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语言行为规范与艺术.docx
- 文档编号:26745146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24KB
教师语言行为规范与艺术.docx
《教师语言行为规范与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语言行为规范与艺术.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语言行为规范与艺术
教师语言行为规范与艺术
一、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
(一)语言行为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
它是以言语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
语言行为是人在思想的支配下使用言语的行为。
本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科学地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开阔了现代语言学的道路。
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亦开展了一场语言和言语问题的学术讨论。
目前出版的一些言语学书籍提出,语言一经人使用便产生言语行为,言语属于一种自觉的社会行为。
同时,考察语言行为时应该了解一点言语学中的有关知识。
言语行为由言外行为、言内行为和言后行为组成。
言外行为是指言语主体所要达到的言语目的;言内行为是指言语主体说出有思想内容的话语;言后行为是指言语主体在行为对方身上引起的效应。
一般情况下,言后行为是和言外行为相协调、相统一的。
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有时可能出现言后行为失控的现象,即言语目的与效果不一致。
即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现象。
所谓言语即指使用的语言。
由此分析语言行为,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语言行为必须以行为为目的,语言行为过程中,语言既受行为主体的思想支配,又包含有一定的思想内容;语言行为在行为对方也许可以产生正效应,达到预期的目的,也许可能产生负效应,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研究语言行为目的在于争取语言行为的正效应,消除其负效应,使语言行为更适应人们交际的需要。
(二)教师的语言行为
教师的语言行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传授知识、介绍经验、交流感情为目的而使用的一门工作语言。
教师的语言行为既属于客观现实活动,即传授知识、交流感情的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是二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之所以属于客观现实活动,是因为:
(1)从语言反映的内容来看
教师教育、教学的关键在于以其鲜明性、准确性、原则性、思想性的语言来向学生传授某一领域的知识、解决某个疑难问题、交流某种思想感情,这是教学活动都不可偏离的原则。
为此,教师要运有客观世界中真实而具体的事实,通过阐述正确的概念、丰富的经验、科学的理论来实现这一目的。
如果偏离这些内容,教师语言就会变成多余的废话。
(2)从教师语言的运用来看
教师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应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
只有这样,教师的言辞方能为学生所接受,并引起学生的重视与信任。
反之,教师语言如果偏离了反映真实的客观事物这一原则,无论多么动听的言语、结构多么合理的句式,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给学生带来危害。
(3)从语言的表达方式来看
教师一般以讲述为主,以讲述的方式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科学知识的传授。
教师语言传授信息的过程,必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特点,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发送过程。
它不像一般语言那样可以随便运用表达方式,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既然教师语言是一门高于普通语言表述的艺术性极强的工作语言,那么它在运用过程中必须符合以下几点艺术要求:
(1)语言要有统一的协调感
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各要素之间诸如语速、语调等总是配合默契、协调一致的,都必须围绕同一个目的来进行。
若是过分强调突出某一要素而忽略另一要素,如只强调语言的形象性而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就不能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作用,反而会削弱教学的效果。
(2)语言要富于变化
任何事物,刻板单调总是令人感到枯燥乏味的,教师语言亦是如此。
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适时地变化语言方式,才能有效地打动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于接受的最佳精神状态之中。
当然这种变化应当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设计的,否则就会造成教师语言的单调乏味,压抑学生的情感。
(3)语言要富于美感
列夫·托尔斯泰指出:
“在自己心理唤起曾一度体验过的情感,并且在唤起情感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同样能体验到这种同样的情感——这就是艺术活动。
”教师语言尽管是一种工作语言,而不是文学语言,但它同样需要讲究语言的时代美、规范美、丰富美及音韵美。
教师语言如果脱离了这些美感,就谈不上什么艺术,这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
总之,教师语言既是现实活动,同时又是艺术活动,是二者结合的产物。
如果只将教师语言的运用程度看作是客观现实活动,就会忽略教师语言的艺术处理、艺术加工的环节,教师的语言就会变成一种缺乏吸引力、平淡而单调的语言。
反之,如果只将教师的语言运用过程看做是艺术活动,又会忽略教师的语言内涵的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教师的语文就成了只有骨架而没有血肉的空洞外壳。
(三)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行为规范,教师这种职业有严格的语言行为规范。
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是指教师的语言行为要合乎一定的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规范化语言。
