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骨气》 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6749104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3.79KB
《谈骨气》 设计.docx
《《谈骨气》 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骨气》 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骨气》设计
《谈骨气》设计
执教:
钱梦龙
教学目标:
1.认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根据和意义。
2.在回忆议https:
///论文一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观点相反的材料的分析,培养思辨的兴趣和能力。
3.积累一定的词语、句子。
教学方法:
采用导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先由学生自读、质疑,然后组织全班讨论,加深学生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理解。
作业采用探究法,要求学生搜集、筛选有关资料,再就“中国人的骨气”问题发表议论。
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导读法”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本文的教学拟从引入不同观点的文章入手,激发学生深入钻研课文的兴趣。
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的前15分钟为学生自读,其余时间组织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探究性作业另外安排时间(结合作文课)进行。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入与课文观点相反的文章;学生自读课文;正字音、释词义;讨论、把握本文的论点、论据。
一、导入新课
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对吴晗的《谈骨气》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妨先来看看那篇文章说了些什么:
近日查检以前的书时,不经意地翻到了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吴晗的《谈骨气》。
……又读了一遍这篇文章,我没有再次感受到什么“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吴老先生一开始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学生似的写道: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请问:
“难道那么多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吗!
”答案不说也知道。
为了支持论点,吴老先生搬出了那个“不食嗟来主食”的乞丐,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和横眉怒视国民党反动派的闻一多,我真为这三个不屈的灵魂感到不值。
人家不屈,说明人家的人格高尚,凭什么拿人家高尚的精神往那些麻木的人,那些坐享其成的伪君子的脸上贴金?
还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说吃饺子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有人信,可硬把“有骨气”当成所谓“传统”塞到本国本民族的腰包里,稍明智一些的人都会嗤之以鼻的。
这与中国封建统治者宣扬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妄自尊大有何区别呢?
这位作者对《谈骨气》的批评究竟有没有道理?
老师没有“标准答案”。
现在请同学们暂时把这些批评的意见放在心里,慢些下结论,先按常规读懂、读好课文,然后再对两篇文章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断。
相信这个问题会引起同学们思考的兴趣的。
二. 提示自读要求
1.通读课文两遍。
第一遍默读,要求圈出生字、新词,查字(词)典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按自然段次序标明序号。
第二遍朗读,要求读得比较流利,有一定的感情。
2.按“什么?
”(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怎样?
”(作者怎样证明他的观点?
)“为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论证?
)三个问题的顺序大体梳理课文内容。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
1.了解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略)
2.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提示:
这篇文章是议https:
///论文,主要是讲道理的,但作者写得很有感情,有些句子读起来很有劲。
读的时候尽可能把文章的感情表达出来,并把那些你认为读起来特别带劲的句子找出来,体味体味。
学生朗读课文后,找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
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剧臣’等句子。
然后结合给“宁(níng)音,要求学生用“宁”字组成表现骨气的成语,学生说出了“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成语。
四、梳理文章内容
1.揣摩思路。
教师提示:
为了梳理和讨论的方便,我们先来揣摩一下作者的思路,并根据思路把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按“什么”怎样”为什么”的顺序进行讨论,力求完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学生在讨论作者思路时,意见有分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1—4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提出论点并说明骨气的含义以及今天我们对待骨气的原则。
5—-9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分别用文天祥、饿人、闻—多三个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第10段为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无产阶级应该有怎样的骨气。
个别同学则认为第1段应为文章的第—部分,独句成段,揭示中心沦点,显得肯定而有力。
2-9段为第二部分,先用孟子的话阐明什么是骨气,然后用文天祥等三个具体的事例分别印证孟子三句话,这样划分才能显出第二部分思路严密、结构紧凑的特点。
对第三部分没有意见分歧。
教师指出:
文章怎样分段,本来没有绝对的标准。
—般教学参考书上都采用第一种分法,但第二种分法确实也言之成理,反映了同学们对作者思路的正确把握。
老师欣赏这种独立思考的态度。
2.按“什么”“怎样”“为什么”整体解读课文。
学生发表意见,
生:
“谈骨气”这个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生:
我不同意,“谈骨气’只是表明论述的范围,第一段“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才是揭示中心论点的。
(大家表示同意)
师:
体会一下,这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
这是一个语气肯定的判断句,用“是……的”这样的句式,给人斩钉截铁不容怀疑的感觉。
师:
你的语感很准确。
下面大家讨论一下,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
生:
作者在提出论点后,第2段就用孟子的三句话。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具体说明什么是骨气。
第3、4既从历史、传统的角度进—步肯定了中国人的骨气以及我们今天对待骨气的原则:
对历史上有骨气的人,主要看他是不是“坚定不移地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
生:
从第5段开始,作者用了三个具体的例子证明了“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这就支持了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生:
课文最后一段在肯定孟子三句话积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内容,既.总结全文,又发出号召。
生:
我有一个问题,作者所列举的三个人物,如果按年代先后排列,应该是:
饿人、文天祥、闻一多。
但作者却没有这样排列,为什么?
