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在选择和实施论文.docx
- 文档编号:26749779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3.02KB
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在选择和实施论文.docx
《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在选择和实施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在选择和实施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在选择和实施论文
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在选择和实施论文
县域经济既是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位。
从宏观角度看,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实力提升,从而壮大国民经济。
在这个意义上,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发展国本经济。
从微观角度看,发展县域经济可以解决辖区内居民的就业问题,从而提高其生活水平。
在这个意义上,发展县域经济又是发展民生经济。
然而,对于不发达地区而言,这个既关乎国本经济,又关乎民生经济的县域经济,其发展战略客观上不得不面临两种选择:
一种是常规发展战略的选择,另一种是超常规发展战略的选择。
在当前区域竞争几近白热化的背景下,常规发展战略的选择,实质上是选择亦步亦趋的跟进战略。
实施这一战略,将会使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永远处于落后状态。
因此,我们只有选择超常规的发展战略,才可能给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带来前景和希望。
选择和实施超常规发展战略的根本着眼点在于:
避免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后发劣势,使之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在区域和县域经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取得发展格局上的持久战略优势。
事实上,战略的本来含义,就是指在竞争和对抗的关系中,通过出奇谋和用奇招来扬长避短,以达到小胜大、弱胜强的目的。
早在战国时期,《孙子兵法》就有有关战略的经典论述。
用现代语言讲,战略就是用辨证思维,来审视现实竞争和对抗关系中的内外两方面情况,在此基础上首先建立起局部优势,尔后实现整体优势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总和。
为了在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中首先建立起局部优势,最终赢得发展格局上的整体优势,我们在选择和实施超常规发展时,应当明确以下几个战略思路:
一“拿来主义”的战略思路“拿来主义”就是对外开放。
这是推动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首要思路。
众所周知,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最大劣势是资本匮乏。
由于资本匮乏,使得自然资源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无法结合成现实生产力。
因此,要使自然资源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结合成现实生产力,并推动其快速发展,就必须首先着力解决好资本的来源问题。
解决资本来源的途径有两种:
一种是通过内部积累的方式获得资本,另一种是通过外部引进的方式获得资本。
前一种是小农经济思维支配下获得资本的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资本获得的规模小、速度慢。
依靠这种方式来解决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来源,其目的是无法达到的;后一种则是市场经济思想指导下获得资本的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只要能够创造出适宜的条件,资本就会受利益的引导,源源不断地流向这里,将沉睡的自然资源和劳动魔术般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其他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已证明了这种方式的有效性。
成安县近几年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也使我们深切体会到:
只有坚持“拿来主义”,坚持外部引进的方式,坚持以开放统揽经济工作全局,才能克服资本匮乏这一制约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劣势,从而在战略上解决其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来源问题。
“拿来主义”作为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谋求超常规发展的战略思路,不应当是盲目的,应当是有针对性的。
必须针对资本流动的规律。
当前,国际资本是按照两种规律来流动:
一是按照梯度转移的规律来流动,二是按照跨越式转移的规律来流动。
以国际市场为主要开拓对象的资本,通常遵循前一种流动规律,即首先落户于最方便进行国际交往的地区。
当资本积聚到相当水平,生产成本也上升到不经济的程度时,再由近及远地梯度式向外围扩散;以国内市场为主要开拓对象,或者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要投资对象的资本,则通常遵循后一种流动规律,一开始就会把资本投放于方便国内市场交易的地方,或者是自然资源的富集区。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国内市场向国外资本的进一步放开,资本跨越式流动的规摸也会越来越大。
认识到资本流动的两种规律,可以使不发达地区在“外资中移”的机遇中,自觉依据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来选择资本的主攻对象,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资本来源的不同,还使资本具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搞清楚这一点,对于增强“拿来主义”战略思路的针对性,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果把国外引进资本称之为外源性资本,国内土生土长资本就是内源性资本。
外源性资本的运动方式是:
在国内投入资本,将盈利转往国外;内源性资本的运动方式是:
在国内投入资本,将盈利留在国内。
盈利转往国外还是留在国内,是外源性资本和内源性资本的一个根本区别。
这个区别决定了它们对内地不发达地区的投资倾向是不同的。
比较而言,内源性资本具有更强的内地投资倾向。
基于此,不发达地区在面对“南资北移”的机遇时,可以根据不同资本所占的比重,正确判断出哪类“南资”具有更大的“北移”性。
“珠三角”和“长三角”是人们普遍公认的“南资北移”发源地。
但由于“珠三角”外源性资本的比重大于“长三角”,“长三角”内源性资本的比重大于“珠三角”。
所以从实际角度看,“长三角”资本的“北移”概率,比“珠三角”资本的“北移”概率相对更大。
认识到不同来源资本的不同运动方式,可以使不发达地区在“南资北移”的机遇中,有针对性地确定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减少工作的盲目性。
近几年来,成安县通过运用上述“拿来主义”的战略思路,实现了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大突破。
截止目前,已引进项目108个,总投资达30亿元,使县域经济呈现出超常规发展的态势。
二“创造优势”的战略思路优势就是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具体包括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人文优势和产业优势等。
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于把优势仅仅看作是现实既有的有利条件。
实际上,现实既有的有利条件是优势,现实没有的,通过主观努力创造出来的有利条件也是优势。
这后一点,对于发展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同样至关重要。
那么,缺乏既有优势的不发达地区,如何能够创造出优势?
