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应用气象学近年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6723898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6.53KB
完整word版应用气象学近年试题.docx
《完整word版应用气象学近年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应用气象学近年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应用气象学近年试题
光能利用率光周期现象农业气象学凋萎系数(凋萎含水量或凋萎湿度)
蒸散冷害光饱和点三基点温度
生理辐射作物水分临界期
有效积温
农业气象模式
二氧化碳补偿点
长日植物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光和有效辐射
1、短日植物2、冻害5、二氧化碳饱和点
6、水分临界点7、光补偿点8、蒸腾系数9、比尔定律10、潜在蒸腾
2004年应用气象学试题
一、何谓光能利用率?
影响光能利用率的因素有哪些?
二、试说明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何谓光周期现象?
光长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哪些?
四、土壤水分有哪几种类型?
试说明各种土壤水分常数的概念和意义。
五、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何影响?
六、描述影响公路交通的几种天气及其效应,并说明相应的防治措施。
答案:
1、光能利用率是投射到作物表层的太阳光能或光合有效辐射能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的比率。
影响因素:
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光合能力
光合面积主要指叶面积。
要提高植物群体的光能利用率,首先要有足够的叶面积以截获更多的日光能,才能使单位面积土地上植物吸收的光能总量增加。
如果群体的总叶面积小,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比御闭的群体低。
所以在农业生产中,在一般单作的情况下,群体常采用合理密植的方式来提高光能利用率。
要使群体有最大的光能利用率,就应求出最适叶面积系数值。
作物群体内,最适叶面积系数还须与适合的叶片开张角和叶片配置方式相结合,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利用率
当植物的环境因素处于最佳状态时,植物的最大净光合作用速率称为光合能力……此外,光合作用也依赖于温度、水分等其他外界因子,所以设法改善这些生境条件,也能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
光合时间是指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或在全年中利用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
适当延长植物的光合时间,可以增加体内有机物质的积累而提高产量。
为了延长光合时间,可以延长叶片的寿命和适当延长植物的生长期。
我国的间作套种是增加光合面积、延长光合时间、从而提高光合效率的有效措施。
2、
a.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的积温模式(1,叶龄的积温模式2,分积温模式3,干物质增长的积温模式)
b.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分析、评价与区划
评价地区热量资源优劣;
作物热量条件鉴定;
评价作物产量和品质;
作物引种热量条件分析;
规划种植制度等。
c.农业气象预报
作物发育期预报;
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预报等。
3、光周期现象:
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就植物的开花有很大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长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a.对营养生长的影响
光周期对植物营养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先抑制生长而促进叶扩大。
光周期对于种子的萌发、温带林木的叶片脱落、树梢休眠也起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条件下,广长影响也伴随着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同样的太阳辐射强度下,光合速度随着光照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b.对开花的影响
光周期最明显的作用是对花的诱导效应。
临界期不仅在植物种间不同,在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品种间也不相同。
c.植物感光性
每种作物的不同品种虽属同一类型,但对光照长短的要求仍然有差别,有的甚至对光长的反应已不明显。
4、土壤水分:
吸湿水,毛管水(薄膜水,毛管水,重力水)
土壤水分常数:
1,吸湿系数(最大吸湿量):
土壤吸湿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这种水分被土粒牢固吸持,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2,凋萎系数(凋萎含水量或凋萎湿度)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包括全部吸湿水和部分膜状水。
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处于土壤水分不能补偿植物好水量的水分状况,通常把它作为植物可利用水量的下限。
3,最大分子持水量:
膜状水的水膜达到最大厚度时土壤所含的水量、包括全部吸湿水和膜状水。
4,田间持水量(又叫土壤最小持水量):
土壤中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是的土壤含水量。
包括全部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
田间出水量是在不受地下水影响的自然条件下所能保存的土壤水分的最大数量指标。
党灌水量超出田间持水量时,只能加深土壤的湿润程度,而不能增加土层中含水量的百分数。
因此,它是土壤中对植物有效水分的上限和计算灌水定额的依据。
5,毛管断裂含水量:
指土壤中的毛管悬着水由于植物的吸收利用和土表的蒸发作用,其数量不断减少,当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其连续状态断裂,从而停止了毛管悬着水的运动,这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毛管断裂含水量,植物虽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但因补给不足,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生长受阻滞,因而又把毛管断裂含水量称为生长阻滞含水量。
当土壤水分高于这一数量时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显著提高,并能较迅速地满足植物的需要,因此,毛管断裂含水量一般可视为水分对植物有效性的一个转折点。
毛管断裂含水量因土壤质地、结构和孔隙状况不同而异同。
6,毛管蓄水量(又称最大毛管水量):
土壤毛管孔隙都充满水分时的含水量,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上升水。
7,全蓄水量(又称全持水量或土壤饱和含水量):
土壤所以孔隙全部充满水分时的含水量。
当土壤水分近于或等于全蓄水量时,土壤通气性变差,对植物生长发育不利。
不同类型土壤的水分常数不同,主要决定于土壤质地和结构。
质地和结构相近的土壤,其水分常数大体相近,而不同质地和结构的土壤达到某一水分常数时,其含水量则不同(但被土壤所保持的力是相同的).
