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施工质量控制要点.docx
- 文档编号:26750892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64
- 大小:11.17MB
地铁车站施工质量控制要点.docx
《地铁车站施工质量控制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铁车站施工质量控制要点.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铁车站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建设西路站工程概况
建设西路站位于桐柏北路与建设西路相交路口,在桐柏北路下呈南北向布置,站位与地铁1号线桐柏路站换乘,周边距离车站主体结构较近的建筑物有绿城数码大厦和锦艺-怡心苑小区.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右DK38+821。
025,全长257.3米,标准段宽22.1米,有效站台宽度13米。
车站主体为地下三层三跨的矩形框架结构形式,主体结构位于与1号线换乘节点北侧,换乘节点南侧设置风井,风井与换乘节点相连区间采用暗挖法施工(单线长度约113。
85米),标准段平均顶板覆土厚度3.0米,基坑深度23。
3米.本站共设3个出入口通道、3个风道。
本站风井及车站主体结构采用半盖挖顺筑法,附属结构采用明挖顺筑法施工。
建设西路站设计概况
一、围护结构
建设西路站首道混凝土支撑平面图
1.1设计方案
结合本站的地质条件、车站埋深、以及地下水位埋深,本站围护结构采用间隔钻孔灌注桩+内支撑(混凝土支撑、钢管支撑)支护方式,桩间挂网喷射混凝土挡土。
①车站主体围护结构采用A型(Φ1200@1500mm)、B型(Φ1200@1400mm)、C型(Φ1200@1400mm)三种钻孔灌注桩,桩顶设冠梁,冠梁截面尺寸为1200*1200mm,桩间采用挂Φ6.5@150×150mm钢筋网、喷射100mm厚混凝土,以保持桩间土体稳定,围护桩和钢筋网保证可靠连接。
②围护桩插入深度:
A为车站基坑底面下10.0m,B为车站基坑底面下11。
0m、C为车站基坑底面下12.51m。
③基坑竖向设置三道支撑,第一道撑采用1000×1200mm钢筋混凝土撑;第二、三、四道支撑采用Φ609mm,t=16mm钢管支撑。
西侧第一道混凝凝土支撑上方设置300mm厚,8.93m宽钢筋混凝土盖板。
④钢筋混凝土盖板下方设两道纵向临时立柱桩支撑,基坑面以下为钻孔灌注桩,上部采用型钢柱,临时立柱之间设置工字钢剪刀撑及连系梁。
⑤由于本站地势较低,考虑防汛需求,在明挖段冠梁上方增加1.3m高,20cm宽挡水墙兼防撞挡墙。
1.2施工材料
混凝土:
围护桩、立柱桩桩芯均为C35水下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冠梁、防撞挡墙、混凝土支撑、混凝土主梁、栈桥板为C30混凝土,桩间网喷砼为C25。
钢材:
①钢筋采用HPB300级,HRB400级;②钢支撑、钢围檩、格构柱钢板、角钢、工字钢均为Q235—B钢.
焊条:
采用电弧焊焊接HPB300级钢筋、Q235钢板时采用E43型焊条,焊接HRB400级钢筋时采用E55型焊条。
二、主体结构
2。
1设计方案:
建设西路站主体结构为地下三层,顶板覆土约3.0m,主体结构采用双柱三跨的钢筋混凝土箱型结构。
负一层净高5。
25m,负二层净高6。
2m,北扩大端负三层净高7.94m,标准段负三层净高7.35m。
北端头主体结构标准段净宽22.1m.盾构井段净宽26。
5m,长15.1m.
南端头风井段长16。
1m,净宽26.5m。
风井与换乘节点相连区间采用环形台阶法施工(左线长度57.91m,右线长度55。
94m)。
2.2 施工材料
混凝土:
主体结构顶板(顶板梁)、底板(底板梁)、侧墙采用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P8(负三层为P10),强度等级C35;中板(楼板梁)采用强度等级C35的混凝土;结构柱采用强度等级C50混凝土,梁、板、柱节点处混凝土与框架柱同标号。
后期填补孔洞及后浇结构采用C40补偿收缩混凝土.