师;问题提得很好。
谁能回答?
生: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三个人物完全是与孟子的三句话一—照应的;文天祥多次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这是“富贵不能淫”;饿人直至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这是“贫贱不能移’;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死不屈,这是“威武不能屈”。
如果三个人物按年代前后排列,就跟三句话的次序不一致,思路就有些乱了。
生:
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思路,从优点说,比较严谨;但同时也显得有些呆板,读起来不大有味道。
(不少同学表示赞同)
师:
同学们很会读文章,我也同意这位同学对本文优缺点的看法。
这是一篇写得“规规矩矩”的议https:
///论文,比较适合于初次接触议https:
///论文的入学习,放在初中三年级学习,确实嫌“浅”了,显得不耐咀嚼。
但是我们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思考的对象,仍然是可以学出趣味来的。
下一课我们就来做这件事。
五、布置作业
作者列举的三个事实论据,涉及到三个人物,请同学们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以下资料:
1.文天祥《过零丁洋》;2.“嗟来之食”的故事出处;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中有关闻一多的文字;4你感到有兴趣的其他资料。
(找到资料后,有条件的同学可用电脑制作幻灯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讨论、理解本文的论证过程,要求在关键处都能问个“为什么”;在充分了解本文的沦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的基础上,联系网上的批评文章,独立思考,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发表意见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足。
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布置探究性作业。
一、学生交流作业
1.文天祥《过零丁洋》(学生背诵)
2.《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由学生作口头解释)
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二、学生就“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论证)的问题展开讨论
师:
经过上面的讨论,同学们已从整体上理解、把握全文内容,还找到了课文涉及的一些资料。
这是阅读的第一步工作,大家完成得很好。
下面大家再细读文章,请在关键处都问个“为什么”,这样也许会把本来较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课程教材研究所 聂鸿飞
我国古代史传文学非常发达,涌现过大量的优秀作品。
从先秦时期开始,史传文学就已经初具规模了。
记言为《尚书》,记事为《春秋》,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至西汉纪传体的《史记》把中国古代史传文学推向了高峰。
这个单元就是以史传文学为学习重点的,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
学习这一单元,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尽可能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使他们明白,了解历史应该从古代典籍人手,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偏听偏信;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同古人展开心灵对话,理解古人特殊的思想情感,从这些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统美德。
还可以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砥砺学生的意志。
基于上述考虑,这个单元编选了四篇文言文。
下面我们将从文章本身人手对这几篇课文的教学作一些具体解析。
《陈涉世家》一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半部分,约占全文篇幅的五分之一,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
文章属于传记体裁,它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着力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作者着重表现了陈胜洞察时局的能力。
陈胜对吴广说的那一番话,实际上就是一段很精彩的形势分析。
“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
太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会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
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的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
他的这个策略的效果很快就得到了证明;起义军到达陈的时候,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的庞大队伍了;在张楚政权建立的同时,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在危机时刻,陈胜的清醒与果断是难能可贵的。
对陈胜的组织领导才干,作者也描写得极为生动。
首先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陈胜、吴广从卜者“然足下卜之鬼乎”的建议中,得到了借鬼神“威众”的启示,先以鱼腹中书树立陈胜的形象,然后“狐鸣”而呼,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的复兴联系在一起,顺应士兵的愿望,从而进一步巩固了陈胜在士卒们心目中的地位。
其次是发动起义。
关键是既要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先使吴广“战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这又表现了陈胜的勇敢机智。
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苟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土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
这一席话令人信服地说明,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它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
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这支队伍的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作者善于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用“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如实描述了两千多年前爆发的这场震撼王座的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
