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教师用书 岳麓版.docx
- 文档编号:26719046
- 上传时间:2023-06-22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117.93KB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教师用书 岳麓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教师用书 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教师用书 岳麓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教师用书岳麓版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考点1|英国的制度创新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确立——《权利法案》的颁布
1.背景
(1)历史渊源:
13世纪初,《大宪章》签署,以后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议会制度。
(2)经济基础: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阶级基础:
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日益强大。
(4)政治前提:
从1640年开始,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展开激烈斗争,最终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2.标志:
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
3.影响
(1)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
(2)英国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误区警示] 国王“统而不治”
英国国王成为“虚君”不是开始于《权利法案》的颁布,《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还掌握着行政权,可以依法行政,失去行政权是在责任内阁制形成以后。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
(1)“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2)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2.原则
(1)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2)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3.发展:
19世纪中期,议会选举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概念阐释] 责任内阁制
责任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议会内阁制。
责任内阁制以议会(国会)为权力核心,行政系统受议会的节制,行政权与立法权合一,政府(内阁)则对议会负责。
三、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与完善
1.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2)英王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首相实际上是国家最高行政首长。
(3)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4)首相拥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完善:
1832年议会改革。
(1)背景:
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2)内容:
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
(3)影响:
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轻巧识记] 英国代议制的形成和完善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史料一
(1)①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权利法案》
史料二 在理论上,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源泉”……英国政府被称为②“英王陛下的政府”,英国的武装部队是“皇家部队”。
——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史料三 首相的职权虽然大部分没有法律正式规定,但根据惯例拥有非常广泛的权力,主要有:
③任命内阁成员和其他非内阁大臣,领导内阁……以首相为首的内阁必须④接受议会的监督,因此,首相有责任回答议会的质询,向议会报告政府的工作。
——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
①→议会权力大于王权,英王的权力受到限制
史料二:
英王的地位
②→国王作为国家元首具有象征性的特殊地位
史料三:
英国首相的地位和权限
③→首相是政府最高行政首脑
④→首相及内阁对议会负责的特点
[学会用史]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一观点。
提示:
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实行封建专制统治,议会是国王的附属机构;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议会至上,英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2)英国某议员说:
“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提示: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史论归纳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在君主立宪政体下,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
(2)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法律上赋予国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3)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内阁权力逐步扩大。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7·长春三模)历史学家马克·汤普森指出,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
材料表明该法案( )
A.是英国首部成文宪法B.未解决王权的限制问题
C.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D.阻碍英国的民主化进程
C [根据“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可知材料在强调《权利法案》除了在王位继承方面有创新以外,只是将原有法律进行汇编,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故C项正确。
]
2.在宪法形式上,英国“有宪制而无单一的成文宪法”,其宪法“成分复杂,包括法律文件、判例、习惯法和惯例等,可以使统治阶级根据形势变化增删修改、解释和运用起来反倒得心应手”。
这主要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 )
A.繁杂性B.权威性
C.随意性D.灵活性
D [根据材料“可以使统治阶级根据形势变化增删修改、解释和运用起来反倒得心应手”可知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灵活性,故D项正确。
材料仅涉及宪法成分复杂,但用起来得心应手,并不能说明英国民主政治制度具有繁杂性,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权威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使统治阶级根据形势变化增删修改、解释和运用起来反倒得心应手”可知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灵活,而非随意性,故C项错误。
]
3.“光荣革命”发生后的几十年中,责任制内阁形成、国王权力持续弱化、下议院中心地位逐步确立。
这些重大变化并不是在“光荣革命”之后迅速发生的,两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不小的时间差。
