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docx
- 文档编号:26724187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3.07KB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docx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小组合作与个人表现)
这学期开始进行了科学学科的教学了。
当时拿到课本的时候,新颖的教材设计,看的我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入手。
于是静心琢磨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发现书中许多的内容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寻求科学的答案,其间更多的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探究的。
夹着课本走进了天真的孩子们中,引导着孩子们开始科学的徜徉。
几节课下来,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的现象:
合作学习中有些孩子忙得手忙脚乱,而有的孩子好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在一边独自“偷闲”。
下课后,我就喊了一个“悠闲”孩子,问他:
“你上课的时候,怎么不和同学一起动手学习呢?
”这个孩子满怀委屈地说:
“老师,不是我不想和他们一起学习,而是(小组长)太霸道,从来不听我的,也不让我“玩”实验器材。
”孩子的一席话,不啻一记闷棍,敲的我又陷入了迷茫:
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孩子们都乐意动手呢?
如何恰当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呢?
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引发出的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
因素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个性差异,有小组内的环境因素。
但教师的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对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
所以我们在课上发现的这些部分学生显能就不奇怪了。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先要给自己看看病,什么是小组内分工,怎么分法,什么样的问题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这些问题,整理这些认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就有序而就不是这个样子。
当然对参与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让组长为其开小灶,或是你特意为这些学生提出小要求,当然要求是为这个探究活动做些什么,是直接参与的。
这样的参与对其慢慢适应小组活动,参与小组活动有一定的帮助。
学生会慢慢自信起来。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寻到解决的方案,于是我就在班上化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科学课以外的合作教育训练:
蚂蚁搬食物的活动:
首先我说:
“当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蝗虫的尸首,他会怎么做呢?
”孩子们积极汇报自己平时的发现,“对,小蚂蚁迅速找来同伴齐心协力把食物运回‘家’。
那你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呢?
”于是,我选择一些简短的文章交给孩子们讨论。
某些同学发现了问题,在小组里提出,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
于是各种合作行为,就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始了:
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学习合作的气氛慢慢有些融洽了,发现孩子们都愿意参与到小组的探究中来了。
可是又有了新问题:
小能人们的积极性不再高涨了,在汇报的时候,手不愿举了。
哇,我在无形中又伤害了一些孩子的心灵。
怎么办?
由于小能人是在每位老师的呵护中成长的,他们也养成了一些骄傲自大的性格,当不在被众星捧月时候,他们感到了失落。
面对这种情况,于是我又采取另一种做法:
我对小组进行重组,能力强集中在一起,选择能力一般的做组长,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进步,能力相对弱的组成一组,选派班上的小能人,由他来带动整个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进步,有些组员在小能人的影响下,甚至可以到其他组去当组长了。
这样一来,班级中的合作学习更融洽了。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不说没有效果的话,不做没有效果的事。
”我想说:
不要组织没有效果的小组。
比较美国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和我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可发现两国的科学教学存在显著差异,体现出了中美两国在科学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本文试以《喷水壶里的水到哪里去了?
》为例,对此做初步的分析比较。
有一天,乔治把盛满了水的喷水壶放在教室外面窗台上,过了几天,喷水壶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了,他觉得很奇怪,因此,科学课一开始,乔治就问道,“是不是有人把喷水壶里的水喝了?
还是有人把它弄洒了?
”这时,乔治的老师格林小姐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学生们:
“水跑到哪里去了?
”玛丽认为,如果没有同学去动喷水壶,那一定是他们的宠物仓鼠威利夜里从笼子里跑出来把水喝光了。
全班同学决定检验玛丽的看法对不对,他们把喷水壶盖上,第一天早晨发现水位没有下降,孩子们认为这已经证明了玛丽的看法是对的。
格林小姐却问道:
“你们能够肯定威利在夜里从笼子里跑出来了吗?
