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
- 文档编号:26779672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2.40KB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复习
习题一
1.简释下列概念:
稀缺
答:
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充分的或者说不足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
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的轨迹,又叫生产可能性曲线。
微观经济学
答:
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
答:
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
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实证经济学
答:
在解释经济运行时从客观事实出发,力求说明和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并借以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对事物作好坏、善恶的评价。
规范经济学
答:
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作出“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阐述怎样才能符合这样的标准。
存量
答:
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
流量
答:
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
局部均衡
答:
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一般均衡
答:
在分析某种商品价格决定时,是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来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的价格如何被决定。
2.你认为研究人们的消费问题是属于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的对象?
答: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是仅从概念上就可简单加以区分的。
消费这个概念和问题,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都有,但含义和研究的角度不一样。
在微观经济学中,研究消费主要是研究消费者行为(选择),即根据预算约束,消费者如何按自己的偏好选购消费品以实现效用极大化;而在宏观经济学中,研究消费主要是研究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如何决定,及如何影响总需求水平等。
3.经济物品是指()。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答:
D
4.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一点表示()。
A.通货膨胀;B.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C.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产出水平。
答:
B
5.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Y物品的生产才能增加X物品的生产;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D.经济能力增长惟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
答:
B
6.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经济学命题?
()。
A.1982年8月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B.1981年失业率超过9%;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在已超过30000美元。
答:
C
7.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是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
()。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D.某一行业中雇用工人的数量。
答:
B
8.什么是经济理性主义?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符合这个原则的,有没有“非理性”或“反理性”行为?
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是理性的还是反理性的,为什么?
您给出的答案是实证性的还是规范性的?
答:
经济理性主义是指这样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个人利益或利己的动机所驱使,总能认真地对各种可能的抉择权进行比较,以便找出一个能使他耗费给定的代价取得最大限度利益的所谓最优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花费一定金钱买进消费品时总是力求消费品提供最大效用,厂商经营总是力求利润最大,要素出售者提供生产要素则力求收益极大。
总之,人们无论从事何种经济活动,都力求能带来最大利益,带来最大限度满足。
一切头脑正常的人,即所谓有理性的人都会这样行动,不可能有所谓“非理性”或“反理性”的行为。
然而,理性行为不一定是自私自利的,更不一定是损人利己的。
因为如果人们不把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作为自己行为所追求的目标,而把助人为乐看作是自己行为的准则的话,则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就不会成为他们的理性行为。
当然,在自私自利或损人利己主义者看来,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行为就是理性行为。
所谓“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就是这样的人。
可见,如果我们说,理性行为不应当是自私自利及损人利己的行为,这种说法实际已经是规范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了。
因为这种说法实际上已包含着认为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是“不好的”、“不应当的”、“非理性的”这样一种价值判断了。
习题二
1.简释下列概念:
需求规律
答:
一种普遍经济现象的经验总结,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影响需求的因素:
一是商品本身的价格
二是消费者的偏好
三是消费者的收入
四是其他商品的价格:
互补品互替品
五是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需求的变动
答:
指当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时,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
影响供给的因素:
一是商品本身的价格
二是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三是生产要素的价格
四是其他商品的价格:
互补品互替品
五是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供给的变动
答:
指当商品本身的价格既定时,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化。
需求的价格弹性
答:
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通常简称为需求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
答:
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均衡价格
答:
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
32
供求规律
答:
指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与需求均呈同方向变动,均衡价格与供给呈反方向变动,而均衡产量与供给呈同方向变动。
2.下列情况发生时,某种蘑菇的需求曲线如何移动?
