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郢防洪闸初步方案设计书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6737641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112
- 大小:152.42KB
李长郢防洪闸初步方案设计书报告.docx
《李长郢防洪闸初步方案设计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长郢防洪闸初步方案设计书报告.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长郢防洪闸初步方案设计书报告
XX李长郢防洪闸初步设计报告
1综合说明
1.1绪言
李长郢节制闸位于安徽XXXX李长郢村境内的FF上,距FF口7km左右,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开工兴建,一九八六年八月完成土建工程,一九九零年投入运行使用至今。
该闸是以防洪排涝、蓄水灌溉为主,方便当地交通的中型水闸,由当时的XX地区治淮指挥部规划设计科设计,XX地区水利工程队施工,一九九零年交付XX茨淮新河管理所管理,一九九二年后改由XX河道管理局主管,设有管理单位李长郢闸管理所。
水闸在汛期的启闭运行受XX防汛抗旱指挥部和XX河道管理所双重领导。
李长郢闸系茨淮新河上的处理工程,设计流量按10年一遇洪水过闸流量160m3/s,消能流量按三年一遇控制过流量≤82m3/s。
该闸工程等别位Ⅲ等,主要建筑物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所在地区地震烈度为6度,水闸设计的水位参数见表1.1-1。
表1.1-1李长郢闸设计水位参数
水位名称
过流量或运行状况
设计流量
防洪
蓄水灌溉
消能控制
闸上水位(m)
27.30
27.00
27.00
27.00
闸下水位(m)
27.10
29.83
25.00
23.50
上下游水差(m)
0.20
-2.83
2.00
3.50
10年一遇洪水过流量设计值
160m3/s
3年一遇消能控制过流量
不大于82m3/s
李长郢闸共4孔,每孔闸室净宽5.0m,高5.0m,闸底板高程22.50m,控制流域面积163km2,设计过闸流量160m3/s,平面双向止水钢闸门4扇,配置4台200kN手电两用螺杆式启闭机,主要建筑设施为钢筋砼结构,有闸室底板、闸墩(连同工作桥排架与公路桥墩)、启闭机工作桥、检修桥、公路桥、胸墙、消力池等,其他设施上下游翼墙、上游护坦、下游海漫、两岸护坡为浆砌石或干砌石建筑。
根据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全检测鉴定评估报告控制该闸运行的启闭机、配电设备和闸门有危及安全的严重弊病,进行大修加固或更新处理;该闸钢筋砼工程质量差,杆柱构件破损与老化损伤明显,水闸有抗渗和防冲消能能力不足问题,工作桥(含启闭机房)、排架、胸墙、消力池、下游海漫、上游翼墙、公路桥、闸墩应除险加固,其他部分作局部性修补。
结论认为:
李长郢闸可评为三类闸,应尽快进行除险加固。
1.2气象、水文
FF李长郢闸控制段流域处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天气变化剧烈。
其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但年际年内变化大。
工程所在地区年平均气温15.3℃。
最高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极端最高气温达41℃。
最低月平均气温为1℃,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9.4℃。
该区无霜期平均为215天。
受季风影响,本地区风向多变,平均风力3级左右,最大风力在8级以上。
多年平均降水量在900mm左右,汛期6~9月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汛期降水又多集中在7、8月份。
年最大降水量为1559.5mm(1956年),年最小降水量为455.7mm(1978年)。
年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3.4倍。
1.3工程地质
1.3.1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工程区位于淮北平原FF左岸的FF河堤防上,地形平坦,微地貌起伏小,堤顶高程一般在31.30m左右,二级平台高程一般在28.0m左右,河底高程一般在22.0m左右。