钢材:
钢筋采用HPB300级,HRB400级。
模板安装及支架体系施工
车站底板、中板、顶板均采用碗扣式满堂脚手架,侧墙采用碗扣架+钢管对撑的单面立模支架型式.所有主体结构面板均采用厚15mm木胶板,背楞采双拼φ48mm×3.5mm钢管,内楞采用100mm×100mm方木。
模板拼接时,相邻两块模板无论横向拼缝还是纵向拼缝,保证在同一根方木或钢肋上进行搭接,设钢钉或焊接进行固定,避免出现错台。
碗扣式满堂架站台层与站厅层横向间距均为900mm,纵向间距600mm,水平步距1200mm,脚手架立杆下方应连接底托并放置于垫板上,且立杆的连接错布置,相邻立杆的连接不在同一高度,其错开距离小于50cm,并不得在同一步内.靠边墙立杆距边墙40cm~50cm,水平剪刀撑间距4800mm(至少设置三道)设置一道,竖向剪刀撑间距4500mm设置一道,距端头井1m布置一道,纵向剪刀撑4500mm设置一道,剪刀撑钢管搭接不少于1m、不少于2扣,且与接触的每根立杆连接.剪刀撑与地面夹角保持在450-600.
柱模板支架施工:
柱模板采用组合模板,主龙骨采用Φ48×2。
7mm双拼钢管,通过M16对拉螺栓对拉,次龙骨采用100mm×100mm木方,竖向布设,主龙骨竖向间距600mm,次龙骨最大间距200mm,主龙骨交叉式用扣件连接。
模板外侧通过Φ48×2。
7mm斜向支撑钢管与地面锚筋顶紧.
顶、中板模板支架施工:
车站中板、顶板均采用碗扣式满堂脚手架,面板均采用厚15mm木胶板,背楞采双拼Φ48×2.7mm钢管,内楞采用100mm×100mm方木。
碗扣式满堂架站台层横向间距900mm,纵向间距600mm,水平步距1200mm;站厅层横向间距900mm,纵向间距600mm,水平步距1200mm。
主体结构质量缺陷预防措施
1、钢筋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1。
1表面锈蚀
(1)现象
①浮锈.钢筋表面附有较均匀的细粉末,呈黄色或淡红色。
②陈锈。
锈迹粉末较粗,用手捻略有微粒感,颜色转红,有的呈红褐色.
③老锈.锈斑明显,有麻坑,出现起层的片状分离现象,锈斑几乎遍及整根钢筋表面;颜色变暗,深褐色,严重的接近黑色。
(2)原因分析
保管不良,受到雨雪侵蚀,存放期长,仓库环境潮湿,通风不良。
(3)预防措施
钢筋原料存放在仓库或料棚内,保持地面干燥;钢筋不堆放在地面上,用混凝土墩、砖或垫木垫起,使离地面200mm以上;库存期限不宜过长,原则上先进库的先使用.工地临时保管钢筋原料时,选择地势较高、地面干燥的露天场地;根据天气情况,必要时加盖雨布;场地四周要有排水措施;堆放期尽量缩短。
(4)治理方法
①浮锈。
浮锈处于铁锈形成的初期,在混凝土中不影响钢筋与混凝土粘结,因此除了焊接操作时在焊点附近需擦干净之外,一般不作处理。
但是,有时为了防止锈迹污染,也可用麻袋布擦拭.
② 陈锈。
采用钢丝刷或麻袋布擦等手工方法;具备条件的工地尽可能采用机械方法。
盘条细钢筋通过冷拉或调直过程除锈;粗钢筋采用专用除锈机除锈,如自制圆盘钢丝刷除锈机(在电动机转动轴上安装两个圆盘钢丝刷刷锈)。
③老锈。
对于有起层锈片的钢筋,先用小锤敲击,使锈片剥落干净,再用除锈机除锈;因麻坑、斑点以及锈皮去层会使钢筋截面损伤,所以使用前鉴定是否降级使用或另作其他处置。
1.2 剪断尺寸不准
(1)现象
剪断尺寸不准或被剪断钢筋端头不平。
(2)原因分析
定位卡板活动,或刀片间隙过大。
(3)预防措施
①确定应剪断的尺寸后拧紧定尺卡板的紧固螺栓。
②调整固定刀片与冲切刀片间的水平间隙,对冲切刀片作往复水平动作的剪断机,间隙以0.5~1mm为合适.
