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重点笔记大全整理.docx
- 文档编号:26785787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124
- 大小:100.29KB
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重点笔记大全整理.docx
《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重点笔记大全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重点笔记大全整理.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重点笔记大全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3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3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4
第三节 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5
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5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6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6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6
: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8
第四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12
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12
第一节 管理原理的特征12
第二节 系统原理13
第三节人本原理13
第四节责任原理14
第五节效益原理14
)
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15
第一节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15
第二节几种相关的道德观15
第三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16
第四节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经17
第五节企业的社会责任17
第五章 管理的基本方法17
第一节管理的方法论17
》
第二节 管理的法律方法18
第三节管理的行政方法18
第四节管理的经济方法19
第五节管理的教育方法20
第六节管理的技术方法20
第六节 伦理原理21
第六章决策21
第一节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21
}
第二节决策的类型和特点21
第三节决策的理论22
第四节 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23
第五节决策的方法24
第七章计划与计划工作25
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25
第二节计划的类型26
第三节计划的编制过程27
第八章计划的实施27
第一节目标管理27
第二节滚动计划法28
第三节网络计划技术28
第四节企业资源计划29
第五节业务流程再造30
第九章 组织设计30
第一节 组织设计的概述30
(
第二节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31
第三节部门化32
第四节集权和分权33
第十章 人员配备34
第一节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原则34
第二节管理人员的选聘34
第三节管理人员的考评35
第四节管理人员的培训36
。
第十一章 组织力量的整合36
第一节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36
第二节直线与参谋37
第三节委员会38
第十二章组织变革和组织文化38
第一节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38
第二节管理组织变革39
第三节组织文化及其发展40
^
第十三章领导和领导者41
第一节领导的性质和作用41
第二节理想的领导者与领导集体42
第三节领导方式及其理论42
第四节领导艺术43
第十四章激励44
第一节激励的性质44
第二节激励理论44
)
第三节激励实务45
第十五章 沟通46
第一节 组织中的沟通46
第二节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47
第三节冲突与谈判47
第十六章管理信息48
第一节管理信息及其特征48
第二节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49
@
第三节管理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发展49
第十七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51
第一节控制原理51
第二节控制的要求51
第三节控制过程52
第十八章控制方法53
第一节 预算控制53
第二节非预算控制54
、
第三节成本控制55
第四节其他控制方法56
第十九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56
第一节创新及其作用56
第二节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57
第三节 创新的过程和组织58
第二十章企业技术创新59
第一节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59
{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60
第二十一章 企业组织创新61
第一节 企业制度创新61
第二节 企业层级机构创新61
第三节 企业文化创新62
\
—
~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
人类活动的特点
;
1:
目的性
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
依存性:
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
知识性
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
二:
管理的必要性
1:
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
2:
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
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
4:
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
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
管理的概念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法约尔1916年提出
2:
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美国学者福莱特
】
3: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
4:
管理就是决策。
——1978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
5:
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
6:
管理就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美国学者加雷斯·琼斯
7:
管理就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特
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
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a.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实现组织目标
b.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
c.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内往外不协调
d.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
管理的职能
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计划
计划:
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
(二)组织
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三)领导
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四)控制
控制地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
(五)创新
(
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
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导致新的计划,开始新一轮的管理循环。
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创新在这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二:
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只能。
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中一种特殊只能
管理也是发展力
这些性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
管理的社会属性
.
1:
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职能经理人出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2:
普遍出现中产阶级,部分职工持有股票,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增多。
3:
几乎所有国家都进入或正在进入市场经济轨道。
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本国经济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干预
4:
企业管理需要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管理的二重性: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第三节 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
管理者的角色
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
人际角色:
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
监督者、发言人、传播者
决策角色:
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二:
管理者的职能
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
(一)技术技能。
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二)人际技能。
成功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三)概念技能。
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
三:
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信息网络化
经济全球化
知识资源化
管理人本化
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
—
二: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种:
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一)归纳法
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
典型规律入手,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别——一般
1:
在管理学研究中,归纳法应用最广,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
2:
运用归纳法时应注意的几点
a:
弄清与研究事物相关的因素,以及系统的干扰因素
,
b:
选择好典型
c:
按抽样检验原理,保证样本容量
d:
调查问卷时应包括较多的信息数量,并作出简单明确的答案。
e:
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整理,应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切忌采用先观点再搜集资料的形而上学的方法
(二)试验法
实验法可以得到接近真理的结论。
(三) 演绎法
一般——个别
!