工程场地位于中朝准地台之华北坳陷南缘,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场内主要沉积的是第四纪上更新统的粉质壤土与粉土呈互层状,下伏上第三系上新统的灰岩。
表层主要成分为重粉质壤土、粉质粘土,局部为轻粉质壤土。
下部主要为粉砂、粉土,中、重粉质壤土、粉质粘土、粉土,含钙质及铁锰质结核,大部分粉质粘土与粉质壤土及粉土呈互层状,局部含细砂。
1.4工程任务和规模
1.4.1工程任务
根据《XX大中型涵闸病险加固工程规划》,决定对李长郢闸进行除险加固,主要任务是防洪、排涝,非汛期蓄水灌溉。
1.4.2工程规模
李长郢闸底高程22.50m,控制流域面积为163km2,10年一遇洪水设计流量为160m3/s,3年一遇消能控制流量不大于82m3/s,共4孔,每孔净宽5.0m。
本次李长郢闸改造的主要内容为启闭机、配电设备与线路、检修便桥、启闭机房、金属结构等工程的更新改造;增建中央控制室及计算机监控和微机保护系统。
1.5水工建筑物设计
李长郢闸控制流域面积为163km2,设计流量按10年一遇洪水过闸流量160m3/s,消能流量按三年一遇控制过流量≤82m3/s。
根据《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李长郢闸主要建筑物级别按Ⅲ等3级设计,次要建筑物按4级设计,临时建筑物为5级。
工程位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内,不需进行抗震设计。
本次加固设计的主要内容:
节制闸启闭机排架以上结构、公路桥面板以上、下游翼墙、下游消力池、下游海漫、下游防冲槽、上下游护坡拆除重建,上游护底、翼墙勾缝处理,闸室砼结构防碳化处理等。
1.6金属结构与电气设计
金属结构主要是闸门与启闭设备。
根据工程条件,主闸门采用钢闸门,共4扇,每扇配备QPQ-1×250kN电动卷扬启闭机。
电气设计,根据负荷大小,从附近“T”接专用线路,并配置相应设备,按各工况运行条件进行操作。
1.7工程消防设计
启闭机房作为一个防火分区,共有启闭机4台,耐火等级按三级。
配置4只MFZL5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管理所亦配备MFZL5手提式干粉灭火器4只。
所有动力电缆均选用阻燃型电缆,电缆在电缆架上敷设时沿一定长度涂以耐火涂料或其它阻燃物质。
1.8施工组织设计
本工程距县城约15.0Km,砂石材料由县城附近码头汽运至工地,钢材、水泥、木材均由利辛汽运至工地。
生产生活用水可利用深井作为水源解决;施工用电由附近10KV电力线T接,并配备1台50~100kW柴油发电机组备用。
本工程拟安排在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底施工,冬春季节河内水位均较低,有利于工程施工。
可在闸上、下游筑围堰,利用一个非汛期把底部工程完成,2012年在5月30日之前拆除围堰安全泄洪。
在基坑上口一周挖沟,截断雨水进入基坑,自流排至上、下游;在基坑内沿周边布置排水沟,深0.5m,底宽0.5m,边坡1:
1,以截排基坑四周边雨水及渗流,分别排至基坑上、下游坡脚下,设泵外排。
1.9环境保护设计
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施工期的影响。
但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是局部的、短期的,不会对环境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环境保护措施主要是水质保护和环境保护监测措施。
生产废水主要为砂石料冲洗废水、生产机械冲洗废水,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以及油污。
为使排水区域的水体免受污染,这些废水需通过沉淀池沉淀后,集中排放。
其它环境保护措施主要是在生活区设置垃圾箱,保护环境。
环境监测主要为施工期排水水质监测。
施工期在排水口取样,对生产废水进行水质监测。
为使环保工作顺利进行,在工程管理单位中设立专职人员进行环境管理工作,并与有关单位配合,进行施工期水质监测。
1.10水土保持设计
本工程对原地貌、土地及植被损坏主要是工程占地、取土、弃土(渣)引起的。
根据李长郢闸加固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本工程实际扰动原地貌、土地及植被总面积0.8hm2。
本工程弃土(渣)主要来源于:
建筑物砼及钢筋砼拆除230m3,砌石拆除773m3,围堰拆除及清淤2065m3等。
据施工组织设计,弃渣量共计1003m3,弃土2065m·。
新增水土流失防治,以主体工程建设施工区、弃土(渣)区为重点防治区域,临时措施与永久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统筹布设各类水土保持措施,以形成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