教师的工作主要通过语言行为来实现,教师的主要劳动工具是语言,如何掌握和运用这个工具、掌握和运用得好与差,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效果。
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要求语言的表达尽可能地准确、贴切、完整,实现尽可能理想的语言效果。
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大多是基础知识,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以至大学,所学知识层次虽不同,但都属于打基础阶段,教师的工作尤如主楼大厦的地基,对建筑的高度起决定性作用。
教师只有严格地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逐级深造,走入科学的大门。
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所学内容理解不充分、局限性大,就难以有所发展,有所作为。
教师掌握和运用语言行为规范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大多是系统化的知识,或知识体系。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套特定的概念、公式或术语,概念之间、公式之间、术语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准确、完整地表达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每一公式的条件和运用,不能违反逻辑,偷换概念,不能随便下定义,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
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程。
教师除了理解所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地再现抽象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使用规范的语言。
总之,教师以语言为工具系统地传授知识,使学生准确无误地理解所学知识并消化吸收。
教师不可以信口开河,教师的语言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即符合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
(四)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特点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语言行为规范。
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与其它职业的语言行为规范相比有如下特点:
(1)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有明确的要求
教师的劳动方式和劳动对象决定了教师的语言行为有特定的要求。
例如,语言表达准确,逻辑性强,语言符合标准,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流畅、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富有启发性和感召力等等。
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是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这个过程的实现有明确的要求,有些要求反映了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特点。
(2)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要经过专业培训和职业训练
教师是一种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使传授知识的职能。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同于随意谈天、讲故事,也不同于讲话做报告,教学是系统传授各种知识的一种劳动。
由于每一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体系结构,其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学科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更不是每个人都能表达清楚的,只有经过专业培训才能掌握这些知识,也只有经过专业训练或一定时期的实践锻炼才能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师只有彻底消化所学知识并掌握了教师语言行为规范才能胜任教师这种职业。
培养教员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员掌握教师语言的过程。
(3)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属于比较严格的语言行为规范
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不是一般性的规范,而是要求教员严格掌握的语言标准,语音、语法、概念、公式都有特定的规范,教师信口开河会产生误人子弟的不良效果。
以语言为工具的职业很多,如播音员、公关小姐、外交家等等这些职业都有严格的语言行为规范,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从严格性来讲与这职业有相同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教师语言行为规范在掌握上有更高的难度。
(五)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作用
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作用是由教师的语言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所决定的。
教师使用规范的言对学生智力的形成和发展、语言习惯的培养、思维方式的培养、知识基础的掌握都有重要的作用,产生重大的影响。
(1)教师作用规范的语言,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正确地运用词汇、语音、语调、语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和内心世界,善于运用语言,出口成章,丰富整个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
(2)教师使用规范的语言,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
思考问题、表达思想都严格地遵守逻辑,准确、严密地进行推理,做出正确的判断,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3)教师使用规范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素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知识修养。