5、、直接影响:
1,提高植物光饱和点2,增加生长量和产量,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对绝大多数作物都有增加生长量和产量的效果3,对叶片的影响
间接影响:
1,对热量状况的影响“温室效应”2,对水分状况的影响,气候变暖导致内陆地区降水减少,蒸发加大
6,
2005年应用气象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气象学2、光能利用率3、凋萎湿度4、蒸散5、冷害
6、光饱和点7、三基点温度8、光周期现象9、生理辐射10、作物水分临界期
二、问答题(仅回答要点):
1、造成积温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有哪几种土壤水分类型?
植物可利用的程度如何?
3、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4、写出比尔(Beer)定律(或门司左伯)公式,并解释公式中的各个因子。
P50
5、植物的需水量包括哪几个部分?
影响植物需水量的因素有哪些?
6、简述二氧化碳增加对植物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7、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有些什么特征?
答案:
1、农业气象学:
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应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进农业发展的实用性科学。
2、光能利用率:
投射到作物表层的光和有效辐射能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的比率
3、凋萎湿度:
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包括全部的吸湿水和部分膜状水
4、蒸散:
植物生长期内叶面散发量(蒸腾)和棵间土壤蒸发量之和
5、冷害:
指在农作物生长季节,温度在0℃以上,有时甚至在20℃左右的条件下对农作物产生的危害。
6、光饱和点:
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强度之后,光合作用不再相应增强,而是趋近于一条渐近线,这个现象称为光饱和点。
7、三基点温度:
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8、光周期现象:
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就植物的开花有很大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9、生理辐射:
决定着最重要的植物生理过程的光谱区称之为辐射的生理有效区,或称为生理辐射。
10、水分临界期:
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由于水分缺乏或过多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1、积温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a.积温学说的假定(其他条件均得到满足的假定在自然条件下难以满足;发育速度—温度的线性关系是在其他条件适宜且在适宜温度范围才成立,否则为非线性关系;)
b.作物本身的影响(作物对光温影响的反应即感光性和感温性的问题;作物的个性差异;作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的适应能力)
c.人为造成的误差(作物发育期的观测误差;温度资料的来源不同及作物发育期观测的代表性问题,离温度测站远近问题;计算积温时选取的上下限温度与作物实际的上下限温度的差异;采用日平均气温计算,而不考虑气温日变化带来的误差)
2、土壤水分类型:
吸湿水:
指烘干的土壤从含有饱和水蒸气的空气中由吸附力吸附于土粒表面的水分。
对植物无效;大部分都保持在土壤胶体之中。
毛管水:
是被表面张力以水膜形式吸附于土粒周围,由毛管水面凹曲产生的力所保持的水分。
分为薄膜水和毛管悬着水
薄膜水为难有效水,毛管悬着水为最有效水。
植物需要这种水,大部分是有效水;对土壤养分起溶解作用,为植物提供矿物养分。
重力水:
因重力而排出的水,不能保持在土壤中。
重力水具有一般液态水的性质,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但是,由于受重力作用,不易保存在土壤上层,绝大多数没有机会被植物吸收利用,因而重力水直接对植物的好处不大。
相反,对旱作物来说,重力水多,造成水、气矛盾,反而对作物生育不利。
对植物无益,过多时则产生缺氧条件,需排水;会淋溶掉土壤中的养分。
3、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a.增加植物对太阳能的吸收比例,减少投射、反射和漏射损失(增加群体中光合作用面积,即增加吸收太阳光能的叶面积;造成群体中多层立体配置;)