(4)治理方法
根据钢筋所在部位和剪断误差情况,确定是否可用或返工。
1.3钢筋调直切断时被顶弯
(1)现象
使用钢筋调直机切断钢筋,在切断过程中钢筋被顶弯。
(2)原因分析
弹簧预压力过大,钢筋顶不动定尺板。
(3)预防措施
调整弹簧预压力,并事先试验合适.
(4)治理方法
切下被顶弯的钢筋,用手锤敲打平直后使用。
1。
4 箍筋不方正
(1)现象
矩形箍筋成型后拐角不成90°或两对角线长度不相等。
(2)原因分析
箍筋边长成型尺寸与图样要求误差过大,没有严格控制弯曲角度,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没有逐根对齐。
(3)预防措施
注意操作,使成型尺寸准确,当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在弯折处逐根对齐。
(4)治理方法
当箍筋外形误差超过质量标准允许值时,对于I级钢筋重新将弯折处直开,再进行弯曲调整,对于其他品种钢筋不重新弯曲。
1。
5箍筋弯钩形式不对
(1)现象
箍筋末端未按规范规定不同的使用条件制成相应的弯钩形式。
(2)原因分析
不熟悉箍筋使用条件;忽视规范规定的弯钩形式应用范围;配料任务多,各种弯钩形式取样混乱。
(3)预防措施
熟悉半圆(180°)弯钩、直(90°)弯钩、斜(135°)弯钩的应用范围和相关规定,特别是对于斜弯钩,是用于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结构,在钢筋加工的配料过程要注意图纸上标注和说明。
因为并不是抗震设防地区的所有构件中箍筋都取斜弯钩,而只有某结构部位才用斜弯钩;至于哪些结构所用构件属于受扭,配料人员也不掌握.如果图纸上表述不清或有疑问,了解确切后再配料.
(4)治理方法
对于已加工成型而发现弯钩形式不正确的箍筋(包括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不符合要求),做以下处理:
斜弯钩代替半圆弯钩或直弯钩;半圆弯钩或直弯钩不能代替斜弯钩(斜弯钩误加工成半圆弯钩或直弯钩的作为废品)。
1.6柱子外伸钢筋错位
(1)现象
下柱外伸钢筋从柱顶摔出,由于位置偏离设计要求过大,与上柱钢筋搭接不直.
(2)原因分析
钢筋安装后虽已自检合格,但由于固定钢筋措施不可靠,发生变化,或浇捣混凝土时被振动器或其他操作机具碰歪撞斜,未及时校正。
(3)预防措施
(4)
①在外伸部分加一道临时箍筋,按图样位置安好,然后用样板固定好,浇捣混凝土前再重复一遍。
如发生移位则校正后再浇捣混凝土.
②注意浇捣操作,尽量不碰撞钢筋,浇捣过程中由专人随时检查及时校正.
(4)治理方法
在靠紧搭接不可能时,仍使上柱钢筋保持设计位置,并采取垫筋焊接联系;对错位严重的外伸钢筋(甚至超出上柱模板范围),采取专门措施处理,例如加大柱截面、设置附加箍筋以联系上、下柱钢筋.具体方案视实际情况由有关技术部门确定。
1.7 同截面接头过多
(1)现象
在绑扎或安装钢筋骨架时,发现同一截面受力钢筋接头过多,其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超出规范中规定数值.
(2)原因分析
①钢筋配料时疏忽大意,没有认真考虑原材料长度。
②忽略了某些杆件不采用绑扎接头的规定.
③忽略了配置在构件同一截面中的接头,其中距不小于搭接长度的规定,对于焊接接头,凡在35d区域内且不小于500mm作为同一截面,其中d为受力钢筋直径.
④分不清钢筋在受拉区还是在受压区。
(3)预防措施
①配料时按下料单钢筋编号,再划出几个分号,注明哪个分号与哪个分号搭配,对于同一搭配安装方法不同的(同一搭配而各分号是一顺一倒安装的),要加文字说明。
②记住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杆件中的钢筋接头,均焊接,不采用绑扎接头.
(4)治理方法
在钢筋骨架未绑扎时,发现接头数量不符合规范要求,立即通知配料人员重新考虑设置方案,如已绑扎或安装完钢筋骨架才发现,则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一般情况下拆除骨架或抽出有问题的钢筋返工.如果返工影响工时或工期太久则采用加焊帮条的方法解决,或将绑扎搭接改为电弧焊接。
1.8梁箍筋弯钩与纵筋相碰
(1)现象
在梁的支座处,箍筋弯钩与纵向钢筋抵触.