除主体工程中已有的水土保持措施外,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方案还考虑管理区绿化美化措施和弃土(渣)区水土保持及绿化措施。
水土保持投资5万元。
1.11工程管理设计
根据《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李长郢闸主要建筑物级别按Ⅲ等3级设计,次要建筑物按4级设计,临时建筑物为5级。
工程位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内,不需进行抗震设计。
本次确定李长郢节制闸工程管理所维持现有管理人员为23人,不新增管理人员。
管理范围以外200m范围为工程保护范围。
根据现有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前提下,对李长郢闸的管理设施适当进行调整和补充,配备必要的观测设备、通信设施等必需的办公设施。
李长郢闸改造后,通过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及管理运用办法,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效益。
工程调度运用主要是控制闸门启闭,闸门必须对称、分级均匀开启,以防止产生偏流、折冲水流等不利流态,并注意避免闸门在过小或过大开度下运行,以防止门体震动。
恶劣放水期间,尤其要注意水跃是否发生在消力池内,以免水流对河岸、河床的过度冲刷。
工程应经常进行一般性观测,包括沉降观测、渗压观测和水位、流量观测。
管理所总占地面积1250m2,生活办公用房面积265m2。
管理所内应进行适当的绿化,种植草皮和各种易长、枝繁叶茂的花草和树木以提高经济和观赏效果。
1.12概算
根据皖水建[2003]469号文规定,按现行省颁预算定额编列,其他材料价格按亳州市定额站提供的《亳州市工程造价(2011-1)》XX城价,另加至工地运费,计算主要材料价格采用购买地价加水运费和汽运费计算,工程量计算依据初设图纸按规定的计算方法计取。
2 水文
2.1流域概况
FF西起XX颍河东岸,从西往东贯穿我县,东经蒙城入涡河,全长77km,其中我县境内43.75km,FF是50年代后期规划开挖的河网化工程,原计划是为沟通颍河、FF、涡河而设计的一条河道。
其作用是使三条河道水源达到余缺互补,发展农田灌溉,扩大航运里程。
在我县境内的FF,东段(FF以东)分段利用排涝,西段(FF以西),作为一条主要排涝河道,排涝面积106km2。
FF西段排涝标准已大于5年一遇。
现有河底宽10~22m,河深5~6m。
本流域属黄泛冲积平原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在31~20m之间,地面自然坡降1/7000~1/10000。
由于长期受黄泛影响,极大地改变了区内地形地貌,经过长期泥沙堆积,致使原先起伏不大的淮北平原演变成现在单调的地貌景观,99.7%以上面积是平原,仅有零星的残丘分布。
流域内河道源远流长,顺地势呈平行状,由西北向东南注入茨淮新河,流域形状上阔下窄,集水面广。
2.2水文气象
FF流域处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天气变化剧烈。
其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但年际年内变化大,日照时数多、温差大、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明显。
表现为夏热多雨、冬寒晴燥。
工程所在地区年平均气温15.3℃。
最高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通常出现在7月份,极端最高气温达41℃(1959年8月24日)。
最低月平均气温为1℃,通常出现在1月份,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9.4℃。
该区无霜期长,平均为215天。
初霜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终霜期一般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
受季风影响,本地区风向多变。
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春秋季多东风、东北风。
年平均风速在2~3m/s,平均风力3级左右,最大风力在8级以上,风速22m/s。
据统计资料分析,多年平均降水量在900mm左右。