首先要辨证地认知优势。
在一种情况下是优势,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是劣势。
比如,靠近中心城市的不发达地区,“靠近”是一种优势。
但这种“靠近”可能会阻挡其成为中心经济区的崛起。
在这个意义上,“靠近”又是一种劣势。
而远离中心城市的不发达地区,“远离”是一种劣势。
但这种“远离”可能会促成其作为中心经济区的崛起。
在这个意义上,“远离”又包含有优势。
优势与劣势的相互包含、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必须用辨证的视野,来选择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道路。
在靠近中心城市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可以充分发挥“靠近”的优势,利用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资本梯度转移的规律,一开始就直接从推进工业化切入,用工业化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在远离中心城市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则可以充分发挥“远离”的优势,从创建商贸集散地入手,进而推动相关工业的发展。
如果不是这样,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就可能在始终找不到最佳切入点的情况下,一再丧失发展的机遇。
成安县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里,实现工业项目的超常规发展,正是得益于对本地优势的这种辨证认知。
其次要做强放大局部优势。
这可以弥补不发达地区整体优势的不足,从而实现相对优势。
我们知道,优势是包含有许多内容的。
既使是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也不是在完全具备了各种优势后才开始发展的。
“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县域经济,甚至是在严重缺乏自然资源这一关键优势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这也就是说,一个地区只要具备了一项或几项优势,就可以通过做强和放大这一项或几项优势,来降低企业的发展成本。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地方能够降低企业的发展成本,就能够对资本产生吸引力。
这恰恰是一个地区实现和发挥优势的根本所在。
因此,对于优势十分缺乏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应当及时抓住为数不多的少数优势,并尽可能将其发挥到极至。
唯此,才能增强不发达地区的相对优势,形成对资本的吸引力,达到实现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目的。
成安县在寻求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就运用了这样的思路,将有限资金投放于靠近邯郸市的主要交通干线两侧,以解决资本投入所必须的供排水和电力设施问题。
这不仅强化和放大了靠近邯郸市的“靠近”优势,还降低了企业的发展成本。
这是成安县在不长时间内,能够吸引大量外来资本的又一重要原因。
第三要用创新的方法创造优势。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提出过一个沿用至今的创新概念。
这一概念将企业生产过程中新生产要素的引入,以及新生产要素组合方法的引入定义为企业创新。
实际上,这一概念同样可以用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创新问题。
因为在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优势中既有客观性因素,也有主观性因素。
但无论是客观性因素,还是主观性因素,都存在一个能够用创新方法获得的问题。
不同点在于:
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客观性因素,其创新获得一般需要支付较大成本。
比如,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修建公路,不支付很大成本是根本做不到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主观性因素,其创新获得一般不需要支付较大成本。
更新理念、创新办公方式、优化社会环境、改善政府服务和制定优惠政策等,都可以降低企业的发展成本,从而使我们能够从无到有地获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主观因素,也就是创造出新的优势。
从不发达地区的现实状况看,我们应当首先从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主观因素切入,来创造新的优势。
成安县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开展以“扩大开放”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制定以“降低企业发展成本”为核心的优惠政策,实行以“提高工作效能、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政府“通透式”办公,以及将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等,都起到了创新优势的作用。
三“重点突破”的战略思路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不仅缺乏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优势,还缺乏必要的经济积累和产业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突破原有的停滞状态,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根本跃迁,就必须按照“重点突破”的思路分阶段开展工作。
第一阶段,要首先解决产业“从无到有”的问题。
这是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第一阶段的发展重点。
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千方百计通过实施“拿来主义”和“创造优势”,来尽可能多地引进资本和项目,而无需过多地考虑单个资本和项目的规模大小。
大量的招商引资实践表明,在这一阶段,不发达地区还不具备对资本和项目挑肥拣瘦的条件。
如果在这一阶段就开始对资本和项目挑肥拣瘦,结果必然会延缓不发达地区产业基础的形成。
不能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就无从谈起,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有些同志认为,不发达地区缺乏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这正好如同一张白纸,我们一开始就可以通过引进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在上面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其实,这是一种缺乏经济工作操作实践的看法。
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大都需要一定的产业平台,需要相关的产业与之相配套,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和人才队伍。
没有这些条件,引进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就如同在无水的沙漠里种植莲藕一样,是很难收到好的效果的。
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创造引进高技术含量资本和项目所需要的条件,就必须尽快不分大小、从无到有地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
否则,我们会既拣不到西瓜又丢掉芝麻。
还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提倡均衡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在这种情况下,搞重点突破怎么行?