(2)原因分析
梁箍筋弯钩放在受压区,从受力角度看,这是合理的,而且从构造角度看也合理(在受压区,纵向钢筋根数少,则与箍筋弯钩相处,不显拥挤)。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在连续梁支座处,受压区在截面下部,要是箍筋弯钩位于下面,有可能被钢筋压“开”,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将箍筋弯钩放在受拉区(截面上部,即受力钢筋那一面),这样做法不合理,但为了加强钢筋骨架的牢固程度(避免箍筋接头被压开口),习惯上也只好这样对待。
(3)预防措施
绑扎钢筋前先规划箍筋弯钩位置(放在梁的上部或下部),如果梁上部仅有一层纵向钢筋,箍筋弯钩与纵向钢筋便不抵触,为了避免箍筋接头被压开口,弯钩放在梁上部(构件受拉区),特别绑牢,必要时用电弧焊点焊几处;对于有两层或多层纵向钢筋的,则将弯钩放在梁下部。
(4)治理方法
改箍筋弯钩放梁上部为放梁下部,但切实绑牢,必要时用电弧焊点焊几处。
1。
9焊缝成形不良
焊缝质量满足要求 焊缝成形不良
(1)现象
焊缝表面凹凸不平,宽窄不匀。
这种缺陷虽然对静载强度影响不大,但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对承受动载不利.
(2)原因分析
焊工操作不当;焊接参数选择不合适。
(3)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的焊接参数;要求焊工精心操作。
(4)治理方法
仔细清渣后精心补焊一层。
1。
10咬边
(1)现象
焊缝与钢筋交界处烧成缺口没有得到熔化金属的补充,特别是直径较小钢筋的焊接及坡口立焊中,上钢筋很容易发生这种缺陷。
(2)原因分析
焊接电流过大,电弧太长,或操作不熟练.
(3)防治措施
选用合适的电流,避免电流过大.操作时电弧不能拉过长,并控制好焊条的角度和运弧的方法。
1.11钢筋套丝缺陷
合格套丝加工件 套丝丝扣损坏
(1)现象
钢筋的牙形与牙形规不吻合,其小端直径在卡规的允许误差范围之外;套丝丝扣有损坏。
(2)原因分析
①操作工人未经培训或操作不当.
②操作工人未按机床操作规程操作.
(3)防治措施
①套丝用水溶性切削冷却润滑液,不用机油润滑或不加润滑油套丝.
②钢筋套丝质量用牙形规与卡规检查,钢筋的牙形与牙形规相吻合,其小端直径在卡规上标出的允许误差之内,锥螺纹丝扣完整牙数不小于规范规定。
③ 用砂轮片切割机下料以保证钢筋断面与钢筋轴线垂直,不用气割切断钢筋。
④钢筋套丝质量逐个用牙形规与卡规检查,经检查合格后,立即将其一端拧上塑料保护帽,另一端按规定的力矩数值,用扳手拧紧连接套。
⑤对丝扣有损坏的,将其切除一部分或全部重新套丝.
⑥对操作工人进行培训,取得合格证后再上岗,操作时加强其责任心。
1。
12接头露丝
(1)现象
拧紧后外露丝扣超过一个完整扣。
(2)原因分析
接头的拧紧力矩值没有达到标准或漏拧.
(3)防治措施
①同径或异径接头连接时,采用二次拧紧连接方法;单向可调,双向可调接头连接时,采用三次拧紧方法。
连接水平钢筋时,先将钢筋托平对正,用手拧紧,再按规定的力矩值,用力矩扳手拧紧接头。
②连接完的接头立即用油漆作上标记,防止漏拧。
③对外露丝扣超过一个完整扣的接头,重新拧紧接头或进行加固处理,采用电弧焊贴角焊缝加以补强。
补焊的焊缝高度不小于5mm,焊条选用E5015,当连接钢筋为Ⅲ级钢时,先做可焊性试验,经试验合格后,采用焊接补强方法。
1.13接头质量不合格
(1)现象
①连接套筒规格与钢筋不一致或套丝误差大。
② 接头强度达不到要求.
③漏拧。
(2)原因分析
① 操作工人未经培训,或责任心不强。
②水泥浆等杂物进入套筒影响接头质量。
③力矩扳手未进行定期检测.
