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docx
- 文档编号:26720584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58
- 大小:74.83KB
精选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docx
《精选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永川区大安镇茶店小学张志
常听老师们抱怨:
现在的学生语文成绩不好,读写能力低,越来越不爱读书了。
更有家长唠叨:
我的孩子成天爱看电视动画片,对电子游戏痴迷,就是不爱看书。
这些话语都向我们传达了一个共同的信息:
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下滑,读书热情消失了。
诚然,在视听媒介充斥社会每个角落的今天,家长们又忙于快节奏的生活,有多少人会关注孩子的阅读生活呢。
我们一味的怨天尤人,却从不思考自己到底又做了些什么。
幼苗的成长需要适宜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分。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影响。
然而,热爱读书需要一种氛围,氛围要靠我们营造。
因此,如果要培养孩子们的读书热情,首先就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这方面,教师、家长、学校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呢?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对此谈谈初浅的看法。
一、营造家庭阅读氛围,让孩子受到书香的熏陶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生教育的起点。
孩子在家里生活的时间比学校多得多,和父母接触的时间最长。
因此,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首先就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使孩子受到书香的熏陶。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孩子如果生活在一个有着浓郁书香气息的家庭,他能不热爱读书吗?
笔者有个三四岁的女儿,由于两个大人每天睡觉前都有看书的习惯,最初小女儿常常在一边玩耍,后来小女儿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看一些小人书(也许根本没看懂)。
久而久之,孩子也形成了睡觉前都要看看书的习惯。
据专家研究,儿童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主要是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
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首先家长就要热爱读书,养成读书习惯,给孩子树立榜样。
其次,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同孩子一起去购书,去逛书店。
让孩子感受一下读书氛围。
如果条件许可,可以为孩子专门布置一间书房。
家长要尽可能让孩子接触一些儿童书刊,抽时间读一些故事给孩子听。
还可以通过游戏等活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
最后,家长要常常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交流。
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密切亲子关系,增进父母同孩子的感情。
二、营造班级阅读氛围,让孩子感受读书的乐趣
如果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是家长的责任,那么营造班级阅读氛围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班级是孩子在学校生活的一个大家庭。
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对孩子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按照苏武银老师的渔场教育理论,场景的创设对孩子的作用十分巨大。
为此,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精心布置教室,室内可挂贴有关读书的名言条幅。
如: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
班委或中队可以定期出关于读书的墙报或黑板报。
《学习园地》可以开设读书专栏,里面张贴孩子们读书的成果,例如读书笔记、优秀习作等。
也可以充分发挥图书角的作用,设立专门的图书管理员,号召孩子们交换图书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我校部分班级开展的“好书换着看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
其次,教师要尽可能利用班队会开展读书活动,以活动营造读书氛围。
班上经常开展朗诵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可以充分展示孩子的读书成果,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例如,我校三年级二班每学期进行的“读书大王”、“故事大王”、“背诗大王”、“采蜜大王”评选,在营造班级读书氛围方面做得相当成功。
该班成了我校阅读氛围最浓厚的班级。
我班每学期开展的“读书之星”评选对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书之星”犹如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吸引学生去摘取,使学生保持旺盛、积极向上的课外阅读激情。
此外,教师还要利用班刊、手抄报等信息平台引领孩子们畅游书海,使全班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我班每学期编辑了班刊《雪浪花》,同学们轮流主办。
为了提高办刊质量,孩子们需要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撰写习作稿件。
在这一过程中,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热情。
三、营造校园阅读氛围,让孩子浸润在书香里成长
最近两年,我校开始了书香校园的建设活动,效果十分明显。
这对营造校园阅读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
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提供图书,创造阅读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因此,学校要为孩子们提供充足的书源。
我校在原有图书的基础上,积极购买大批新书。