其实,这些同志忘记了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是发展,落脚点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因此,当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尚缺乏必要的产业基础时,用“拿来主义”和“创造优势”的办法实现重点突破,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这就是实事求是地落实均衡协调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阶段,要解决产业“从有到好”的问题。
这是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第二阶段的发展重点。
经过第一阶段富有成效的努力后,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客观上就会具备向更高层次变迁的产业基础。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这个产业基础不管它是否完备,(在县域经济这个狭小的范围内,完备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都会受到市场机制的有力调节,并按照区域产业生命周期的自我更新规律,自发地进行优化与重组。
在这个过程中,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产业,会被适应市场需要的产业组合掉,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
这个更大规模的产业,又会通过前向和后向的产业关联,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这个能够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导产业。
同时,适应未来需要的前瞻性产业,也会萌生并开始发展。
问题在于:
产业内部的优化与重组完全处于自发状态时,结构重组的阵痛和资源浪费是不可避免的。
要减轻结构重组的阵痛和减少资源的浪费,就必须在尊重市场机制基础性调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地方政府的调节作用。
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通过制定区域产业政策,来选择、扶持和培育主导产业。
那么,在已有的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上,如何选择主导产业?
首先要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也就是说,把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需求会有更大增加,市场会有更大前景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其次要选择劳动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劳动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一定是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产业;再次要选择前后向关联度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关联度强是一个产业具有强带动性的主要标志。
然而,对于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而言,我们只有首先完成好第一阶段的任务,才能接下来完成好第二阶段的任务。
当我们处于第一阶段,并在倾力打造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时,我们要同时具备开始实施第二阶段任务的背景思路。
不是用这种背景思路,来操作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
而是用这种背景思路,给第一阶段的工作以未来的前进方向,减少盲目性。
四“长期坚持”的战略思路发展经济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发展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就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推动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那就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不发达地区不仅底子薄、基础差,而且还缺乏经济发展所必要的积极理念和人文精神。
启蒙和培育这种积极理念及人文精神,需要花大的力气,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奏效。
否则,落后的理念就会反过来扼杀经济发展,更惶论经济超常规发展了。
成安县近几年在推动经济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持续不断的思想解放运动。
通过观念更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其次是因为不发达地区存在一种低水平的系统稳定性。
这种低水平的系统稳定性,不仅仅体现于人口增长会吃掉经济发展的成果,使人均收入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还体现于财政供养人员的增加会吃掉经济发展的剩余,使政府本应承担的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致使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劳动力,也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
要打破这两种状态,突破经济运行的低水平系统稳定性,仅靠常规发展是不行的,必须要靠持续不断的超常规发展。
根据国内外经验,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0-30年的时间,更短时间则无法实现基本经济的根本转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在20-30年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推动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不发达地区低水平的系统稳定性,就会通过内在的均衡机制重新复制不发达状态,或者在一个放大的规模上复制这种状态。
第三是因为在区域或县域经济竞争中,不发达地区如果不能通过持续不断地超常规发展,尽快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基础和相当程度的产业竞争力,发达地区就会在产业积聚和极化效应的作用下,进一步拉大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相对边缘化甚至绝对边缘化。
当然,发达地区的产业积聚和极化过程不会是无限的,达到一定高度后,就会反过来向周围不发达地区扩散。
既使在这种情况下,不发达地区也只能处于亦步亦趋的跟进状态。
但无论是差距拉大带来的绝对或相对边缘化,还是亦步亦趋的跟进状态,都不利于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都会使其深陷难以进一步发展的困境。
因此,为了使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既走出当前的发展困境,又避免陷入未来的发展困境,就必须按照“长期坚持”的战略思路,持续不断地开展思想解放运动,以培育有利于经济超常规发展的人文精神;持续不断地招商引资和推进项目建设,以突破经济运行的低水平系统稳定性;持续不断地扩大产业规模和尽快形成产业竞争力,以做到后来居上。
只有这样,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才有可能真正完成经济起飞的历史任务。
此外,为了确保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在寻求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落实好“长期坚持”的战略思路,我们还需要与之相应的政治安排。
具体包括:
增加领导机构中的专业人才,维护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性,以及有针对性地扩大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等。
五“和谐稳定”的战略思路推动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必然会对原有的产业结构、社会经济关系、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产生重大冲击,使其发生大的裂变。
这种裂变既可以在自为的方式下发生,也可以在可控的方式下发生。
如果在自为的方式下发生,社会就会陷入动荡和不稳定状态,从而破坏经济发展;如果在可控的方式下发生,社会就能保持和谐与稳定,从而维护经济发展。
因此,要成功地推动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就必须把可能由此引起的种种社会剧变,都置于可控的方式下。
为此,也就必须把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超常规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我们能否把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与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下的超常规发展?