降水量年内和年际变化都很大,汛期6~9月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汛期降水又多集中在7、8月份,最大1日、3日、7日降水量分别为140.2mm、178.0mm、212.7mm。
年最大降水量为1559.5mm(1956年),年最小降水量为455.7mm(1978年)。
年最大降水量是最小降水量的3.4倍。
3 工程地质
3.1勘探工作概况
2011年3月受XX水务局委托利辛水利局规划设计室对FF李长郢闸闸址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外业工作于3月4日开始至9日结束,于2011年3月10日提供李长郢闸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根据规范要求,共在场地上布置勘探点10个,其中标准贯入试验与取样孔6个,孔深7~10m,静力触探孔4个,孔深3.8~8.8m,勘探总进尺105.1m,做标准贯入试验44次,取原状土14个。
3.2工程地质条件
3.2.1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场地位于XX李长郢镇东部FF上,宏观地貌属淮北冲积平原,FF大堤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本世纪初多次人工填筑而成,两侧地面为多年沉积形成。
河岸孔口高程18.66~22.11米,河底孔口高程16.60~16.75米(高程为黄海高程系)。
3.2.2地层岩性
工程区在第三纪(T)及第四纪(Q)处于以下降为主的震荡型升降运动中,接受了大量的冲积、沉积物,形成了以淹没沉积形式构成的区域内第四系巨厚地层。
第四纪全新世(Q4)以来,本区地质运动又处于相对稳定阶段,使大量第四纪更新统(Q3)地层直接出露于地表。
河流地质作用以侧蚀为主,水流不断冲刷老地层,并在河床内不断重新沉积,形成新地层(Q4地层),从而沿河道两侧形成新近冲击层。
3.2.3地质构造
工程区处于淮河台坳和江淮台隆两个构造单元,断裂构造较发育,横向断裂主要有刘府深断裂、利辛断裂、颍上断裂,纵向断裂为XX断裂,其中刘府深断裂、XX断裂为活动断裂。
3.2.4工程地质土层
(1)两岸滩地地基土层结构
根据钻探资料分析,勘察揭露的土层自上而下可分3个自然层,即①层杂填土,②重粉质壤土,③层粉砂。
上部①层为第四纪新近回填沉积层(Qml4),其余各层均为第四纪晚更世沉积层(Qal3)。
各土层分布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现分述如下:
第①层,杂填土,层底高程18.16~21.61米,层厚0.5~0.6米,平均厚度0.54米。
湿,可塑状态,高~中压缩性土。
该层未做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Ps值1.38~1.85MPa,平均1.55MPa。
第②层,重粉质壤土,层底高程12.40~16.23米,层厚2.0~7.5米,平均厚度4.68米。
湿,可塑状态,含细小钙质结核,中压缩性土,无振摇反应。
标准贯入试验2~17击,平均7.75击,静力触探Ps值1.86~2.45MPa,平均2.22MPa。
第③层,粉砂,该层土未揭穿,钻至高程11.16~15.04米,揭露层厚0.3~5.0米。
湿,中密状态,中~低压缩性土。
标准贯入试验8~18击,平均12.5击,静力触探Ps值5.92~7.60MPa,平均7.02Mpa。
(2)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土序
土名
允许承载力
(kPa)
粘聚力
(kPa)
内摩擦角
(度)
压缩模量
(MPa)
①
杂填土
150
30.0
10.1
7.0
②
重粉质壤土
220
50.9
10.4
8.16
③
粉砂
240
24.8
37.5
22.2
(3)河床地基土层结构:
根据钻探资料分析,勘察揭露的土层自上而下可分4个自然层,即①层重粉质壤土,②粉砂,③重粉质壤土,④粉砂。
上部①层含有第四纪新近沉积层(Qml4),其余各层均为第四纪晚更世沉积层(Qal3)。
各土层分布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现分述如下:
第①层,重粉质壤土,层底高程14.60~15.75米,层厚1.0~2.0米,平均厚度1.40米。
湿,可塑状态,含细小钙质结核和铁锰结核,中压缩性土,无振摇反应。
标准贯入试验8~10击,平均9击。
第②层,粉砂,层底高程9.10~9.50米,层厚5.5~6.5米。
平均厚度6.0米。
湿,中密状态,中~低压缩性土,振摇反应迅速。
标准贯入试验12~17击,平均14.3击。
第③层,重粉质壤土,层底高程8.00~8.25米,层厚1.0~1.5米,平均厚度1.20米。
湿,可塑状态,含细小钙质结核,中压缩性土,无振摇反应。
