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近代民资社会生活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6780986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55MB
专题07近代民资社会生活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解析版.docx
《专题07近代民资社会生活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7近代民资社会生活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7近代民资社会生活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解析版
2014年学科网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07近代民资社会生活(解析版)
本解析为学科网名师解析团队原创,授权学科网独家使用,如有盗用,依法追责!
考点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01.(2014年江苏单科07)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ˊ……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
”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02.(2014年山东文综17)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03.(2014年重庆文综07)《清史稿》记载:
“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
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A.康熙帝B.乾隆帝C.光绪帝D.宣统帝
考点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01.(2014年安徽文综15)“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
迨欧战造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
”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02.(2014年海南单科16)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
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
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得批准。
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03.(2014年广东文综38
(1)
(2))(15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有不同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避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如何?
(8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
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
(7分)
世纪初)”、“河北《元氏县志》”、“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
04.(2014年北京文综40
(1))(8分)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
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
1937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
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600余吨。
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
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曩、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825吨。
(1)结合材料及所学,概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过程。
(8分)
05.(2014年重庆文综13
(1))(6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
两;指数:
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28302403
100
5299517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16696945
58.9
4951471
93.4
1917
51989185
53.6
——
——
2309160
43.6
1918
49890293
51.5
——
——
1568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6分)
考点三: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01.(2014年江苏单科06)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漫画并获取信息的能力。
’漫画中此人剪掉一根鞭子不能“崇尚西洋”,故A项错误;漫画体现不出是学科网刻意保留,故B错误;漫画中剪辫子的人剪掉一部分代表崇尚西洋,还保留一部分表示保留国粹,说明时人传统观念依然存在,故本题选择C项;D说法不符合漫画主旨。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生活习俗变迁。
02.(2014年安徽文综14)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
图4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
(注:
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图4
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03.(2014年安徽文综13)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
“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04.(2014年北京文综17)图9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
②人物的发型
③照明手段
④饮食方式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图片信息,画中墙上画作仍属于中国传统山水画,饮食方式仍属传统中式饮食,①④与题意不符;人物的发型看,已经剪去了学科网发辫,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风尚的变化,照明手段看,已经有了电灯,反映了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②③符合题意,因此选B。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社会生活 。
05.(2014年福建文综15)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旗袍是中国特有服饰与西方国家无关,A项错误;B项旗袍学科网原本是满族服饰,民国时期成为城市女性追求的时尚着装,这能够说明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07.(2014年浙江文综17)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08.(2014年上海单科22)右侧老照片是一张学生合影,它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风貌?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后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20世纪初期,受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条例,提倡移风易俗,妇女解放运动,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女子服饰有了很大的变化,选C项,其他各项排除。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革。
09.(2014年山东文综38)(2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甲:
图9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乙:
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漫画中的一组画面。
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
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鬟鸣凤。
3.周氏告诉了鸣凤一个不幸的消息。
周氏虽也不忍,但这是高老太爷的命令,自己也不敢违抗。
4.鸣凤抱定死的决心,她摸索到花园的湖池边,那是她被迫选定的归宿地。
丙:
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
“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炽,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
(4分)
(2)根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
(6分)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
说明理由。
(6分)
(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8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材料的处理能力。
《历代节妇烈女人数
10.(2014年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
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
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
(5分)
材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6分)
材料三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
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
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4分)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3分)
考点四: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01.(2014年浙江文综20)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
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A.①③④②B.③②①④C.④①③②D.④③①②
02.(2014年四川文综14
(2))(1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图4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三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10分)
【答案】
(2)(10分)整理:
图4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
考点五:
大众传媒的发展
01.(2014年高考新课标1文综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
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
1甚至6:
1。
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02.(2014年浙江文综17)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03.(2014年上海单科23)近代中国某一报纸刊登过如下文章:
《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告非难民生主义者》,该报纸是
A.《时务报》B.《国闻报》C.《申报》D.《民报》
04.(2014年四川文综14
(2))(1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图4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三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10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07 近代 社会生活 高考 历史试题 分项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