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重点难点辅导.docx
- 文档编号:26785914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8.61KB
第七章重点难点辅导.docx
《第七章重点难点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重点难点辅导.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重点难点辅导
第七章先秦时代政治思想的萌生与兴起
第一节殷商、西周时代政治思想的发轫与初步发展
重点掌握:
殷商帝王、周公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殷商帝王的王权专制政治观念
王权专制观念的来源:
第一,上帝崇拜。
第二,祖先崇拜。
二、周公重在调节的政治思想(重点掌握)
(一)对传统天命观的修正
第一,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即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
第二,他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
民主即民之主,就是君主。
他认为,君主是由天定的,选择的标准就是德行。
第三,他主张以民情见天命。
他适应西周初年政治的需要,对传统的天命进行了重大修正。
否定了天命不可变的传统观念,认为天命的存废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有德,从而成功地为西周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施政的指导思想
他为了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有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
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就是他的保民和慎罚思想。
第一,关于保民他从历史教训中认识到,要实现周朝的长治久安,就必处理统治者与民的关系。
最重要的要做到“保民”。
第二,关于慎罚他鉴于前车之鉴,力主慎刑罚。
在观念上,他把“慎罚”视为德的一项基本内容。
在刑罚与德的关系上,他认为德是根本,刑罚是辅助。
他根据周初的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提出了德的思想;主张按照德的要求,敬天、敬祖、明德、保民、慎罚,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以上得天助,下得民和,最众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
评价:
总之,他的治国思想,既有神秘性,又有较多的世俗内容,体现了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政治思想的争鸣与繁荣
重点掌握:
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流派与重要思想家
一、儒家
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
第一,尊崇先王之道。
第二、崇尚礼仪。
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治。
第三,尊崇孔子。
二、道家
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其特点为:
第一,主张“道”。
第二,主张无为而治。
三、法家
代表人物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子。
主要理论为:
第一,主张运用国家强制权力治理国家,建立统治秩序。
第二,极力主张君主政权。
第三,以耕、战政策作为富国强兵的主要途径。
四、墨家
主要代表人物墨子
主要理论为:
政治思想注重实用。
第三节儒家的礼与仁义德治思想
一、礼与仁义德治的理论基础
(一)有道与无道
孔子追求一种理想的政治局面,叫“天下有道”。
依照他的设想,天下有道的社会是表现为秩序井然与和谐无间。
他的“天下有道”的理论构想的提出,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的理性程度,为儒家学派设定了政治发展目标,对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理论建构有着重要的引导定向意义。
(二)人性学说
自西周以来,天的权威就受到怀疑而有所动摇。
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混乱,人的作用、力量和价值得以凸现。
于是思想家们纷纷把目光从神转向人,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出现了关于人性的讨论。
人性说为儒、道、法家等流派建构政治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首先,孔子对人性的认识比较简单。
他说“性相近,习相远”。
后来,孟子和荀子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人性学说。
1、孟子的性善说
第一,孟子认为,人人天生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其中最重要的恻隐之心。
第二、“四心”在人的道德上表现为“四德”。
仁义礼智等德行源于人的本性,是从人的仁爱本性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从四心到四德的生成过程充分表明了人的本性是善的。
第三,他认为人性本善具有共通性。
无论圣人、君主还是普通民众,在本性上是一样的,“人皆可以为尧舜”。
评价:
他的性善说打破了圣人的神秘性,理论上肯定了凡人可以成为圣人的可能。
同时提升了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的权威性,表明了伦理道德在儒家政治理念中的强化。
2、荀子的性恶说
第一、他主张人性恶,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生就的本能。
人性具体表现为恶,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感官欲望;二是好利;三是妒忌,四是对权力和名誉的欲求。