b.增加农作物生长的日数,高效地利用全年太阳能进行光合生产
c.改善水、肥、热、气等外界条件,增加光合能力
f.减少呼吸消耗,增加净光合生产率
e.提高经济系数
5、作物需水量组成:
a.光合作用所需水量和植物体内所含水分比例很小
b.蒸腾耗水,占作物需水量的绝大部分
c.棵间蒸发和田间渗漏
影响因素:
作物需水量同作物、品种、生育进程、气象条件、土壤条件、田块大小、产量高低以及农业技术措施的不同而波动
6、直接影响:
a.提高植物光饱和点b.增加生产量和产量,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对绝大多数作物都有增加生长量和产量的效果c.对叶片的影响,近二氧化碳施肥能够形成较厚、内含物较充实且叶面积较大的叶片,叶片上气孔的体积以及单位叶面积的气孔数也随之增多,单位叶面积的干物质增长率也有提高;此外,经二氧化碳施肥,对植物体内成分,如氮、磷、钾及叶绿素、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等都有不同程度影响。
间接影响:
a.对热量状况的影响: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引起“温室效应”,气温上升,使无霜期和作物生长季延长、农作物种植界限和耕作制度发生变化。
中纬度地区,温度往往是影响作物生育、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子,增温效应可减弱低温的胁迫作用,使产量和质量提高。
但随之而来的害处是可能使害虫数量大幅度增加,危害期延长。
同时高温有可能加速农药和肥料的分解,降低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效率;b.对水分状况的影响:
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海陆面积发生变化,这对水分循环产生一定影响。
北冰洋由于温度升高,水面蒸发增加,高低纬间温差减小,经向环流和海洋向大陆的水汽输送强度减弱,使沿海地区的降水将有明显增加,而大陆中心降水减少。
这样一种温度高,蒸发大而降水少的后果对于欧亚大陆中心广大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将会带来威胁。
尤其是高纬度地区,会促使农田更加干燥,容易引起土壤沙漠化。
另一方面,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会使植物的水分利用率随之提高。
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对植物蒸腾的抑制作用有可能对全球的水分平衡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由于这种效应,减少植物的水分需求量,有可能普遍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这对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将产生积极作用。
7、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特征:
a.系统和外界环境的复杂性(系统复杂性,系统所处外界环境复杂性)b.系统的非定常性(是指系统对外界环境条件做出反应的性质在实践上的变化。
系统的非定常性是由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的。
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作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和对外界环境条件影响的反应时呈规律性变化的,在发育期间其重要生理过程的基本点不是固定不变的)c.系统的惯性(如叶面积、根系大小、土壤根层含水量等,另一些生物学惯性因素)d.系统的非线性性(决定着作物生产力的所有生物学过程与外界环境因子的关系是非线性的)e.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重要特征是行为的适应性)
2006年应用气象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光和有效辐射2、水分临界期3、光周期现象4、有效积温
5、土壤水分特征曲线6、二氧化碳补偿点7、农业气象模式8三基点温度
9、光饱和点10、长日植物
二、论述题(仅回答要点):
1、阐述积温学说三个基本论点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2土壤水分类型有哪几种?
各自对植物的可利用程度如何?
3、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分别有哪些?
4、作物需水量包括哪几部分?
影响需水量的因素有哪些?