”学生们几乎都对此表示肯定。
他们还想出了一个妙主意来证明给老师看,他们把笼子放在沙盘中间,将沙抹平,过了几天之后,孩子们看到沙上没有脚印,水位没有变化,此时孩子们认为威利夜里没有跑出来。
这时另一个学生说:
“水被盖着,威利根本看不到水”于是全班同学决定把笼子放在沙盘的中央,并把喷水壶的盖子拿走了。
第二天,他们发现水位下降了,然而沙子上没有留下一个脚印,现在学生们肯定仓鼠没有喝壶中的水。
格林小姐建议孩子们把一个盛水的容器放置在窗台上,每天测定和记录它的水位,然后把这些纸条标上日期贴在一张大纸上构成一个图表。
几天之后,孩子们发现水位一直在下降,但是每天降低的尺度不一样,经过对“不一样”的讨论后,一个叫帕特里克的学生联想到烘干机烘衣服的情况,他就得出结论说:
温度较高时水就消失得较快。
此后,他们还进行了两项研究,一项是盛水容器口径大小如何影响水消失快慢的实验,另一项研究是用一把扇子在盛水容器上扇动是否会使水消失得更快。
分析这两节美国小学科学课在教学方式上有两个突出特点:
开放性和非预设性。
美国小学课堂是自由的、开放的课堂,儿童可以提问、大胆发言和自由活动。
可见,“童言无忌”是美国儿童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看法的前提,老师也很尊重“童言无忌”。
在这个课例中,乔治突然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尽管这个问题是出人意料的,是非预设性的,但是格林小姐果断的把乔治提出的问题或者说是生活经验转变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于是,儿童们的奇思妙想泉涌而出。
他们不但坚持己见,还创造性的设计出一些方案来证明其看法是正确的。
很显然,这些教学步骤和行为都不是教师预先设计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自主选择和创造的。
由于孩子们都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儿童的天性、灵性在开放的课堂上得以自然释放,儿童的个性在非预设性的教学中得到了张扬的机会。
美国科学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1.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以动态的问题探究为主
美国小学科学课以大量的、儿童自主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内容。
美国教师认为每个儿童都具有天赋的探索欲望,表现为好动,好奇。
因此,他们完全能够胜任探究者的角色,而美国教师则很善于作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发者和指导者。
在课例中,格林小姐没有对蒸发进行抽象的解释,而是指导儿童开展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创立的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感知运动、前操作、具体操作和抽象操作四个阶段。
小学生一般处于认知发展的前操作和具体操作阶段,在具体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动手操作比用抽象的语言讲授课本更加适合儿童认知发展,儿童比较容易接受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犹如一群小科学家围绕问题开展了“做、观、思、议”等实践活动,逐渐明白了水是如何消失的,获得了关于“蒸发”的科学知识。
随后,他们还继续做了两种不同条件下的实验。
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取代了先验的确定的知识,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的、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或者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中逐渐凸显出来。
2.重视儿童的体验,并将其与科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美国科学教师重视儿童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已经获得的生活经验。
课例中的格林老师首先果断的把乔治提出的问题转变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启发性的问题,然后巧妙地将儿童的体验转变成了引导儿童深入探究自然科学的“活”教材。
她把儿童提出的问题和直接经验纳入课程实施的过程,把儿童提出的问题和亲身体验与科学知识的学习联系起来,使儿童的经验在充满趣味的、探索性的科学探究过程中与自然科学知识相互作用,生成新的知识。
同时,儿童会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与此相反,中国的科学教学注重基本理论多于实践。
科学课程被作为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粉笔加黑板进行科学教学,即使是作科学实验,教师一般都会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学生动手操作实践都是用相同的实验方法和仪器得出相同的结论,证明科学课本上的理论或者定律。
科学活动的探索性被严重忽视,教学缺少真实有效的科学实践和问题探究。
另外,由于中国的教学以考试为导向,而考试又以知识为衡量标准,导致科学教学置儿童的情感和经验于不顾,只“钟情”于科学知识。
3.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交往上的差异
在美国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真实的合作和对话。
在乔治提出他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个问题后,格林小姐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问孩子们:
“水跑到哪里去了?
”,这一个问题立即激发了儿童的想像力和表现欲。
当玛丽的看法似乎被他们证明了以后,格林小姐紧接着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
“你们能够肯定威利在夜里从笼子里跑出来了吗?