二、课堂教学中的口语表达
(一)对教师口头语言的要求
教师在口头语言的表达上,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简明,富有示范性
在人际交往中,谈话的第一要求就是准确而简明。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用准确严密而简明的语言表达,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可能性。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有足够的信息量,教师说话还要简洁明快、干脆利落。
此外,由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还兼有对学生进行规范语言训导和陶冶的任务,因此教师应注意自身语言的规范化和示范性,用值得学生仿效的准确而简明的语言,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能。
(2)通俗生动,富有幽默感
由于教材是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来表达严整的知识体系的,不少句段内涵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能用明确、具体、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获得一个个印象清晰的概念。
同时,教师的语言要有幽默感。
一方面,幽默能增加讲授内容的形象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脑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成熟,要发展其逻辑思维,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持,而幽默又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幽默的教学语言(特别是富有哲理的幽默语言),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的借助。
(3)富有条理性和层次感
思维和思想具有连贯性,因而表达思想的语言自然要求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所以各科教师的口头语言都应合乎语言的规范化,前后语意流畅、贯通、明晰。
同时,对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表达也应有所不同,要体现出教师语言的层次感。
其一,文、理科相比,通常是文科的叙述说明多一些,理科的证明推理多一些,所以文科强调教师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形象,而理科则强调准确、精练、富有逻辑性;其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不同,对教师语言的接受程度不同,教师必须从学生特点出发,或用生动形象、语调抑扬而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语言(对低年级),或用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和创造性的语言(对中学高年级);其三,对方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宜用激励其不断进取的语言,语气上庄重严肃,使其能正确对待自己;对于比较落后、有自卑感的学生、语气要平和、近,多表扬少批评,不讲刺激性强的话;其四,同样是批评的话,男生性格粗犷(就一般而言),对于外界刺激反应较小,说轻了可能感到不疼不痒,需要加重语气和措词的分量;这就需要采用温和的措词和舒缓的语气。
(4)富有启发性、激励性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产生心理的催动和激励作用,是教师口头语言的归宿。
教师一句启示性的话,有时能使学生茅塞顿开;一句激励性的话,有时能鞭策学生终生并使其铭记不忘。
要善启发,就须中肯,把话讲到点子上,讲到学生的心坎里;还要含蓄,给学生留有思考回味的余地。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含感情的语言,不但能作用于人的感官,更能作用于人的心灵。
在这里,关键是教师要做到情真。
(5)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有人对学生做过“习惯何种语言”的调查。
结果是:
习惯于节奏快的有33.5%,慢的有9.7%,时快时慢的有56.4%;习惯于声音高的有38.2%,低的有10.2%,时高时低的50. 7%。
这个调查说明,教师的口头语言要讲究声调、音速和节奏。
也就是说,教师的声调要有高有低、有起有伏,做到高低不悬殊、起伏不太大;音速要快慢适宜;节奏要注意做到平稳、分明、适度,使语句的断续疏密、语气语调的刚柔扬与教师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起伏相一致。
(一)教师口语表达行为的特点
教师的课堂讲授,就是以口语来开发学生的脑力智能。
心理科学的研究说明,人脑分四个功能区:
直觉功能区、记忆功能区、判断功能区、想象功能区。
从教育开发来说,前二者为基础,后二者为目的。
教学任务,总是由教师与学生来共同完成的,只考虑教师如何输出,而不管学生吸收如何,这是课堂讲授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
退一步说,即使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这样的口语表达,也没有使学生的智能开发进入最佳层次,因为功能的开发区域还仅停留在基础阶段,而未能进入创造层次。
教学的相长,课堂讲授的真正效果,是形成一种双向交流,使知识信息在教师与学生传递的循环往复之间,达到从已知到未知的求索领域。
由此,广西师院李启瑞老师研究指出,课堂讲授中,作为信息传递与交流工具的口语表达,应具有如下特点:
(1)易逝性
口语是凭借声音来完成的,而声音的最大不足就是稍纵即逝,只能感知、反应,不能显现。
有声可感是口语的长处;无形易逝是口语的短处。
所以,擅长口语表达的教师,总是充分利用声音可以轻重缓急的特长来表情达意,通过研究问题的提法、语言的选择、形象的描绘、重点的强调米克服口语易逝的弱点,力求达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易变性
所谓口语表达的易变性,即指教师的讲授能使学生处于一种乐于听讲、勤于思考、深入领会的极佳情绪状态。
口语通俗、亲切,且又变化性强,正提供了这种可能。
照本宣科的表达,会引起学生的心理抵触;自我陶醉的表达,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反感;毫无起伏的表达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缺乏色彩的表达,调动不了学生的情绪„„凡此种种,都不符合口语表达易变性的基本要求。
教师只有使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口语,以深入浅出、逻辑严谨的表达,方能引导学生的兴趣,进入积极思维的精神状态。
(3)流畅性
口语是一种感性传播,它需环环相扣,源源不断。
因而,口语的流畅性首先取决于思维的畅达,其次是用语连贯。