⑴卫生组织发布一份报告,称食用这种蘑菇会致癌;
⑵另一种蘑菇价格上涨了;
⑶消费者收入增加了;
⑷培育蘑菇的工人工资增加了。
答:
⑴对此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
因为卫生组织发布的该蘑菇会致癌的报告会使得人们普遍产生对食用此种蘑菇的恐惧心理,从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大大减少对它的需求量。
⑵此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
因为各个品种的蘑菇属于互替商品,当另一种蘑菇的价格上涨后人们会减少对那种蘑菇的需求量,并通过多消费此种蘑菇来实现替代。
因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增加了对此种蘑菇的需求量。
⑶此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
因为消费者收入的增加意味着他们购买力的增强,这将使他们增加对这种蘑菇在内的正常商品的需求量,并且在任一价格水平下都是如此。
⑷此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不变,如果不考虑培育蘑菇的工人作为消费者对此种蘑菇的需求的话。
因为培育蘑菇的工人工资增加只影响蘑菇的供给成本进而影响其供给曲线,对需求曲线则不发生影响。
习题三
1.简释下列概念:
效用
答:
是消费者消费物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并且这种满足程度纯粹是一种消费者主观心理感觉。
边际效用
答:
是指消费商品或劳务的一定数量中最后增加或减少的那一单位商品或劳务所感觉到的满足的变化。
无差异曲线
答:
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的曲线。
边际替代率
答:
是指为了保持同等的效用水平,消费者要增加1单位X物品就必须放弃一定数量的Y物品,这两者之比率,即X对Y的边际替代率。
习题四
1.简释下列概念:
等产量曲线
答:
指其他条件不变时,为生产一定的产量所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各种可能组合的轨迹。
边际技术替代率
答:
是指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当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时,与另一生产要素所减少的数量的比率。
规模报酬
答:
是指当各种要素同时增加或减少一定比率,从而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化情况。
习题五
1.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划分取决于()。
A.时间长短;B.可否调整产量;C.可否调整产品价格;D.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答:
D
2.在长期中,下列成本中哪一项是不存在的()。
A.固定成本;B.平均成本;C.机会成本;D.隐含成本。
答:
A
3.如果企业能随时无偿解雇所雇佣劳动的一部分,那么企业付出的总工资和薪水必须被考虑为()。
A.固定成本;B.可变成本;C.部分固定成本和部分可变成本;D.上述任意一种。
答:
C
4.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时,()。
A.平均成本上升;B.平均可变成本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C.总成本下降;D.平均可变成本上升。
答:
B
5.长期总成本曲线是各种产量的()。
A.最低成本点的轨迹;B.最低平均成本点的轨迹;C.最低边际成本点的轨迹;D.平均成本变动的轨迹。
答:
A
6.在从原点出发的直线(射线)与TC曲线的切点上,AC()。
A.是最小;B.等于MC;C.等于AVC+AFC;D.上述都正确。
答:
D
习题六
1.简释下列概念:
厂商受益:
厂商销售其产品所取得的货币收入。
总收益
答:
指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数量产品后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产品单价销售数量的乘积。
平均收益
答:
指厂商销售每单位产品所得到的平均收入,它等于总收益除以总产销量,也就是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
边际收益
答:
指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动量。
MR=△TR/△Q或MR=dTR/dQ
完全竞争
答:
指不包含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类型,它需要具备下列四个特征:
①
该产品在市场上有大量的卖主和买主,从而双方都是价格接受者。
②产品同质无
差异。
③投入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④信息充分。
90-99
垄断的特点:
一.只由一家企业供给,企业就是行业
二.市场上没有任何可与之替代的产品存在
三.垄断企业是价格的制定者,它可以自行决定自己的产量和销售价格
四.存在进入垄断
垄断条件:
第一.规模经济的需要自然垄断
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垄断。
一般称为自然垄断。
供应和污水处理等行业都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它们的成本会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即供应量的增加而减少。
在这些行业,很容易形成自然垄断。
第二.某一企业可能控制着某些稀缺资源,如控制着某种原料的供应,或者拥有受专利保护的知识,
第三,垄断企业还可能因为拥有某种商品的专卖权而产生。
价格歧视
答:
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或是对不同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相同的价格。
一级价格歧视下,消费者剩余几乎全部转化为垄断者的利润
一级价格歧视称为完全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每一个消费者所购买的每一单位产品分别定价。
二级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对某一特特定的消费者,按其购买商品数量的不同制定不同的价格。
又称多重差别价格。
竞争和垄断的利弊分析:
垄断绝对不如完全竞争,错误
首先,大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
其次,技术进步的需要也许是垄断存在的一个更重要的理由
习题七
1.简释下列概念: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1.存在产品差别
2.厂商进出行业比较容易,从而厂商数目也较多
3.厂商对产品价格略有影响力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
1.厂商数较少,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比较困难
2.产品既可同质,也可存在差别
3.厂商之间互相依存
4.厂商行为具有不确定性
上策均衡
答:
是指不管其他局中人采取什么策略,每个局中人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所构成的一个策略组合。
纳什均衡
答:
是指参与博弈的每个局中人在给定其他局中人策略的条件下选择上策所构成的一种策略组合。
习题八
1.简释下列概念:
信息不对称:
指经济交易双方对有关信息了解和掌握得不一样多
原因:
第一认识能力有限
第二掌握信息的成本太高
第三信息商品特殊
第四机会主义倾向
向后弯曲劳动供给曲线
答:
劳动供给曲线表明的是劳动供给量与劳动价格即工资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即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起初劳动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劳动供给量反而会逐渐减少(具体解释可参考下面的习题4),在图形上便呈现为向后弯曲的曲线。
但就整个市场而言,劳动供给曲线基本上是向右上倾斜的。
工资差异及原因
一劳动的质量不同
非货币利益不同
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歧视
洛伦茨曲线
答:
由美国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别程度的收入分配曲线,表示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其弯曲程度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基尼系数
答:
是一种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标准,由洛伦茨曲线导出,其值由0起最大到1。
2.为什么会出现后弯的劳动供给曲线?