多次联系永川区文联到我校开展“倡导经典诵读,建设书香校园”赠书活动。
一共获得了价值上万元的经典图书,为全校同学提供了充足的精神食粮。
此外,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图书管理员,加强了对各类图书的管理。
完善了图书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了图书室的作用。
与此同时,各班也建立了班级图书角,鼓励同学们利用零花钱买书,订阅书报杂志,并相互传阅。
2.美化环境,营造阅读氛围。
我们在搞好校园绿化美化的同时,注意创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在校门附近树立警示牌,在校园空地树立关于读书的格言牌,教学楼悬挂关于读书的宣传语,各班教室的外墙上张贴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例如,“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在读书中感悟人生,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读书中快乐成长”,“用读书改变我们的生活”,“腹有诗书气自华”。
当孩子们每天目睹这些优美的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他们一定会受到感染。
当孩子们置身于这浓厚的书香氛围里,他们的阅读激情一定会迸发。
3.丰富活动,营造阅读氛围。
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对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至关重要。
如我校开展的书香班级评选活动,“雏鹰”读书节系列活动,对激发孩子们的读书热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书香班级的评选中,学校德育处每个月评出读书活动开展得最好的三个班授予“书香班级”流动红旗,这对其他班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每年四月份的“雏鹰”读书活动节内容丰富。
经典诗文朗诵比赛、读书征文比赛、亲子共读活动、青年教师读书交流会等构成了读书节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早上走进校园,到处是朗朗的读书声;课间午后,到处可见捧着书本静静阅读的孩子。
那一刻,你能真正感受到书香校园的魅力。
正如一名同学在读书节开幕式上的讲话:
“书是蓝天,我是小鸟,我喜欢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书是火种,为我们点燃希望的火花;书是阳光,给我们带来光明;书是雨露,滋润我们健康成长。
……”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钟代华先生多次到我校开展经典图书赠送活动。
对我校开展的读书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
孩子们聆听了钟先生的《阅读经典,创新未来》的精彩演讲,心情激动,读书热情空前高涨。
他们在赠书活动中这样表达内心的感受:
“……我们如同嗷嗷待哺的婴儿,吮吸到了甜美的乳汁。
也就是这些图书,启迪了我们的智慧,为我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这是活动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孩子的成长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阅读的兴趣和热情离不开氛围的营造。
让孩子热爱读书,我们就该为孩子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
只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阅读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面对学生课堂上的发言,你准备好了吗?
——小议“课堂评价”
登东小学魏群
经常观摩一些课堂,有身旁教师的,也有全国名师执教的。
有精彩绝伦、激情飞扬的,也有朴实、平静的。
一堂课,教师可以做很多的准备,从教学流程的设计到教师语言的组织,甚至对一个个可能出现的教育细节的准确把握与处理。
但更让人怦然心动的,却是教师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所进行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很重要,它是老师“引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哪怕是在你试讲过无数遍,准备得几乎完美、全面的课堂上,这也是很难预设的。
也许就因为这份无法预设,这份难得的真实,让人更心存向往与一份崇敬。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追求师生互动。
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似乎也在被提问教学所慢慢淹没。
当教师抛出问题的时候,我们希望看到学生积极举手回答的热闹场面,但课堂中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表现也各有千秋,值得探讨。
一、重复式,附和、帮腔型
学生的回答本已清楚、明了,教师往往无意识地重复学生的发言。
这是课堂中出现最多的一种现象。
授课教师也说不出原因的一种重复,或是想再次强调标准答案,或是教师无奈地一种尴尬应对。
学生的发言往往也是对教师知识储备量的一种考验,面对不同的发言,我们怎么调动自己对此问题的相关储备,站在另一高度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一味的重复会显得单调、干瘪,让课堂缺乏那么一份灵性。
学生在教师的附和中也不会得到提高,教师选择重复,或许是害怕沉默。
或正如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中所说的,课堂一沉默会让老师感觉害怕,似乎只有热闹的课堂才会显示学生在积极学习的。
有效的课堂应是全体学生思维的活动。
教师在重复学生发言的同时,内心里一定在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
”教学步骤占据了教师的头脑,那么在听学生发言时,一直就期盼着教师心目中“标准答案”的出现,对学生的发言就没有采取积极的应对。
二、一味表扬、鼓励型
这次观摩了重庆市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的赛课活动,对教师评价语观察的结果发现,在提倡表扬、鼓励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的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有感而发”,矫情的评价语极度夸张,这其实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不尊重,显示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不够,如:
学生只要稍稍看下书就能回答的问题,教师却夸到:
“太了不起了!
