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阶段检测五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docx
- 文档编号:26733527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837.15KB
学年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阶段检测五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docx
《学年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阶段检测五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阶段检测五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阶段检测五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阶段检测(五)
(测试范围: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Ⅰ卷
(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入表格中相应的题号下面。
)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
据此完成1~2题。
1.“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受控大气环流的差异 B.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
C.阳光照射强弱的差异 D.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
2.“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
A.年降水量增多 B.热量交换变缓
C.水汽蒸发加快 D.地面风速增强
潮汐现象是由地球和天体运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在海洋中,月球引力使地球的向月面水位升高。
我国海岸线长、潮差大,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潮汐能,有可建潮汐电站的优越条件。
下图是利用潮汐发电的原理图:
水坝下方有通道,涨潮时,堵住通道,潮水涨至最高水位时打开通道,进水发电,如图甲;当海湾水位涨至最高时,堵住通道,如图乙;落潮至最低水位时,打开通道放水发电,如图丙。
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潮汐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潮汐电站理想的坝址是口窄肚大
B.从区位条件考虑,钱塘江口利于建潮汐电站
C.潮差大小与河口形状无关
D.潮汐电站的技术目前还不成熟
4.用潮汐发电,之所以每天能发4次电,主要是因为
A.白天能发两次,夜晚能发两次
B.不仅潮汐能发电,波浪也能发电
C.每天大约有两次涨潮两次落潮
D.海湾内与大海之间存在水面的差异
读“某地景观图”,完成5~6题。
5.该景观图反映的植被带是
A.温带草原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6.该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亚马孙平原 D.东非高原
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为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位置,各地自然环境差异明显。
读图回答7~9题。
7.乙地的植被类型是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8.造成丁地与乙地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与降水 B.地形与气温
C.地形与降水 D.人类活动
9.丙地植被具有的特点是
A.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
B.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秋冬季落叶
C.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
D.树叶为针状
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②为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11.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台湾岛上森林资源丰富,其中樟树是特色树种,其叶片具有革质特征。
樟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宜生长在年均温16℃以上、1月平均气温在5℃以上的地区,其抗寒能力不强。
下图为“台湾岛植被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12~13题。
12.图中台湾岛森林分布特征的主要成因是
A.受海洋影响显著
B.南北纬度跨度大
C.受林业发展区划影响显著
D.受地形影响显著
13.樟树叶片具有革质特征,该特征有利于
A.减少水分蒸腾
B.抗寒
C.减轻病虫危害
D.增强光合作用
14.下图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时发现的“树桩年轮特征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靠①一侧为阴面,生长快、长青苔
B.靠②一侧为阴面,生长快、长青苔
C.靠①一侧为树干向阳面,生长快
D.靠②一侧光合作用强烈
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当干旱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图1)。
在风滚草找到合适环境后,重新扎根,发出新芽。
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栏、建筑等阻挡堆积(图2),对生活、生产和生态产生广泛影响。
读图完成15~16题。
15.风滚草的主要习性为
A.耐寒 B.耐旱 C.耐风 D.耐渍
16.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A.旱灾 B.水源 C.大风 D.障碍物
下图为一张反映“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
读图完成17~18题。
17.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18.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A.长白山天池湖畔 B.重庆嘉陵江沿岸
C.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D.武夷山九曲溪边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受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据此完成19~20题。
19.自然发育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是
A.黑土 B.红壤 C.水稻土 D.寒漠土
20.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岩石表面发育为“年幼”土壤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的沉积作用 B.风力的侵蚀作用
C.苔藓类生物活动 D.高等植物的生长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下图)。
据此完成21~22题。
21.东北黑土比南方红壤
A.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B.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
C.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D.气温使土壤的增黏作用强
22.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水分条件变化 B.热量条件变化
C.农业类型差异 D.地势高低差异
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
下表是某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
读表回答23~24题。
深度
N(mg/kg)
P(mg/kg)
Na(mg/kg)
Mg(mg/kg)
0
128
340
30
10
20
91
265
45
10
50
84
283
56
8
23.表中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