”孩子们都表示肯定,这说明美国儿童非常自信。
他们为了说服老师,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还想出了新的办法。
可见,格林小姐与儿童之间的交往与对话激发了儿童的智慧活动,引发了儿童的探索欲望,同时她给予儿童的指导和建议,为儿童学会利用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大帮助。
师生通过全方位的对话、多维度的相互合作,转变和创造了课程。
而中国小学科学课堂缺少真正有效的互动和交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此有重要影响,如“长幼有序”等观念一直被作为一种传统美德灌输给儿童,因此,中国儿童与教师之间有尊卑之分,所谓平等的、民主的教学交往常常只是表演而已。
在多数情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自上而下的“一问一答”或“一问多答”的形式,而且大多数问题只是“虚拟”的问题,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而不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科学教学之间具有很多可以相互借鉴之处。
笔者认为,中国的科学教学有待改进。
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科学教学应关注儿童的生命价值;其次,确立探究式的科学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再次,构建真正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真实有效的交往等等。
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科技时代。
作为社会构成的一部分:
教育,也已经从传统教育,迈向了现代教育,传统教育中的“双基”要求,已经演变成了“四基”要求。
1、基础知识;2、基本技能;3、基本思想;4、基本活动经验。
为完成这一新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是一节科学课堂上的一幕:
五年级的学生在了解了人体的消化器官后,已经能够准确地说出各器官在自己身体中的部位,这时,教师进一步提问:
“刚才同学们每人都吃过了一小块馒头,那么,馒头在消化器官里是怎样被消化的呢?
消化器官都各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答:
“口腔里的牙齿咀嚼食物,然后食物通过食道来到胃……”又有学生补充:
“小肠在吸收营养的同时,还吸收水分……”而此时的多媒体上,人体模型在随着学生的讲述,食物同样在不同的消化器官里运动,既形象又有趣,仿佛你真的在和画面了的人一起消化食物,而对消化器官的名称、形状及作用,也就不言自明了。
信息技术(多媒体)在这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说在传统教学课堂上,能有几幅挂图,再加上人体器官的模型,就已经很不错了,而至于食物在人体内具体是怎样运动变化的,那也只能靠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想象来完成了。
有了多媒体技术之后,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的氛围下,知识、技能,包括运用信息技术的想法,也在不断地提高着。
这全是依靠科技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所带来的变化。
传统教学有传统教学的优势,现代教育有现代教育的特点,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学会在扎实掌握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提高现代教育理念,对教育教学有相当帮助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应该加快速度掌握,因为我们培养的已经是新时代的骄子,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了。
课外活动,四年级二班的几个小姑娘跑进了我的办公室。
“王老师,能帮她换一个灯座吗?
她的灯座好奇怪呀,电路接好后小灯泡怎么都亮不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接过灯座仔细一瞧,原来问题确实出在灯座上。
灯座在生产过程中,误将两片带圆形缺口的铁片分上下组装。
造成灯泡不亮的原因二:
一是灯泡下端的连接点没有接在铁片上,而是与圆形缺口中央的塑料连接,造成表面上显而易见的“断路”;二是灯座下端的铁片过长刚好与上端铁片的底部接触在一起,造成学生不易发现的“短路”。
要使她们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王老师,我们发现这个灯座下面的铁片有问题,别的灯座下面的铁片都是实心的,这个却是空心的,灯泡下边的连接点接不到铁片上,灯泡亮不了。
”“你们有没有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做了很多实验:
我们先用小铁片堵住缺口,电流就可以通过去了,可是灯泡却没亮。
后来我们把上面的铁片拉长,这样灯泡下边的连接点就直接接在铁片上,结果灯泡还是不亮。
最后我们想会不会是别的地方出了问题?
我们用电路检测器对灯泡、电线、电池盒、电池、连接点都进行了检查,发现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换一个灯座,灯泡立刻就会亮起来,我们觉得还是这个灯座有点怪怪的。
”……由此可见,“断路”造成灯泡不亮的原因对于她们来讲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短路”学生即不易发现,更难以理解。
于是,我准备抓住这个难得的实例,抛弃教学设计的预案,把这个特殊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解决。
第二天,科学课上我请孩子们帮她想办法解决灯泡不亮的问题。
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电池没电了吧!
”“电线是不是断了?
”“电池盒两端可能没与电池接好”“灯泡烧了吧?
"……就连平时胆小,不爱发言的孩子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我把学生的各种猜测记录在黑板上,面对这么多不同的猜测,怎样才能找出导致灯泡不亮的真正原因呢?
孩子们在小组内经过各种实验对预测的结果进行验证、排除……通过学生的探索,甚至有学生发现这个灯座带来的更有趣的现象:
“它的外形与众不同,我们用电路检测器接触它的两端时发现,别的灯座都没使电路检测器上的小灯泡亮起来,但它却让电路检测器的小灯泡亮起来了。
”接下来,他们又对这个灯座为什么会让电流通过进行了研究,最终发现,“其他的灯座上下两个铁片的中间隔着塑料,没有接触在一起。
而这个灯座下面的铁片太长了,和另一个铁片的下面接在一起,电流就从铁片上直接通过去,如果把两个铁片分开就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问题解决的关键就在这里!