口语的流畅依赖语言修养,其修养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记忆的高下,口语好的教师之所以能侃侃而谈,是因为他的头脑中有足够的信息储量。
于是乎,或侃侃而论,或娓娓而谈,或旁征博引,或巧妙点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的行云流水般的境界。
另外,从信息接受的角度来说,流畅的口语在学生记忆的版图上刻下的将是清晰的轨迹和深刻的记忆,反之,语言信息捉襟见肘,其表达肯定是呆板乏味的。
思维混乱,信息传递必东扯西拉;用语罗嗦,学生接受也就不得要领。
(4)灵活性
口语表达是一种动态思维过程。
所谓灵活性,是指根据学生心理、时空环境,内容变化而能临时地、灵活地使用口语的方式方法。
这主要靠人脑的判断功能区域在起作用,口语是一种非凝固性的语言形式,其表达也就呈现出随机应变的色彩。
如思维离不开写就的讲稿,面对瞬息万变的课堂环境、随时诘问的学生,一旦越出事先设订的范畴,教师就会张口结舌,瞪目无以应对。
(5)创造性
口语表达是一种极新鲜、活跃、又极富创造性的语言表达形式。
它和书面语言产生的效果有很大差异,书面语言所体现出来的创造性靠读者去领悟,领悟能力的强弱就决定了创造力的高下。
口语表达的创造性是由课堂教学的特定情境所规定的需要而产生的,面对面的口语传授,知识信息的接受是有限度的,而智力的开发却展现了无限的空间。
口语表达的非凝固性,提供了双向交流的方便:
当学生思维思的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就可随机应变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新的层次进军。
(二)教师口语表达行为的四字要求
口语是课堂信息交流的载体。
教师是信息源,他通过恰当地调遣一系列的语言信号,向学生传递出一连串的语言信息。
学生并非是单纯的信息储存器,积极地教学活动,必然使学生对所收取的信息,加以选择,并随时地做出反馈,或心领神会,或疑惑不解,又通过恰当的暗示,反向传递给教师,教师又予以及时的反应,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也就是说,整个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教师信息与学生的信息循环系统,循环系统越活,双向交流程度就越强,教学效果也就越好。
要使口语表达有效地完成这种双向交流的循环过程,广西师院李启瑞老师总结了“准”、“精”、“美”、“活”四字诀。
(1)准
口语准确是对教师授课的最基本要求,是由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科学性和信息传播的精确性所规定的。
发音准。
教学语言既有规范性,又带有示范性,因而语音必须是普通话发音。
我们说的口语表达,就是指普通话的口语化,而不是指地方语言的口语化。
语体准。
口语语体是针对书面语体而说的。
“书面语是‘写的语言’或‘目治的语文’”;“口语是‘说的语文’或‘耳治的语言’。
”为了说得流畅、听得顺耳,口语必须尽量选用通俗的口语词,鲜明生动的语言修辞手段,语调富予感情色彩,句式短,停顿多,重点地方应当重复,这是口语语体的基本体现。
达意准。
指表情达意要准确,分析论证要完整,尽量防止支离破碎、歧义、含混,注意词义、句式、语意的逻辑性、条理性,符合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接受能力,使信息的传递准确无误。
(2)精
科学知识是严密、完整、系统的,而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口语表达一定要精。
精确。
指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达出准确无误的知识信息。
每一堂课,总有其教学目的,授课效果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教师话讲的多少,而是看教师的语言使用是否都直达目的地。
任何插科打诨,枝叶蔓生,甚至游离目的,都不是科学性的表现;任何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甚至是前后矛盾,都不符合知识性的要求。
精练。
精练简洁的口语表现为要言不烦、以少胜多的特征,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及时地做出反馈,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有的教师唯恐学生不理解,在自认为重要的地方说了一遍又一遍,其实,重复的信息刺激反给大脑留下烦躁的感觉,产生排斥性。
无限的东拉西扯,当然更不得法。
精彩。
精彩的口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影响学生对本学科产生一种特殊爱好。
因而精彩的口语忌讳照本宣科,生硬模仿,它是教师自己的个性语言;精彩的口语不是晦涩难懂,也不是直白到底,它总是富于启发性;精彩的口语能化抽象为形象,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让教学的信息流畅地进入学生的思维渠道。
(3)美
美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效果。
教师要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语言表达一定要体现出口语美。
通俗。
通俗是口语有别于书面语的一个特点,因而它不同于文诌诌的掉书袋。
通俗的口语也不是指街头巷语,它是指纯洁、健康、规范而又明了的口语。
它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气质、知识差异、能力强弱,达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口语意境。
生动。
生动为语言的共同要求,但口语尤甚。
因为如果它诉诸听觉,枯燥干巴、索然无味;诉诸听觉,缺乏刺激性,大脑皮层也就活跃不起来。
所以生动的口语,包含着形象化、启发性的幽默感等诸多要素,是教师语文水平、讲话能力和技巧的高度集中体现。
和谐。
和谐指发音顺畅通达,传情达意协调,形式内容相符。
和谐的事出自教师口中,是流利畅快;表现在传播上,是动听悦耳;感受给学生,是入耳入脑;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上,是融洽一致。
(4)活
口语表达呈动态形式,双向流程。
如果单一凝固,那么信息的传递之中则掺杂了太多的无效劳动。
注意穿插。
学生长时间坐在课堂,如果总是接受来自听觉的刺激,久之必烦恼。
所以要注意口语与非口语的穿插,比如恰当的体态语言、适当的板书、现代音像手段的间入,用视觉感受来缓解听觉压力,以延长课堂气氛的活跃时间。
恰当留空。
留空可以是话与话之间停顿。
合适的停顿如音乐中的休止符,将给学生以体味、回想的余地。
可以是时间上的分布,比如“讲讲,议议、练练”就体现了时间留空的因素。
善于变位。
教师由主体变为主导,是将授课引向深入的实质性变位;由主讲变为主听,正是适应了师生双向交流的巧妙变位。
变位可分为主动变位和被动变位,主动变位是教师有意由讲转入听的变位,教师的控制是“引”被动变位,是学生对来自教师的信息进行所馈后的一种突然性反应,教师的控制是灵活机动的“导”。
总之口语表达“准”、“精”、“美”、“活”的要求,不是并列的,而是逐层推进的。
教师每达到一点要求,口语表达的效果就会往前推进一个层次。
WelcomeTo
Download!
!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语言 行为规范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