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钢铁冶炼企业纳税评估案例.docx
- 文档编号:26729550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5.63KB
某钢铁冶炼企业纳税评估案例.docx
《某钢铁冶炼企业纳税评估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钢铁冶炼企业纳税评估案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钢铁冶炼企业纳税评估案例
某钢铁冶炼企业纳税评估案例
案例评估单位:
四川省国税局
案例评估人员:
张炜:
眉山市彭山县国税局
范瑜:
乐山市犍为县国税局
向世坤:
攀枝花市西区国税局
案例评估时期:
2006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
案例评估时间:
2008年5月
案例评估行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一、企业基本情况
X钢铁冶炼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2年10月,经济性质为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
该公司是以转炉炼钢的长流程生产企业,高炉容积46立方米,设计产能4万吨/年。
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所得税由国税局征收。
二、预警指标分析
通过企业纳税申报资料、CTAIS系统、金税工程系统和税收管理员日常收集的信息,对公司异常指标汇总如下:
指标名称
评估期数
基期数
行业值
变动值
预警
增值税税负
2.94%
----
3.13%
-6.07%
较异常
存货周转率
11.91
23.00
----
-48.22%
异常
总资产周转率
2.04
3.34
----
-38.92%
异常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
2.4%
6.26%
----
-61.66%
异常
三、案头分析
案头分析主要分两个层面进行,一是报表分析,二是指标分析。
报表分析包括表表核对和科目余额分析(主要针对资产负债表);指标分析包括行业特有指标、通用指标及指标配比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
(一)资产负债表分析
单位:
万元
科目
年初数
年末数
增减数
增减比例
预警
存货
479.18
1029.92
550.74
114.93%
异常
在建工程
0
0.168
0.168
----
需进一步核实
预收帐款
489.90
535.04
45.14
9.21%
较异常
应付帐款
73.15
365.40
292.25
399.48%
异常
其他长期
应付款
0
30
30
----
需进一步核实
资本公积
2574.07
1989.07
-585
-22.73%
异常
疑点1:
1、“存货、预收帐款、应付帐款”期末余额较大,与该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行情不符。
2、在建工程:
在本期“在建工程”未曾结转固定资产的情形下,期末余额较小,与公司实际不符。
一是根据管理人员在行业调查中掌握的资料,2007年公司新建有一条球团矿生产线;二是公司当期新增“长期借款”1000万元。
3、其他长期应付款:
根据“其他长期应付款”科目核算内容的局限性,应对期末30万元的余额作进一步核查。
4、资本公积:
本期公司“资本公积”减少了585万元,下降比例达23%。
资本公积的主要用途是转增资本(股本),而该公司本期实收资本并未增加,所以十分异常。
(二)行业特有指标分析
1、主副产品配比分析
以下是2006年、2007年主副产品销售对比表:
年度
钢坯
钒渣
合计
数量(吨)
单价(元)
金额
(万元)
数量
(吨)
单价
(元)
金额
(万元)
数量
(吨)
金额
(万元)
2006
35661.71
2240.38
7989.59
0
0
0
35661.71
7989.59
2007
37036.86
2512.61
9305.91
963.55
719.23
69.3
38000.41
9375.21
根据钢铁冶炼行业的生产特点:
①“炼铁环节”副产品有“渣铁”和“煤气”(煤气未回收)。
②“炼钢环节”副产品有“钒渣”(该公司有提钒工艺)和“氧化铁皮”。
●产量结构比=副产品产量:
主产品产量
渣铁:
铁水≈(0.63~0.65):
1
钒渣:
铁水≈(0.027~0.043):
1(行业正常的比例为0.004:
1,在调查中发现该公司提钒工艺落后,品质较低,故其比例远高于行业正常值)
氧化铁皮:
铁水≈(0.07~0.1):
1
结合公司的生产特点及规模,测算该公司2007年副产品数量如下(下列公式中的系数1.2为铁水与钢坯的投入产出比):
