁灌肠,后结肠灌洗。
5.灌洗置管深度为50cm,置管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肠腔。
6.药液温度以37~39℃为宜。
7.治疗过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面色及感受;治疗结束后观察排便、肠功能情况。
8.指导患者加强肛周卫生,防止出现破溃或湿疹。
9.操作完毕后,记录灌肠时间、置管深度、药量、排便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一、中药离子导入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离子导入。
2.护理评估
(1)评估离子导入部位皮肤。
(2)孕妇、婴儿慎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离子导入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做相应处理。
4.操作环境宜温暖,暴露治疗部位,保护患者隐私,注意为患者保暖。
5.遵医嘱选择处方并调节电流强度,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有不适应及时调整电流强度。
6.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情况,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置。
7.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离子导入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二、中药泡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泡洗。
2.护理评估
(1)评估中药泡洗部位的皮肤,有皮损者慎用。
(2)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评估患者下肢对温度的感知觉。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泡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泡洗。
餐后立即泡洗可因局部末梢血管扩张而影响消化。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注意为患者保暖及隐私保护。
6.充分暴露泡洗部位,药液以浸过患者双足踝关节为宜。
7.药业温度一般以37~40℃为宜,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考虑病种的差异性,以防烫伤。
8.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泡浴后以浅色毛巾轻轻拭干皮肤,注意拭干趾间皮肤,趾甲长者给予修建。
10.患者实施中药泡洗后,嘱患者饮200ml温开水。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泡洗的温度、时间、泡洗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三、中药塌渍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塌渍。
2.护理评估
(1)皮肤感知觉,迟钝者掌握适宜的温度。
(2)皮肤对中药过敏者或婴幼儿慎用。
(3)治疗部位皮肤有水泡、瘢痕、破溃、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3.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根据治疗部位选择适宜的药垫,药液均匀浸泡,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
5.药液温度以皮肤耐受为度,不可过热,以免烫伤皮肤;若药液以冷,可再加热后侵泡。
热塌、庵敷的温度宜在45~60℃之间。
6.治疗中注意巡视和观察,如局部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泛红或水泡时,应停止治疗,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十四、中药湿敷注意事项
1.遵医嘱正确选择药物,实施中药湿敷。
2.护理评估
(1)患者湿敷部位的皮肤。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3.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用5~6层纱布侵透药液,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
注意药液温度,一般以38~41℃为宜,防止烫伤。
5.操作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遵医嘱对症处理。
6.如有特殊专科用药,遵医嘱给予相应护理。
7.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8.操作完毕,记录湿敷部位、时间、温度及患者感受等。
十五、中药外敷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外敷。
2.护理评估
(1)评估中药外敷部位皮肤的情况。
(2)评估患者对温度的感知觉。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婴幼儿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外敷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师,予以相应处理。
4.操作环境宜温暖。
5.充分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遵医嘱确定敷药部位,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
7.中药涂抹厚薄均匀,保持一定湿度,外固定敷料松紧适宜。
8.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现象,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外敷部位的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十六、中药熏洗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洗
2.护理评估
(1)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孕妇及经期妇女不宜坐浴及外阴部熏洗。
(4)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
5.暴露熏洗部位,注意遮挡,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熏蒸药业温度以50~70℃为宜,当药液温度降至37~40℃时,方可坐浴、冲洗,以防烫伤。
7.熏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8.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
9.中药熏洗后要休息30分钟方可外出,防止外感。
10.操作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处理。
11.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熏洗时间、温度及熏洗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七、中药熏蒸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蒸。
2.护理评估
(1)观察熏蒸部位的皮肤情况。
(2)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蒸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
5.暴露熏蒸部位,注意遮挡,保护患者隐私及注意保暖。
6.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
7.熏蒸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8.熏蒸时在熏蒸部位加熏蒸罩,以免蒸汽流失,影响疗效。
9.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
10.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置。
11.熏蒸完毕时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着衣,30分钟后方可外出,防止汗出当风。
12.操作完毕后,记录熏蒸时间、温度、熏蒸处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十八、中药药浴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药浴。
2.护理评估
(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肺脑疾患、严重贫血、妇女妊娠及月经期、软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疾患的患者禁用。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药浴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药浴。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室内要通风。
6.注意药浴温度及水位的控制。
7.药浴过程中要加强巡视。
对汗出较多者,可嘱其饮温盐水,以防虚脱。
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8.药浴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9.当药浴结束后,应嘱患者动作宜缓,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10.年老体弱者进行药浴时,应专人全程陪伴。
11.药浴室内应配有抢救药品、物品。
12.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13.操作完毕后,记录药浴的温度、时间、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十九、中药涂药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涂药。
2.护理评估
(1)既往史及过敏史。
(2)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3.涂药前清洁局部皮肤,遵医嘱执行涂药次数。
4.水剂、酊剂用后须塞紧瓶盖;悬浮液须先摇匀后涂擦;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摩擦,使之渗入肌肤。
5.局部涂药不宜过多、过厚,以免堵塞毛孔。
6.面部涂药时防止药物误入口及眼睛。
7.局部皮肤如出现丘疹、奇痒或肿胀等,应立即停用,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
二十、中药雾化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雾化吸入。
2.护理评估:
病情、药物过敏史。
3.指导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用口缓慢吸气,以使吸入的雾粒在气道沉降。
4.观察患者吸入药液后的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止,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
5.操作完毕后,记录雾化吸入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特色 技术 应用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