这说明英国宪政( )
A.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B.不断实现自我调整与发展
C.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D.巩固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B [18世纪中叶,法国启蒙运动进入高潮,而“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两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不小的时间差”表明英国宪政是渐进式改革,故B项正确;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材料中“‘光荣革命’发生后的几十年中,责任制内阁形成、国王权力持续弱化、下议院中心地位逐步确立”不符,故C项错误;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与材料中“责任制内阁形成、国王权力持续弱化、下议院中心地位逐步确立”不符,故D项错误。
]
考点2|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1.背景
(1)政治前提:
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2)邦联困境:
松散的邦联难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3)面对新问题:
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确保共和制。
[概念阐释] 邦联与联邦
邦联:
是若干独立国家为军事、外交或贸易等方面的利益而组成的联合体,实际上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各成员国拥有完全的独立主权。
代表:
英联邦、独立国家联合体。
联邦:
是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其成员(国、州、邦等不同名称)加入联邦后不再享有完全的主权,但保留一些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
代表:
美国、俄罗斯。
2.制定: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联邦宪法。
3.内容
(1)联邦制原则:
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各州保留较大的自主权。
(2)分权制衡原则: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又互相制约。
(3)人民主权原则:
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
4.地位:
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5.意义
(1)美国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
(2)它创立的联邦制共和政体,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易混辨析] 三省六部制与三权分立制的区别
三省六部制
三权分立制
设置目的
加强皇权
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分权内容
决策、审议、执行
立法、行政、司法
分权部门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实质
主权在君
主权在民
二、联邦政体的确立与完善
1.确立:
1787年宪法规定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
2.斗争:
1861年内战爆发,林肯总统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维护了国家统一。
3.巩固:
内战后,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废除奴隶制并肯定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三、两党制
1.形成:
两党制在联邦成立之初萌芽,南北战争后,各自的基础都发生了变化。
2.特点:
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两党操纵美国的政治选举。
[轻巧识记] 美国政体中的分权制衡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史料一 你“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
……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①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史料二 ②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一次之议员组成……众议院人数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
参议院由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之,参议员的任期为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
——美国1787年宪法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美国邦联制的不足
①→美国立国之初政治结构上的弊端
史料二:
美国国会的组成
②→众议院议员均由各州选民按一定规则选举产生,也有利于平衡各州关系
[学会用史]
(1)结合美国建国初期的史实,说明史料一中的“建筑物”是指什么。
“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又是指什么?
提示:
“建筑物”指邦联体制。
“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是指当时美国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全国性政府。
(2)美国是如何纠正“结构上的基本错误”的?
在政治上有何重大意义?
提示:
纠正错误:
制订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与三权分立体制。
意义:
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史论归纳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1)分权制衡原则:
美国政府由立法、行政、司法三个平等独立的部门组成,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2)民主(主权在民)原则:
由人民选举代表管理国家,以代议制为基础;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实行任期制;1789年颁布修正案,增加了10条,其中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
(3)联邦制原则:
美国国家结构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原则。
联邦政府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但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同时各州也有处理本州内部事务的权力。
(4)共和制原则:
宪法废除贵族头衔和世袭职务,规定所有的公职向人民开放,总统和国会议员都是通过民选产生的;国家和政府应该为公共利益服务,不为个人谋利益。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3年10月,由于美国政府与国会未能解决2014年度政府财政预算分歧,联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门被迫“关门”。
造成该次联邦政府“关门”风波的体制层面的原因是( )
A.两党制导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B.三权制衡体制使政令矛盾放大
C.联邦制引发各州有效抗衡中央
D.内阁制招致政见冲突调解无望
B [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政府和国会的矛盾导致联邦政府的关门,是权力制约和平衡导致效率低下,故答案选B项。
材料没有体现两党制、联邦制和内阁的相关内容,排除A、C、D三项。
]
2.学者任东来指出:
“美国宪法的目的是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
换句话说,它要防的是治者之恶,而非被治者之恶。
”这一观点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 )
A.符合美国大多数人的利益
B.各州获得充分自治的权力