答:
劳动供给曲线表明的是劳动供给量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而劳动供给可看成是闲暇需求的反面。
劳动供给增加就是闲暇需求减少,并且劳动价格(工资)就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或价格。
从替代效应看,工资上升使得闲暇的机会成本或代价提高,劳动者会愿意用劳动来替代闲暇,即会导致闲暇需求量减少,而劳动供给量增加。
但从收入效应看,工资上升时,劳动者越有条件以较少的劳动换得所需要的收入和消费品,从而越不愿意增加劳动供给,而对闲暇需求便会增加。
一般说来,当工资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闲暇的需求量会随工资上升而下降,即劳动供给量会增加,但工资较高时,则工资上涨引起整个劳动收入增量就很大,收入效应会逐渐大于替代效应,因而劳动供给会减少,使得劳动供给曲线由向右上倾斜转为向左上倾斜,即劳动供给曲线呈后弯状。
习题九
1.在两种商品(X和Y)、两种要素(L和K)的经济中,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为()。
A.
;B.
;C.
;D.
。
答:
D
2.在两个人(A和B)、两种商品(X和Y)的经济中,生产和交换的全面均衡发生在()。
A.
;B.A与B的
;C.
;D.
。
答:
D
3.一个社会要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率,得到最大的经济福利,进入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
A.满足交换的边际条件:
;B.满足生产的边际条件:
;C.满足替代的边际条件:
;D.A、B和C。
答:
D
4.在导出效用可能性曲线过程中,我们()作人际效用比较。
A.总是;B.不;C.有时;D.经常。
答:
B
第十一章
1.简释下列概念:
外部影响
答:
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有害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消费者和生产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
第十二章
1.简释下列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
答:
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净值
答:
指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消耗即折旧以后的价值。
最终产品
答:
是指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而是最终的使用的产品。
中间产品
答:
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物品用的产品。
国民收入:
指狭义的国民收入,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宗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个人收入:
指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
指缴纳了个人所得税以后留下的可为个人所支配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
答:
是国民生产总值扣除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消耗即折旧以后的价值。
国民收入
答:
指狭义的国民收入,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个人收入
答:
指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就得到个人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
答:
指缴纳了个人所得税以后留下的可为个人所支配的收入。
第十三章
1.简释下列概念:
均衡产出或收入
答:
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此时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包括全体家庭和企业在内的各个经济部门想要有的支出,或者说计划或意愿的投资正好等于计划或意愿的储蓄。
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答:
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
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
答:
边际储蓄倾向指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2.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答:
C
3.从短期来说,当某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于零时,其消费支出可能()。
A.大于零;B.等于零;C.小于零;D.以上几种情况都不可能。
答:
A
4.从长期来说,如果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于零,则消费支出()。
A.大于零;B.小于零;C.等于零;D.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
答:
C
5.在短期内,居民的()有可能大于可支配收入。
A.储蓄;B.消费;C.所得税;D.转移支付。
答:
B
6.直线型的消费函数表明平均消费倾向()。
A.大于边际消费倾向;B.小于边际消费倾向;C.等于边际消费倾向;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答:
A
7.下列哪一种情况不会使收入水平增加?
()
A.自发性支出增加;B.自发性税收下降;C.自发性转移支付增加;D.净税收增加。
答:
D
8.如果其他情况不变,净税收和政府购买增加同一数额时,则()。
A.总支出线(C+I+G)上移;B.总支出线(C+I+G)下移;C.总支出线(C+I+G)不变;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答:
A
9.假定净出口函数是
,且净出口余额为零,则增加投资支出将()。
A.使净出口余额和收入增加;B.收入增加,但净出口余额变为负值;C.收入增加,净出口余额不受影响;D.收入不受影响,但净出口余额变为负值。
答:
B
10.边际进口倾向上升()。
A.对乘数的影响和MPC一样;B.对乘数没有影响;C.使乘数变大;D.使乘数变小。
答:
D
第十四章
1.简释下列概念:
货币
答:
是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及其债务清偿中,作为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物品。
货币的职能
首先,货币可以充当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媒介
第二,货币可以充当价值尺度
第三,货币可以作为价值贮存的手段
第十五章
1.IS曲线倾斜程度的因素?
第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投资对利率的变化越敏感,IS曲线越平坦,反之,越陡峭。
第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投资或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的乘数越大,则相应的投资变动量或政府支出变动量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越大,IS曲线越平坦,反之,越陡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经济学 名词 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