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归纳厦门理工成教本科期末考试归纳.docx
- 文档编号:26753188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0.08KB
行政管理学归纳厦门理工成教本科期末考试归纳.docx
《行政管理学归纳厦门理工成教本科期末考试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管理学归纳厦门理工成教本科期末考试归纳.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管理学归纳厦门理工成教本科期末考试归纳
行政管理学归纳
一、概念:
1.行政就是国家权利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以及管理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
2.行政管理是指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
3.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主体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所发挥的基本职责、功能和作用。
4.政府工具又称为政府治理工具或政策工具,是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路径和机制。
5.政府职能市场化是指通过政府与企业、市场之间的合作,利用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与约束机制,调动社会资源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从而实现政府以较少的资源与较低的成本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公共服务的目的。
6.政府职能社会化是指政府改变传统的大包大揽做法,将原有由政府包揽管辖的许多事务,通过社会转移或委托代理等方式,改由企业、社会团体,群众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来办理,以节约政府财政开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7.委托指政府通过合同或协议等形式让非政府组织形式某些公共职能,提供一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目的在于减轻政府压力,实现“适度政府”的目标。
8.替代指非政府组织通过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起到事实上替代政府一部分职能的效果。
9.撤资指政府放弃某一企业或某一资产的所有权。
其主要采取出售、转让、清算等具体形式。
10.组织就是两个以上的人、目标和特定的人际关系这三种要素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群体系。
11.广义的行政组织泛指一切具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
狭义的行政组织则仅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国家行政权力的执行机关。
12.领导机关又称为首脑机关或中枢机关,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统辖全局的指挥、决策和监督中心。
其职责是负责制定行政组织的目标、规划和政策
13.职能机关指在领导机关领导下,负责组织和管理某一方面行政事务的机关。
14.咨询机关又称为智囊机关或参谋机关,指为领导机关或行政首长出谋划策,提供各种对策建议和政策方案的政策研究机关。
具有较强专业性和相对独立性,其基本职能是研究咨询、参与决策、协调政策、培训人才和提供信息。
15.行政组织环境即政府管理的环境,是行政组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也就是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行政组织及其活动的外部因素的总和。
16.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也称为组织结构的层级化,指行政组织纵向分作若干层级的直线制,上下层级之间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一种垂直关系的排列组合方式。
17.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也称为行政组织的部门分工,指同级行政组织的部门分工,或一级行政组织内部各组成部门之间的平衡分工,它反映的是同级行政组织相互合作与协调的关系模式。
18.管理层次指组织的纵向等级结构和层级数目
19.管理幅度指在一个层级的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部门或人员的数额及范围
20.广义的编制是指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包括责权关系、机构设置、规格级别、人员结构、数额及职位配置等。
狭义的编制指一个行政组织、一个单位的人员定额,以及各种人员的比例结构。
在我国,编制是指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的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的人员数额和领导职数。
21.编制管理是指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人员定额和结构比例所进行的管理。
22.中央政府指在全国范围内总揽国家政务的机关和负责国家各部门管理的机关。
23.地方政府国家设置在中央政府之下,行驶部分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的地域性政府。
24.行政区划即行政区域划分,是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职能,便于管理,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将国家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并相应建立各级行政机关分层管理的区域结构。
25.政府间关系主要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行政关系,还包括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26.领导是指在社会组织中,领导者通过影响其下属行为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27.行政领导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行政功能,由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者通过行使行政职权,组织管理行政事务而进行决策、指挥、组织、控制、协调等行政活动的过程。
28.行政领导者的职位是指权力机关或人事行政部门根据法律与行政规范,按规范化程序选举或任命行政领导者担任的职务和责任。
职位由职务和责任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即担任了某一职务。
就有了相应的工作指挥与统驭权,也有了领导责任。
29.行政领导者的职权是指处在一定的职位上所拥有的相应的权利。
行政领导者的职权,是行政职位所赋予的权利,是由于行政领导者担任一定的职位而获得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利。
由职位派生,具有同质同量的关系。
即职位的性质决定职权的性质。
30.行政领导者的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国家机关中处于一定的职位所承担的一定工作任务及应负有的责任。
31.行政领导艺术的含义是指行政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领导目标而灵活运用各种领导理论、方法而形成的技能和技艺。
32.行政领导者的素质是指从事行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以及在行政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内在要素的总和。
33.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的总和。
34.政府人力资源就是指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各类人员的总和。
35.品味管理指的是品味分类管理,以公务员的职务或等级高低为依据的人员分类方法。