由于这篇课文较长,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应当抓住重点,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这次起义的原因、舆论准备的情况和起义发动的经过,特别是要在理解陈涉说的几句话的含义的基础上,了解陈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文章在人物对话中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文章篇幅不长,却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
文中虽然只有他的两段话,却不难看出他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是有认识的,如何应付也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
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
“否,非若是也。
”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
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这就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
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
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在文中,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也被刻画得很鲜明。
他开始向安陵君提出“易地”要求时,就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不得违抗,实际上是把一个明显的骗局强加于人,表现出十足的骄横。
在会见唐雎时,劈头就是严励的质问,接着就炫耀起自己“灭韩亡魏”的武功来,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吞并安陵的意思,但由于还想兜售“易地”的骗局,又虚情假意地称安陵君为“长者”,用“不错意”来麻痹以方,显得极其狡诈。
这样软硬兼施之后,又进一步向唐雎施加压力,以所谓“逆寡人”“轻寡人”大兴问罪之辞。
短短的几句话,其盛气凌人之态触目即是。
待到唐雎表示了“不易地”的强硬立场后,他不顾刚刚说过的好话,立即进行战争恫吓。
但他错误地估计了这个小国使者的反抗程度,直到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他才气焰顿减,“色挠”,“长跪而谢之”,并极力称颂唐雎的胆识。
可见,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它们共同成就了这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教学时可以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文章脉络。
《隆中对》出自陈寿的《三国志》,是人物传记的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
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历史人十三.生命与和平相爱
扬州中学 李洁
(一) 教学目的
1. 通过阅读认识犹太人的民族精神。
2. 了解犹太人的才能和愿望。
3. 概括出戴维的优秀才能,并进一步归纳出其优秀才能的根源。
4. 探究课文逐步深入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5. 体会文章语言凝重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犹太民族是地球上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犹太民族有自己的国家的历史并不长,但是,犹太人却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犹太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仅次于古埃及人,近现代犹太人给世界带来了商业的繁荣、资本主义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相对论、现代物理学、精神分析学、现象学、科学哲学、现代画派与犹太文学等。
犹太民族也造就了一大批空前绝后的伟人与名人,他们属于各领域最出类拔萃的人物。
最伟大的莫过于提出一个庞大完备的学说体系并引发了波及全世界的社会主义浪潮的马克思,其次是精神分析学之父、影响遍及人文科学和文艺各领域的弗洛伊德。
到1984年为止,有98个犹太人获诺贝尔奖。
其中,物理学奖30人,化学奖15人,生理医学奖33人,经济学奖7人,文学奖8人,和平奖5人。
但犹太民族又是一个饱受侵害与侮辱的民族,几次都几乎遭到“灭顶”之灾。
纳粹头子希特勒就妄图从地球上抹掉犹太民族,曾残酷地杀戮600多万犹太人。
关于那段历史,相信同学们并不陌生,书本、电影曾让我们走近了犹太民族那段悲惨的历史,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重温那些历史片段。
(课件放映《辛德勒名单》中的片段)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顽强不屈的犹太民族虽然千百年来饱受侵略杀戮、流离失所之苦,但在战后却依然意气风发。
二战后,饱受凌辱的犹太人重新活跃在世界各种舞台上,涌现出大量的人才。
而且,从古代起,犹太人便有两种母语,这培养了他们学习外语的能力,再加上犹太民族有高度的概括与抽象能力,所以一旦掌握了西方科学、学术知识与方法后,就能站在更高的高度。
我们的女作家铁凝所接触的戴维就是这样一种杰出的人才。
二. 同学们都已经读过课文了,这篇文章似乎是一篇人物印象记,但作者为什么要命题为“生命与和平相爱”呢?
在分析文章寻求答案之前,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预习提示”。
(学生齐读“预习提示”)“预习提示”给了我们学习课文的两方面的提示:
① “写了一个人,一个家庭,表现了一个民族”。
这是本文立意上的特色。
我们分析文章时,要思考:
文章小中见大,写戴维及其家庭,表现了犹太民族的哪些优秀精神?
② “由戴维的语言才能写到他多方面的才能,写到犹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写到他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逐步深入地描写刻画人物。
”这是本文布局谋篇上的特点,它能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脉络结构,全文的主体实际上就是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的:
介绍戴维的才能和探寻戴维才能形成的根源。
三. 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这一提示来划分全文的段落。
(找出文章中能体现作者写作思路的关键句子——§6“这个对语言……气概与能力?
”承上启下)
(一)§1写犹太民族被杀戮的历史和巨大的创造力,引出戴维其人。
(二)§2-6介绍戴维的语言才能和其他多方面的才能。
(三)§7-18探寻戴维才能形成的根源。
四. 分析第一部分
1.“今天”一词前后的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讨论:
开头为什么从“迫害”“杀戮”说起?
