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501.docx
- 文档编号:26781667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124.68KB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501.docx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5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501.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501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50
(1)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笺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固有的艺术形式和交流载体。
表面看来,它的作用就是诗文唱和、书札往来。
但是,由于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就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缣帛、纸张,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
最后,纸张成了传播信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最为理想的媒介。
因此,人们对纸张情有独钟。
爱美是人的天性。
由于素纸不能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便有了染色、砑花、描绘花纹图案等完全出于审美追求的举措。
之后,便以雕版、饾版、拱花的形式赋予笺纸更多的艺术含量。
可以说,笺纸的发展史不仅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美的自觉追求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
比如,博古题材的笺纸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遗迹,大凡钟鼎、器物、钱币,都是秩序、权威、社会交往的象征;再比如,大量的佛像笺、罗汉笺的印行,无疑是在向人们传播、普及佛教精神;再比如,将山水林泉、高人隐逸作为笺画的题材,也正是在传递一种遗世独立、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度;再比如,大量蔬果笺、花卉笺的流行,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比如,鱼藻笺、花鸟笺、生肖笺的出现,也在向人们传递大自然的美妙信息,引导人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顺应自然,等等。
笺纸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在古代,许多作家的作品通过个人题壁、歌女吟唱的形式传播四方。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
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
如前所述,笺纸中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诗词、掌故,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
比如,林纾的宋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诗意笺,都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唐诗宋词。
应该说,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中国的笺纸内涵丰富,琳琅满目,给人以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之感。
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赋予其如此多的文化内涵,使其承载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关注笺纸的人愈来愈少。
随着电脑的普及,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除了极少数人,已经很少有人再写信了,更遑论用毛笔在笺纸上书写信件和诗文了。
如何把笺纸及其文化传承下去,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摘编自刘运峰《中国笺纸:
微型国画的人文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最终纸张成了最为理想的媒介。
B. 中国笺纸是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它国家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品像笺纸一样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
C. 笺纸助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特别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D.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笺纸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地位入手,引出论题,并提出中心论点。
B.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探讨笺纸所带有的精神印记。
C. 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并且适时穿插引用论证,观点鲜明,说服力强。
D. 文章联系现实,引出笺纸传承难的问题,开放式结尾,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笺纸中的诗词,如林纾的宋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诗意笺,都让唐诗宋词得到了普及。
B. 染色、砑花等举措和雕版、饾版、拱花等形式说明笺纸的出现是印刷技术使然。
C. 随着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现在很少有人写信,也就谈不上在笺纸上写信了。
如何传承笺纸及其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D. 笺纸因为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所以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
【答案】
(1)B
(2)C
(3)C
【解析】【分析】
(1)B项,“其它国家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品像笺纸一样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赋予其如此多的文化内涵,使其承载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文中说的是“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并不是“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品……”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2)C项,“文章……并且适时穿插引用论证,观点鲜明,说服力强”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从头至尾都没有采用引用论证。
故选C。
(3)A项,“都让唐诗宋词得到了普及”错误,第四段说的是“林纾的宋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诗意笺,都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唐诗宋词”,选项忽略了“很大程度”这一限制词。
B项,“……说明笺纸的出现是印刷技术使然”错误,从文中来看,笺纸的出现不仅有印刷技术的因素,也有人的审美追求因素,选项以偏概全。
D项,“因为……所以……”错误,选项因果倒置,文中说的是“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
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选项把二者的关系弄反了。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C
【点评】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结构、论证思维的能力。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3)本题考查整合文本信息、依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不同。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拔草
李娟
我们家自行车的全部构件只剩下两个轮子、一只坐垫、一副龙头以及连接物。
连踏板都没有。
至于刹车器,就更是奢侈物了。
需要刹车的时候,只须把脚伸直,用鞋底在飞速运转的车轮上“嗞——”地蹭一下,车自然就会减速。
如果情况特别紧急,则两只脚一起上。
有一次我妹骑车的时候,骑着骑着车链条掉了,并且掉得极不是时候——当时我们正在被两条大狗狂追。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穷凶极恶的狗!
在阿克哈拉,最凶的狗一直都是我们家的琼瑶。
可是和这两条狗相比,我们家琼瑶简直温柔极了。
我妹的车链子不巧就在那时候掉了!