孩子们已经发现“短路”的秘密所在,只是不能用准确的术语进行表达。
教学之初本以为这个谜底将由我来揭开,没想到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最终使自己发现的问题得到了比较完美的解决。
他们弃而不舍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使我真正明白了“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远比高估更可怕”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抓住灯座由于产生组装错误这一现实,将一次没有预想到的小意外变成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亲历了一次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猜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并深入探索的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故障产生的原因,能根据各种不同的方法加以验证,从而排除故障,并初步理解“短路”与“断路”的区别。
这种学生自发的学习过程远比教师反复"教"授的更为生动,更加深刻,甚至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实上,在许多科学课上,都会随着探究的进程,而生成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我们置之不理,就有可能损伤学生的探究欲。
因此,我们既要认真搞好教学设计,也不能完全拘泥于教学设计,应该因地制宜,从学生科学探究的需要出发,抓住学生对于科学的强烈好奇心,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行动,继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我们应相信学生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并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发现"知识。
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小学生的天性。
小学《科学》课就是从学生身边的自然事物引导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的课程。
因此保护和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望,使科学课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是科学教师的宗旨。
片断一:
师:
我们已经亲自拓印过树干和树叶了,现在我这有个难题,想请你们帮个忙,行吗?
生:
(异口同声)行。
师:
我想把手指上这又细又浅的指纹拓印出来,该怎么办呢?
生:
(争先恐后地举手)我能。
师:
这么多同学都要帮我,我真高兴。
那就请你们来说一说吧!
【评析】教师以请同学帮忙的方式引出话题,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进入对指纹的探究活动之中。
生1:
在手指上涂点水彩笔的颜色,再赶紧往白纸上按。
生2:
把铅笔铅的碎沫粘到手指上,在一个地方磨一磨,然后再往白纸上印。
生3:
我是把钢笔水倒在卫生纸上,再用手指在卫生纸上蘸一下,往纸上一按就出来了。
生4:
用一种红东西印,我看见人家借我们钱时,我爸爸让人家打完欠条后,就在名字上面按个红指印。
师:
你真注意观察生活。
看样子你们家人办事很注意证据。
按手印用的东西叫印泥。
看,我也带来了,一会儿,大家都可以试验一下这种方法。
我也希望大家都能像ΧΧΧ那样,不管是科学实验,还是生活中的平常事,都要养成注重证据的好习惯。
【评析】证据的重要性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教学中抓住时机向学生渗透,且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无意中便会记住,无任何生灌硬输的痕迹。
师:
你们的方法都很好,我们继续说。
生5:
把手蘸点唾沫,在纸上一按就出来了。
师:
噢,那手是干净的、还是不太干净的的呢?
生5:
老师,我的手不脏,我已经印出来了,而且还很清楚呢。
师:
(走到他身边,认真地看了看,纸上确实有指纹,再看看手,其实有些脏)这样算干净吗?
(又面向大家)同学们,你们说干净的手能印出来吗?
生:
能(部分)。
不能(部分)
师:
大家的意见不统一,那谁能说说你的理由?
生1:
平时我们用手往玻璃上按时,不管手干净不干净,随便都能留下手印。
生2:
玻璃上印得出来,但纸上印不出来。
生:
我们来试一试就知道了。
师:
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生当即实验起来,有的在纸上实验,有的在玻璃上实验。
)
(实验完毕,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汇报)
生1:
什么都不蘸,在玻璃上一按就有印。
生2:
手特别干净时,在纸上是印不出来的。
生3:
往玻璃上吹些呵气再印,指纹印特别明显。
师:
你们的态度真让老师佩服,如果做什么事都这么认真,谁还能骗得过你们呢?
【评析】科学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教师引导学生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有争议的问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师:
这种方法已经有了满意的答案,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6:
在揉好的面团上,使劲一按也有指纹。
我就按过。
生7:
(迫不及待地)对,橡皮泥也行,我们上美术课捏东西时,橡皮泥上就有清晰的指纹。
……
师:
你们的生活经验真丰富,今天我们研究指纹肯定不废吹灰之力了。
生:
(满有信心地)对!