A.N B.P C.Na D.Mg
24.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A.地下水位下降 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肥力下降 D.盐碱化加剧
浙江境内多丘陵山地。
下图为“西天目山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据此完成25~26题。
25.图中M处的成土母质类型主要是
A.洪积物、冲积物 B.残积物、坡积物
C.洪积物、残积物 D.冲积物、坡积物
26.N处发育的土壤类型是
A.黑土 B.红壤 C.寒漠土 D.冲积土
下图为“我国两个不同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27~28题。
27.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和地质 B.气候和岩石
C.气候和生物 D.成土母质
28.对①、②两种土壤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为草原土壤,可能位于我国青藏高原
B.②为草原土壤,可能位于我国内蒙古东部
C.①为森林土壤,可能位于我国海南岛中部
D.②为森林土壤,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可形成无机质。
读“我国某地土壤腐殖质层级土壤剖面图(局部)”,完成29~31题。
29.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A.植被稀疏 B.气温较高
C.降水量大 D.地下水丰富
30.该图体现的物质循环有
①水循环;②生物循环;③地质循环;④大气三圈环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1.该地土壤呈酸性,适宜种植
A.茶叶 B.甜菜 C.苹果 D.水稻
读“耕作土壤剖面图”,完成32~33题。
32.图中②层为
A.腐殖质层 B.淋溶层 C.犁底层 D.耕作层
33.关于图中①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B.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C.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D.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贝壳碎屑砂,质地疏松。
南海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有200余种。
除滨海地区外,土壤含盐量大部分较低。
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
下面左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右图示意海岛土壤剖面中磷的分布。
据此完成34~35题。
34.南海诸岛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来源是
A.鱼类死亡分解 B.植物死亡分解
C.鸟类死亡分解 D.珊瑚、贝壳碎屑
35.海岛土壤剖面中磷的分布特点是
A.自表层向下逐渐升高
B.自表层向下逐渐降低
C.表层以下50~80cm下降最快
D.表层以下20~50cm含量最大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0分)
二、综合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36.读“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0分)
(1)概括图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特征:
北半球__________纬度;横贯大陆东西,如亚欧大陆北部和___________的北部;呈带状_________延伸。
(3分)
(2)热带雨林的三大分布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3)甲、乙两地植被的显著区别是:
甲地植被为___________________;乙地植被为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与常绿阔叶林相比,热带雨林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2分)
37.读图1和图2,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1)土壤中的有机质包括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如图中的________和经过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形成的________。
(2分)
(2)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通过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具体体现是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2分)
(3)图中字母代表的是组成土壤的A:
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
(2分)
(4)土壤水分和__________贮存在土壤孔隙中,两者的组成比例常随外界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
(2分)
(5)性状良好的土壤,能够调节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和________,既能通气透水,又能___________。
(2分)
38.读“我国某区域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图中甲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自然植被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
(2分)
(2)图中甲地区的典型自然土壤类型是____________,该类士壤的特点是:
有机质含量______,肥力较______;土壤_________较强;土质黏重。
(4分)
(3)图中乙平原是该岛主要的水稻种植区,推测该平原的土壤类型是__________。
(1分)
(4)对于图中甲地区土壤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加以改良?
(3分)
阶段检测(五)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B
B
A
C
B
D
C
A
C
A
D
D
B
C
B
C
A
C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A
C
B
A
C
C
B
B
C
B
B
A
A
C
A
C
D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根据材料,“冷岛效应”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所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B正确;该效应大气没有形成环流,A错误;阳光照射强弱绿洲与沙漠相同,C错误;与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差异无关,D错误。
2.B 【解析】“冷岛效应”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大气结构稳定,会使绿洲地区热量交换变缓,B正确;气流稳定,年降水量减少,地面风速减弱,A、D错误;近地面温度低,水汽蒸发减慢,C错误。
3.A 【解析】潮汐电站的选址要考虑以下条件:
潮差足够大,这取决于河口形状;要有适宜建坝的条件,理想的坝址是口窄肚大,利于筑坝且能储蓄大量海水,A正确,C错误;钱塘江口大肚小,没有建水库条件,B错误;潮汐能的发电技术已进入实用阶段,D错误。
4.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时大海和海湾的水位差最大,此时可以发电;图丙时大海和海湾的水位差也最大,此时也可以发电,即涨潮时和落潮时可以发电。
而每天有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故每天能发4次电。
5.B 【解析】图示景观以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乔木、灌木,是在热带草原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反映的是热带草原植被。
6.D 【解析】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7.C 【解析】乙地位于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