她“啊——”地叫起来,两条腿蹬得飞快,面无表情,大汗淋淋。
亏她车上还载了小山似的一堆干草,居然也没给狗扒掉。
要是掉了的话谁敢回去捡啊?
家里养鸡,一养就是一百多只,还有五只野鸭子。
小的时候还好打发,长大了简直跟一群强盗似的。
我妹每天都要拔瓷瓷的两大编织袋蒲公英回来才够它们吃,加上家里打算再养只小毛驴,于是草就得拔得更勤了。
每天拔回来的草都得晒干一部分,留作冬天给毛驴的草料。
到了一年一度的打草季节,牧民们纷纷从深山返回乌伦古河流域,为大畜准备冬天的草料。
一辆辆打草的马车晃晃悠悠,满载而归。
我家没有草场,只好去草场里捡别人割剩下的。
拉草的车经过的地方,沿途路两边的树枝多多少少会把垛得高高的草从车上挂下来一些。
于是我妹就天天沿着打草的车辙走啊走啊,前面掉,后面捡。
就是被狗追的那一次,我也跟去捡草了。
去的路上果然捡了很多,我们细细拢一拢,居然有好几抱,便藏在路边灌木丛里,准备回去的时候捎上。
风很大很大,在高处呼啦啦地响。
苞谷地如丛林一般,茂密地高过头顶,又如大海一般起伏。
土路孤独地在这片海洋中延伸。
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
我们每捡够一大抱的时候,就集中到一处放着,然后空手向前继续捡。
这样,走过的路上每隔不远就垛着一堆,一路延伸得很远很远。
阳光灿烂,却下起雨来。
真奇怪,雨从哪里来的呢?
摔在地上有五分钱镍币大小,砸在脸上更是梦一样的痛觉。
风呼啸着从天边奔来,苞谷地动荡不停。
雨点有一阵没一阵地洒着,后来越下越大。
天气炎热,风势不减。
又过了大约十来分钟,这场奇怪的雨才止住。
土路上雨的痕迹瞬间就蒸发了,只留下一个又一个环形小坑。
密密麻麻地、寂静地排列着,如月球表面一般寂静。
自从打完草后,这条路很长时间都没人走过了。
这里的碎草更多,带刺的灌木丛中,铁丝网上,道路拐弯处,遗落得到处都是。
我们不停地左右开弓,不一会就码了齐腰高的一垛。
这么多怎么拿得回去呢?
我站在旁边想了又想,对我妹说:
“分成四次,我们一人抱一堆走,两个来回就拿完了……”
我妹也站在旁边想了想,一弯腰,把那堆草整个儿抱起来就走……
我就只好跟在后面,一路上捡她身后掉下来的碎草。
今天的任务还早着呢,我们还得一人拎一条编织袋,走进林荫道对面的田野里去拔新鲜草。
刚才的草料是用来储存到冬天的,而家里的鸡鸭还在等着今天的晚饭。
风依然很大。
这样的天气最好了,没有蚊虫。
在这样的大风里它们那扇小翅膀飞不起来,也就不用因为它们钻进耳朵而吓得要死,平常田野里很可怕,草丛中的蚊子跟云雾似的,一片一片地荡漾,还极均匀地发出嗡嗡不绝的重低音。
所以才说刮大风的天气是幸福的啊。
大地和天空之间被大风反复涤荡,干干净净。
我们一人扛一只袋子往回走,迎风穿过这片美丽平坦的田野,远处的林荫道像是等了一百年一样。
里面停着我们的自行车。
回到家,我妈说:
“啧!
今天捡了这么多!
