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经作发展情况汇报提纲.docx
- 文档编号:26740220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76.34KB
特色经作发展情况汇报提纲.docx
《特色经作发展情况汇报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色经作发展情况汇报提纲.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特色经作发展情况汇报提纲
特色经作发展情况汇报提纲
特色经作发展情况汇报提纲2007-02-1809:
:
00 尊敬的傅厅长、马局长及各位领导:
在我县奋力推进产业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刻,傅厅长、马局长及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来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这无疑是对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鼓舞和鞭策。
在此,我谨代表青川县委、县政府向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基本县情和特色经作发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基本县情
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川、甘、陕三省结合部,有“大熊猫故乡”之称。
全县幅员面积3216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总人口25万,有汉、回等9个民族,属少数民族散杂居住县。
青川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因“其水清灵”而始名于唐代。
据史料记载,青川为“《禹贡》梁州之域,周秦氐地”,从秦汉开始就设置州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著名的阴平古道、景谷道、马鸣阁道横穿县境,中原文化、蜀汉文化和红军文化在此交融。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浴血奋战,为青川厚重的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青川山峦重叠,沟壑纵横,独特的地形地貌与气候环境,形成了青川独特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山珍资源丰富。
是全国生态示范县、生态农业试点县、森林蔬菜八强县和食用菌示范县,是四川省畜牧业生产基地县、林业基地县、“三木药材”基地县,盛产黑木耳、香菇、竹荪、蕨菜等山珍绿色食品,素有“山珍之最在青川”的美誉。
青川有“抬头见森林,俯首拾黄金”的美誉。
水能资源充沛。
水资源总量达157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00多万千瓦。
森林和旅游资源可观。
森林面积210万亩,森林覆盖率%,是四川省重点林业县。
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唐家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白龙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毛寨和东阳沟,省级风景名胜区阴平古道,有国家一类重点保护珍稀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
矿产资源富集。
探明储量矿种有锰矿、铅锌矿、铝土矿、脉石英、饰面花岗石、天然沥青矿等32个。
2005年,全县gdp实现亿元,增长%,创近10年最好水平。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
19:
调整为:
:
,财政总收入实现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22元。
在认真分析县情、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发展滞后、发展不快是青川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加快青川发展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为此,我们确立了“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和谐安县”的总体思路,按照“全党抓发展,重点抓项目,关键看成效”的工作要求,坚持“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推进产业化”的特色经作发展思路,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引进力度,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们按照与全市发展水平同步的要求,自加压力,精心研制了十一五和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确保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达到15%,2010年,全县经济总量比2004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以上,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全国特色产业基地县和川甘陕毗邻地区经济强县和旅游大县,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步战略目标。
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80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我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以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为方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200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亿元,比上年增长%。
粮经比例调整为44:
56,农民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922元,特色经作对农业的贡献率达62%。
(一)抓生态特色产业规划布局。
坚持科学规划,不断优化特色产业布局。
一是立足资源抓规划。
突出山区特色,围绕生态、绿色、特色等优势资源,规划了15万亩茶叶、10万亩油橄榄、千吨黑木耳、万亩竹荪、100万窖天麻等特色产业带。
二是围绕规划抓产业。
念好山水经,走好特色路,打好生态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走立体种植的路子,初步建成了比较优势十分明显的产业带,即:
“两线一片”的12万亩优质茶叶带,白龙湖库区8万亩油橄榄产业带,青竹江流域25万亩中药材产业带,金唐路沿线菇类重点产业基地。
初步建成茶叶、油橄榄、中药材、食用菌等优质农产品基地17个,面积54万亩。
(二)抓特色经作基地建设。
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示范园、示范区、示范带建设。
新建500亩以上茶叶示范园10个、200亩以上山珍药材示范点5个、1000亩以上油橄榄示范基地2个。
初步形成了优质农产品基地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格局。
探索“鸡—沼—茶”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全县已发展茶叶12万亩,其中,无性系茶园万亩,全县茶叶投产面积达万亩。
今年,春茶产量实现300吨,较去年同期增长32%,实现产值4760万元,预计全年实现产量850吨,实现产值8000万元,茶叶基地规模已进入全省前10位。
到“十一五”末,全县茶叶规模将达到15万亩。
木本草本药材累计达到27万亩,实现草本药材产量9500吨,天麻累计达到80万窖,实现产量375吨,已建成全国天麻大县。
引进推广段木密植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使全县黑木耳单产较常规栽培提高2倍。
今年,全县新发展段木密植黑木耳1000万棒、袋料黑木耳12万袋,袋料香菇200万袋,袋料香菇、木耳栽培累计达到700万袋,2007年黑木耳产量将突破1000吨大关。