8.A 【解析】影响植被类型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丁地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气温高,降水量多,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丁地少,热量条件较丁地差,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9.C 【解析】丙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该植被的特征具有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的特点。
10.A 【解析】沿图中③→②→①一线,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因此自然带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过渡特点。
11.D 【解析】图中信息说明,森林与草原分界线呈东北—西南走向,说明我国南方地区森林植被东西宽度大于北方地区,是因为南方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地区广,而我国季风区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的影响,因此其主导因素是季风。
12.D 【解析】针叶林一般分布于高山或较高纬度地区。
台湾岛纬度较低,纬度不是针叶林分布原因,B错误;海洋影响不是森林类型差异的原因,A错误;中东部地势较高,符合针叶林的生长环境,台湾岛的森林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D正确;林业发展区划不能影响植被类型,C错误。
13.B 【解析】樟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台湾岛降水丰富,叶片特征与减少水分蒸腾无关,A错误;樟树叶片的革质特征,不能减轻病虫危害,不能增强光合作用,C、D错误;樟树抗寒能力不强,叶片的革质特征主要起抗寒作用,B正确。
14.C 【解析】图示为树木的年轮,则①侧年轮稀疏,判断为向阳一侧,树木生长快;而②侧年轮密集,判断为背阳面,生长慢。
15.B 【解析】据材料可知,当干旱来临时,风滚草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说明风滚草能适应干旱的环境,应为戈壁中的一种常见的植物,主要习性为耐旱。
16.C 【解析】据材料可知,其随风滚动,说明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大风。
17.A 【解析】图示叶片需要排水,说明降水多,为热带雨林的景观,常年出现在热带雨林地区,A正确。
18.C 【解析】我国西双版纳澜沧江畔纬度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是热带季风气候,有热带季雨林分布,夏季会出现图示现象,C正确;长白山天池湖畔是温带季风气候,重庆嘉陵江沿岸和武夷山九曲溪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不会出现图示现象。
19.A 【解析】黑土区,年均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多。
红壤区,水热充分,淋溶作用强,土壤有机质流失,肥力较低;水稻土属于耕作土壤,非自然发育而成;高寒地区植被稀少,土壤发育程度较低,有机质含量少。
20.C 【解析】岩石发育为土壤需要经过外力的风化作用形成成土母质,并有生物提供有机质。
高等植物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难以在成土母质上直接生长,而苔藓类等低等生物生命力较强,可以在成土母质上生长并提供一定有机质,发育为“年幼”土壤。
21.B 【解析】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温度低,气温使土壤的增黏作用弱,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降水少,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弱。
22.A 【解析】由图可知,从青到黄再到白,由我国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根据我国降水特点可知,东中西的差异主要是水分条件变化。
23.C 【解析】由图中各个元素在不同深度的指标变化,N元素、P元素和Mg元素的表层含量比深层大,淋溶程度不太大;Na元素由表层到深层含量逐渐升高,说明由表层通过淋溶作用转移到深层的Na元素的程度最高。
24.C 【解析】在湿润地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渐形成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的土层。
25.B 【解析】图中M处位于山坡处的凹凸位置,其上的径流沉积物在此因地形阻挡会有一定的堆积,本身亦有坡地沉积物堆积,因此该地成土母质类型主要是残积物、坡积物。
26.B 【解析】N处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发育的土壤类型是红壤。
27.C 【解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而生物的生长状况又取决于当地的气候。
28.B 【解析】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原土壤。
因此①最可能为森林土壤,②为草原土壤,排除 A、D;内蒙古东部是温带草原,草原植被覆盖,土壤有机质丰富,多集中于土壤表层,B正确;海南岛中部属于热带森林,水热条件较好,植被茂盛,有机质丰富,但分解快,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C错误。
29.B 【解析】土壤中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无机质。
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气温较高,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的多,积累少,B正确;不能体现植被稀疏,A错误;降水量大、地下水丰富,微生物活动不一定活跃,不是有机质分解快的主要原因,C、D错。
30.A 【解析】该图有降水、径流,体现的物质循环有水循环,①正确;有植物、腐殖质、微生物,体现了生物循环,②正确;没有岩石转化,不能体现地质循环,③错误;不能体现大气三圈环流,④错误。
31.A 【解析】我国南方地区以酸性的红壤为主,如果该地土壤呈酸性,表明该地应位于我国南方湿润地区。
茶叶适合在排水条件较好的、湿润的、酸性土壤环境中生长, 因此当地适宜种植茶叶,A正确;甜菜喜温凉气候,一般种植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等省,排除B;苹果为暖温带水果,多分布在华北地区,当地土壤不呈酸性,排除C;水稻适合种植在偏中性的水稻土中,南方酸性红壤比较贫瘠,不适宜种植水稻,如果要种植水稻,应进行人工改造,排除D。
32.C 【解析】耕作土壤剖面从上到下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三部分。
②为犁底层。
腐殖质层、淋溶层属于自然土壤剖面的构成。
33.A 【解析】图中①层为耕作层,其特点是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A项正确。
B项为犁底层土层特点,C项为母质层土层特点,D项为有机层土层特点。
34.C 【解析】根据材料南海诸岛鸟类较多,鸟类食用富含磷量的海产品,磷在鸟类体内富集,死亡后分解进入土壤中,C正确;鱼类死亡后沉积在海底,分解后对岛屿土壤含磷量影响较小,A错误;植物体内含磷量较低,所以植物死亡分解对土壤中含磷量的影响较小,B错误;珊瑚、贝壳碎屑不易被分解,所以对土壤磷的含量影响较小,D错误。
35.D 【解析】读图可知,磷的分布自表层向下先升高后降低,A、B错误;表层以下40~50cm磷含量下降最快,C错误;表层以下20~50cm 磷含量最大,D正确。
二、综合分析题
36.
(1)中高 北美大陆 东西(3分)
(2)东南亚地区 刚果河流域 亚马孙河流域(3分)
(3)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2分)
(4)垂直结构复杂,树木高大茂盛;具有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植物种类多。
(2分)
37.
(1)腐殖质 氮素(2分)
(2)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2分)
(3)矿物质 有机质(2分)
(4)空气 气候条件(2分)
(5)热量 蓄水保温(2分)
38.
(1)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分)
(2)红壤 少 低 酸性(4分)
(3)水稻土(1分)
(4)种植绿肥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施矿物肥料,丰富协调养分;增施生石灰;在土壤中掺入沙子,改良土壤结构。
(3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新教材 地理 湘教版 必修 一册 阶段 检测 第五 地球 植被 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