36.职位管理是以职位为中信的分类管理,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将公务员职位按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分成若干不同的类别和等级。
37.所谓行政伦理就是执政党、国家机构、公共管理部门和国家公务员爱社会生活领域,特别是公共行政领域所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8.行政伦理观就是行政管理主体在行政管理领域中关于行政价值追求的总体观念,是行政管理主体行政管理的伦理实践与行政伦理观念的凝结与升华。
39.行政伦理规范是指社会对行政人员提出的从事职业活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要求。
40.行政伦理范畴指反映行政关系的最本质、最重要、最普遍的行政伦理关系的基本概念,或者说是最基本、最一般的行政伦理范畴。
41.行政决策,就是指具有行政决策权的机关或个人依据国家的法律,为了国家和公众的公共利益,有效地推行行政管理,为一定的行政行为确定行政目标、制定并选择行政方案的过程。
42.决策目标是决策主体的预期,可以是期望通过决策执行所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希望要避免的消极社会影响。
决策目标设计要正确,不用参与者对目标要认同。
43.公共财政就是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
44.公共预算是由政府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预算年度内公共收支状况的计划。
45.公共财政收入是政府为履行公共职能,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筹措的所有货币资金活动的总和。
46.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以国家的政治管理权力为基础,依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向经济组织和居民取得公共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
47.公共财政支出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所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
48.公共财政体制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财政体制,它是指国家管理财政分配活动的组织机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制度。
49.公共收费是政府通过提供特殊服务或规制某些经济行为而向相关主体收取的费用。
50.行政指挥是指行政领导者按照既定的目的和计划、发令、指导、调度和协调下属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
51.行政控制是指行政领导者根据计划目标的要求,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即使发现和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保证计划目标实现的过程。
二、选择填空
(一)发展史相关内容
1.行政管理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对于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成果是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学研究》。
1900年美国学者古德诺著作《政治与行政》使威尔逊的观点得到充实普及。
1926年美国学者怀特的《行政学导论》出版标志行政学学科体系的完整建立。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以古典学派的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古德诺和怀特,法国学者法约尔,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以及美国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泰罗等。
4.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行为科学学派、决策学派、系统学派等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其中行为科学学派的行政管理学的代表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带领部分研究人员进行著名的“霍桑”实验,结果提出“社会人”的理论假设。
决策学派的行政管理学主要以美国学者赫伯特·A·西蒙的行政决策理论为代表,其出版《行政行为:
行政组织中决策程序的研究》,开创行政决策理论研究的先河。
巴纳德被称为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
5.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
6.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传播;20世纪30—40年代中国行政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状况
7.我国政府职能政府的发展全能型政府职能时期(1949——1978)、有限型政府职能时期(1979——2003)、服务型政府职能时期(2003——)
8.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历程计划型财政体制阶段(1950-1979)、计划型财政体制向公共财政体制过渡阶段(1980-1998)、明确导向公共财政体制阶段(1999-今)
(二)职能分类
1.政府的基本职能包括政治职能(包括军事保卫职能、镇压与治安职能、民主建设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
2.政府的运行职能具体包括决策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
3.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分为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调节与稳定经济、支持经济体制创新。
(三)类型分类
1.行政组织的类型:
按照行政层级分类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按照工作性质分类领导机关、职能机关、辅助机关、咨询机关。
2.行政组织环境的类型:
第一,按内容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
第二,按地域和范围分为国际行政环境和国内行政环境。
第三,按作用层次分为宏观行政环境、中观行政环境和微观行政环境。
第四,按环境形态分为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
第五,按作用和影响分为良性的行政环境和恶性的行政环境。
3.政府间关系的类型
(一)政府间的纵向关系(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关系主要体现为权力关系与职能关系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实质是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关系
(二)政府间的横向关系指各个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地方政府间的纵向隶属关系,第二种是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平行关系,第三种是级别不同但又不存在隶属关系的地方政府之间的斜向关系。
4.行政领导者的责任从内容上来说,分为政治责任、工作责任、法律责任。
5.从不同的角度对基本行政领导制度进行划分,可分为一长制和委员会制、层级制和职能制。
6.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分类:
按照管理对象身份不同可分为领导职务人员(如厅长、处长)和非领导职务人员(如巡视员、调研员等)
按照惯例对象不同可分为总和管理类人员、专业技术类人员、行政执法类人员。
按照管理层面不同可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
7.现行《公务员法》将公务员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三类。
我国公务员工分为24级行政级别。
8.政府的人员录用:
按照来源不用可分为内部录用和外部录用;按照录用性质可分为任用、提升和轮岗;按照录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考选、选拔、调任和安置。
9.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分类:
按照培训机构不同可分为本部门培训、专门机构培训、其他组织培训。
按照培训性质不同可分为初级培训和任职培训。
按照内容不同可分为素质培训和专业培训
10.行政决策的类型:
按决策主体人数多少,分为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
按所涉及行政层级的不同,分为中央决策、地方决策和基层决策。
按对决策问题的认识程度,分为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
11.行政组织体制的分类:
根据行政组织众最高决策人的人数,行政组织体制可分为首长制、委员会制与混合制。
按照中央行政组织与地方行政组织间权力分配关系划分,行政组织体制可分为集权制、分权制与均权制三种。
12.编制的分类:
根据机构的性质、任务的不同及经费来源的区别,我国将编制划分为国家行政编制、国家事业编制和国家企业编制三大类。
13.行政控制的分类:
以控制范围为标准分为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以控制组织机构为标准,分为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和分级控制;以控制时序为标准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14.行政沟通的分类:
根据确定性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根据沟通方向分为向下、向上和水平的沟通;根据沟通工具,可分口头的、书面的和其他沟通方式。
(四)原则
1.编制管理遵循编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职能决定原则(职能决定编制)、职位设置原则(以职位分类为基础,设计职位的种类和职数)、协调平衡原则、动态调整原则(编制管理要兼顾稳定性和变动性)和法制管理原则。
2.行政领导群体素质结构的优化原则:
整体最优原则、权变原则、用人所长原则、自优原则。
3.行政决策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基于现实国情原则、系统性原则、社会公正及利益补偿原则、民主参与原则。
4.编制公共预算的原则包括公开性原则、量入为出的原则、开源节流的原则
5.公共财政收入划分的原则包括效率原则、适应原则、适当原则、经济利益原则
6.公共财政支出划分的原则区域原则、受益原则、效率原则
7.行政指挥的原则是统一指挥、合理授权、指挥得当和权变指挥。
8.行政协调的原则包括:
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客观共允、秉公协调;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立足全局,服从总体目标;统一领导,统筹兼顾。
9.行政执行的基本原则包括主体原则、目标原则、系统原则、迅速原则
(五)特点:
1.政府职能的特点:
政府职能的执行性与变通性、政府职能的政治性与社会性、政府职能的多样性与整体性、政府职能的动态性与相对稳定性。
2.行政组织的特点:
政治性、权威性、法制性、系统性、社会性。
3.行政组织环境的特点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差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4.政府间横向关系的特点:
主体多元、地位平等、互动性强、政策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5.领导的特点领导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领导是一个组织系统、领导的本质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一种影响、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
6.行政领导的特点执行性、政治性、权威性、综合性。
7.职位的特点:
职位是以“事”为中心确定下来的;职位的设置有一定的数量规定性;职位本身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8.职权的特点:
职权依法定程序被授予;职权与个人无关;行政领导者所拥有的职权极其行使都有严格的限制。
9.行政领导艺术的特点:
多样性、可变性、现实性。
10.行政领导者的素质的特点:
综合性、发展性、层次性、变异性
11.人力资源的特点:
生物性、社会性、能动性、时效性。
12.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管理主体具有权威性、管理体系复杂性、管理对象多样性、管理手段政治性、管理目的公益性、管理运行法治性、管理效益抽象性。
13.公务员制度的建立的特点:
政务官和事务官分途而治;实行功绩制;政治中立。
14.行政伦理的特点:
系统性、政治性、非营利性、一定的强制性。
(六)其他部分
1.政府工具的意义在于实现政府职能。
2.政府职能市场化的方式包括政府业务合同出租、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使用者付费、补贴制度。
3.政府职能社会化的方式委托、替代、撤资
4.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1.政府职能重心的转变。
2.政府职能方式的转变。
3.政府职能关系的转变
5.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
职能目标、机构设置、人员构成、权责体系、运行程序、法制规范、物质资源。
6.行政组织与行政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是:
输入(三类型:
要求、支持和反对)-转换-输出。
7.行政组织的基本结构包括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8.行政组织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是影响组织结构形态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9.编制管理主要有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三个方面的内容。
10.编制管理的方法:
法制方法、经济方法、行政方法。
11.政府间关系的影响因素:
政治因素(影响政治因素主要是政治制度和行政制度)、经济因素(影响政府间关系的经济因素主要是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包括经济的正向发展和负向发展,经济发展的状况也会直接影响政府间关系>)、自然因素、社会与历史文化传统(具体包括社会阶层分布、历史文化传统和人口与民族分布三个因素)。
1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基本形式:
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形式和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形式。
13.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主要控制和管理方式:
立法控制、行政控制、财政控制
14.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形式:
交流与合作、竞争与摩擦、支援
15.我国现行行政领导制度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以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制为主要特征的混合式的行政领导制度。
我国现行行政领导制度包括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制相结合的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
16.行政领导方法实事求是方法、群众路线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17.行政领导的方式包括强制式、说明式、激励式、示范式。
18.领导艺术的具体内容和体现:
授权艺术、用人艺术、处事艺术、运时艺术
19.行政领导者的素质结构:
政治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20.行政领导群体的素质结构:
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结构、阅历结构。
21.传统的官吏制度实行的是“恩赐官职制”和“政党分肥制”。