未来的科学家!
”。
课堂中高频率出现的词语有“真好!
”“太好了!
”“十分不错!
”……能否把教师口中的“好”,根据当时情景换种说法说出来呢?
如:
“你真是个会倾听的孩子!
”、“你的朗读打动了我!
”、“我仿佛看到那美丽的画面!
”,特级教师孙健锋在《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中,当他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说一说对“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一句话的理解时,生A:
班级把同学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学生在班级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生B:
工厂把工人结为一个整体,如果工厂倒闭了,工人就下岗了,没有自己的位置了。
师:
有现实意义。
生C:
中国把五十六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五十六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
生D:
地球把每一个国家结为一个整体,但美国为什么不让伊拉克有自己的位置?
师:
问得好!
“先天下之忧而忧”,弄明白这个问题还需要时间!
生E:
家把爸爸、妈妈、孩子结为一个整体,每个人在家里都有自己的位置。
可是我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们都不愿意要我,我没有自己的位置了,我……我很难过。
师:
(走近学生E,把她抱起来,从心里把她抱起来,动作那么轻柔、那么体贴、那么绵密;眼神那么专注,那么温柔。
没有隐藏,也没有炫耀,但充满了爱,那爱弥漫了整个教室)孩子,老师非常喜欢一种小动物,它叫珍珠贝,这种贝类,如果有沙或坏的东西跑进里面时,它会把它包起来,用温柔的态度把它包起来,而使它变成一粒珍珠。
有时,人需要学习这小小的珍珠贝,用温柔的态度去包容人生所遭遇的一切波折和磨难。
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生长出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热烈掌声)……
精彩的对话,精彩的“课堂评价”,它具有生成性,心与心的碰撞,它又具有审美性,精彩的背后是教师那一汪澄净的心湖,心水澄澈,一切景物在上面都有摇曳多姿的美丽。
也是母语文化特点特色的独具,灵心慧性的再现。
三、批评、压制型
对学生不正确的回答,如何做到有效的引导,让他明白错误之源又不至于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呢?
哲人詹姆士说: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在课堂上,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要教在学生的所需上,教为学服务,做到“顺学而导”!
教师不能太强势,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
应该去倾听课堂上不同的声音。
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那么教与学只能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下去。
切忌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一味的挖苦、讽刺!
这样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也让他以后再没有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欲望。
现在的课堂真的好期待听到不同的声音,可不知何时,我们的孩子已变得太“听话”。
对老师的话,对课本,很难听到“不”的呼唤。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能不说有种失落。
或许真正教会孩子学会怀疑的那一刻起,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
在还有个别孩子还有发表自己不同于别人观点的时候,我们为师者应呵护好它,阅读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对话更应建立在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
四、倾听理解型
在教室里的交流中,我们太注重发言,其实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佐藤学说:
“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
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
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的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
这样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基本。
”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共感共鸣。
佐藤学对“倾听”的形象比喻可谓淋漓尽致。
但课堂中我们往往注重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
而忽略了对孩子发言时的心情、想法的关注。
这怎么能和孩子心心相印,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呢?