(3)防治措施
①在连接前,检查套筒表面中部标记,是否与连接钢筋同规格,并用扭力扳手把钢筋接头拧紧,直到扭力在调定的力矩值发出响声,并随手画上油漆标记,以防止有的钢筋接头漏拧.
②力矩扳手出厂时有产品合格证,考虑到力矩扳手的使用次数多少,根据需要将使用频繁的力矩扳手提前检定.
③ 连接钢筋时,先将钢筋对正轴线后拧入锥螺纹连接套筒,再用力矩扳手拧到规定的力矩值.决不在钢筋锥螺纹末拧入连接套筒,即用力矩扳手连接钢筋,致使接头丝扣损坏,造成强度达不到要求。
④防止钢筋堆放、吊装、搬运过程中弄脏或碰坏钢筋丝头,要求检验合格的丝头一端套上保护帽,另一端拧紧连接套。
2、模板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2.1轴线偏位
(1) 现象
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偏移.
(2)原因分析
① 翻样不认真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到位.
②轴线测放产生误差。
③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
④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
⑤模板刚度差,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
⑥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
⑦ 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
(3)预防措施
①模板轴线放线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核,无误后才能支模。
② 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设置限位措施,如采用焊接钢件限位,以保证底部和顶部位置准确。
③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总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
④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⑤ 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⑥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要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范围内。
2。
2变形
(1)现象
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凸肚、缩颈或翘曲现象。
(2)原因分析
①支撑及围檩间距过大,模板截面小,刚度差。
②组合小钢模,连接件未按规定设置,造成模板整体性差。
③模板无对销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
竖向承重支撑地基不牢,造成支撑部分下沉。
④梁、柱模板卡间距过大,或未夹紧模握以致混凝土振捣时产生侧向压力导致局部爆模.
⑤ 浇筑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分。
(3)预防措施
① 模板及支架系统设计时,考虑本身总重,施工荷载及混凝土浇筑时侧向压力和振捣产生的荷载,以确保模板及支架有足够承载能力和刚度。
②梁底支撑间距能保证在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支撑底部若为泥土地基,先认真夯实,设排水设施,并铺放通长垫木或型钢,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③组合小钢模拼装时,连接件按规定放置,对销螺栓间、规格按设计要求进行设置。
④梁、柱模板若采用卡具时,其间距要按规定设置,并要卡紧模板,其宽度比截面尺寸略小.
⑤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控制浇灌高度,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
⑥梁、墙模板上部有临时撑头,以保证混凝土浇筑时,梁、墙上口宽度。
当梁、板跨度大于等于4m时,模板中间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为全跨的1‰~3‰。
⑦采用木模板、胶合板模板施工时,经验收合格后及时浇筑混凝土,防止木模板长期暴晒雨淋发生变形。
2。
3标高偏差
(1)现象
测量板标高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与设计标高有偏差。
(2)原因分析
楼板施工无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未做平。
模板顶部无标记,或不按标记施工.
(3)预防措施
① 每层楼板设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
②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严格按标记施工。
③楼梯踏步模板安装时考虑装修层厚度。
2。
4接缝不严
(1)现象
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空隙,造成混凝土浇筑时漏浆,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2)原因分析
①木模板安装周期较长,因木模干缩造成裂缝。
②木模板含水过大,制作粗糙,拼缝不严。
③ 浇捣混凝土时,木模板不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
④ 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
(3)预防措施
① 严格控制木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严密,在拼缝处贴上双面贴,以防漏浆,然后贴上宽胶带.
② 木模板安装周期不过长,浇捣混凝土时,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密缝.
2.5脱模剂使用不当
(1)现象
模板表面用废机油涂刷造成混凝土污染,或混凝土残浆不清除即刷脱模剂,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等缺陷。
(2)原因分析
① 拆模后不清理混凝土残浆即刷脱模剂。
②脱模剂涂刷不匀或漏涂,或涂层过厚。
③使用了废机油脱模剂,既污染了钢筋及混凝土,又影响了混凝土表面装饰质量。
(3)防治措施
①拆模后,清除模板上遗留的混凝土残浆后,再刷脱模剂。
②严禁用废机油作脱模剂,脱模剂材料选用原则为:
既便于脱模又便于混凝土表面装饰。
选用的材料有皂液、滑石粉、石灰水及其混合液和各种专门化学制品脱模剂等。
③脱模剂材料拌成稠状,涂刷均匀,不流淌,一般刷两度,以防漏刷,也不涂刷过厚。
④脱模剂涂刷后,在短期内及时浇筑混凝土,以防隔离层遭受破坏。
2.6模板未清理干净
(1)现象
模板内残留木块、浮浆残渣、碎石等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混凝土中有缝隙,且有垃圾夹杂物.