两个人一起干到底不一样啊。
”
我老老实实地承认:
“哪里哪里,我是去当啦啦队的。
”
再说说鸡吃草的情景:
这群死鸡跟债主似的,一个个上蹿下跳,脸红脖子粗,把五只可怜的野鸭子在脚下踩来踩去,根本靠不到食槽旁边。
有的鸭子不知怎么的居然也在糟子边挤到一个位置,还没下嘴,突然看到左右前后全是鸡,立刻大惊小怪地尖叫着跑掉,四处乱跳,寻找同伴。
不知鸭子为什么这么怕鸡,它们明明长得比鸡大。
这些鸡可狠了,从小就会啄人,疼得要死。
由于嘴尖的原因,一个个特能挑食。
鸭子就笨得不可思议了。
每次都要等鸡们吃得神清气闲了,才敢蹭到槽子边上,而且还努力地装作不经意的样子,一有风吹草动,就忙不迭排成一条队逃跑。
其实鸭子有时也很令人烦恼的。
我们在鸡棚里放了一只小铁盆给大家饮水。
每次注满水后,它们总要跳进这方狭小的水域游上几圈过干瘾。
游就游呗,可它们还要扎猛子。
有时候这小小一盆子水里居然能挤进去三四只鸭子,把盆子挤得满满当当。
明明一动都不能动了,却仍扭着身子假装游泳。
害得鸡们围着盆子干着急,一口水也喝不到。
鸭子最有意思了,我妈叫:
“鸭!
”它们就“啊!
”地回答一声。
我妈要是叫:
“鸭鸭!
”它们就:
“啊!
啊!
”我妈:
“鸭鸭鸭!
”它们:
“啊!
啊!
啊!
”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写到自行车,透露了家中生活的贫苦,所以我与妹妹外出拔草也就成了理应之事,妹妹那么能干好强也与此有关。
B. 文中对“风雨”的描写,既让读者感受到新疆拔草时节自然环境的特点,又直接表现出我与妹妹积极乐观的心态。
C. 文章结尾对鸡鸭的描写活灵活现,例如写鸡“上蹿下跳,脸红脖子粗”,鸭子“扭着身子假装游泳”,细节中富含农村生活气息。
D. 本文笔调清新活泼,率真质朴,善用比喻、拟人的手法。
写的虽是平凡生活的点滴,但妙趣横生、生机盎然,充满着纯净与温暖。
(2)结合上下文,谈谈“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这句话的含意。
(3)作者在“拔草”时感到刮大风的天气也是幸福的,围绕“拔草”,其实还有很多幸福的体验,请从文中举出三处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苞谷地像丛林般茂密、大海般起伏,渺小的人走在其中,就像消失在广阔的自然中。
②每隔不远就垛着的干草堆,是在生活之路上努力行走留下的印迹,对抗着这种消失。
(3)①没有草场,只能捡别人割剩掉下的草和拔野草,但是收获颇丰,幸福也满满;②捡草途中,遭恶狗追咬,由“劫后余生”的庆幸而生幸福感:
③捡草拔草途中欣赏造化的伟大神奇美丽,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心有微妙的幸福;④拔草回家,劳动成果被母亲认可,感到开心、幸福;⑤欣赏鸡鸭享用拔草的成果,劳动价值落到实处,切实感受到满足、愉悦。
【解析】【分析】
(1)B项,“又直接表现出我与妹妹积极乐观的心态”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又过了大约十来分钟,这场奇怪的雨才止住。
土路上雨的痕迹瞬间就蒸发了,只留下一个又一个环形小坑。
密密麻麻地、寂静地排列着,如月球表面一般寂静。
自从打完草后,这条路很长时间都没人走过了”“风依然很大。
这样的天气最好了,没有蚊虫。
在这样的大风里它们那扇小翅膀飞不起来,也就不用因为它们钻进耳朵而吓得要死,平常田野里很可怕,草丛中的蚊子跟云雾似的,一片一片地荡漾,还极均匀地发出嗡嗡不绝的重低音。
所以才说刮大风的天气是幸福的啊。
大地和天空之间被大风反复涤荡,干干净净”等分析可知,“直接表现”不准确,应是间接表现。
故选B。
(2)结合“苞谷地如丛林一般,茂密地高过头顶,又如大海一般起伏。
土路孤独地在这片海洋中延伸”分析,苞谷地像丛林般茂密、大海般起伏,而人走在这样的路上,显得太渺小了,像消失在这广阔的天地间一样。
结合“我们每捡够一大抱的时候,就集中到一处放着,然后空手向前继续捡。
这样,走过的路上每隔不远就垛着一堆,一路延伸得很远很远”分析可知,走过的路上每隔不远就垛着一堆,留下生活的痕迹,对抗着这种消失。
(3)结合“我家没有草场,只好去草场里捡别人割剩下的……准备回去的时候捎上”分析,没有草场,只能捡别人割剩掉下的草和拔野草,但是收获颇丰,幸福也满满;结合“有一次我妹骑车的时候,骑着骑着车链条掉了,并且掉得极不是时候——当时我们正在被两条大狗狂追。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穷凶极恶的狗……亏她车上还载了小山似的一堆干草,居然也没给狗扒掉。
要是掉了的话谁敢回去捡啊”分析,捡草途中,遭恶狗追咬,由“劫后余生”的庆幸而生幸福感;结合“回到家,我妈说:
‘啧!