第二,他认为,为了拯救人类社会危机,就必须改造人性,具体途径是由圣人来“化性起伪”。
为此,他非常重视教育和修身。
每个人都具有达到理想道德境界的可能性。
总之,人性说为儒家宗师的政治思想建构了理论基础。
二、礼治与正名
礼治是儒家学派的主要政治主张之一。
孔子首倡其说,其后,荀子对礼治的论述最有特色。
作为儒家政治思想所倡导的礼,其在本质上强调尊卑上下有序的等级原则,礼治的核心就是用等级规范来调整社会政治关系,约束人的行为。
(一)孔子的礼治思想
第一,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的传统思想,认为礼治是治国的根本手段。
他说的礼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遍布于社会政治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尊卑制度,这是一种政治原则,被孔子视为最重要的治国方针。
他曾提出“为国以礼”。
第二,对个人而言,礼必须是遵行的行为规范。
第三,礼体现在政治体制上,就是“礼乐征伐自天子”。
就是君主拥有和执掌最高的权力。
他认为要从“正名”开始进行礼治。
从正名开始,到统治秩序的形成,空子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施政思路。
(二)荀子的礼治思想
第一,他首先探讨了礼的起源。
他认为礼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第二,他分析了礼的作用。
他认为礼的根本功能就是分。
礼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分物以养体;其二,等级之分;其三,社会职业分工。
第三,他论述了礼的政治意义。
他认为礼是治国、治民的基本手段。
三、仁、仁政与德治教化
儒家学派极为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
仁得到了诸位儒学宗师的特别关注。
(一)孔子关于仁的认识
第一,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仁的内涵。
他把仁看作是最高德目,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仁政”的理想政治。
关于仁的内涵,他认为主要有两层:
一是克己复礼,二是仁者爱人。
复礼被认为达到仁的标志。
仁者爱人包括两个方面:
忠和恕。
对内克己,对外爱人,最终在思想和行为上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
(二)孟子的仁政说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又在性善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并将之用于政治,提出了仁政思想。
第一,孟子以性善说作为仁政的基础,认为将不忍人之心运用到治国、治民中就是仁政。
仁政主要有四项:
其一是制民以恒产;其二是赋税徭役有定制;三是,轻刑罚;四是保护工商业。
第二,他认为能否行仁政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
(三)德治与教化
第一,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和教化百姓。
德治的要求首先是是针对统治者的。
第二,教化的内容主要是忠、孝、信、义等道德规范。
孔、孟儒家一派看到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政治功能,因而极力宣扬道德教化,宏扬孝道。
他们并没有排除法制刑杀,只是在教化和刑杀两手中,主张教化为主,先教后杀。
四、儒家的礼治思想
“礼”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部分。
“礼”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系列不同于完全依靠法律制度来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道德教化制度。
儒家在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上,倡导礼治和德治,主张用礼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一切行为,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礼者政之车免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荀子·大略》)礼就好比车的牵引,没有礼,治国将寸步难行。
实现礼的手段——仁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与礼是一对最重要的范畴。
“仁”偏重于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是强调人们的内在的道德尺度。
它讲求是爱人敬人。
“礼”则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外在的调节制度。
既然孔子还认为仁是礼的内容,礼是形式,先有仁德的内容而后有礼乐的形式。
仁是无形的完美的道德规范,是对人的较高的道德要求。
一个人必须首先具备美的道德品质(仁),然后再学“礼”,于是一个完美的“仁人”才能形成。
“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的欲望,用“仁”当中所要求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就能恢复对礼——这一社会行为规范的适用。
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论语·学而》)礼的大小巨细都要握“中”的标准,不把握标准就不能准确无误地施行礼仪,施行人的行为规范。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学而》)。
总的来说,儒家“礼”思想,是强调“用礼贵和”。
“礼”与“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两者不分离。
“和”还强调“和谐”,儒家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即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就是“仁”和“德”。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
为仁由己,而由人哉?
