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6749081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79
- 大小:82.28KB
《文学概论》教案.docx
《《文学概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教案.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概论》教案
第一章绪论
本章概述:
“文学概论”是阐述文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教材体系,也是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
它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在不同程度上几乎涉及了文艺学的方方面面。
如果我们要在根本上理解“文学概论”这个理论体系,要了解在这个体系之中的各个细节及其相互关系,就必须关注其本体,说明它自身的学科界定、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方法等。
知识点1:
文学概论的性质
“文学概论”是一门具有文学理论性质的课程体系。
从学科界限来说,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文艺学实际上是指研究文学的学问。
一般认为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这三个分支既有明显的界限,又有密切的关系。
文学史是在时间维度上具体地考察文学的发生、演变、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文学史的具体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对作家、作品进行研究。
2、文学风格、流派和思潮的研究。
3、文学现象与社会、历史和文化关系的研究。
4、文学的发生、历史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继承与革新的原则和对策的研究。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作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最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等为核心对象所展开的评价和研究活动。
文学理论是以人类的历史和现实中的所有文学现象为对象,在对具体的文学现象的把握中,归纳总结文学的性质、特征和功能,阐释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进而发现和论证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研究方法的学科。
“文学概论”是对整个文艺学的一种理论阐释,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讨论文艺学的各个主要问题的一个教学体系。
由此看来,我们对“文学概论”应该有两种理解:
1、“文学概论”是一种教材和教学体系。
2、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理论体系。
它具有文学理论的特点,但它又不是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相并列的文艺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与文艺学所采取的角度基本相似,因而它的理论特点是全面概括而不深入。
知识点2:
学习文学概论的意义
文学概论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是中文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门课程所包含的知识是中文专业必不可少的。
首先,文学概论作为讨论文学理论课程,它较为集中地提供了有关文学的普遍知识,诸如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以及由这些知识构成的理论体系。
学习这些知识,对于我们从本质上认识文学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文学概论作为讨论文学理论的课程,对于从事文学活动具有“工具”的意义。
再次,文学概论作为讨论文学理论的课程,在其学习的过程中,有助于人们建立理论化的思维。
最后,文学概论作为讨论文学理论的课程,对文学教育的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知识点3:
文学概论的学习方法
文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性的课程,与文学史等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要难一些,这就更需要借助较好的学习方法来理解和掌握。
1、注重基本原理的掌握。
文学的基本原理就是能够回答文学是什么的那些道理,或者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那些内在依据,也就是那些具有普遍性的关于文学的基本规律。
也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能够发现文学概论中的所有知识与各个原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即从文学概论所涉及的整个知识体系中来理解原理。
2、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教材中所涉及的问题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学习时,应把相互关联的问题放在一起加以理解。
这种联系既表现为全书总体的联系,又表现为教材中的几个大板块内部的关联。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在理解文学理论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问题时注重与文学的创作实践、作品情况和接受活动及其效果之间的内在关系,也就是把文学理论与文学史联系起来进行把握。
同时,将文学理论用于文学实际,就是用对文学现象的普遍认识来指导现实的文学实践,并为未来的人类文学事业开辟道路,这就要求对文学批评成果加以关注。
4、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背景。
文学概论作为一个教学体系,有着它的必要的知识背景,如果要真正深入地理解这里的知识和思想,就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这种背景知识,不外乎两大类:
一是文学作品,就是小说、诗歌、文学散文、文学剧本等;二是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等文本。
这两类材料卷帙浩繁,解决这个问题的权宜之计就是把握住两个选择方向:
一个是选择经典著作,即在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史中留下显赫地位的那些作品;另一个是选择前沿文本,即在当代新出现的、代表新的文学思潮和思考的、新的文学作品和理论及研究性文本。
第二章文学观念
本章概述:
历史上各种文学观念,都试图回答文学是什么,回答文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我们不能奢望对文学作出一个绝对的界定,而是要尽力对文学的本质特征作出一种相对合理的揭示。