今天捡了这么多!
两个人一起干到底不一样啊’”分析,拔草回家,劳动成果被母亲认可,感到开心、幸福;结合“再说说鸡吃草的情景:
这群死鸡跟债主似的,一个个上蹿下跳,脸红脖子粗……不知鸭子为什么这么怕鸡,它们明明长得比鸡大”“其实鸭子有时也很令人烦恼的……害得鸡们围着盆子干着急,一口水也喝不到”等分析可知,欣赏鸡鸭享用拔草的成果,劳动价值落到实处,切实感受到满足、愉悦。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苞谷地像丛林般茂密、大海般起伏,渺小的人走在其中,就像消失在广阔的自然中。
②每隔不远就垛着的干草堆,是在生活之路上努力行走留下的印迹,对抗着这种消失。
⑶①没有草场,只能捡别人割剩掉下的草和拔野草,但是收获颇丰,幸福也满满;②捡草途中,遭恶狗追咬,由“劫后余生”的庆幸而生幸福感:
③捡草拔草途中欣赏造化的伟大神奇美丽,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内心有微妙的幸福;④拔草回家,劳动成果被母亲认可,感到开心、幸福;⑤欣赏鸡鸭享用拔草的成果,劳动价值落到实处,切实感受到满足、愉悦。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在实际答题过程中一定要在把握文本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语境意识、手法意识、结构意识等,多角度思考,仔细分析理解句意的关键,进而准确全面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此题注意抓住“这路”“消失”等关键词语。
“这路”指像丛林般茂密、大海般起伏的苞谷地,“消失”指渺小的人走在苞谷地中,就像消失在广阔的自然中。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围绕中心谋篇布局作用的分析能力。
在给文章布局谋篇时,应该主要从三全方面考虑进行:
①根据主题进行布局谋篇;②根据具体材料进行布局谋篇;③根据具体的文体进行布局谋取篇。
围绕“拔草”,还有很多幸福的体验,比如只能捡别人割剩掉下的草和拔野草,但是收获颇丰,幸福也满满;捡草途中,遭恶狗追咬,由“劫后余生”的庆幸而生幸福感等。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它是由中国方块文字生发出来,凭借视觉语言,通过线条技巧、字体样式、章法布局和风格特征来抒情达意的艺术形式。
它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
传说在黄帝时代仓颉创造了文字。
从字体的演变发展来看,中国文字大体经历了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春秋战国时期金石竹帛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魏晋至今的楷书等六个阶段。
从字体的审美角度来看,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感美。
正如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指出的:
“书凡两种:
篆、隶、楷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
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
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
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邓石如等众多书家群星灿烂,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
正如古希腊艺术遵循“黄金分割”一样,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织。
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
所谓“点画调匀,上下均平”“左缩右伸,画短直长”就是对书法形体构造很好的概括与归纳。
当然,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
因此,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书法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理想化的摹写。
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
据《周易•系辞下》载: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征,甚至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
从汉唐时期开始,书法又始终围绕着“载道”这个轴心。
《说文解字》云:
“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这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精神审美所在。
中国古代书家在创作中灌注了精神上的寄托,企图以此获得心灵上的自在。
他们在作品中追逐书法个性的张扬,试图达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
如钟繇的《宣示表》结体自然,沉雄浑厚;陆机的《平复帖》古朴秀美,潇洒随意;王羲之的《圣教序》风流高华,俊逸清新;米芾的《蜀素帖》不激不励,雍容大雅;王铎的《草书诗卷》恣肆奇崛,参差错落……所有这些伟大作品,无不以意蕴深醇、风规自远感染并浸润着我们。