”(《论语·颜渊》)人人都克制自己的欲望,按礼所规定的等级身份,实施相应的行为举止,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合乎礼当中所反映的道德规范的要求,合乎社会规范的要求,也即作父亲的要有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有做儿子的样子,君主要按礼的规定仁慈地对待臣子,臣子要忠于君主,爱护百姓,为万民百姓谋福利(按做臣子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来行事),夫妇,朋友,兄弟之间也应按礼对自己的要求来进行行动,具体来说,就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等等,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得到很好地调处,才能实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和谐社会。
礼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规范,对它的遵守可以实现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礼把一些基本的道德理念融会在具体的条纹中,是中国古人对一些合理的人际规则、治国规则的总结,正所谓“发乎情,止乎礼”,礼可以有效地制止我们个人情感中一些不利于社会和谐因素的内容,使我们更和谐地在这个社会中生存。
儒家的礼治思想虽然有其维护君权,强调等级特权等糟粕之处,但就其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维护来说,礼本身却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我们应注重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在加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过程中,必须借鉴“礼”的基本精神,吸收其合理因素,通过规范人们行为的方式,加强道德教化和文明教育,培养人们的的自觉意识,以实现社会稳定、改革开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四节道家无为政治思想
道家学派的政治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政治哲学,核心问题是对道的认识;二是政治主张,包括无为政治、政治理想治国的认识等;三是社会政治批判思想。
一、为无为而无不为
(一)老子的无为政治主张
第一,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率先提出了“为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
第二,无为政治是道家学派的基本政治主张。
他们说
无为,就是统治阶级通过某种“无为”的方式达到治理。
具体内容有二,其一,君主无为,即统治者要小心翼翼地治理国家,减少政治干预和政治活动;其二,使民无为,就是使民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
第三,老子基于无为政治的逻辑,设想出“小国寡民”的理想国。
总的看来,老子无为政治思想的关键,就是要统治者遵循造,按照道的法则办事情。
(二)庄子的无为思想
第一,庄子主张遵循道的自然和谐的本性来看待社会政治。
政治上要无为,这才是对事物规律的遵从。
第二、他要求君主无欲,提出无欲而天下足。
第三、他认为圣人、智慧都是祸害,主张绝圣弃知。
认为没有了圣人和仁义礼法,人们就能过自然的生活,天下就太平了。
二、关于社会政治的批判性问题
(一)老子的政治批评思想
老子从道的本体性认识出发,认为道是完美无缺的,相反,人类社会政治弊端重重。
他把当权的统治者称为强盗头子,体现了道家在政治认识上的深刻和批评的激烈。
(二)庄子的社会政治批判思想
庄子的社会政治批判思想是以其人性自然说为理论依据的。
他对社会政治进行了批判,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对政治的批判。
君主都是自私自利的。
其二、对心计、知识和智慧。
他认为没有这些,就没有尔语我诈、阴谋诡计。
其三,对名利欲望的批判。
其四,对忠孝仁义等道德规范的批判。
在对社会政治的批判上,庄子无疑是激进的,他不仅鄙薄政治、权力、帝王、财富、名利,就是对人的知识、智慧和仁义等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也全面予以否定。
第五节墨家以尚同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他的学说以其历史观为理论基础,注重实用。
在政治思想上,他的重要主张是尚同、尚贤。
一、尚同政体思想
1、他提出尚同主张的理论基础是关于国家、政治的起源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
2、他认为,要使人类摆脱混乱状态,就要将义统一起来,为此就要设立“刑政”,设立“政长”,政长之首是天子。
他认为设立政长就能够将社会上分散混乱的“义”统一起来,这就叫尚同。
在他设计的同的政治体系中,天子地位最高,居于整个体系的顶端。
3、他认为政长系统运作的基本原则是下服从上。
在法令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他所设想的政长体系也表现出典型的专制主义。
4、在社会治理政策上,他主张实行富民政策,同时也要利用刑罚,表现出一定的为民务实精神,但也具有鲜明的君主专制色彩。
二、尚贤思想
在他设计的政治体系中,贤王、贤臣是同一天下之义,是建立统治秩序的必要条件之一。
1、他提出“使能以治之”的原则,主张要任用有才能的人,在用人上,要效法古代的圣王。
2、他还提出了判断一个人贤能与否的标准。
即要忠于君主,能为君主效命,又能治理人民,以满足君主政治需要的人才。
3、他又提出了实施尚贤的具体方法,即要为贤才置“三本”。
第六节法家的法、术、势政治思想
法、术、势是法家学说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法家政治思想的概括。
一、法治思想
(一)变法主张
在先秦诸子之中,法家学派的政治思想最具有现实性。
例如,商鞅认为,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法律制度。
法要符合实际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时而变法”是历史的成功经验。
他提出“不法古,不修今”,坚决主张变法,并进行了实践。
(二)法、法治的意义及对人治的批判
法家极力推崇法治,坚决反对人治。
他们对儒家的人治主张进行了坚决批判。
其一,人治的随意性大,没有一定的标准。
其二,人治将国家、政治寄托在君主一人的才智上。
其三,人治就要尚贤,而贤人对于统治国家和治理百姓来说使命并不必要的。
所以,人治不能保证治理国家,制定完备的法律并严格执行才是治国之本。
(三)法的作用
1、对于法治的作用,法家思想家们有不同的看法。
慎到和商鞅认为,法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定分尚公”。
法的定分可以明确公私界限,立公去私。
2、作为政策原则,商鞅认为法的作用在于“利出一孔”,以保证耕战政策的实施。
因此,明智的政治家就要利用人的好利本性,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就是要用法律的手段,对民“劫以刑”、“驱以赏”。
(四)立法、执法的原则
1、无论立法还是执法,法家思想家都主张要遵照“立公去私”的原则。