甚至更多的时候,我们只关注着学生的回答与标准答案是否一致,千方百计地把它向“标准答案”引。
最后,直到从孩子的口里说出我们想要的东西。
听孩子的发言,只听内容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这很难满足孩子情感的需要。
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自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
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办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
他说:
“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
”他还说: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的每时每刻地进行心灵的接触。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能让心灵倘佯与语文之中,享受语文,这才是美妙的境界。
在这样的班上,学生是幸福的,因为每堂课,不再是枯燥的说教,有的将是美美的课堂,心灵深处的那跟弦将随着美妙的旋律舞动。
总之,教师的“课堂评价”值得品味。
既不要“虚化”,说得像朦胧诗似的,叫学生听不懂,也不要夸大其词。
评价越实在、越准确对学生会越有用。
赏识不是教育的全部,评价包括纠错与批评。
一切评价都是老师爱心、学识、反应能力的自然流露。
参考文献: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于永正《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品读名师课堂119个经典魅力小学语文卷)
孙建锋《孙建锋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
阅读——学习语文的真正开始
登东小学陈德彪
多年高段的语文教学让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学生阅读能力的低下及参差不齐将是语文学习的最大障碍。
先不说考试中的惨重失分,单单是课堂中教师上课与引导的艰难,也让教师信心遭受严重的打击。
这如何谈得上去享受语文,享受学习。
记得以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语文是很难把它教得毫无声气的学科。
”婉尔一笑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说这句话的人,的确,不管你的教学水平怎样的差劲,语文或许在某一刻,在你的课堂终究有散发夺目光辉的时刻。
语文是美好的,阅读更是令人神往的,那一刻,你才知道什么叫“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的快乐。
我们常常看到对一个学校教学成绩、教学设施等的过度关注。
但是,关于学生的阅读这样一个对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来说都如此重要的问题,却很少看到有人提起过。
阅读——当是学习语文的真正开始。
一、建立占据学生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
当一个人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是幸福的,尤其是当他在从事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学习教科书上的二十几篇文章。
对内容及知识点竭尽所能的肢解,尽量让孩子“懂”,以此来应付随之而来的考试,却忽略了建立一种真正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阅读。
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
苏霍姆林斯基说:
“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身不可磨灭的痕迹。
”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遇到他“自己的”那本书。
阅读这样的书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也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激励着那么一代人,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就只有在卡通片中找寻慰藉呢?
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班上,学生个个熟背唐诗三百首,她的学生张一帆送给她独创的词《独笑傲》中这样写到:
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
风光还似旧时同,恰似,一场梦。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
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
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造。
诗词精品,同空气一样,从学生口中进入大脑,输入血液,渗透到心灵深处。
使这些融汇在诗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以及写作样式等,成为其建立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特级教师薛瑞萍老师在自己班上从一年级就开始了各种生动有趣的阅读,从《丢失的一角》到《你要知道我多么爱你》等,为孩子学习语文、享受语文创设了一条多么美妙的道路。
让书成为我们的财富,每天不读上几页,闲暇时不读上几行,真会觉得缺少了些什么,丢失了什么。
就像狄金森所说: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
”当一个孩子爱书了,阅读将如呼吸一样自然。
他的语文学习还会吃力吗?
二、用“阅读”拯救“学困生”
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总会遇到学习落后的“学困生”。
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对这些孩子进行补课。
无休止的补课,让老师感到既疲倦又头疼,因为辛苦过后效果却不怎么明显。
孩子一直处在被动地接受中。
有些教师相信,要减轻这些学生的学习,只有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如:
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
“你只读教科书就可以了,书上的知识都弄不懂,不要去读其他的东西,以免分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
”学习越困难的学生越需要阅读,正象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里也需要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有的学困生连一些字词都不认识,这时教师就要鼓励他们通过查字典、问同学等方式去解决,如果实在不认识,我们也不妨学学朱熹的“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之读书法。
广泛的阅读不知不觉就扩充了孩子的知识,再学习课本内容的时候,他不会感到还那么吃力。
更重要的是,愉快的阅读体验会让学习吃力的孩子不再感到自己一无用处。
三、在阅读中培养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
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死人。
上课除了传授知识外,我们更得想办法训练学生的思维。
我甚至觉得考试的高分,只是思维能力的部分表征,把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也是我们的艰巨任务。
阅读将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
一个教师在他为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里,就应该思考:
在小学期间应该让孩子们读哪些书。
阅读和面对书籍的思考,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
我们教育学生不光是“知道”,更应该让他们学会问“为什么?