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有着内在统一性的。
这种内在统一性,不仅仅体现于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无法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还体现于在不发达地区普遍存在贫困的情况下,不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就更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大量的国内外实践已反复证明,贫困绝不能带来和谐稳定。
因此,要消除不发达地区业已存在的贫困状态,并彻底拔除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源,就必须坚决做到两个坚定不移:
一是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二是坚定不移地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中,推动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在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中,达到社会更高层次的和谐稳定。
其次,对于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过程,我们是可以做到有所作为的。
是可以根据我们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主观努力,将其置于一个可控的状态下。
从成安县近几年推动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明确认识到:
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树立“象爱护眼睛一样来维护稳定”的意识,真正把社会的和谐稳定,看作是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内在组成部分,还要制定和运用一系列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我们已经制定和运用的措施主要包括:
1、农民群众的思想发动措施。
针对广大农民群众因囿于传统生产方式的束缚,对现代工业生产方式适应较慢,对大力度推进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可能产生抵触情绪的情况,我们从利益引导的角度,制定和实施了实现农民利益的“六得利”措施。
使农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与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紧密结合了起来。
并通过大力宣传这一措施,化解了农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疑虑,赢得了他们对推进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理解和支持,也避免了由此可能带来的种种社会矛盾和冲突。
这为顺利推进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认知氛围。
2、密切党群和政群关系的措施。
密切党群和政群关系,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又一关键。
特别是在推进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密切党群和政群关系的意义尤为重大。
因为在这一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密切党群和政群关系,可以大大提高党委政府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控制力。
这有利于广大群众普遍理解和认同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也有利于党委政府主动化解因经济发展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基于这种认识,成安县近年来始终坚持从转变干部作风和加强制度建设这两个层面,来制定、完善密切党群和政群关系的措施。
我们先后实行了党员领导干部星期六义务劳动、开门办公、通透式办公、下基层办公,以及党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等各项制度。
实践证明,这些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切实拉近了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这为顺利推进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氛围。
3、确保社会安定的措施。
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是不可能的。
为了能够创造出这样的环境,我们着力加强了信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在信访工作上,我们在认真落实好以往工作机制的前提下,创新实行了三扭一调度、下基层办案、回案问责,以及后备干部领办信访案件等制度,使大量不稳定因素得到了及时化解;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上,我们组织实施了县以下三项基础性机制建设。
一是由乡镇综治办牵头的综治协调联动机制建设,二是由乡镇派出所牵头的维护治安防控机制建设,三是由乡镇司法所牵头的矛盾纠纷排调化解机制建设。
这三项基础性机制建设,做到了把矛盾控制在基层,也化解在了基层。
信访和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加强,为顺利推进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安定氛围。
总之,只要我们用求实创新的办法,营造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认知氛围、社会政治氛围和社会安定氛围,我们就能够实现在社会和谐稳定的状态下,顺利推进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
综上所述,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要想成功地选择和实施超常规的经济发展战略,就应当认真落实好“拿来主义”、“创造优势”、“重点突破”、“长期坚持”和“和谐稳定”这五大战略思路。
尽管落实的过程会有许多困难,但却是我们最终摆脱当前及未来发展困境的现实选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不发达 区县 经济 选择 实施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