解释性模型(从理论概念出发建立的模型)、经济计量模型(从统计规律出发建立的模型)、描述性模型(建立在经济归纳法基础上的模型)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
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五千年的文化,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都是中国的文化背景,在研究现代管理思想的时候,不能不首先研究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二: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
1:
宏观管理的治国学:
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
2:
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渐积累起来的——(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一) 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
(二) 重人——1:
重人心向背2:
重人才归离
(三) 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四) 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
(五) 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六) 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七) 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
两个要点1:
预测2:
运筹
》
(八) 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
(九) 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管理活动→管理思想→管理理论
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源泉,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管理理论本身是管理思想,不过是比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有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同时又受到管理活动的检验。
一: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
认为:
劳动是人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用品的源泉是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
亚当·斯密在分析“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
斯密在研究经济现象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论点:
经济现象是基于利己主义目的的人类活动产生的。
。
2:
查理·巴贝奇(英国)
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提出了关于生产组织机构和经济学方面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
3:
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
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提出了“在工厂生产中重视人的因素”。
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二:
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1: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
2:
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
3:
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
泰罗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
1:
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
2:
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
3:
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
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5:
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
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
亨利·甘特
重要贡献之一是设计了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的因素成“甘特图”
代表作——《工业的领导》1916,《工作组织》1919
莉莲·杰布雷斯及他的妻子
两人以进行“动作研究”而著称
美国的福特
产品系列化、零件规格化、工厂专业化、机器及工具专业化、作业专门化
-
泰罗及其他同期先行者的理论和实践构成了泰罗制。
“泰罗制”着重解决的问题是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
(二)对“泰罗制”的评价
“泰罗制”应用在生产现场管理中效果显著,但其推广却很不顺利,遭到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反对。
“泰罗制”当时之所以遭到反对,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上传统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它本身也存在着弱点,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客观地评价。
1:
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
2:
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地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地发展。
3:
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4:
泰罗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技能上受很大的压榨。
泰罗制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忽视了企业成员之间的交往以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缺陷
~
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个人经历的限制,它的科学管理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小,管理的内容比较窄,企业的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都没有涉及。
(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泰罗制在科学管理中的局限性主要是由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加以补充的。
“组织理论”的中心问题:
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
法约尔:
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
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14条原则1:
分工 2:
权力与责任 3:
纪律 4:
统一命令
5:
统一领导 6:
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 7:
人员的报酬要公平
~
8:
集权 9:
等级链 10:
秩序 11:
公平
12:
人员保持稳定 13:
主动性 14:
集体精神
法约尔的贡献:
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
马克斯·韦伯:
德国社会学家,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原则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理论
厄威克:
把法约尔、穆尼和泰罗的思想加以归纳使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管理理论。
还提出了管理的间接目标:
秩序、稳定、主动性和集体精神。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1:
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发达的国家的劳工运动有了发展,劳资矛盾尖锐
2:
企业规模在激烈竞争中迅速扩大
《
3:
科学技术的个发展
4:
职工队伍的结构、文化程度都有了变化
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为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a:
突出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
b:
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
c:
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一:
行为科学学派
(一) 行为科学的由来
$
泰罗制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而行为科学把人看成“社会人”即:
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
行为科学——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代表人:
埃尔顿·梅奥)
霍桑试验
目的:
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经
过程:
试验首先从变化现场工作的照明强度着手。
研究人员将参加工作的工人分成两组,一组为试验组,一组为控制组。
控制组一直在平常的照明强度下工作,而试验组则给予不同的照明强度。
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增大时,试验组的生产增长比例与控制组大致相同,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降低时,试验组的产量明显下降。
试验表明,照明度的一般改变不是影响生产率的决定因素。
后来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试验。
观点:
1:
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2:
满足工人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
3:
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和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和惯例,要求个人服从。
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
4:
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影响:
人群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而行为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
以上即以霍桑实验为基础的人群关系理论。
人群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而行为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达到预定目标。
(三)“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1:
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尚未满足的需要————为目标而驱使的行为————目标的满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的观点
:
a:
一个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b:
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
A:
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
感情和归属需要
D:
尊重需要
E:
自我实现需要
缺点:
对人的动机没有完整的看法,没有提出激励的方法,缺乏客观实际性
2:
双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赫茨伯格抛弃了传统的观点:
满意——(对立面)——不满意
提出新观点:
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不满意
调查认为:
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
而使他们不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的。
赫茨伯格把前面的因素叫激励因素,后者叫保健因素
(1)保健因素:
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但是,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包括:
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工作安全
个人生活、工作条件等
(2)激励因素:
这些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的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
、
包括:
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职责
结论:
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提升为中心的。
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有很大的相似性,马斯洛的高需要层次即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
而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须满足的低层次需要相当于保健理论
3:
X、Y理论
(1)X理论和Y理论——美国道格拉斯·麦戈雷格
X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励的办法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对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努力地去完成工作目标。
一般人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地完成工作。
Y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都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取决于他们把工作看成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
人们在通常情况下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制造性。
结论:
x理论假设较低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个人的行为,y理论则假设高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人的行为。
麦戈雷格认为y理论比x理论更实际有效,因此他建议让员工参加工作于决策。
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建立良好的群体关
(2) 超Y理论——乔伊。
洛尔斯
,
主要观点:
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
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
有人希望有正规化的组织与规章条例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而不愿参与问题的决策去承担责任。
这种人欢迎以x理论来指导工作,有的人则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
这种人则欢迎用y理论来指导工作。
4:
Z理论——威廉。
大内
主要观点:
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
管理的主要内容:
a:
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b:
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c:
实行个人责任制
《
d:
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e:
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f:
相对缓慢的评价和稳步提拔
g:
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二:
“管理科学”学派
(一) 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
1:
生产和经营各项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
使衡量的标准定量化,借助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自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
}
3:
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4:
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
主导思想:
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2)数学模型与“管理科学”p78
一个准确的描述一个系统或程序的高度简化的模型,可以促使管理人员去系统地考虑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忽视某些重要因素或过多考虑次要因素。
1:
根据模型的作用可分为:
描述性模型和指示性模型
2:
根据模型的变量种类分为:
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
"
(三)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
——把管理对象看作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研究企业管理的任何个别事物,都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既要研究出此事物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此事物同系统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
企业系统的要素:
人、物资、财、任务、信息、设备。
企业的具体组织是各式各样的,但可按照理论将上述6个要素分为许多个系统,如技术子系统、财务子系统等!
三:
“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学 周三 第五 重点 笔记 大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