〖明确〗①这是写犹太人常用的切入口;②(联系“预习提示”§1第二句)犹太人正是因为饱受“迫害”“杀戮”,所以特别珍惜和平与生命,并为此而努力奋斗,取得了诸多方面的出色成就,这样写,就为下文写犹太人的民族精神设置了“历史背景”,埋下了伏笔;③通过今昔对比,使读者产生探究戴维及其民族“巨大创造力”的源泉的思考。
④“迫害”“杀戮”与“生命”“和平”语意相反,(正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迫害”“杀戮”,所以“生命”“和平”才显得犹为重要),为下文表现戴维及其家庭以及作者对生命、和平的企盼,揭示文章的主旨作了铺垫。
五. 分析第二部分
1.讨论:
课文从哪些方面充分展现戴维的语言才能?
〖明确〗①§2仅仅四年,他阅读中文长篇小说的水平已经达到无须辅导的程度;(学习一门语言并达到一定目标,用时甚少)转折复句(用时之短——水平之高)
②§3普通话自然流利、准确自如,发音类似标准播音员;(表达极为流利准确,如说母语一般)类比(两个“标准”——流利准确)、对比(“更像生活”——自然)
③§4参加中文水准考试获得优异成绩;衬托(“资深汉学家”、“至今没有”、“似乎”——渲染考试难度)
④§5掌握多种语言;(两个推测性语句——称赞戴维非凡的语言能力;暗示犹太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⑤§6从事翻译工作深受好评;(“然而”承上启下——大学学业【比喻】、递进复句)
⑥§6在《北京青年报》开设了专栏。
(“居然”——吃惊、敬佩)
2.讨论:
以上的这些事例除了表现了戴维的语言才能外,还表现了他的哪些才能?
〖明确〗非凡的掌握知识的才能(“在有限的五个月内掌握了对他来说十分陌生的专业和各种数据”;“在有限时间内所能掌握到的全部知识和所能利用的全部经验”)和理解、洞察、包容“别人的文明”的才能。
3.小结:
文章的第二部分通过几个具体典型的事例体现了戴维的才能,印证了第一小节中对于犹太民族“巨大创造力”的评价,是评价的具体化;同时也引发了下文对于戴维才能形成根源的探寻。
六. 布置作业
1.抄词、正音,抄词解。
2.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尝试归纳戴维才能形成的根源。
3.补充练习。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一节课通过分析文章的第二部分,我们了解了戴维非凡的才能,尤其是他的语言才能,那么,戴维才能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呢?
文章写戴维及其家庭,表现了犹太民族的哪些优秀精神呢?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二. 分析第三部分
1. 在这部分中作者通过联想和接触戴维与他的家庭,揭示了戴维才能形成的多种根源
(1) 犹太民族的智慧和钟情、维护本民族文化精髓的精神——使戴维具备了“一种天然生成的向语言挑战的本能”和“掌握任何艰难语言的特殊才情”。
§7列举、引用,展示了犹太民族杰出的人物和辉煌的成就——充满智慧的民族
§8引用,强调了犹太民族四千年来维护民族宗教和文化精髓的精神
通过联想,将戴维的才能置于四千年的历史背景之下,突出了戴维才能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2) 良好的家庭教育——“造就了戴维处事的条理性和思维的独立性,还有向面临 的诸种难题进攻的巨大韧性和耐力”,使他“很早就已明白他的才华所在,也知道如何最有效地运用并且发展这才华”。
(3) 良好的学校、社会教育——使他从小就有了对和平的愿望,对人类生存的“近乎警觉的关切”,和“对于一切他正在做的事情的那一份郑重”(除了超人的聪慧、活力与激情,这是戴维能够创造语言奇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 【
(2)、(3)两个因素的根本原因】犹太民族支撑自己战胜苦难、“珍惜家庭和亲情”、“重视知识、教育和文化”、“重视开创理想的环境”的可贵的民族精神——珍惜生命与和平,奋发图强
(5) 【最终根源】犹太民族对生命不衰的热爱和对和平执着的祈祷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教师讲述:
这段议论抒情的文字由三个层次构成:
一、揣测戴维的愿望;二、写揣测愿望的依据;三,表达作者良好的祝愿,第二层5个问句组成的一组排比句,从不同的侧面概括总结了全文叙写的内容,点明了戴维的个性特点),讨论书后练习三。
〖明确〗他有着爱生命爱和平的信念(或“对生命不衰的热爱和对和平执着的祈祷”),他有着为生存的和平而奋争的勇气(或:
为追求和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他有着同情人类的豁达心胸。
3. 根据以上的分析,再结合上一节课的内容,总体概括一下主人公戴维的形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谈骨气 谈骨气 设计 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