C.人民获得广泛的民主自由
D.使美国政府处于无权地位
A [根据材料中“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可知A项正确。
B项说法不正确,该宪法体现了中央集权,各州有一定的自主权;C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要内容,同时1787年宪法还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1789年颁布修正案,规定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等权利;D项说法错误,制定1787年宪法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中央集权。
]
3.有学者认为,杰斐逊的名言“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奠定了美国民主和宪法的基础。
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美国1787年宪法( )
A.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B.重视分权制衡
C.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
D.建立了责任内阁
B [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只涉及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之间,体现不出“猜疑”,故A项错误;“猜疑”体现了分权制衡,故B项正确;1787年宪法并未规定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和责任内阁,故C、D两项错误。
]
考点3|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
(1)17、18世纪,法国波旁王朝是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三级会议长期停开。
(2)法国启蒙思想家批判专制和特权,宣扬自由和平等,提倡法治、人民主权和三权分立。
(3)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2.过程
(1)1789年爆发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2)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3)此后,法国政局不断震荡,政权频繁更迭,政体反复变换。
[误区警示]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法国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斗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斗争,除了波旁王朝外,其他的君主制王朝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国确立共和制的过程实质上是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握国家政权的过程。
与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掌握政权不同,法国工业资产阶级主要是通过革命完成这一历史进程的。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制定:
1875年,议会陆续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2)内容:
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
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选举产生,是国家元首;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
(3)发展:
共和派通过议会对宪法进行修正和补充,堵塞了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4)影响:
共和制的确立和巩固,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轻巧识记] 图示法识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二、德意志帝国的体制
1.背景:
从1864年到1870年,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1871年1月,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2.确立:
1871年4月,德意志帝国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
3.内容
(1)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
(2)皇帝:
控制行政权、军事权,并监督立法,拥有巨大的权力。
(3)首相:
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4)议会:
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制,行使立法权。
4.特点
(1)实际上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
(2)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以延续。
5.评价
(1)积极: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2)消极:
帝国的专横统治引起社会不满,并最终把德国拖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
[轻巧识记] 德意志帝国的基本构架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法德两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史料一 法国人推崇理性的力量,他们相信理性可以设计周全的制度,大众只要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就可以实现人们美好的制度愿景。
……但①理性是有限的,这些不同的派别也仅仅代表特殊团体的利益。
任何一派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理念,因此,任何一派建立的政治制度都不可能长久稳定存在。
——肖艳银《从历史看法国政治制度演变特点》
史料二 新帝国由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最大的邦是普鲁士王国,占帝国全部面积的55%和人口的61%……当时有人讽刺说,这是一个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联邦。
②新帝国形式上是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参加帝国的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是③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
——丁建宏《德国通史》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的特点
①→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意味着要在总统和参议院、众议院、内阁之间实现一定程度的相互制约
史料二:
德国国家结构的形式
②→联邦制体制
③→普鲁士的地位
[学会用史]
(1)针对史料一中“理性是有限的”这一认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对政治制度进行了怎样的设计?
提示:
赋予总统和参议院极大的权力。
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2)根据史料二,概括德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提示:
特点:
实行联邦制,普鲁士在帝国中占统治地位。
背景:
普鲁士主导了德意志的统一与帝国的建立;普鲁士实力强大;具有专制传统。
史论归纳
1.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
(1)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
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以普选方式选出。
(2)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总统与参议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