22.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形成:
“统分统包”的干部人事制度到探索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再到公务员制度的全面试行和正式建立。
23.《国家公务员法》的颁布施行是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
24.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一般来讲包括人员录用、职业规划、考核、培训、奖惩、职务升降和职务任免、辞职辞退与退休等基本流程。
25.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录用过程中运用的方法:
布告法、档案法、考察法、考录法、推荐法。
26.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培训中运用的方法中主要运用有讲授法、研讨法、案例分析法和角色扮演法等。
27.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考核方法主要有描述法、民意测验法、关键事件法、配对比较法和指标量表法等。
28.行政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决策者的素质和能力、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社会主要利益集团、社会舆论。
29.行政决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治领袖、官僚集团与公务员、司法机关及政党
30.行政决策参与主体主要包括:
非执政党、公民、利益集团、智囊团、大众传媒。
31.行政决策参与的主要形式是听证会、党派协商、民意调查、公民请愿与公民投票
32.行政决策系统包括行政决策中心、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和决策控制系统四个子系统。
33.行政决策模型分为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精英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团体决策模型。
34.决策目标的主要特征:
政治性、相关性、可行性、明确性
35.公共财政的特征包括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法治性
36.公共财政的内容包括公共预算管理、公共财政收入、公共财政支出、公共财政体制。
37.公共预算的作用:
筹措预算资源;从事资源配置;控制和监督预算资源的使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
38.公共预算的模式包括分项排列式预算模式、规划计划预算模式、目标管理预算模式、零基预算模式、绩效预算模式
39.公共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公共收费、公债收入。
40.行政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41.法律、法规、政策是行政执行的主要依据
42.行政执行的目标是实现行政决策目标
43.行政执行的内容是全部行政活动过程
44.行政执行的特征包括目标性、经常性、强制性、灵活性、时效性
45.行政指挥的方式包括口头指挥、书面指挥和会议指挥。
46.行政控制的方法包括工作指导、工作考核、报告、汇报、视察、调查等。
47.行政执行的基本手段包括行政干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科技手段。
三、大题
(一)相关概念区分与联系
1.政府职能与政府能力
政府能力是政府为了完成法定的目标和任务,拥有的维持本组织的稳定和发展,有效治理社会的能量和力量的总和。
政府职能涉及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政府能力则指政府实际能够履行这种职责和功能的程度,它要解决的是政府如何去做、何时做、通过什么方式去做的问题。
政府职能框定了政府能力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
2.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
第一、政府职能逐渐扩大。
第二、政治职能中的暴力职能相对减弱,而保持社会稳定的调节职能趋于加强。
第三、政府职能日益分化和专业化。
第四、政府的宏观调控、综合协调职能的强化与政府职能的社会化同步进行。
3.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1)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职能发展的普遍规律
(2)政府职能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建立、完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4)政府职能转变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必然要求
(3)政府职能转变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迫切要求
(5)政府职能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4.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趋势
1、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履行好经济调节的职能
2、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3、进一步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4、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5.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
(一)管理层次指组织的纵向等级结构和层级数目。
(二)管理幅度指在一个层级的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部门或人员的数额及范围。
(三)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关系
如果组织规模一定,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则越小,即每个层次所包容的基本单位和人员就越少;反之,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则越多,即每个层次所包容的基本单位和人员就越多。
组织机构的形态:
“高耸”型、“扁平”型、中间形态。
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小,其结构呈现“高耸”型,偏重于集权结构,优点:
指挥链条严密,管理权力集中,分工明确,控制严格,便于整体协调和统一领导。
不足:
管理层次多,沟通时间长,不利于信息交流,对外界变化反应慢,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在管理上所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增多,从而导致行政效率降低且不易发挥下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则越大,其结构呈现“扁平”型,偏重于分权。
优点:
缩短上下级之间行政距离,沟通容易,办事程序简单,对外界的变化适应性强,有利调动下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行政效率。
不足:
会弱化行政控制强度,加上层次减少,必然造成管理幅度增大,给领导者带来许多工作难度。
6.编制管理的意义
1.行政组织编制管理是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组织体系的重要前提。
2.行政组织编制管理是防止官僚主义、密切政府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手段。
3.行政组织编制管理有助于节省国家财政开支。
7.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特点
1、中央高度集权
2、上下级政府间呈现层级隶属关系
3、地方政府相互间横向联系少
8.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第一,地方政府职权扩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政 管理学 归纳 厦门 理工 成教 本科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