正是由于历史上有那么多的人对文学的本质特征作出了回答,才使人类不断地接近了对文学的普遍本质的认识。
我们下面对文学本质特征的探讨,既是对前人成果的时代总结,又是向未来开放的。
第一节文学是一种文化现象
本节概述:
面对“文学是一种文化现象”这样一个命题,我们必须知道这个命题所以成立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
答案主要有三个:
文学集中体现着文化的属性;文学与各种文化现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文学具有深刻丰富的文化的意义。
知识点1:
文学的文化属性
文学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集中地体现了文化的这三种主要属性。
1、文学突出地体现着人的创造性。
首先在整体上来说,文学的形成是“人化”的过程,文学的作品是“人化”的结果。
其次,文学并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不是人性和人格的简单投影,而是对人和人生的一种超越,即人们常说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象。
此外,创新性是人们判断文学作品高下优劣的价值标准之一。
2、文学典型地体现着文化的符号性。
人类的语言是人类应用最广泛的符号系统,也是人类创造的最富有表现力的符号系统。
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一种艺术形式。
作家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是如何运用语言符号的问题,甚至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以及他作品的风格也与语言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关系。
3、文学集中地体现着文化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属性。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同文化的属性一样,以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方式存在着。
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新与旧的融合,使读者既感到似曾相识,可以接近和理解,又让读者产生新奇感,不能完全理解。
在这里存在着文学所具有的由旧到新的过渡属性。
知识点2:
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关系
这里,我们将集中描述和探询文学与科学、政治、哲学、道德和宗教之间的关系。
文学与科学(指自然科学)的关系。
主要区别有三个:
一是在反映对象上的差别。
二是科学家与文学家在从事各自事业时的理想态度不尽相同。
三是科学与文学在思维习惯上不同。
科学与文学又是相通的。
科学与文学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同属于精神文化,同属上层建筑,但它们所处的具体位置并不完全一样,因而也使得它们各自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所发生的具体作用有所不同。
同样的原因,文学对政治的影响和政治对文学的影响的力度和方式也都表现出某种差别。
首先,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直接、巨大和深刻的。
其次,文学对政治的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的思想基础,它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常常会影响人们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想。
文学的独特性使它在表达某些哲学思想时会给读者带来与哲学不尽相同的启示和效果。
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文学是以审美的方式来表现人及人生的一种文化样式,因而文学就必然会在它的审美叙事和艺术图景中反映道德意识、道德人格和道德理想。
同时,还要看到文学在追求理想、表现理想上的优越性,为文学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可能性,文学会在它的世界里表现出新的道德理想。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文学与宗教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它们共同具有的超越意识和静观意识、想象和象征的表达方式等。
然而,人们对待文学和宗教的态度并不一样,宗教意识中的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都是真实的,而文学中的想象世界人们是不当真的,至少在理性的场合中能够认识到它的虚拟性。
知识点3:
文学的文化价值
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因为它具有文化的基本属性,与其他各种文化现象关系密切,还因为它蕴含和实现着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文学的这种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为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学作为文化的载体提供了文化的价值。
各种文化样式都是文化的载体,但文学作为文化中的一种审美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整体地反映各种文化;突出地体现着文化的历史积淀;集中地描绘着人们的文化向往。
第二节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本节概述:
把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样式,是出于对人性的关注,出于对人通过创造活动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关注,是出于对人的自由追求或者自我解放功能的关注。
如果我们不是从人的普遍本性出发,而是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来看待文学,就很容易获得另一个命题: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知识点1:
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社会结构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
第一,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决定。
从宏观上说,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本质都与一个时代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文学的变化和发展总是一定的社会存在,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
第二,文学一经产生就有自身的独立性,并且会对经济基础产生积极的影响。