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3)法国议会享有真正的、独立的权力,它虽受总统的制约,但与总统是并立的机构。
2.近代德国民主“脆弱”的原因
(1)历史原因:
德国统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容克贵族在德意志的统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普鲁士邦国在统一过程中处于领导地位,帝国成立后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2)现实原因:
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步晚,发展不充分);德国的新兴资产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帮助他们在国际市场中同他国展开竞争。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国民议会由参、众两院组成。
内阁向议会负责,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员可以兼任内阁官职。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A.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B.政体与美国联邦共和制相同
C.政体具有总统制和议会制双重特点
D.实行总统、议会、内阁三权分立
C [本题考查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
由“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可知A项错误;美国为总统制共和制国家,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制国家,B项错误;由“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员可以兼任内阁官职”可知,法国政体兼有总统制和议会制的特点,C项正确,D项错误。
]
2.1876年12月,法国新任命的内阁总理茹尔·西蒙在两院亮相,当他站在众议院的讲坛上时,他先是大声标榜:
“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
”继而又小声补充道:
“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
”当他站在参议院的讲坛上,他先是低声说道:
“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
”然后又立即拉直嗓门表白:
“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
”西蒙这样说,折射出当时法国( )
A.总理与皇帝共掌行政权
B.保守派与共和派斗争激烈
C.共和派在两院都占据压倒性优势
D.议会两院的政治立场已趋向相同
B [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的是民主共和政体,故A项错误;众议院共和派占优势,因此茹尔·西蒙在众议院大声标榜自己是共和派,小声补充自己是保守派,在参议院保守派占优势,因此又大声宣布自己是保守派,小声嘀咕自己是共和派,反映了此时的法国保守派和共和派斗争激烈,故B项正确;共和派在参议院不占优势,故C项错误;参议院倾向保守派,众议院倾向共和派,故D项错误。
]
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修改自1866年编纂的《北德意志邦联宪法》,并由多个单独的文件汇总而成,被德国历史学家称为“俾斯麦帝国宪法”。
“俾斯麦帝国宪法”这一名称实质上反映出( )
A.宪法中规定的首相的权力极大
B.宪法对欧洲等国的影响深远
C.俾斯麦对立宪起到关键性作用
D.宪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
D [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俾斯麦是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是容克地主阶级的代表,把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称为“俾斯麦帝国宪法”,显然突出了其封建性和保守性,故选D项。
]
主题一 传承中创新,和平中渐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主题立意]
英国政治家们在争取民主、建立民主、完善民主的道路上既有革命的勇气,也有妥协的睿智;有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更有和平中的稳步渐进。
站在文明的角度上看英国,革命的勇气源自英国人对自由的向往,避免流血的妥协彰显了人性的尊严,而基于传统的渐进创新及温和改革则凸显了对每个社会阶层的人文关怀。
[知识交汇]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影响
项目
影响
内容
政治
维护了政局
的稳定
《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趋于缓和,政局渐趋稳定,为英国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
为工业革命
创造了条件
17—18世纪英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知识产权,拓展海外市场,保障英国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对外
扩大了对外
殖民扩张
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在资产阶级的推动下,英国加紧了对世界殖民霸权的争夺,18世纪中期取得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文化
推动了文化
的繁荣
相对宽松的环境推动文化的繁荣,出现了雪莱、拜伦等浪漫主义文学大师,牛顿创立经典力学,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等
主题二 以权力制衡权利、以权利制约权力——美国的分权制衡机制
[主题立意]
权力与权利间的差异和矛盾决定了权力与权利不是一个恒等式,权力永远不会在没有约束和制衡的条件下自动代表权利。
历史证明:
权力只有来自权利,权力才会真正代表权利;权力必须回归权利,权力才能真正属于权利。
美国政治的伟大之处,就是能因地制宜地从横向和纵向运用权力制衡机制,确保美国人民拥有自由和体现民主。
[知识交汇]
美国较早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原因
(1)从历史上看:
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直接继承了英国的议会制度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模式,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阻力较少。
(2)从经济上看:
美国建立前,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达,其经济发展水平与英法处于同一水平,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实力雄厚。
(3)从思想上看:
启蒙思想在北美大陆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传播,推动了美国民主、民族意识的觉醒,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就是直接吸取了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
(4)从外围环境上看:
美国独处北美大陆,受欧洲封建势力影响较小,其建立民主制度的过程较少受到外部的干扰。
主题三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柱——西方代议制
[主题立意]
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古代西方民主制的复兴与发展,既是对古代文明的继承,又是一次全新的发展。
尽管各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的时间不同,每个国家又会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资产阶级通过议会的设置,把国家的立法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限制和制约君主或总统等对行政权力的滥用。
同时也通过立法保证资产阶级的利益。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教师用书 岳麓版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近代 西方 资本主义 政体 建立 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