第④层,粉砂,该层土未揭穿,钻至高程6.6~6.7米,揭露层厚1.3~1.5米。
湿,中密状态,中~低压缩性土,振摇反应迅速。
标准贯入试验16~18击,平均17击。
(4)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土序
土名
允许承载力
(kPa)
粘聚力
(kPa)
内摩擦角
(度)
压缩模量
(MPa)
①
重粉质壤土
220
50.9
10.4
8.16
②
粉砂
240
24.8
37.5
22.2
③
重粉质壤土
230
50.9
10.4
8.16
④
粉砂
250
24.8
37.5
22.2
3.2.5水文地质条件
工程区内重粉质壤土渗透系数为2.82×10-5—6.39×10-6,一般属微透水层;粉砂,渗透系数3.61×10-1—8.21×10-1,为强透水层。
见土工试验表。
因此,地下水类型为:
⑴赋存于上部土层裂隙的潜水,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向河道排泄,丰水期或行洪时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位受气象和季节影响变化显著,水量一般较少。
⑵赋存于粉砂层中的层间水,以同层间互补为主,水量较丰富,具有微承压性。
2007年1月10日测得稳定地下水位为18.06米,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3.5m左右。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结合相邻场地水质分析,该场地地下水与土对混凝土基础与钢筋无腐蚀性。
3.3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3.3.1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通过本次勘察,未发现影响场地稳定的不良地质现象,场地地基是稳定的,是适宜本工程建设的一般地段。
3.3.2场地土的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根据各层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并结合相邻场地地震波速测试资料判定,该场地土为中软场地土。
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0米,故判定该场地为Ⅲ类场地。
3.3.3抗震液化评价
拟建场地位于抗震设防烈度6度区,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场地内分布的粉砂为Q3地层,可判定为不液化土层。
不考虑地震液化的影响。
3.4建筑材料
3.4.1土料
本工程所需土料主要由于围堰、闸两侧填土及翼墙后回填土,土方量较小经调查距离闸址500m左右地方有适宜土源,因此考虑采用外购土。
3.4.2石料
怀远县有广泛的花岗岩出露、凤台县有广泛的火山灰质岩出露,是很好的建筑材料;附近有许多采石场,所产各类粗细骨料众多,可就近购买,质量和产量能满足本工程的需要,水运、陆运均可。
3.5结论与建议
3.5.1结论
(1)通过静力触探原位测试,查明了场地的土层分布情况。
勘探深度范围内,(河床)场地土由①层重粉质壤土、②层粉砂、③层重粉质壤土、④层粉砂组成。
(2)天然地基土评价:
①层重粉质壤土上部0.5—0.7为沉积淤质物,下部及以下各层均有较好的强度。
(3)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场地。
(4)场地抗震基本烈度为6度,地基内分布的①、④层粉砂为Q3地层,可判定为不液化土层。
(5)浅层地下水对混凝土与钢筋无腐蚀性。
(6)该工程可利用天然地基,以①层重粉质壤土(河床)为基础持力层。
插入 土工试验成果表
4 工程任务和规模
4.1社会经济状况及对防洪、灌溉、供水的要求
4.1.1社会经济状况
FF下段流域位于XX的南部,茨淮新河以南,总面积396km2,占全县面积的20.3%,耕地32.1万亩,占全县面积的18.5%。
流域内农、副业产品非常丰富,农业生产兼有南北农业特征,处于黄淮海大农业区的边缘,作物种类以种植旱作物为主,占94.6%,水稻次之,占5.3%。
粮食作物主要有:
小麦、水稻、大豆等;油料作物有:
油菜、花生、芝麻;饲料作物有:
红芋、玉米、大麦;工业原料作物有:
红芋、高梁式楼梯、大麦;豆类作物除大豆外,还有绿豆、豇豆、蚕豆、碗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红麻、瓜果、药材等。
这些足以说明农业生产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种植结构,使农业的产出效益最佳。
