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民族政治学研究以跨国民族研究为例.docx
- 文档编号:26723168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7.30KB
唯物史观与民族政治学研究以跨国民族研究为例.docx
《唯物史观与民族政治学研究以跨国民族研究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物史观与民族政治学研究以跨国民族研究为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唯物史观与民族政治学研究以跨国民族研究为例
唯物史观与民族政治学研究——以跨国民族研究为例
2010年第4期
丝——一
?
当代哲学问题探索?
学习与探索
Study&Exoloration
No.4,2010
seria1.No.189
唯物史观与民族政治学研究
以跨国民族研究为例
邹吉忠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摘要:
唯物吏观的创立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唯物史观一方面在指导具体科学研究中
得到检验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又在反思和吸纳具体学科的理论贡献中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在我国理
论界新兴学科民族政治学的研究中,以跨国民族研究为例,反思唯物史观与具体科学研究的关联逻辑,意
在一方面推动民族政治学研究沿着正确的理论路线不断深化,另一方面又阐明唯物史观自我创新的理论
支点与路径.
关键词:
唯物史观;民族政治学;跨国民族研究.
中图分类号:
B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2—462X(2010)04—00O9—05
作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不仅
作为当代世界的普遍真理而为中外学者接受为或
认同为从事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研究的理论前提,
而且作为基本的哲学信条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具体
研究中.反思唯物史观与具体学科的关系,无论
对唯物史观的深化研究还是对具体学科的理论创
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在我国理
论界新兴的民族政治学研究,以跨国民族研究的
视角问题为例,反思唯物史观与具体科学研究的
关联逻辑,旨在一方面推动民族政治学研究沿着
正确的理论路线不断深化,另一方面又推动唯物
史观研究获得新的理论支点以不断发展.
一
唯物史观:
如何指导民族政治学研究
从学科建制的意义上讲,民族政治学是一个
新兴学科.在我国,学科意义上的民族政治学研
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而较早明确提出
建构民族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是云南大学的周平教
授等…1.近年来,民族政治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
些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在基本理论与方法
论的层面,民族政治学学科与理论体系并没有真
正确立起来,仍然停留在民族学与政治学外在的
学科交叉上,还缺少内在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
收稿日期:
2010—04—30
作者简介:
邹吉忠(1964一),男,重庆人,教授,博士
生导师,从事政治哲学,民族政治学研究.
和桥梁.学理根基的薄弱,使民族政治学的学科
体制与理论建构仍然有拼装的问题,没有获得应
有的生命力.
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唯物史观能够提供许
多有益的东西.
第一,研究和观察民族问题的新思路.马克
思认为,研究和观察民族问题的公理是:
"各民族
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
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t2]24就是说,分工一
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促进了一个民族生产
力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交往的动力,推动了民
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两者共同推动了
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普遍交往
与相互联系.这一原理为民族政治学研究提供了
全新思路,就是一方面要从生产力的视角研究民
族与民族关系.另一方面要从交往与交往形式的
角度研究民族与民族关系,特别是要从作为生产
与交往,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连接点——分
工——出发,对民族的结构与变迁规律,民族的关
系与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政治学
研究.
第二,研究和观察民族问题的新方法.从唯
物史观出发,马克思提出了考察民族问题的全新
的方法论原则,这就是站在本民族以外的立场上
考察民族问题,正如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必
须站在德国t:
A#1-的立场上来考察"一样[2]20.按
照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站在德国以外"的含
?
9?
义',既是站在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之外,更是要
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之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
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社会历史的,世界历史的
描述和分析.
第三,研究和观察民族问题的新观点.沿着
唯物史观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马克思为民族政治
学研究提供了具有理论奠基与建构作用的基本观
点.如"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
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仅仅
因为这个缘故,各个单个的个人才能摆脱各种不
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
(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
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所创造的
一
切)."【2]4就是说,只有从全球或世界的角度,
才能理解和把握民族和民族问题;只有从国际政
治或世界政治的角度,才能理解和把握民族政治.
又如,"随着城市的出现也就需要有行政机
关,警察,赋税等等,一句话,就是需要有公共的政
治机构,也就是说需要一般政治."而"城市本身
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
中",因而造成了城市与乡村,资本与地产和劳
动,政治与文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等等的中
心一边陲的分离[2]57.这是理解和考察民族政治
问题最重要的理论框架与结点之一.