5、写出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并解释各分量的意义。
6、综合论述光、温、水、气要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7、说明建立农业气象模式的主要步骤。
8、写出比尔(Beer)定律(或门司左伯)公式,并解释公式中的各个因子,绘出相关的变化曲线图并进行分析。
1、光和有效辐射:
使得光合作用进行的光谱区辐射,简称PAR
2、水分临界期:
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由于水分缺乏或过多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3、光周期现象:
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就植物的开花有很大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4、有效积温:
活动温度与下限温度之差为有效温度。
作物在某时段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Ae
5、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吸放水时,土壤水分含量与对应的能态指标所成的相关曲线
6、二氧化碳补偿点:
植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达到平衡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称为补偿点
7、农业气象模式:
表征农业气象系统各种复杂过程特征及变化规律的文字或数学表达式,是农业气象系统的高度抽象和简化。
8、三基点温度:
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9、光饱和点:
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强度之后,光合作用不再相应增强,而是趋近于一条渐近线,这个现象称为光饱和点。
10、长日植物:
光照长度超过一定临界值时开花,否则停留在营养生长状态的植物
1、积温学说三个基本论点:
a.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对作物的发育起主导作用,且“发育速度—温度”的关系为线性关系b.作物开始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而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在高温季节发育还存在上限问题c.作物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需要一定的积温。
在农业上的应用:
a.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的积温模式(1,叶龄的积温模式2,分积温模式3,干物质增长的积温模式)
b.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分析、评价与区划
评价地区热量资源优劣;
作物热量条件鉴定;
评价作物产量和品质;
作物引种热量条件分析;
规划种植制度等。
c.农业气象预报
作物发育期预报;
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预报等。
2、土壤水分类型:
吸湿水:
固态水性质,对植物来说无效水
毛管水:
分为薄膜水和毛管悬着水
薄膜水为难有效水,毛管悬着水为最有效水
重力水:
绝大多数没有机会被植被吸收利用,对旱作物来讲,多则不利
3、直接影响:
1,提高植物光饱和点2,增加生长量和产量,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对绝大多数作物都有增加生长量和产量的效果3,对叶片的影响
间接影响:
1,对热量状况的影响“温室效应”2,对水分状况的影响,气候变暖导致内陆地区降水减少,蒸发加大
4、作物需水量组成:
a.光合作用所需水量和植物体内所含水分比例很小
b.蒸腾耗水,占作物需水量的绝大部分
c.棵间蒸发和田间渗漏
影响因素:
作物需水量同作物、品种、生育进程、气象条件、土壤条件、田块大小、产量高低以及农业技术措施的不同而波动
5、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方程:
(R+Sg+K)-(Es+Ep+q1+q2)+Wh-Wk=0
某时期内的降水量
毛管水上升量
该时期内灌溉量
土壤蒸发量
植物蒸腾量
地表径流量
地下径流量
开始时土壤水分贮存量
该时期终止时土壤水分贮存量
Es+Ep:
植物蒸散量
6、光对植物影响的主要方式:
光长,光强,光质
光长:
a.对营养生长的影响:
一般先抑制茎生长而促进叶扩大,在实际条件下,光长也伴随着其他因素的影响
b.对开花的影响:
光周期最明显的作用是对花的诱导效应
c.植物感光性:
每种作物的不同品种虽属同一类型,但对光照长短的要求仍有差别,有的甚至对光长的反应已不明显。
光强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是对光和作用强度的影响来体现的
光强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弱光下,叶片薄,叶面积增长快;
光强不足,茎的生长加速,植株伸得很长,并将影响根系的发育;
黄化现象;
不同生长期光强不同,影响的植物器官不同,不同的品种对光强反应不同;
总体上说,光强不足,光合积累少,导致产量降低
光强对植物发育的影响:
光强过强,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少,会阻碍植物的发育速度,以延至开花结果;
光强过弱,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积累不足,导致花芽发育不良,致使花芽早期退化或死亡,引起作物产物下降
光质:
光谱
温度:
1、温度强度是通过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进而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
2、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对主要生命过程的影响基本上服从范霍夫定律,即温度每升
高10℃,反应速度增加一倍;
3、不同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与温度的关系不完全相同,但各种作物的“光合作用—温度”曲
线的一般形状是基本一致的;且“光合作用—温度”曲线和“呼吸作用—温度”曲线的变化趋势近似。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也有它们的三基点温度,但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
5、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值降低。
6、作物有机物质的增加,取决于其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质和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差。
7、温度还通过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及植物对无机养分的吸收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表)
8、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还与作物本身的生理机能有关。
C3植物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0~25℃,而C4植物适宜的温度范围是30~35℃,这分别与其各自的光合作用最适温度相一致。
因此C4植物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有限。