2、他们一般都主张严格执法。
法令一旦公布,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要严格遵守,以法令作为个人言行的准则。
二、权势思想
(一)势的内容
势指权势。
韩非对势的内容做了细分,他认为势包括自然之势和人为之势。
自然之势是指在既定条件下运用权力,人为之势是在可能条件下能动地运用权力。
(二)势的重要性
法家普遍重视势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例如,慎到认为:
在权势、法、术等政治要素中,权势最重要,君主之所以能统治全国,靠的不是知识、道德或才能,而是巨大的权力。
韩非认为:
君主之所以能使臣民服从,凭借的就是势。
商鞅认为:
势是君主进行统治的基本凭借。
(三)势的保持和运用
法家在这一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权势须集中;第二,要善于借助外力。
第三,要发挥君主的主观能动性;第四,要不尚贤。
三、术治思想
(一)术与形名之术
术就是权术,大体上是指统治者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以及控制与反控制的手段。
(二)术对君主的意义
法家重视权术,是基于他们对君臣关系的认识。
术治之所以成为法家政治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就在于它对于君主控制群臣百官和保有权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术的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群臣百官的管理。
在官员选用方面,法家主张不尚贤,不用忠臣,在官员的任用上,主任人能而授官。
第二,关于君主决策。
主张兼听独断。
第三,关于君臣权责的分配。
他们主张“君无为,臣有为”。
第四,主张阴谋之术。
第四,阴谋之术。
第七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周公的诸多施政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C )和( )。
A.敬祖尊王命B.怜小民重刑罚C.保民慎刑罚D.敬天尊天命
2.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A)四家的思想对于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
A.儒、道、墨、法B.儒、道、名、法C.儒、道、墨、杂D.儒、道、兵、名
3.(D)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全面继承和发展厂前期法家的理论,形成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思想体系。
法家思想是秦国改革和谋求统一的指导思想。
A.商鞅B.慎到C.申不害D.韩非
4.中国殷商时期,王权专制思想的基础是(C)。
A.皇权崇拜B.图腾崇拜C.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D.神权崇拜
二、名词解释
1.周公
西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政治思想家,其政治思想重在调节。
他根据周初的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提出了德的思想,以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
周公的治国思想既有神秘性,又有较多的世俗内容,体现了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的远见多识。
为周王朝的兴衰奠定了基础。
2.儒家学派
创立者孔子,主要代表还有孟子和荀子。
儒家学派主要有三个特点:
其一,祖述尧、舜,宪章汤、武,尊崇先王之道。
其二,崇尚礼仪,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倾向人治、德政。
其三,尊崇孔子。
3.道家学派
创始人老子,主要代表还有庄子。
其主要特点:
一,“道”是其政治思想核心范畴。
他们一般主张“因道”即法自然,人的政治行为应遵循道的规律,符合自然。
二,一般都赞成无为政治。
墨家学派:
创始人墨子。
其政治思想注重实用,提出十大主张,主要有:
尚同、兼爱、尚贤、非攻及节俭等。
4.墨家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
其学说受到社会下层民众的欢迎。
墨家学派具有强烈的派别意识,以墨子为首领,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团体,自称“墨者”。
墨家集团有着鲜明的社会政治责任意识,以扶助弱小,救民苦难为己任。
墨家学派的政治思想注重实用,提出十大主张,主要有:
尚同、兼爱、尚贤、非攻及节俭等。
5.法家学派
兴于战国时代,主要代表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
主要政治思想:
一,注重运用国家强制力来治理国家,建立政治秩序。
法、术、势理论正是这种政治理念的系统表达。
二,极力主张君主专制,明确提出君主的权力和利益具有至上性。
三,以耕、战政策作为富国强兵的主要途径。
6.孔子
鲁国人,儒家的创立者,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主要政治思想:
一,礼治。
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对个人而言,礼是必须遵行的行为规范。
礼体现在政治体制上就是君主拥有和执掌最高政治权力。
要进行礼治就要从正名开始。
二,仁政。
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的感情和欲望,达到在思想言行各方面都符合礼的规定。
仁者爱人,即如何对待自己,就如何对待别人。
7.老子
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政治主张的核心是无为政治,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母体和本源,道的本质是无。
老子无为政治思想关键是要统治者遵循道,按照道的法则办事,道的本身就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因而为无为是手段,无不为是目的。
老子对现实社会政治持批评态度,认为道完美无缺,对照之下,人类社会政治弊端重重,因此主张无为。
8.商鞅
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初时到魏国寻求政治出路,但不受重用;后投奔秦国,得秦孝公赏识,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因成效显著,晋升大良造。
其政治思想具有先秦法家特点,主张重法和推行耕战政策。
认为法是治国理民的根本手段,没有法令,就不可能达到统治的目的。
同时提出“不法古,不修(循)今”,坚决主张变法。
9.韩非
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著作《韩非子》。
将法家学派的法、术、势理论融为一个体系:
一,注重运用国家强制力来治理国家,建立政治秩序。
法、术、势理论正是这种政治理念的系统表达。
二,极力主张君主专制,明确提出君主的权力和利益具有至上性。
三,以耕、战政策作为富国强兵的主要途径。
三、问答题
1.如何理解周公政治思想特点是重在调节?