文学不是经济基础本身所具有的因素,它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因而会保持自身的某种独立性。
文学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影响或反作用,是多数人的一种共识,所以许多思想家和文艺家认为,文学艺术可以成为教育和鼓舞人们的途径和手段。
第三,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和文学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影响都是间接的,而且会受到文学艺术审美规律的选择。
文学和艺术是在审美的轨道上,通过对人的情感、心理和思想观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对基础发生作用的。
知识点2:
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文学与社会这种动态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是文学的源泉是什么的问题。
对此,历史上曾出现了三种主要的说法:
再现说、表现说和能动反映说。
再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表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再现说和表现说的文艺观念虽然都具有很大程度的合理性,但也都同时存在着明显的理论偏见,都没有概括出文学历史的全部事实。
能动反映说认为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
能动反映说既承认文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强调了作家的独特创造力,真正概括了文学总是体现为再现与表现的统一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真正揭示了文学的某些本质属性。
知识点3: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区别于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的依据主要有下述几点:
1、在反映对象上,作家观察、体验和表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及人生。
2、在反映方式上,文学艺术以感性形式来把握世界。
3、在反映态度上,文学艺术以富有主观色彩的审美眼光来重写人生。
文学这种意识形态体现出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所不具备的始终关切具有生命意义的人和人生,用感性的形象来反映生活,以主观态度来表现人生等特征,从而确立了文学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这样的基本命题。
第三节文学是一种经验形式
本节概述:
文学是一种经验形式。
这里的经验不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所积累的知识,而是指人在接触外界时对事物的体验和理解的过程。
仅就文学经验而言,主要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文本时的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等行为的现实过程。
把文学看做是一种经验形式观点,将开阔我们审视文学的理论视野。
知识点1:
关于文学存在的几种观点
文学以什么方式存在,是文学理论家们特别关心的问题之一。
对此,历史上曾有多种说法,总的看来,主要有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有一种说法认为,文学在作家的心理中存在。
这种观点实际上等于对艺术作出了心理主义的解释,带有较为浓厚的非理性的倾向。
另一种说法认为,文学主要是一种客观存在。
文学的存在是那个已经固定下来的、具有客观性的存在形式,即文学作品,它既不存在于作家的主观世界里,也不存在于读者的主观世界里。
除了上述两种说法以外,就是我们在下面将要集中探讨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文学存在于读者对文学文本的阅读活动之中,又由于读者是一个可变的因素,所以文学不是一种固定的存在,而是一种历史性的过程。
知识点2:
文学是一种经验形式
把文学视为一种经验形式,既不承认文学是一种作家的印象、直觉和想象,是存在于作家心理中的艺术世界,也不承认文学是一种与作家和读者的行为都无本质性关系的客观而固定的对象,而是认为文学是读者阅读“作品”的这个历史性事件本身。
这种对文学本质的基本观点,一方面强调了“作品”与读者所构成的阅读活动;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作品的现实存在性。
具体看法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文学的本质体现在文学功能的实现之中。
其次,文学存在于读者的阅读活动中。
最后,文学的存在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作品的艺术世界的展开和价值的实现不是一个固定事件,而是一个流动的过程。
知识点3:
文本与作品
文学文本是指作家创作出来的、未被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被读者阅读的文学文本。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我们要较为具体地理解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一个文学文本曾经被读者阅读,说明它成为过文学作品,但就文学作品的存在来说,文本只有正在被读者阅读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成为作品。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是相对于读者的阅读活动本身而存在的。
由于把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与正在被阅读的作品区分开来,是在某种特定的文学观念视野下的一种看法,因而在实际应用中,文本与作品的概念因使用场合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那些关心读者在文学作品构成中的作用的人们,在专门讨论文学作品的本质和作品存在属性的语境里,会较为严格地区分文本与作品的界限;而在其他一些讨论文学问题的语境中,尤其是那些仍然坚持传统文学观念的人们,并不对文本与作品进行明确的区分,往往是可以混用的,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干脆使用作品这一个概念,也就是几乎不使用文本这个概念。
第四节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本节概述:
文学是人类艺术中的一种特殊样式,它具有与其他艺术样式明显不同的自身特征,如它以人类的语言作为基本媒介,以语言的方式存在;与它所使用的媒介及其存在方式相关,文学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特点。
总而言之,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差别和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语言组织,取决于它所具有的语言特性。