(2)原因分析
①钢筋绑扎完毕,模板位置未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扫。
②封模前未进行清扫.
③墙柱根部、梁柱接头最低处未留清扫孔,或所留位置不当无法进行清扫。
(3)防治措施
①钢筋绑扎完毕,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除模板内垃圾。
②在封模前,派专人将模内垃圾清除干净。
③墙柱根部、梁柱接头处预留清扫孔,预留孔尺寸≥100mm×100mm,模内垃圾清除完毕后及时将清扫口处封严。
2.7封闭或竖向模板无排气孔、浇捣孔
(1)现象
由于封闭或竖向的模板无排气孔,混凝土表面易出现气孔等缺陷,高柱、高墙模板未留浇捣孔,易出现混凝土浇捣不实或空洞现象。
(2)原因分析
①墙体内大型预留洞口底模未设排气孔,易使混凝土对称下料时产生气囊,导致混凝土不实。
②高柱、高墙侧模无浇捣孔,造成混凝土浇灌自由落距过大,易离析或振动棒不能插到位,造成振捣不实。
(3)防治措施
①墙体的大型预留洞口(门窗洞等)底模开设排气孔,使混凝土浇筑时气泡及时排出,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
② 高柱、高墙(超过3m)侧模要开设浇捣孔,以便于混凝土浇灌和振捣.
2.8模板支撑选配不当
扣件脚手架 碗扣脚手架
盘扣脚手架 支架的整体倾斜倒塌
(1)现象
由于模板支撑体系选配和支撑方法不当,结构混凝土浇筑时产生变形。
(2)原因分析
① 支撑选配马虎,未经过安全验算,无足够的承载能力及刚度,混凝土浇筑后模板变形。
②支撑稳定性差,无保证措施,混凝土浇筑后支撑自身失稳,使模板变形。
(3)防治措施
①模板支撑系统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和模板类型来选配,以便相互协调配套。
使用时,对支承系统进行必要的验算和复核,尤其是支柱间距经计算确定,确保模板支撑系统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
②木质支撑体系如与木模板配合,木支撑钉牢楔紧,支柱之间加强拉结连紧,木支柱脚下用对拔木楔调整标高并固定,荷载过大的木模板支撑体系采用枕木堆塔方法操作,用扒钉固定好.
③钢质支撑体系其钢楞和支撑的布置形式满足模板设计要求,并能保证安全承受施工荷载,钢管支撑体系一般扣成整体排架式,其立柱纵横间距一般为1m左右(荷载大时采用密排形式),同时加设斜撑和剪刀撑。
④支撑体系的基底坚实可靠,竖向支撑基底如为土层时,在支撑底铺垫型钢或脚手板等硬质材料。
⑤ 在多层或高层施工中,注意逐层加设支撑,分层分散施工荷载.侧向支撑支顶牢固,拉结和加固可靠,必要时打入地锚或在混凝土中预埋铁件和短钢筋头做撑脚.
2.9梁模板缺陷
(1)现象
梁身不平直,梁底不平,下挠:
梁侧模炸模(模板崩坍);拆模后发现梁身侧面鼓出有水平裂缝、掉角、上口尺寸加大、表面毛糙;局部模板嵌入柱梁间,拆除困难。
(2)原因分析
①模板支设未校直撑牢,支撑整体稳定性不够。
②模板没有支撑在竖硬的地面上。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荷载增加,泥土地面受潮降低了承载力,支撑随地面下沉变形。
③梁底模未按设计要求或规范规定起拱;未根据水平线控制模板标高。
④模板平整度偏差过大,残渣未清除干净;拼缝缝隙过大,侧模支撑不牢.。
⑤ 侧模承载能力及刚度不够,拆模过迟或模板未使用隔离剂.
⑥木模板采用黄花松或易变形的木材制作,混凝土浇筑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铁 车站 施工 质量 控制 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