周公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概括地总结了周灭商的经验教训,形成了以注重调节为特色的政治思想。
周公首先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
提出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君主是由天选定的,选择的标准是德行;上天的意志可以通过民情表达出来,通过体察民情就可以了解天意。
以此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有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
保民,要实现周朝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处理好统治者与民的关系,在治民的态度上要敬慎,统治者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贪图享乐、恣意妄为,要注意体察民情。
慎刑罚,是要成法成典用刑,不能随心所欲。
用刑时要考虑犯罪者态度。
施刑罚根本目的是惩恶扬善,维护正常统治秩序。
周公主张按照德的思想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以上得天助,下得民和,保证周朝统治长久。
2.礼治理论的内容和实质?
礼治理论认为礼能够调节人和物质资源的关系,在物质与人的需要之间取得平衡。
同时按照礼的等级原则将人分为高低贵贱贫富,并使之相互制约。
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遵守等级规范,各守其业,各尽其职。
因此,礼治是治国的根本手段,遍布社会政治各个层面上的尊卑等级,是一种政治原则,是最重要的治国方针。
对个人而言,礼是必须遵行的行为规范,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君主拥有和执掌最高政治权力。
进行礼治要从“正名”开始,只有全社会尊卑上下等级名分适宜得当,政事才有成效。
其实质就是用等级规范来调整社会政治关系,约束人的行为。
3.什么是无为政治?
老子和庄子提出无为政治的依据和实质?
无为政治是道家学派基本政治主张,其实质是“为无为而无不为”,即通过某种“无为”的方式以达到治理。
其主要内容:
一是君主无为。
即统治者要小心翼翼治理国家,减少政治干预和政治活动,具体说就是要薄税敛、轻刑法、慎征伐、尚节俭。
二是使民无为。
就是要使民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政治上和文化方面采取适当办法,消除能使民有为的条件。
老子提出无为政治是依据他对“道”的认识:
一是道是天地万物的母体和本源,因而人类社会要受到道的制约。
二是道的本质是无,而人类社会的特点是有。
有是对道的本质的背离,因而,理想的政治就要依据道的本质回归自然。
庄子更看重道的自然本体和自然规律的性质,因而主张遵循道的自然和谐的本性来看待社会政治。
他认为,天道循其自然之理运行,万物才得以生成。
天道、帝道、圣道是相通的,其要决是虚静无为。
所以政治上要无为,这才是对事物规律的遵从。
4.墨子是如何论述尚同政体的起源及其运作方式的?
墨子提出尚同主张的理论基础是关于国家、政治的起源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
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历史上曾有一个“未有刑政”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人都是平等的。
但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
要想摆脱这种状态,就要将义统一起来,为此就要建立“刑政”,设立“政长”,政长之首是天子。
建立了政长系统就能够将社会上分散混乱的“义”统一起来,这就叫做“尚同”。
在运作方式上,墨子认为,尚同的运作基本原则是下服从上,即下级层层尚同、服从于上级,最终做到所有臣民都同天子保持一致,实现思想和行为上的高度统一。
还认为,在法令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卿大夫、国君、天子掌握着“总义”、选义“的权力,经过层层尚同,最终将法令集中到天子手里,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墨子还主张实行富民政策,同时也要利用刑罚,以达到统治国家的目的。
5.如何评价道家社会政治批判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
道家对社会政治的批判是激进的,不仅鄙薄政治、权力、帝王、财富、名利,还对人的知识、智慧和仁义等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也全面予以否定。
这种认识中蕴涵者与当权者的某中对抗,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积极意义。
不过这种否定社会进步,否定人类文明多数成果,期望借此找到解脱和自由之路也带有明显的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重点难点 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