①渣铁=38284.22×1.2×(0.63+0.65)/2=29402.28吨
②钒渣=38284.22×1.2×(0.027+0.043)/2=1607.94吨
钒渣的产销率=销售量/生产量=963.55/1607.94=59.92%
③氧化铁皮=38284.22×1.2×(0.07+0.1)/2=3904.99吨
疑点2:
该公司当期“渣铁”、“氧化铁皮”的销售数量为零,“钒渣”的产销率也仅有59.92%,与评估值相差644吨。
可能存在副产品现金销售不入帐嫌疑。
2、成本构成指标及其配比分析
成本构成指标分析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耗用的主要原辅材料、能源、工资等进行分析,分析包括金额类指标及数量类指标,同时对相关指标进行配比分析。
①其他辅料、工资(金额类指标)
以下是2006年、2007年钢坯单位生产成本结构对比表。
原料投入
焦碳耗用
电力耗用
工资
(元)
其他
辅料
(元)
制造
费用
(元)
单位生产成本
(元/吨)
数量
(吨)
金额
(元)
数量
(吨)
金额
(元)
数量
(度)
金额
(元)
2007年
2.62
985.90
0.81
808.30
232.54
102.32
103
342.24
152.72
2486.75
2006年
2.40
708.56
1.14
965.16
226.62
104.25
65
171.54
148.85
2167.73
增长额
0.22
277.33
-0.33
-156.86
5.92
-1.93
39
170.70
3.87
319.02
增长比(%)
9.17
39.14
-28.95
-16.25
2.61
-1.85
59.67
99.51
2.60%
14.72%
上表数据显示,2007年该公司钢坯的平均单位生产成本2486.75元/吨,同比上涨了14.72%。
具体指标分析如下:
●其他辅料:
构成产成品单位成本的各项指标中,增涨幅度最大的是“其他辅料”,增长比为99.51%。
疑点3:
2007年,该公司生产工艺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其他辅料”单位生产成本却比上年增长了近一倍,异常。
●工资:
2007年,吨钢工资增长比为59.67%。
根据《企业所得税申报资料》,2006年、2007年该公司核定计税人数分别为280人/月、260人/月(管理人员数相对固定),因此排除了由于人员增加对“吨钢人工费用”这一指标变动的影响。
该公司的工资核算方式为“固定工资+超产奖”,根据管理人员日常了解的情况,2007年公司固定工资的发放基数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当期钢坯产量与上年相比仅增涨了6.49%(382842.22÷35977.34-1)。
疑点4:
2007年,吨钢人工成本的增长幅度较大,与当年计税人数略有下降、工资基数变动不大、钢坯产量小幅增长的情况不相匹配。
公司是否有虚列计税工资、扩大税前扣除,或隐瞒钢坯真实产量的行为。
②投入产出、焦比、电耗(数量类指标)
根据该公司所在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产品成本构成中的“原材料投入”、“焦碳耗用”、“生产用电”三项指标可以作为纳税评估的关键指标。
但是,由于2006年该公司有直接购入生铁冶炼钢坯的情形,并且“原材料的投入产出比”、“焦比”仅与直接冶炼的铁水数量有关,所以我们将钢坯的产量按1.2的行业系数(即,生铁:
钢=1.2),还原为生铁的数量,再作进一步分析比对。
当期铁水产量=钢产量×1.2-购入生铁数量
2006年铁水产量=35977.34×1.2-1432.30=41740.51吨
2007年铁水产量=38284.22×1.2-0=45941.06吨
上数参数中,由于原材料、焦碳的价格受市场行情的影响较大,可控程度较低,而“电价”与“电量”相比,用“耗电量”作为评估指标更为精确。
所以下述分析中,我们均以数量作比较。
以下为每吨铁水原、辅、燃料耗用数量明细表。
项目
时间
最低值(不含A)
最高值
(不含A)
平均值
行业值
不含A
含A
原材料投入产出比
总量
2006
1.36
3.39
2.04
2.67
1.5-2.0
2007
1.15
3.40
2.18
2.81
铁元素
含量
2006
0.56
1.45
0.88
1.10
1.09
2007
0.48
1.51
0.98
1.20
焦比
(无富氧喷煤)
2006
0.75
1.26
0.99
0.6-0.7
2007
0.41
1.01
0.67
耗电比
2006
84.74
227.19
145.97
85-130
2007
95.00
219.00
145.00
参数说明:
①上表中“A”代表公司投入的自产渣铁的平均数量,我们以会计核算的谨慎性为原则,在计算渣铁的产量及品位时,均取行业较低水平。
(即渣铁/铁水=0.63、品位35%);②铁元素含量比=(∑原材料投入量×品位)/铁水;③“生产铁水所耗电量”,首先根据企业所有电力设备的装机容量及使用频率,测算出炼铁设备每小时耗电量为1056.5度,占装机总容量的74.73%,再乘以当月总的耗电量,计算出铁水的生产用电量。