再如,在交往形式的历史更替中,民族的政治
内涵与文化内涵的张力可能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强
弱的交替,但不会消失.民族的政治内涵体现为
民族内部不同利益的对立,而交往形式的更替表
明利益结构的变革,但是从较早时期继承下来的
意识形态,文化,制度等等则以"传统权力"的形
式保留和传承下来,成为超越当代经验和当代实
践的稳定力量.
还如,共产主义内在地与国际主义关联,而以
对狭隘民族主义的超越为条件."共产主义只有
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
动才能是经验的"]39.共产主义内在地是超越
了狭隘地域的民族主义的世界主义和国际主义,
但是又以各民族的普遍发展和普遍交往为前提.
可见,唯物主义从理-i,2立场和基本假设,思想
方法与方法论原则,理论框架与观点三个层面上,
为民族政治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实,马克
思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共产主义者,而是从革命民
主主义者转变而来的共产主义者.其转变的中介
和桥梁是民族主义,他从经济上落后于英国,政治
上落后于法国的德国的历史反思中,发现德国民
族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最广大人民的最广泛动
员,由此发现了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以及作为其
力量来源的实践与劳动,进而在理论上创立了唯
?
10?
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并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
的两大理论基石.
二,从国界到边域:
跨国民族研究对象的
转变'
人们今天所说的"跨国民族"概念,从历史的
角度看,其内涵有一个逐步变迁的过程.自人类
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今天所说"跨国民族"有两次
根本性的转变:
一次是从边疆到国界的转变;另一
次是从国界到边域的转变.
先看从边疆到国界.在现代以前,欧亚非大
陆分布着几个大的文明体,包括东亚的华夏文明
体,南亚的印度文明体,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罗马
文明体和西亚一北非文明体.这几大文明体并非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它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也不
紧密,在这些文明体之间存在荒无人烟,迂远辽阔
的过渡地区,这就是文明的边疆.边疆之外的世
界是什么样子,对文明中心区而言完全没有概念.
边疆因而不是连结不同文明体的中介,而是阻断
和隔开文明体之间交往与流动的大漠与荒原.
但是到了近代,先是在欧洲,然后在全世界出
现了成长于社会之中又凌驾于社会之上,以暴力
或合法性为基础,由特定的土地,人民,政权构成
的人类社会共同体即国家,世界因此成为一个国
家体系,国际关系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
关系.相邻国家由一条明确的界限即国界相互隔
开.于是,原先广袤无垠,荒无人烟的边疆,变成
了清晰明确,铜墙铁壁式的国界,这既是一条不可
逾越的军事,政治分界线,又是一条国土,国民,权
力的分割线,将邻居变成邻国,将领土,人民及其
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分隔开来.
再看从国界到边域.由于地缘,血缘,姻缘等
现实原因和历史,文化,宗教等集体记忆的历史原
因,一条人为的军事政治的分界线,难以将一片土
地上的人民及其生活截然分开.特别是在和平发
展的时期,在国家间军事冲突与政治对抗淡化的
情况下,国界不再是国家间军事与政治较量的前
沿,国界两边共享资源环境(如空气,水,动植物,
矿藏等)和历史记tZ,(民族,历史宗教,生活等)
的人民,出于共同的或相关的生活特征和文化共
性,需要跨越国界的交往和互动,由此逐渐形成了
跨越国界的共同生活地域.在此,国界变成了跨
国的边境,即共享自然资源与历史记忆的人们的
共同的或关联性生活区域,本文称之为"边域",
以强调它的地域性与广阔性.
从边疆到国界,从国界到边域的历史变迁进
程,也是跨国民族之内涵不断演变的逻辑过程,即
从军事空间到政治空间到生活空间的转变与演进
过程.作为军事空间,边疆的功能是远蛮夷,发挥
一
种边防或戍边的作用;作为政治空间,边界或国
界的主要功能是区隔和断开,起到一个御外敌的
作用;作为生活空间,边域的主要功能是跨越国界
的交往,交换,交通,交易,交流,生成和构建一种
非军事,非政治的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
与生活区域.
于是,伴随着从边疆到国界,从国界到跨国界
边域的历史变迁过程,在边境地区浮现出一种新
的,独特的地域,成为国界两边人民非军事政治的
民间生活区域,通过经济交换,社会交往,权利交
易,文化交流,生活互动,而将具有共同自然环境,
生活主题与历史记忆的人民或民族联系起来,构
成了当前跨国民族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基本主题.
