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6789087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0.27KB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docx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
一、单项选取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种是符合题目规定,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对比词语中,三次浮现、贯穿《五代史伶官传序》全文一组是()
A.盛与衰B.得与失
C.成与败D.兴与亡
2.下列《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反问句中,引出“抱定宗旨”一段结语是()
A.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
B.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
C.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
D.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
3.下列连词中,大量浮现于《如何避免愚蠢见识》语句中,并对文章展开议论起了重要作用是()
A.如果B.譬如
C.或者D.无论
4.《垓下之围》一文出自《史记》中()
A.本纪B.书
C.世家D.列传
5.下列《张中丞传后叙》语句中,韩愈用以驳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是
()
A.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B.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C.苟此不能守,虽避之她处何益D.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
6.下列作品中,作者以简略叙事不动声色地刻画人物是()
A.《垓下之围》B.《种树郭橐驼传》
C.《先妣事略》D.《马伶传》
7.下列明清作家中,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是()
A.蒲松龄B.侯方域
C.张岱D.归有光
8.《香市》一文重要采用写作办法是()
A.先抑后扬B.今昔对比
C.夹叙夹议D.首尾呼应
9.《哭小弟》一文以“哭”贯穿全文,却又以“小弟,我不哭”结尾,在本文下列语句中,可以阐明其因素是()
A.这样壮志未酬人,不只她一种呵
B.我还曾但愿在我自己走到人生尽头,跨过那一道痛苦门槛时,身旁亲人中能有我弟弟
C.可是我怎能相信这是事实呢
D.她在病中写诗中有两句:
“回眸悠悠无恨事,丹心一片向将来。
”她没有恨事
10.下列《湘夫人》诗句中,运用了因情造景体现方式是()
A.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B.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C.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D.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11.下列《陌上桑》诗句中,描写那位居心叵测太守是()
A.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B.二十尚局限性,十五颇有余
C.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D.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12.《秋兴八首》(其一)中暗寓时局动荡、国运暗淡一联是()
A.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B.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丛菊两开她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D.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3.下列作品中,具备浓郁抒情色彩叙事诗是()
A.《我愿是一条急流》B.《陌上桑》
C.《长恨歌》D.《雨巷》
14.《早雁》中隐含着作者对君王腐败堕落、朝廷对百姓漠不关怀愤慨之情一联是
()
A.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B.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C.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D.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5.下列诗词句中,作者以菊花自喻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丛菊两开她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C.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6.《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上片写“美人伤春”所抒发情感是()
A.对抗金复国热望与惋惜B.长期遭受朝廷冷落愤懑
C.年华虚掷抱负成空苦闷D.只身流落她乡羁旅之愁
17.《雨巷》一诗所使用重要体现手法是()
A.比喻B.象征
C.直抒胸臆D.托物言志
18.《我愿是一条急流》中作者曾用“云朵”、“大旗”作双重自喻,在下列喻指爱人意象中,与之相相应是()
A.小鱼B.小鸟
C.烈火D.太阳
19.《断魂枪》中沙子龙性格特性是()
A.武艺高强,孤傲内向B.庸俗自私,争强好胜
C.自吹自擂,粗俗浮夸D.豪爽固执,嗜艺如命
20.在下列故事中,巧妙地运用了“一虚一实,双线并行”构思方式是()
A.《婴宁》B.《金鲤鱼百裥裙》
C.《苦恼》D.《麦琪礼物》
二、多项选取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规定,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爱因斯坦在《我世界观》中阐明了她人生基本理念,那就是“人是为别人而生存”,这一理念详细体既有()
A.对宇宙奥秘全神贯注B.对她人劳动尊重
C.对俭朴生活认同D.对别人足够宽容
E.对民主选取
22.《前赤壁赋》一文写作特点有()
A.全篇用韵、一韵究竟B.采用主客对话构造方式
C.写景、抒情、说理融合D.借寓言故事展开说理
E.骈句和散句交替使用
23.《都江堰》中有这样一段话:
“前不久我曾接到一位极有作为市长名片,上面头衔只印了‘土木工程师’,我及时追想到了李冰。
”下列语句中可看作是这句话潜台词有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千年官场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官僚
B.既然四川最大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统治者必要成为水利学家
C.她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
D.她以田间老农思维,进入了最澄彻人类学思考
E.作家由此而向当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
活着或死了应当站在哪里
24.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采用了当时口语词汇句子有()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她、晚来风急
C.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E.这次第,怎一种愁字了得
25.《金鲤鱼百裥裙》人物中,未能挣脱封建级别观念有()
A.许老爷B.许大太太
C.金鲤鱼D.龚嫂子
E.许振丰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涘:
27.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
28.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矫命:
29.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
30.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自名:
31.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
故:
32.臣愿王孰图之也
孰图:
33.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问遗:
34.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疾徐:
35.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念头也多少变化了一点形象
声名狼藉:
四、简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阅读《咬文嚼字》中一段话,回答问题:
韩愈谈她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
这是一句最紧要教训。
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不至落入下
乘。
A.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韩愈这一句话?
B.韩愈之言在本文中是论点还是论据?
C.韩愈所说“陈言”,在这篇文章中又被称为什么?
37.阅读《种树郭橐驼传》中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问者曰: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驼曰: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
‘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故病且怠。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
问者嘻曰:
“不亦善夫!
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
A.本段文字所采用说理办法是什么?
并加以阐明。
B.《种树郭橐驼传》中曾写到“她植者”,请指出本段文字中与之相对人及事。
C.文中“问者”所得之“养人术’’内容是什么?
38.阅读《纪念傅雷》中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九六六年八月下旬,我已经在里弄里被“示众”过了。
想到傅雷,不知她这一次如何“怒法”。
就在一种傍晚,踱到她门口去看看。
只见她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
A.本段文字最后一句话使用了哪种描写办法?
B.“不知她这一次如何‘怒法’”表达了作者如何心境?
C.本段中三个词语被加上了引号,显示出什么样语言风格特点?
39.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祖国》中一节诗,回答下列问题:
我是你簇新抱负,
刚从神话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笑涡;
我是新刷出洁白起跑线:
是绯红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A.本节开头两句有什么寓意?
B.概括这节诗中心旨意。
C.这节诗运用了什么体现办法?
40.阅读《宝黛吵架》中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那宝玉又听见她说“好姻缘”三个字,越发逆了己意,心里干噎,口里说不出来:
便赌气向颈上摘下“通灵玉”来,咬咬牙,狠命往地下一摔,道:
“什么劳什子!
我砸了你,就完了事了!
”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不动。
宝玉见不破,便回身找东西来砸。
黛玉见她如此,早已哭起来,说道:
“何苦来你砸那哑巴东西?
有砸她,不如来砸我!
”
A.这段文字写出了宝黛二人什么样心理情态?
B.这段文字描写人物办法是什么?
C.阐明“宝玉砸玉”这一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作用。
五、作文题(30分)
41.以《劫难中力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议论文或记叙文。
本文转载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高等教育 自学考试 大学语文 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