在具体分析中,由于以上指标在月度间有较强的可比性,我们采用了年度分析与月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分析更精准。
疑点5:
横向比,2007年该公司上述各项指标除“焦比”外,都显著高于行业水平。
纵向比,1、年度纵向比①2007年,该公司投入的铁矿石平均品位为44.95%(0.98/2.18),比2006年提高了约2个百分点,但“铁矿石的投入产出比”却增加了0.14(2.18-2.04)、约上涨了7个百分点;②按照行业规则,“焦比”与“铁矿石品位”成反比,矿石品位每高1%、焦比降2%。
2007年,该公司“焦比”比2006年下降了0.32,而当年矿石的平均品位仅提高了0.02,严重背离行业规则。
(该公司焦碳的货源较为稳定)2、月份纵向比,我们将评估期上述指标的各月数值分别按“铁元素耗用比”、“焦比”、“电耗比”进行排序后,可以明显看出该公司每月各项指标的波动幅度均较大,最高月份与最低月份相比,“铁元素耗用比”波动值为1.03、“焦比”波动值为0.6、“电耗比”波动值为124,如此大的月度差异显然不符合正常的生产规律。
指标具体分析如下:
●“铁元素耗用率”:
在尚不考虑公司投入的自产渣铁数量的情况下,6月、11月、10月公司的“铁元素耗用率”分别为1.33、1.36、1.51,与该指标1.09的行业水平相比高出甚多。
以行业指标,按上述月份投入原材料中铁元素的总含量测算6月、11月、10月铁水的产量如下:
评估产量=(4288.89+5050.88+5622.15)÷1.09=13726.53吨
帐面产量=3221.77+3720.96+3724.68=10667.41吨
评估产量-帐面产量=13726.53-10667.41=3059.12吨
●“焦比”:
在钢铁冶炼行业中,同一企业,无论是从节约成本,或是从生产适应性的角度出发,购进原辅料的品位或质量都应该是相对固定的,所以“焦比”也应该相对稳定。
从上表可以看出,该公司每个月份的“焦比”差异值均较大,同时与当月矿石的综合品位也没有形成反比的对应关系,情况较为异常。
●“电耗比”:
由于每一钢铁冶炼企业生产规模、工艺流程等的不同,对电力的耗用情况作纵向比较更能充分说明企业的生产情况。
同时,根据该行业的生产特征,同一企业,单位产量的耗电量应该相对固定。
2006年、2007年,该公司每吨铁水的年均耗电量近乎一致,似乎完全符合炼铁企业的生产特征。
但是,细看每月的“电耗比”,差异却非常之大。
假设以20%(经验值)的比例作为该项指标波动的合理区间,则波动范围应该在“两年的单位耗电比×(1±20%)”即116~175(度/吨)之间。
而该公司5月、1月、3月的“电耗比”分别为177(度/吨)、188(度/吨)、219(度/吨),大于最高值;2月、7月的“电耗比”为95(度/吨)、109(度/吨),又小于最低值。
以该公司两年的单位耗电量,按上述大于最高值月份的耗电量之和测算5月、1月、3月铁水的产量如下:
评估产量=(527967+565482+524522)÷145.39=11128.49吨
帐面产量=2983.24+3008.16+2395.92=8387.32吨
评估产量-帐面产量=11128.49-8387.32=2741.17吨
同时,根据电力公司提供的资料,该公司2007年的耗电量为8993298度。
而该公司当期申报进项抵扣以及帐面记载的“2007年度耗电数量”均为8902490度,与电力公司提供的用电量相差90808度。
按上述电量差异和铁水的单位耗电量测算公司铁水产量如下:
产量差=(实际耗电数-帐面耗电数)×冶铁设备的装机容量比÷单位铁水的平均耗电量
=90808×74.73%÷145.39=284.2吨
以上三项差异合计为:
3059.12+2741.17+284.2=6084.49吨
(以上疑点众多,应对公司提供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作进一步核实。
)
3、高炉利用系数分析
生铁高炉利用系数=日产量/高炉容积≈1.6~2.57(行业理论值)
2007年公司平均高炉利用系数=(45941.06÷12÷30)/46=2.77
最高产量月份高炉利用系数(2月)=(6000.18÷28)/46=4.66
最低产量月份高炉利用系数(3月)=(2395.92÷30)/46=1.74
疑点6:
假如以公司申报的46米3的高炉容积为计算标准,则“2007年公司平均高炉利用系数”为2.77,约微高于该项指标的行业理论值。
但其最高产量月份的高炉利用系数(2月)却达到了4.66,严重背离行业标准,与实际不符。
(公司是否有低申报高炉容积,隐瞒实际产能的行为。
)
(三)通用指标分析
1、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2006年“存货周转率”=23
2007年“存货周转率”=11.91
“存货周转率”变动比=(11.91-23)/23=-48.22%
2007年,公司“存货周转率”为11.91,变动比为-48.22%,较为导常。