【评析】科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生活经验对教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正确的经验对教学有加强理解,帮助记忆的作用;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探究新知,掌握新知。
片断二:
师:
关于指纹你想知道哪些知识?
生1:
我想知道我的指纹和别人的指纹一样吗?
生2:
我想知道人的指纹都有哪些形状?
生3:
我想知道人的指纹有什么用途?
生4:
我想知道人的指纹也像我们的身高一样,每过一年就长一圈吗?
师:
你真会提问题!
我们的身高能用工具测量,可这指纹又细又密,该怎么测量呢?
生1:
我能给你想办法,今年你把指纹印下来,等明年这个时候,你再印个指纹进行比较就知道了。
生2:
指纹是不变的。
那次我看电视,看到警察破案时有的就查手纹,要是指纹变的话,就不能用这种办法了。
生3:
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来数一数指纹的圈数,明年再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
你们说的确实很对,指纹就是人体的特征之一。
你如果不完全相信,可以按同学为你提供的方法亲自试一试。
生4:
(点点头)谢谢你们。
生5:
我想知道人有几个“斗”好。
听我妈说有个顺口溜:
一斗穷,二斗富……
师:
我也听说过这种说法,不过有没有科学道理我也说不准,这样,你课下搞个小调查,来检验一下多年来流传下来的说法是否准确。
……
【评析】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自由驰骋。
开放的课堂、才换来了个性的张扬;开放的思维,才可能引发创新火花的迸放。
【总评】本节课的两个教学环节,紧紧围绕课程理念展开,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尊重事实,重视证据,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科学课应培养的科学精神之一。
课堂上就“干净的手指蘸上唾沫能印出指纹吗?
”这一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教师没有当即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做出无可辩驳的回答。
再如:
学生提出“指纹也像我们的身高一样,每过一年就长一圈吗?
”和有关指纹的传统说法是否有科学性,我都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鼓励、引导学生去实验、调查,用事实说话。
这些教学处理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而且调动了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注重证据,敢于破除迷信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2、体现了科学课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科学课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的伊始,在探究拓印指纹的方法上,教师以学习伙伴的角色与学生交谈,使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放飞的翅膀,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做过的都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出来。
其次,“关于指纹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想法竟然超出老师的意料,于是,关于指纹的传统说法是否可靠性的探究又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活动探究范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知识与身边生活的联系,
3、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上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学生的学习,时刻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热情。
因此,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开放的。
他们围绕老师提出的“你有哪些拓印指纹的方法”和“关天指纹你想知道什么”这种具有开放性的问题,积极思考、自由表达、亲历实验,使学生的情感在愉悦中转变为学习的动力,求知欲望得到满足。
意外的价值
——《运动和力》单元教学案例谈
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小学部周燕娜
一、案例背景
《运动和力》单元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中的首单元,主要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围绕小车的运动展开的探究和制作活动。
学生将研究拉力的大小怎样影响小车运动,橡皮筋的圈数和方向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小车载重以后的速度会加快还是减慢,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是什么,运动与摩擦力关系……并且将自己设计和制造一辆小赛车,举办赛车会。
通过有结构的探究活动,学生将认识使小车运动起来的力:
重力、弹力、反作用力和反冲力,认识力的大小、小车重量和摩擦力的大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还将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我们用了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共同来经历此单元的探究研讨活动。
由于教材的活动性强,研究的对象“小车”又是学生们感兴趣的,再加上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富有儿童情趣的科学探究活动更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的欲望,从而饶有兴致地参与到科学学习的整个活动之中。
所以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对探究的内容保持着相当高涨的热情,并能比较认真的对问题进行实验的设计,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以及对实验过程中的数据、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最后得出结论。
但回顾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每一堂课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对教学预设的冲击和干扰。
现在采撷几朵意外之花,回过去看时,她们独具欣赏的价值。
二、案例描述:
窗帘被拉下来后……
星期三上午10:
50,五
(1)班的科学课。
我搬着电脑,走进科学专用室。
刚到门口,小调皮贺立、丁遥远等三,四个男同学七嘴八舌大声嚷嚷地向我告状:
“周老师,周家慧把窗帘拉下来了,你看。
”我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看“咦,窗帘还真掉了。
”“好好的窗帘怎么会掉呢?
”“周家慧?
不可能把?
她可是五
(1)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科学课 教学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