”学会怀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或许正象我们所说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阅读会思考,就像吃饭要咀嚼。
当思维深处那根弦被触动之时,没有什么能与之比拟。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是培养终身的读书人。
”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中高年级推荐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科幻推理等。
如,意大利的《爱的教育》到中国的《草房子》;从“感动中国的50本书”到“美国中国小学生必读的30本优秀读物”。
当然更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读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书籍中去汲取所需的营养。
总而言之,阅读的作用很多。
学习语文更离不开阅读。
一个优秀的语文学习者必定是个优秀的阅读者。
一个优秀的语文执教者更是一个痴迷的阅读人。
阅读,我们都在路上!
“梦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阅读——学习语文的真正开始。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作文教学之我见
永川区何埂小学王大洪
一天早上我和往常一样来到教室,批改同学们昨晚做的家庭作业。
突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
“老师,昨晚的作文我………没有完成。
”
“为什么呢?
”我问。
“我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我的脑海没有词语。
”
顿时,我纳闷了!
我走到她身边弯下腰轻声的对她说:
“别着急,呆会儿,老师给你讲讲。
”象这样的同学我该怎样来教呢?
在我了解的情况这种学生还不少。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以后我就改变了教学方法:
每天早上到教室读书的习惯改为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
比如看见的、听到的、亲自做得事情。
并说说自己的体会、看法、感受什么的…能用几个好词语就用几个。
课堂上,多让学生交流、表达、发表自己的言论或见解。
老师多做引导,学生没有讲到的细节,给以补充。
尽量要求每堂课每位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经过我一学期的努力,现在班里的每个学生都喜欢写作文了。
他们会写出点想法、感受什么的。
如果说阅读教学是教给学生方法,作文教学是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应用。
现在大部分学生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痛,拿起笔来,不知如何写,写什么。
就其原因,可能与学生没有掌握好写作的方法、技巧以及缺乏积累,胸无点墨有关。
因此,他们写出的文章只能是空洞乏味、淡入白水。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以下措施:
一、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学生写文章无从下手,往往缺乏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因此,交给学生写作方法最重要。
如描绘一幅图或一处景物,要有一定的顺序:
从上到下,还是从左到右:
由前到后,还是从后到前:
那里是重点,那里是精化,要做到心中有数。
再入写人,主要是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特点来进行,依靠人物的动作、语言来展示人物的性格。
如果是些动物,则要从他的外形、生活习性、活动特点等方面来描述。
写植物呢,就是从他的颈、叶、花、果实的形状、颜色、味道及用途等方面来描绘。
另外,还要让学生围绕中心,组织材料。
比如在“写一个熟悉的人”时,先让学生想好写谁然后确定中心,也就是想写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中心确定好之后,让学生围绕这个中心来选择材料。
同中心无关的材料在好也要忍痛割爱,放弃不用。
掌握了方法,再注意观察周围的世界,通过认真的观察、体会和琢磨,就能积累大量的素材,写出优美引人的文章。
二、积累素材,丰富想象
古人云:
“不积贵步,无义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
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是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
1.则抄优美词语,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在课外择抄古诗、儿歌、精彩片断、名人名言,并要求他们熟读背诵,使之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这样长期下去就能做到“下笔如神”,从而就为写作架起一座桥梁。
2.说中积累。
我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复述昨晚新闻联播,或则对社会现象进行评说,或则根据课文限定说话内容。
天天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知识,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互相交流。
利用班队课、活动课、开展朗诵会、故事会、,评选出“朗诵能手”、“故事大王”;举行阅读知识竞赛,让学生把看过的书中的文学知识或有关重要人物和事件编成考题,进行比赛。
通过交流,达到互相促进,不断提高的目的。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学有展示
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就能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见识也越来越广。
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位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发挥学生的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实,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样一来学生能积极主动获取知识。
积累写作素材,更加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从而把以往的“要我写”变为今天的“我要写”。
三、重视作文中的情感因素,消除恐惧心理
文章是表达思想、表现感情的。
刘勰说过,“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
思想和感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思想作为人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既构成文章的内容,又指导着写作的方向,没有好的思想,自然写不好文章,但是,光有好的思想而没有表达这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选 孩子 营造 良好 阅读 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