根据“资产负债表”,截止2007年12月31日,公司“存货”期末余额10,299,193.80元,比期初增加了5,507,383.76元,上涨约53.47%。
其中,产成品6903810.59元。
以下是2007年产成品——“钢坯”产、销、存明细表:
时点
数量(吨)
产成品单位成本元)
金额(元)
期初余额
765.39
2010.12
1538525.78
本期生产
38284.22
2486.75
95203136.93
本期销售
37036.86
2425.63
89837852.12
期末余额
2012.75
3430.04
6903810.59
据上表,产成品“钢坯”期末余额6903810.59元,比期初增加了5365284.81元,增长了近3.5倍。
●采用“因素替代法”,对“产成品变动额”作具体分析:
期初产成品余额=期初产成品数量(吨)×期初产成品单位成本(元/吨)
=765.39×2010.12=1538525.78元 ①
将期末产成品数量替代①:
2012.75×2010.12=4045869.03元 ②
②-① 产成品结存数量变动对“期末产成品余额”的影响:
4045869.03-1538525.78=2507343.25元
将期末产成品单位成本替代②:
2012.75×3430.04=6903810.59元 ③
③-② 产成品单位成本变动对“期末产成品余额”的影响:
6903810.59-4045869.03=2857941.56元
两因素影响之和为:
2507343.25+2857941.56=5365284.81元
通过以上数据显示,2007年末“产成品单位成本”的变动对期末产成品余额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约53%(2857941.56/5365284.81),产成品结存数量变动的影响度为47%(1-53%)。
疑点7:
①2007年,公司期末库存产品的单位成本为3430.04元/吨,而当年,公司产成品的月均最高单位生产成本却为3266.61元/吨,相差163.43元/吨,较为异常。
②“产成品—钢坯”期末结存数量较大,即不符合该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行情,也影响了存货的变现能力,有违正常的营销规则。
(公司是否发出产品未作收入,也未结转成本,或者成本结转有误。
)
2、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当年累计折旧额/(固定资产期初余额×0.5+固定资产期末余额×0.5)
2006年“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6.26%
2007年“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2.4%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变动比=(2.4%-6.26%)/6.26%=-61.66%
疑点8: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指标变动比为-61.66%,十分异常,针对该项指标分析如下:
①“固定资产原值”:
2007年公司固定资产原值仅增加了56.31万元,增涨了约1.6%。
而2006年固定资产原值期末数额比期初增加了3182.10万元、增涨了近10倍。
通过查看2006年各月的《资产负债表》,在4月、6月,“固定资产原值”分别增加了2987.63万元、193.5万元,合计金额3181.13万元。
②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核算原则,2006年4月、6月,公司的负债总额与月初基本保持一致,但所有者权益的增涨幅度较大。
其中“实收资本”增加了900万元,公司已在06年申请变更了注册资本;其次“资本公积”增加了2274.08万元,公司在当年的《所得税纳税申报资料》中却未作任何说明,情况较为异常。
③公司在2006年申请增加注册资本时,实物资产评估增值仅为10万元,所以合理排除投资资本溢价的可能。
根据上述分析,试作如下推论:
一是2006年,公司接受“固定资产”实物捐赠2264.08万元(2274.08-10),则该笔捐赠金额应并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264.08万元;二是2006年,公司资产评估增值2264.08万元,则该部份资产所计提的折旧额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四)指标配比分析
“产成品变动率”与“预收帐款变动率”配比
产成品变动率=(产成品期末余额-产成品期初余额)/产成品期初余额
预收帐款变动率=(预收帐款期末余额-预收帐款期初余额)/预收帐款期初余额
产成品变动率:
预收帐款变动率=3.49/0.09=38.78倍
疑点9:
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呈反向增长。