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人们才说: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知识点1:
语言是文学意义的中介形式
确认文学与其他艺术样式的差别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文学使用了独特的中介形式,即以人类语言作为它的存在方式。
“词汇”是文学的物质结构和知觉形式,文学离开了语言就不会存在。
语言成为文学的物质存在方式,体现着文学意义的表达需要。
这里的“意义”,是指作品的形象、情感和思想蕴涵。
这说明,作家的创作就要通过语言中介来实现,读者的接受活动也只有借助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来达到目的。
语言不仅是文学的物质结构或知觉形式,而且语言成为文学的全部意义的惟一载体。
知识点2:
语言是文学的直接构成因素
文学语言在作为作品意义的载体和中介的同时,还具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的表意功能,文学语言不仅肩负着展示文学世界的全部任务,同时它还以自身所体现出来的特殊意义直接参与了文学作品的完整构成,文学语言既要传达作品的意义,也要表现自身,使自身的独特价值成为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学语言之所以对文学的存在和本质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与它自身所具备的艺术属性关系极大。
首先,文学语言是一种情境化和个性化的语言。
文学语言在作品中,一方面它是一种中介和载体;另一方面它通过本身的情境化、个性化等属性成为作品全部审美意义的、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
其次,文学语言本身具有形式美的价值。
作品的语言并不仅仅是一个表达意义的技巧和手段,它本身就是“艺术直观”这种形式美意义的组成部分。
通常人们把这种由文学语言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称为韵律美。
此外,一些作品中存在的特殊的语言现象,也在一定的语言形式本身意义上体现出了形式美的价值。
总而言之,文学语言既要表达意义又要表达自身,并要将二者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文学世界,语言本身就是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之一。
知识点3:
语言决定了文学的特殊性
文学是语言艺术,不仅意味着语言是文学的存在形式,当我们深入思考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时,将会发现由于文学的语言属性,造成了文学的较为内在的特点。
第一,文学的语言媒介决定了文学的形象间接性特点。
语言的存在并不能直接体现文学的形象世界。
作家必须通过它的存在形式语言这个手段,把在头脑中的构思,把在心理世界形成的人生图景固定下来和表现出来。
读者也必须通过对语言的阅读和理解,进而经过想象和联想来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图景。
第二,文学语言的时空自由度决定了文学反映生活的广阔性。
文学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基本不受现实关系的约束,这就给文学带来了反映广阔的世界和丰富的心理现实的可能。
综上所述,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并以语言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艺术样式,语言不仅是文学作品的知觉结构,也是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和人生以及自然图景等全部意义的惟一载体。
文学语言在文学里具有双重的价值,一方面是作为作品意义的表现手段和材料,另一方面它自身也直接体现着某些艺术价值,这些艺术价值是文学作品全部构成因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由于文学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及其特点,深刻地影响到了文学的特殊性,文学的所有特殊性都与文学语言有关,文学语言甚至直接决定着文学的某些特性。
第五节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
本节概述:
文学不仅是在共时关系中存在的艺术样式,而且也是一种历时的形态,是伴随着人类变化和发展脚步的一种历史现象。
文学有着自身的发生和演变的历史,在它的发生和演变的过程中,透露着文学的历史本性,我们要想真正回答文学是什么,要想全面理解文学,就必须知道文学的起源,文学的演变受制于哪些方面的影响,文学的演变过程能够给我们提供何种启示,其中有哪些规律值得我们重视。
知识点1:
文学的起源
(一)文艺起源问题上的几种观点
历史上,人们曾以各种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方法,站在不同的时代立场上对文学艺术起源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多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这些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
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模仿的结果。
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的思维和仪式活动之中。
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
劳动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人类的生产劳动。
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文艺起源于劳动的看法,都充分地表现出它的主导性地位。
游戏说强调了文艺起源上的娱乐和审美功能的作用,强调了原始人精神需求上的原因,但这种说法忽视了原始文艺发生的实用目的这样一个事实。
巫术说强调了原始人的宗教意识与审美意识的密切关系,强调了巫术活动相互渗透的关系。
但巫术是否先于文艺产生,现在还无法确定;而且考古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已经发现有些原始艺术与巫术无关。
模仿说强调了文艺对现实与外界的需要和依赖,但这种说法把人的模仿动因看做是人的“天性”显得很不具体,同时,模仿说本身对艺术发生过程中人的自由创造本质注意得显然不够。
劳动说从人的生存需要和生存活动入手来解释文艺的起源,体现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论思想,阐明了文艺起源的最终原因和基本动力,是相当可取的一种观点,但是,在解释艺术起源时,放弃或搁置艺术产生中的愉悦和审美等人的自由精神方面的原因也是一种局限,而且,仅仅把文艺的起源视为劳动也不是一种事实,实际上文艺的产生原因并不单一。
基于这些情况,如果我们要对文学艺术的起源问题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就必须对上述观点进行反思。
(二)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多方面的文化活动