(取材于罗中玺的《书法的审美意识与评判标准》)
材料二:
当代书法是从传统文化的“断层”“决裂”中走过来的。
传统士阶层的消亡,社会文化土壤的改变,促使书法与其实用性逐渐剥离,使其艺术性更显纯粹。
20世纪以来,殷墟甲骨、武威木简、楼兰文书、敦煌经卷等丰富的书法文物的出土,改变了传统书法史的叙述,也改变了书法审美、书法品评的标准。
在此背景之下,“民间书法”“艺术书法”“学者书法”“现代书法”等流派纷纷登场。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与相互影响,加上全球一体化的潮流,古老的中国书法即使再“艺术”,也不能关起门来无视“窗外的风景”。
何况,中国文化向来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有吸收、融合一切外来文化的气度与能量。
一些当代中国书法作品在装饰装潢等方面就汲取了西方艺术的灵感。
这些既是传统的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境遇,也是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表征。
虽然“多元化”是当代书法的一大特征,但书法品评也存在着共同的标准,那就是品评的“视觉化”。
“视觉化”将依附于书法中的非书法因素(如创作者的道德情操、社会影响等)进一步剥离,可以说是更“本体化”了。
“视觉化”特征的不断强化是基于这样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即展览成为当代书法创作与审美的主导力量,书法艺术已经从传统的书斋式进入了现代展厅式的艺术语境。
在书斋语境下的书法品评,注重的是作品与作者的合一,甚至更关注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的因素。
例如,在领会了颜真卿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精神之后,再来欣赏他的书法作品,会更深入地体会到其中大气磅礴、雄浑豪迈的气势。
但是在展览语境下,作品是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因素,人的因素隐逸于作品背后。
而且更多时候观者与作者是分离的、陌生的,观者只对作品品评,可以说是针对作品的纯形式品评。
尤其在竞赛性展览中,品评是通过作品而认识人的。
“视觉化”带来的另一个改变是书法作品欣赏方式的变化。
传统书斋式的书法欣赏与品评大多是文人间的展玩、交流,对其展玩的过程更感兴趣,书法作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媒介。
例如,古人欣赏手卷的方式是从右往左看,如同我们阅读古书一般。
观看时每次从圆形木轴那侧展开,看过的部分暂时先松散地卷在手卷的木条周围,欣赏时每次展开约一臂的长度。
在欣赏完之后,观者需要从后往前、一段一段地将手卷再卷回去。
当然他完全可以只是迅速而机械地回卷一遍,但有些鉴赏家更喜欢在回卷的过程中从左到右反向欣赏一遍,且不时地停下来回顾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细节。
现代展厅语境下的书法品评则是“看图式”的,观众对作品一览无遗,并没有机会亲自展开作品慢慢欣赏。
当代书法品评与展览关系紧密,学书之人莫不口言展览。
展览的兴起,评选机制的逐步完善,更加突出了品评书法以作品说话的特征。
总之,当代书法品评标准的“多元化”与“视觉化”推动了当代书法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近年来在重要书法展评中,多次强调了对貌似个性张扬实则书写技能低劣的“丑书”的批判;利用高科技手段丰富了书法作品欣赏的方式;增加了现场面试作者的要求,重新强调了对作品背后人的因素的重视……可以说,传统书法品评正在做当代的回归。
(取材于梁文斌的《书法品评的标准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代书法家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
B. 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企图以书法获得心灵自在。
C. 中国古代书法家个性张扬使作品达到了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
D. 中国古代书法家创作了诸多特色鲜明、意境深厚、风格高远的作品。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当代书法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当代书法因为社会文化的改变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
B. 当代多种书法流派出现与书法文物的新发现密切相关。
C. “展厅式”的书法品评决定了当代书法艺术走向“视觉化”。
D. 在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背景下出现了技法低劣的“丑书”。
(3)欣赏当代书法作品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括。
【答案】
(1)D
(2)A
(3)①既要注重欣赏字的形体结构,也要关注作品蕴含的心灵感受和精神追求。
②既可以在展览中作“看图式”欣赏,也可以借鉴传统书斋中的“展玩式”欣赏。
③要注重作品与作者的合一。
【解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高考 现代文 阅读 复习题 答案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