三,理论视角与建设模式:
边域与跨国民族问
题研究的主题
面对边域及边域建设这一新的研究对象,我
们应当有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模式.从历史与逻
辑的角度看,关于跨国民族或边境问题的研究,存
在三种可能的理论视角,即中心一边缘视角,中
间一边沿视角,中心一中心视角.
其一,中心一边缘视角.从中心一边缘视角
分析,以高度文明的地区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军
事的中心,按文明程度与文明影响力强度逐级圈
层式向外衰减,过渡到远离文明中心的边缘,形成
了文明的边疆与边域.由这一视角形成的分析方
法,主要是一种文明等级秩序的分析,比如中国传
统的中原一中国一天下的分析模式,就是通过把
文明的边缘或边陲地区定义为边疆,一方面分析
中心对边缘的辐射,影响,提升的能力,途径,方式
等,另一方面分析边缘对中心由远及近的巩固,维
护,供养的功能与方式,目的是形成维持和强化中
心一边缘格局的政策措施和建设思路.这种视角
与方法,对跨国民族问题和边域建设的分析,更多
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观察视角,而不能成为当前
首选的分析视角与方法.
其二,中间一边沿视角."中间"既意味着中
心区域,但同时又意味着中空,处于中部地带的空
间,而这"中间"作为区域空间是由边沿圈定的.
因此,"边沿"既是中间或中空地带的边界,处于
边缘的位置,同时又是中空地带的外周与前沿.
从中间一边沿视角形成的边界分析方法与分析模
式,就是抓住边沿的前沿特点和外展功能,分析和
把握扩展中间,扩大中空的方向,方式,方法,不断
将文明向外扩展.比如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
代,恰恰是处于边沿的齐,晋,楚,秦,由于其处于
边沿而不断受到挑战,并在挑战与应战中不断提
升国力,从而使边沿转换成为发展的前沿.通过
边沿发展与前沿建设,在不断与J'l-围强敌的砥砺,
较量中强J'C自己,发展自己,逐渐成为大国,强国,
最后使处于西部边沿的秦国从边沿走向中心,统
一
天下.在中间一边沿分析模式下,边域因为与
边外世界进行交往和较量而变得坚硬和强大,因
而可能成为文明发展的最前沿.
其三,中心一中心视角.将边域置人中心一
中心视角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边区,
边域处于不同权力中心之间的边缘地带,区隔地
带;而作为一个特殊地域,边域又是不同权力中心
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叠合的地带.就其作为前者
而言,边域既远离中心,将中心与中心拉远,隔开,
又是离另一个中心最近的区域,因而能够将中心
与中心拉近,聚拢;而就其作为后者而言,边域是
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交叉与交叠地带,一方面最
完整地保留了已经变迁或失传的中心区文明,具
有保留,持守,发扬甚至创新原创性文化的功能;
另一方面又能体现不同文明的杂交优势,可能成
为新文明,新文化,新发展的试验田和孵化器.因
此,中心一中心视角可以给我们分析和把握边域
提供十分独特的视角和观察点,使边域及边域建
设可能在国际关系与国家发展中发挥十分独特而
重要的桥梁,纽带,带动作用.
关于跨国民族问题与边域建设的这三种观察
视角和分析方法,既是历史的演进逻辑,体现出历
史的规律与内涵,又在我们的时代现实地交织叠
合,三者之间的不同匹配构成了跨国民族问题与
边域建设研究由弱到强的三种模式.通过中心一
边缘分析,可侧重于边域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的分
析与挖掘,探寻跨国边域建设的历史文化模式;通
过中心一边沿分析,可以侧重于边域的经济社会
发展功能的分析,探寻跨国的边域建设的前沿发
展模式;通过中心一中心分析,可以侧重于跨国的
边域建设的政治与经济功能的分析,探寻以邻为
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国家外交关系
模式.将三种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有机地结合起
来,立体地观察和分析跨国界的边域建设,对于全
面系统地研究跨国民族问题,将具有重要的理论
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边域建设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跨国民族研
究的展开
边域建设具有超越国家间军事,政治关系的
特征,是一种非军事,非政治的民间性,民族性,地
域性的社会交往,商品交换,地理交通,产权交易,
文化交流活动,涉及该地区人民日常生活的全方
位交流,交往与互动.边域建设既受跨国经济,政
?
11?