人类的文艺不是产生于一种单纯要素的原因,而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整体根源。
原始文艺产生的这种整体的根源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一方面,劳动是原始文艺产生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原始人的精神欲求及其活动是文艺产生的直接原因。
第一,原始人的劳动实践是文艺产生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劳动实践创造了人们从事文学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
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文学艺术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即人的灵巧的双手、发达的大脑、语言和认识感受能力。
这些条件是人类从事文学艺术活动的前提。
其次,在事实上,许多原始艺术是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常常要创造某种方式和手段来协调动作、减轻疲劳、提高效率,这些方式和手段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所谓艺术,尽管这些艺术还不很完善。
第二,原始人的精神欲求及其活动是文艺产生的直接原因。
原始人的强大的感觉力和想象力,他们相信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互渗和相通的观念,因无知而带给他们对各种事物的惊奇感,以及由此引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他们创造神话、舞蹈和绘画等艺术提供了直接的根据。
综上所述,人类的生存活动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活动,也有精神活动,文学艺术既是在人类的生存活动中产生,也是人类生存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学艺术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多方面的生存活动。
知识点2:
文学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
从根本上说,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文学艺术的发展变化。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都或多或少地体现着特定时代的历史和文化的特点。
社会历史的变迁会具体地影响到文学艺术的性质和表现内容,会推动文学艺术形式的变化。
然而,当我们特别地注意了文学艺术自身的审美价值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具有某种非同步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社会发展与文艺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关系。
文学是随社会的物质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的,但在某些特殊的历史阶段和特殊的领域里,文学的繁荣与社会的发展是不成比例的。
这一是由于文学的发展和繁荣的动力不是单一的,决定文学发展和繁荣的原因不仅仅是物质生产的水平。
同时,我们在谈论文学的发展时,是就文学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而言的,因而我们必然运用社会历史价值和文学的独立审美价值两个尺度来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
当我们以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及其社会进步的尺度来审视文学现象时,文学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表现会很突出,但当我们从文学的独特审美价值的角度来看待时间维度中的文学现象时,我们就会很容易地发现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与社会物质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现象,会感到文学在其历史中似乎只表现为某种演变的历程。
知识点3:
文学自身的演变
在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的发展演变问题上出现的复杂性,正是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样式的独特属性决定的。
在历史的线索上,文学也表现出它自身的演变和发展逻辑。
(一)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历史性的连续的过程,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也一样,都是历史积累的结果,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产生的,后一代文学的产生都将受到前一代文学的积极传统的影响。
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面对文学遗产就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继承一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有用的成分;我们要远离对文学遗产的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两种偏激的态度,坚决反对文学发展上的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倾向,正视已有文学中的糟粕与精华,有所取,又有所舍。
(二)文学发展中的时代创新性
文学的传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过去的文学积累是现在的传统,现在的在传统基础上的革新,又将成为未来的传统,文学的发展演变历程正是在继承与革新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在继承与革新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积极选择和重构中,表现出了它那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三)文学发展中的民族间借鉴
民族间的文学交流和借鉴,实际上是指异质文化传统之间的交流,因而这里就既包含多民族国家的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包含着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
在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中,究竟哪一方的影响力大一些,一般取决于某一民族的政治、经济和其他文化的发达程度。
但由于文学独特的价值,落后国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概论 文学 概论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