9、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还和其前期的温度条件(前期温度锻炼)密切相关。
土壤水分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作物的需水量;
大气水分与作物生长发育;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直接影响:
1,提高植物光饱和点2,增加生长量和产量,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对绝大多数作物都有增加生长量和产量的效果3,对叶片的影响
间接影响:
1,对热量状况的影响“温室效应”2,对水分状况的影响,气候变暖导致内陆地区降水减少,蒸发加大
7、农业气象模式的主要步骤:
1,明确建立模式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
搞清楚要解决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在许多有关问题中应该首先处理哪一个问题
2.,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和数据,由此对系统本身的属性进行深入的了解。
应注意收集的材料和数据是否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析资料的取样误差和实验误差,如误差不确定,则用其算术平均数。
3,形成概念模式。
在收集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设想出所要建立的模式形式,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必须注意到建立模式的过程,要遵循哪些基本原理和原则。
4,以设想的函数为基础,建立具体的模式
5,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计算方法,最好是逐步的计算方法,为编程序做好准备。
6,核对算法。
检查算法,确认算法无误。
7,以适合的语言编制模式程序。
8,由最有效的资料或关系密切的资料估算必要的参数
9,调式程序,确认无误,并在量纲上或逻辑上没有矛盾。
10,检验模式对各种参数和因素的敏感性,特别注意那些不肯定的、高度变化的或者在自然界要加以控制的参数和因素,因为我们所建立的模式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必须要求模式对参数的变化不能过于敏感。
11,设计并进行模式实验,检查其结果。
若有缺点或要增加新的运动和预测功能时,修改或重新建立模式。
12,分析实验数据,并与在自然界特别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式。
确定:
a.是否每个工作细节无误b.原假定是否合理c.根据一般的经验,结果有无反常现象;
若结果不符合实际,就要提出如下问题:
a.是否没有考虑某主要因素b.是否包含了某个干扰因素以致混淆了结果c.是否建立函数关系时有错误d.是否估算参数时有错误
13,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
总的来说,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从子系统的细节模拟开始,然后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步形成一个全面的模式;另一种是从整个系统的总体模式出发,然后在子系统中处理细节。
事实上,在实践中必须采用这两种方法对待模式的不同部位,即交错进行直到模拟的细节和整体概括都合乎要求为止。
2007年应用气象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短日植物2、冻害3、凋萎湿度4、光能利用率5、二氧化碳饱和点
6、水分临界点7、光补偿点8、蒸腾系数9、比尔定律10、潜在蒸腾
二、问答题:
1、简述积温学说,造成积温不稳定的原因有哪些?
2、什么是光合有效辐射和生理辐射?
比较二者的差异。
3、从植物可利用程度出发,阐述几种主要土壤水分类型。
4、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有些什么特征?
5、说明作物需水量的组成,并阐述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如何影响?
6、阐述建立农业气象模式的主要步骤。
7、简述二氧化碳增加引起全球变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答案:
1、短日植物:
只有在光照长度短于一定临界值开花的植物
2、冻害:
越冬作物和果木在越冬期间由于0℃以下低温或剧烈变温所造成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3、凋萎湿度:
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包括全部的吸湿水和部分膜状水
4、光能利用率:
投射到作物表层的光和有效辐射能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的比率
5、二氧化碳饱和点:
在辐射能充分满足的条件下,植物的光合速率不再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时的二氧化碳浓度称为二氧化碳饱和点。
6、水分临界点:
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由于水分缺乏或过多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7、光补偿点: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光补偿点。
8、蒸腾系数:
作物在生育期内,每合成1克干物质所蒸腾的水分克数。
9、比尔定律:
假定叶层是均匀的介质,光在群体中的分布,平均辐射量随叶面积系数的增加而递减。
I(F)=I0exp(-kF)
10、平坦地面被矮秆绿色作物全部遮蔽,土壤充分湿润情况下的蒸散量称为蒸散势。
1、积温学说三个基本论点:
a.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对作物的发育起主导作用,且“发育速度—温度”的关系为线性关系b.作物开始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而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在高温季节发育还存在上限问题c.作物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需要一定的积温。
积温不稳定的原因:
a.积温学说的假定(其他条件均得到满足的假定在自然条件下难以满足;发育速度—温度的线性关系是在其他条件适宜且在适宜温度范围才成立,否则为非线性关系;)
b.作物本身的影响(作物对光温影响的反应即感光性和感温性的问题;作物的个性差异;作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的适应能力)
c.人为造成的误差(作物发育期的观测误差;温度资料的来源不同及作物发育期观测的代表性问题,离温度测站远近问题;计算积温时选取的上下限温度与作物实际的上下限温度的差异;采用日平均气温计算,而不考虑气温日变化带来的误差)
2、决定着最重要的植物生理过程(包括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植物生理现象)的光谱区称之为辐射的生理有效区,或称为生理辐射。
在这个波长范围内,量子的能量能使叶绿素分子处于激发状态,并将自己的能量消耗在形成处于还原形式的有机化合物上,这段光谱称为光合有效辐射,简称PAR。
光和有效辐射的波段大体在可见光(400-760nm)范围以内,即400-7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 word 应用 气象学 近年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