治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同时又会对跨国政治,军事
关系产生深刻的反作用.因此,加强边域研究和
边域建设,无论对跨国民族问题的理论研究,还是
对和谐世界建设,特别是睦邻关系建设,都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边域建设对和谐世界,特别是邻国和谐关系
的建构,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这集中体现在
三个层面:
一是拉近中心与中心,国家与国家之间
的关系,减少国家间军事冲突,政治冷战的可能
性;二是拉近邻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减少甚至消除
人民间交往的人为障碍;三是拉近民族与民族之
间,跨界民族的人民之间的关系,减少经济政治交
往与社会文化沟通的障碍,特别是降低第三国插
足邻国事务的可能性.因此,如何加强边域建设,
促进睦邻友好关系,就成为跨国民族问题研究的
基本主题和中心问题.
边域建设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是十Ys-重要而
又很有挑战性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因此,要
在这样一个领域取得理论上的进展与突破,必须
抓住问题的要害与关键.为此,我们应当从和谐
世界建构和边域建设发展出发,从以下三个基本
层次推进跨国民族与边域研究:
一
是文化与价值观研究.边域居民往往是同
一
民族聚居或几个民族共同聚居,这些民族经过
长期交往与共同生活过程,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或
相似的语言,3c:
4.1=,宗教,习俗,民族特性和生活方
式,共享相同或相似的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他们
很难因国界的划分而区隔.因此,对这样一个具
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区域的研究,首先应当从
文化人手,全面研究其历史发展,社会关系,生活
方式等,分析和把握他们共享或分享的价值观.
这对破解跨国民族问题,加强边域建设,具有引导
性和牵动性的意义.只有把握住价值观层面的问
题,我们才能抓住跨国民族问题的关键;只有解决
好价值观层面的问题,也才能把握边域建设的方
向与思路.
二是交往规则与制度建设研究.共同的地域
空间与相关的历史经历,不仅酝酿出共享的体验
结构,思维定式,文化习俗和fir值观念,而且形成
了共同的行为规则,活动模式,交往形式.因此,
研究和解决跨国民族问题,推进边域发展建设,必
须通过人们行为方式和交往活动的研究,分析和
把握人际,族际的交往规则与制度结构,探寻边域
建设的规则体系与制度模式,为边域发展建设提
供制度支持.这是保证边域持久和平与持续发展
的制度安排和基本架构.
三是交往技术与机制建设研究.共同的生活
需要集体的智慧.跨国民族的边域生活,既需要
.
12.
源于历史传统并且行之有效的制度智慧,又需要
一
定制度规则框架内的组织方式与交往机制,还
需要蕴藏着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往技术.交往技
术与机制安排的研究,目的是创新交往技术与交
往策略,降低跨国交往的成本,促进跨国民族的交
往与互动,推进边域的发展建设.
五,创新思路与范式转换:
边域与跨国民族研
究的方法论
跨国民族问题研究因研究x,l-象与研究方法
的特殊复杂性,而需要进行多学科的专题性综合
研究.首先,这种研究应当是专题性的.所谓
"专题性",不是把问题放进单一学科或个别领域
进行研究,而是使可能属于多个学科和不同领域
的特殊问题专题化,进行定点式集中研究,以透彻
地探明和把握问题的真实和原貌.其次,这种研
究应当是综合性的.它是对现实的专门问题进行
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综合研究.在此,"综
合"不是概要的"概论式"研究,而是对特殊专题
进行立体透析,以上升到马克思所说的"思维中
的具体"[引.最后,这种研究方式体现了跨国民
族问题研究特有的实践意蕴.跨国民族问题不是
一
个理论家"想"出来的问题,而是作为社会实践
主体的跨国民族与人民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出现的
实践问题,因而要求我们的学术研究重新回到生
活实践中去,按"做"的逻辑,对相关问题进行实
践地把握.
从研究方法看,专题性综合研究首先要以实
证研究为基础.就是要采用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
田野调查法和文献调查法,进行扎实认真,系统深
入的田野调查工作,并参照考古发掘和文献分析,
弄清楚跨国民族的边域生活状况,变迁规律.同
时还要积极探索和开展实验人类学研究,在可控
条件下探寻和揭示边域生活的合理模式和有效方
式.其次要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就是要运用跨
学科的方法论成果(如复杂系统理论与方法,后
现代主义分析方法,质性研究法等)和最新理论
分析手段(如社会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理论,交易
成本理论等),对第一手材料进行前瞻性,创新性
的分析和解释,以推进边域建设的理论创新和现
实创新.