本流域内2005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2.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2.4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0万亩,粮经比6.3∶1,作物复种指数为1.95。
粮食总产量23.5万吨。
农业总产值为61765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39324万元,林业总产值1321万元,牧业总产值18271万元,渔业总产值2849万元。
农民年均总收入3137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950元。
流域内各乡镇国民经济情况如表4-1示。
XXFF下段流域国民经济情况表表4-1
序
号
乡镇
农业总产值(万元)
人均收入(元)
合
计
种
植
业
林
业
牧
业
渔
业
总
收
入
其中
纯
收
入
工
资
种
植
业
牧
业
其
他
1
大李集镇
11588
7128
267
3864
329
3253
641
1085
774
75
1895.0
2
胡集镇
14771
100386979
337
3807
589
3154
900
974
1211
69
1959.888
3
新张集乡
10890
7969
256
3323
332
3036
1022
974
682
359
1902.95
4
李长郢镇
11841
7210
198
3142
532
2753
672
1116
410
555
1814.7
5
阚疃镇
12675
39324
263
4135
1067
3489
1276
990
904
318
2173.94
合计
61765
39324
1321
18271
2849
3137
902
1028
796
275
1950
4.1.2对防洪的要求
阚疃南闸建成于1960年4月,由于没有防洪功能,汛期FF水位受淮河水位顶托,居高不下时,就会形成倒灌,淹没两岸农田。
李长郢闸具有防洪功能,汛期闸下水位受淮河水位影响,居高不下时可以关门挡洪,使闸上两岸洼地免受涝灾。
4.1.3对灌溉的要求
FF下段洼地总面积396km2,可耕地32.1万亩。
自1991年大水过后经过国债以工代赈资金、国家计委援建资金的投入治理,圈圩堤7处长64.5km,建排涝站17处,装机1000kw/22台,基本解决了涝灾问题。
目前灌溉问题已成为突出问题。
李长郢闸兴建后可灌溉左岸至淝左大堤,右岸5km以内的耕地共6.14万亩。
灌溉设计保证率75%。
FF下段在闸址以上直入大沟有苏沟,面上大沟有黑土沟、背沟、桑子沟、北乌江等在XX境内,由于无控制,降雨时地表水排得快,地下水降得也快,沿河洼地农作物灌溉水源十分缺乏,人畜饮水及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
多年来当地群众积极要求兴建李长郢闸,非汛期拦蓄地表径流,发展灌溉。
李长郢闸兴建后,既可除涝又可拦蓄地表水抬高地下水。
从而改善FF下段流域的水利状况,为发展灌溉农业、扩大高产稳产农田、推动XX南部整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水利条件。
4.1.4对供水的要求
国新能源股份公司在板集煤矿拟兴建坑口电厂,目前坑口电厂项目可研已通过国家评审。
该电厂兴建后每年需供水2000万m3,供水方案:
坑口电厂位于XX胡集镇板集境内,南侧紧靠苏沟,规划要求在FF下段建李长郢闸,通过苏沟引FF下段李长郢闸上蓄水,建提水泵站输送到电厂,不足部分由茨淮新河补偿。
4.2李长郢闸兴建缘由
阚疃南闸建成于1960年,是一座以蓄水灌溉为主,兼顾排涝和方便当地交通的中型十三孔涵闸。
闸底板、闸墩、消力池、海漫、护坡和翼墙等为浆砌石构筑,公路桥主拱用青砖砌筑,排架、闸门槽、工作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根据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3年12月对现场检测结果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判断,该闸的老化损伤和缺陷病弊主要如下。
(1)水闸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排架、工作桥及闸门槽的混凝土实有强度(或设计标号)偏低,不满足现行设计规范要求的最低强度等级值,耐久性差。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李长郢 防洪 初步 方案设计 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