推广长裙竹荪与玉米间套栽培技术,不仅玉米不减产,而且竹荪收入达4000元/亩,2005年新增竹荪2500亩,累计达到5500亩,产量达370吨。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专业乡、专业村,逐步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已建成茶叶专业乡10个、专业村41个,油橄榄专业乡5个、专业村31个,竹荪专业乡2个、专业村12个,中药材专业乡2个、专业村7个。
今年,特色经作初级农产品产值预计增加7850万元。
(三)抓特色产业化经营。
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紧紧围绕茶叶、油橄榄、山珍药材等主导产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工作。
培育引进了年加工茶叶500吨的兴汉茶叶公司,支持川珍新上盐渍黑木耳生产线和蓉成“消癌平片”新药生产线。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05年县财政投入86万元、协调贷款1000万元、争取项目资金27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川珍、蓉成2005年新研发产品2个,新增产值4700万元。
目前,全县共培育龙头企业16家,其中国家级扶贫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小巨人”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
龙头企业拥有总资产9130万元,2005年实现利润996万元,上交税收310万元,带动基地农户人均增收350元以上。
二是做活做好专业协会。
以川珍实业公司、蓉城制药公司、兴汉茶叶有限公司和四大茶场为龙头,培育了瓦砾、向阳、黄坪、桥楼4个茶叶协会,瓦砾、骑马2个竹荪协会,红光、马公2个中药材协会,孔溪天麻营销协会,三锅乡黄水村、营盘乡白杨村2个木耳协会,乐安、蒿溪、三锅、桥楼等5个植保协会,初步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完整链条,“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2005年,我县为天麻协会、茶叶协会、食用菌协会等投入财政补助资金达到20万元以上。
积极帮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民主管理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健全自我服务机制、优化风险防范机制,使其充分发挥组织、中介、载体和服务功能,保证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如瓦砾茶叶协会实行统一生产技术、统一鲜叶加工、统一对外营销、统一利润分成,协会会员比普通农户人均增收高430元。
围绕主导产业已建立各类专合组织29个,专业大户3260户,专业村95个。
(四)抓特色品牌创建。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特色品牌创建工作,一是制定技术规程。
制定了茶叶、黑木耳、竹荪等11个产业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培训农民,提高农民实用技术水平,达到每个产业都有一支骨干队伍,每户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
二是积极申报创建品牌。
目前,36个乡镇全部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我县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通过国家有机茶基地认证890亩。
完善了桥楼中河坝、乔庄石元有机茶生产示范区,建立了茶坝乡152亩天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黑木耳、油橄榄获第二届西博会金奖,香菇、七佛贡茶、野生天麻、竹荪获第二届西博会优质奖,“树仙雀舌”、“明镜碧剑”两支茶叶获“中茶杯”银奖(全省共3支)。
“剑门关”牌商标获广元市知名品牌称号。
“青川黑木耳”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白龙水产品达到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在第二届四川·中国西部国际农博览会上,我县农产品获得金奖2个,优质奖4个。
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级的迅速提升,大大地增强了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抓机制创新。
一是创新产业推进机制。
成立了茶叶、油橄榄、山珍药材、蚕桑等产业推进办公室,配备相应的产业干部153人(其中县下派16人,乡镇职能转换安排137人)。
坚持县级领导挂联产业,部门划片帮扶产业,形成了部门围绕产业转、乡镇职能围绕产业建、农民围绕产业干的产业运行新格局。
二是创新激励机制。
2005年县本级财政拿出专项资金60万元对川珍公司压缩黑木耳生产线,蓉成制药“尿塞通”生产线,兴汉千吨机制茶生产线建设进行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支持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专合组织建立风险调节基金。
投入48万元对186户大户(业主)直补。
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带动了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
2005年,全县新增农副产品加工能力1060吨,新增产值4770万元,大户带动农户6370户,新增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7600亩。
三是创新投入机制。
按照“企业投一点、民间筹一点、银行贷一点、财政扶一点”的办法,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
坚持涉农项目资金多渠道争取,统筹安排,捆绑使用,2005年共争取各类涉农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坚持把信用乡、村建设作为解决投入的重要抓手,建成信用乡镇10个,信用村100个,信用农户达到51280户,信用贷款总额达到亿,解决了农户产业培植自身投入不足的瓶颈问题。
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步伐,积极引进各类业主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全年流转荒山万亩,吸纳民间资金3000万元。
三、以人为本,切实关心农业场站职工生产生活
(一)增强造血功能,壮大经济实力。
我县农业场站瞄准市场,依托资源,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优势项目,进一步提高整体经济实力。
今年,农业场站发展袋料香菇5万袋、竹荪7亩、紫锥菊20亩、段木密植黑木耳4亩,预计可实现产值152万元。
(二)创新发展思路,引进业主开发。
县鱼种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业主开发了22亩闲置鱼塘;县良种场引进青川县兴汉茶叶有限公司落户建厂;2003年,县园艺场开始建设公墓,已完成了一、二期工程,公墓于2004年投入使用,现已实现收入达60多万元。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职工生活水平。
我县对良种场、园艺场、农科所、鱼种站、农广校等旧房33间进行了维修,排除危房21间。
良种场规划建设了职工住房3640平方米,目前,基本完成主体工程,预计今年“十一”前将全面竣工,这将极大地改善县良种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请求解决的问题
1、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我县已将劳动力技能培训纳入“十一五”规划,特请求省农业厅对我县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给予项目支持。
2、近年来“宝电”库区(青川境内)粘虫灾害发生严重,为解决防治难、防效差的问题,我县拟在“宝电”移民区实施绿色植保工程。
同时,我县拟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特请求省农业厅给予仪器设备和资金上的支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特色 发展 情况 汇报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