根据边域建设的客观需要和跨国民族问题的
内在要求,跨国民族的边域研究不仅要尝试和探
索以实证研究为基础,以多学科交叉研究为特点
的专题性综合研究,而且要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
研究范式转换:
即从描述到解释,从综述性研究到
原创性研究,从原创性到元创性研究的范式转
换[4J.
跨国民族问题研究要走原创之路,就必须关
注现实问题,描写现实经验,形成以田野调查,文
献调查和实验研究为基础的实证研究范式.描写
范式向深描,实写方向的推进需要解释范式的创
新,以推进原创性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而解释
向深解,新解的方向推进,则必须以描写范式的转
换为基础,需要在元创性研究上取得突破.只有
在原创的基础上实现解释范式的元创,跨国民族
问题与经验才能获得创新性解释,并且形成中国
元创性的解释范式,而不是西方理论的中国验证
与中国应用.这是跨国民族问题研究的真正目标
与核心取向.
六,民族政治学研究:
如何推动唯物史观的深
化与发展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民族政治学研究一
方面从唯物史观那里获得了对学科建构具有关键
性的理论内核和方法论原则,另一方面又从一个
独特的角度推动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丰富和
发展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就后者而言,我们可
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一些端倪和努力方向:
第一,民族政治学视野中的"民族"概念具有
十分丰富的历史积淀与理论内涵,对唯物史观深
化对人的社会存在性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
值.民族作为人的公共结构与共同存在方式,在
其历史变迁与现存结构中具有丰富的政治含义,
而揭示和阐释民族的政治含义构成了民族政治学
研究的基本主题.这不仅可以从一个独特的层面
探明人的社会存在形式,充分表达人的存在的公
共性和族群性,而且能够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
记忆中展现出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历史空间,充分
表达人的共同存在的历史性与流动性.借此,民
族政治学研究有可能成为一个人口,使我们能够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宏
大叙事结构之外,开辟出一片展现人的存在的共
同结构的新领地.
第二,民族政治学关于民族的结构一功能研
究,能够深化唯物史观的社会分析视角.从结
构一功能角度分析,民族内含着器物层面,制度一
规范层面,精神—价值观层面,三者的相互交织与
交叠使民族成为一个动态有机的系统,而其中的
每个层面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结都充盈着物的力量
与人的力量,技术力量与精神力量,行动力量与理
念力量,稳定力量与变动力量等等的巨大张力,具
有丰富的政治含义与政治能量.民族政治学关于
民族政治生活的结构一功能研究,不仅对民族发
展与民族团结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能够从一
个重要侧面丰富唯物史观的社会分析视角和解释
能力.
第三,民族政治学关于民族的结构一变迁研
究,能够丰富唯物史观对民族的历史变革与内涵
变化的理解和把握.对民族的结构~变迁分析是
民族政治学的重要主题.民族政治学作为一门实
证科学,一方面运用田野调查方法,描述和解释民
族作为人的共同生活的多样模式,另一方面运用
历史分析方法,描述和解释民族作为人的共同生
活方式的变迁路径与规律性.两者不仅为唯物史
观提供不断的经验证明和生动材料,以丰富和深
化对唯物史观的深刻理解,而且可能从基本原理
上,直接丰富和完善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一般
规律的认识.
第四,民族政治学关于民族发展与民族之间
交往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和发展唯物史观关于
"共同活动方式本身是生产力"的基本原理.马
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一定的生产
方式或一定的212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
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
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2]33.在《资本论》
中,马克思将这种作为共同活动方式的生产力称
为"集体力",认为现代社会的劳动形式是"结合
劳动",现代劳动者是"结合劳动者"或"总体劳动
者","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
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
是集体力"【.民族作为人类历史形成的,最基
本的一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是生产力的一种载
体,蕴含着潜在的生产力即集体力,因此民族政治
学关于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的研究,将会丰富马
克思关于生产力,分工与交往的理论,从一个独特
视角展现出民族建设与民族团结的生产力的内涵
与功能,展现出生产力与分工对民族的结构形式
与变迁方式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平.民族政治学:
研究对象,性质,特点及发展
[J].政治学研究,2003,
(2):
66—7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
社,1960.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6:
210.
[4]邹吉忠.从规范到创新:
学术自觉的新动力[J].学
习与探索,2009,
(1):
28—3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北京:
人民出版
社,1972:
322—326.
[责任编辑:
高云涌,常绍荣]
?
l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唯物史观 民族 政治学 研究 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