2007年末,该公司产成品期末余额比期初增涨了近3.5倍,而预收帐款却仍旧呈正比例增长,显然有违正常的营销规则。
(公司是否存在货款已收,但产品发出后未及时申报收入的行为。
)
四、约谈和实地调查
(一)约谈
围绕案头分析中的疑点问题,我们相继对该公司技术人员、主办会计和法人代表进行了约谈。
该公司相关人员在对评估指标中各项参数的取值核对无误后,对疑点问题解释如下:
●疑点1:
公司解释:
(1)“其他长期应付款”30万元是区财政专项拨款,公司未记入“补贴收入”;
(2)“在建工程”问题:
公司有在建球团矿生产线,存在部分钢材及建筑材料未计入在建工程,而在当其抵扣进项税额并进入当年成本。
(3)本期“资本公积”减少585万元,是支付个别股东的退股款。
●疑点2(副产品“钒渣”、“氧化铁皮”、“渣铁”产销量异常):
公司解释:
“氧化铁皮”和“渣铁”确有出售后未申报纳税的情况,公司将自查补税;“钒渣”都是不定期的集中销售,对2007年下半年生产的“钒渣”在年末时还存于库房。
●疑点3和疑点4(2007年,吨钢单位生产成本中“其他辅料”增长比例较大、超产奖的增长幅度与钢坯产量的增长幅度不相匹配):
对于以上两点,公司表示待下来核实后再作说明。
●疑点5和疑点6(当期企业钢坯产销数量的真实性):
对上述指标的计算方法、适用性、评定标准公司未作否定,只是对异常指标产生的原因无法合理解释。
公司承诺约谈后将立即进行调查,并将结果书面报送主管税务机关。
●疑点7和疑点9(2007年末,公司产成品期末余额增长幅度较大,与“预收帐款”的正向增长不相匹配、结存产成品单位生产成本明显偏高):
公司解释:
在2007年末,已预收货款的一部分货物确已发出,由于未及时开具发票,暂未体现收入,所以造成期末预收帐款和存货余额均较大。
(该部份收入已在2008年1月申报纳税)。
结存产成品单位生产成本偏高的原因是因为公司07年下半年启用电脑记帐,由于过帐时出现了错误导致产成品期末余额不实。
●疑点8(“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指标变动导常):
公司解释:
2006年固定资产评估增值2264.08万元,当年公司对该部份固定资产计提了折旧并在所得税前扣除,2007年并未计提。
(二)实地核查
针对约谈中尚未解决和尚待核实的问题,我们到该公司生产经营现场进行了实地核实。
核实结果如下:
1、2007年,公司将球团矿扩建工程购买的工程物资作为“其他辅料”直接计入了当期“生产成本”,造成当期单位生产成本中“其他辅料”涨幅巨大。
该项工程累计造价686500元,其中586201.3元直接计入了当期“生产成本”并结转至本年利润,已申报抵扣进项税额99654.05元。
2、2006年评估增值的固定资产已计提折旧额436785.45元,公司未进行纳税调整;2007年该部分资产未计提折旧。
3、该公司部份固定资产采用的折旧年限大大短于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公司未将其作为“可抵减时间性差异”进行纳税调整。
2006年、2007年因折旧年限不同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分别为119625.97元、396218.01元。
4、2005年公司生产销售“氧化铁皮”约40吨,每吨400元,合计金额16000元,公司未申报纳税。
(2006年以后直接回收利用,作为提炼钒渣的辅料。
)
5、从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公司将“渣铁”以每月2万元包干的形式卖给当地一些个体户,累计金额360000元,未申报纳税。
6、2007年度,该公司管理费用中列支赞助款10000元、营业外支出中列支税收滞纳金和罚款10000元,均未作所得税纳税调整。
7、其他项目核实:
①结存的“钒渣”已于2008年6月销售。
②2007年减少的“资本公积”确为支付股东的退股款。
(该行为违反了有关资本公积金使用的法律规定)③工资,2007年公司发放超产奖共计648273元,比2006年增涨了近65倍,与当期钢坯产量的小幅增涨不相匹配,并且月份之间超产奖的发放数额与当月钢坯的生产数量也不成比例,对此一情况,该公司无法合理解释。
五、评估结论
1、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五条第七款规定,“区财政专项拨款”应作为补贴收入,调增2007年应纳税所得额300000元。
2、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对公司2007年11月球团矿扩建工程领用工程物资应作进项税额转出,故补缴增值税99654.05元;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七条第一款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钢铁 冶炼 企业 纳税 评估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