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2现代文八上第一单元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学考测课课通教师版.docx
- 文档编号:26709126
- 上传时间:2023-06-2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76.12KB
专题52现代文八上第一单元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学考测课课通教师版.docx
《专题52现代文八上第一单元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学考测课课通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52现代文八上第一单元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学考测课课通教师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52现代文八上第一单元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学考测课课通教师版
一、课文点睛
第1课新闻两则
【重点字词】
1.生字注音。
荻dí溃kuì退泄xiè气阻遏è绥suí聿yù
2.词语解释。
(1)业已:
已经。
(2)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重点句段】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重点常识】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两则新闻的作者是毛泽东。
2.新闻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
3.新闻的六要素是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结构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重点问题】
新闻中议论的作用:
点明的敌人失败我军胜利的原因,表现了作者革命家的气魂,增强了新闻语言的生动性。
第2课芦花荡
【重点字词】
1.生字注音。
提防dīfang疟yào子寒噤jìn吆喝yāohe蹿cuān仄zè歪转弯抹mò角
(点拨:
注意“提”、“喝”、“抹”等是多音字。
)
2.词语解释。
(1)寒噤:
因寒冷而哆嗦。
(2)张皇失措: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重点句段】
1.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2.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撤。
【重点常识】
《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作者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重点问题】
景物描写的作用:
突出环境的险恶,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描写老英雄行为做好铺垫,突出了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与传奇色彩。
2、衬托人物的心情。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反衬鬼子的残暴。
4、描写开放的芦花,烘托老头子胜利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突出了老头子的高大形象。
第3课蜡烛
【重点字词】
1.生字注音。
匍匐púfú揣chuāi在怀里衰shuāi老淹没mò(点拨:
注意多音宇“揣”“没”的读音。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jūgōng)鞠躬肃(mù)穆
3.词语解释。
(1)名副其实: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2)精疲力竭: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重点句段】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重点常识】
《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国名)作家西蒙诺
夫,是由茅盾(人名)翻译的。
【重点问题】
1、文中环境描写,渲染了法西斯匪徒屠杀人民造成的恐怖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无私和勇敢。
她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了。
在猛烈的炮火下,老妇人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守护英灵。
这些是只有母亲才有的对儿子的动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是老妇人育乞西满心的哀痛。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再次渲染了浓重的恐怖和哀痛的气氛,烘托了老人失去爱子般的伤痛。
2、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象征了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和两国人民战斗情谊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重点字词】
1.生字注音。
珐琅fàláng脂zhī粉惊骇hài箱箧qiè野蛮mán
2.词语解释。
(1)不可名状:
不能够用语言说明。
(2)荡然无存:
指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
【重点句段】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重点常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雨果(人名),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重点问题】
1、反语:
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
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词语,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
2、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对待这件事他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这里充分表现了他的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以及胸怀博大。
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重点字词】
蜿蜒wānyán屹yì立荒谬miù憧chōng憬
【重点句段】
这是历史事实。
但是,多少人记得呢?
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
人,是健忘的。
不记仇,很对。
但是,不能忘记。
【重点常识】
《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的作者是美籍台湾女作家聂华苓。
【重点问题】
文章记述了作者参加悼念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通过对被屠杀的孩子们的深深同情,反衬出法西斯灭绝人性的强盗本质,使人们不禁产生一个和作者同样的愿望,“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人类渴望和平。
二、阅读题典
【题源】2012-2013学年四川省遂宁二中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①(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②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________(A、攻破B、突破C、冲破D、打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30万人。
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
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文中的第①段是这篇消息的__________部分,括号内的字是新闻的电头,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精确到“时”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新闻一般以记叙为主,要求“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适当地穿插一点议论。
选文即从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两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2分)
给文中横线上选填一个恰当的词语___________。
(1分)
【答案】
导语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3分)
说明消息既快又准(2分)
①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②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2分)
B
【解析】
试题分析:
回顾老师讲的“新闻”的要素和结构组成,依据语句中的提示词判断填写。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
注意空后的提示“两个方面”“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一是角度,二是表达方式,三是内容。
考点:
归纳内容要
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
这几个词是同义词,但在词义表达的轻重程度上有所不同,一方面要考虑词义表达的轻重程度,一方面还要注意与后面的“地区”搭配。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题源】2012-2013学年广西大学附属中学八年级11月段考语文试卷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
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
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
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
她们长大成人了。
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
发烧的手浸在清凉的水里很舒服,她随手就舀了一把泼在脸上,那脸涂着厚厚的泥和汗。
她痛痛快快地洗起来,连那短短的头发。
大些的轻声吆喝她:
“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
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
”
小女孩子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笑着说:
“洗一洗
就精神了!
”
老头子说: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
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
老头子说: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
他蹲下
去,撑着船往北绕一绕。
黄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探照,一下照在水面上,一下又照到远处的树林里去了。
老头子小声说:
“不要说话,要过封锁线了!
”
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
当小船和那黑糊糊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不动了。
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
着小船前进。
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子弹吱吱地在她们的船边钻到水里去,有的一见水就爆炸了。
大女孩子负了伤,虽说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可是胳膊没有了力量,再也搂不住那个小的,她翻了下去。
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她挂花了!
”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
他打不着我们!
”
“她挂了花!
”
“谁?
”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
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
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
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
入口。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选文的内容。
(2分)
文中“不怕”这个词语出现了三次,它们的意思是否一样?
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说它们包含了老人怎样的情感和性格?
(4分)
文中
加曲线的内容是对两个小女孩的两处描写,从这些描写中你可以看出她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2分)
选文最后两段的描写刻画了当时老人怎样内心?
(2分)
【答案】
护送途中,大女孩受伤。
第一个“不怕”与后两个不一样,前者是“可以,没关系”意,(1分)后者是“不用害怕”意。
(1分)前者写出了老人对女孩的喜爱之情。
(1分)后者写出了老人的自尊、自信和自负。
(1分)
第一处曲线处写出了女孩的天真可爱,纯洁活泼,后者写出了女孩的坚强勇敢。
为自己的大意使女孩受伤的懊悔、难过和自责。
【解析】
试题分析:
了解文中主要人物,分析他们主要的行为,依据人物的行为,梳理故事情节,分析情节主干进行概括。
概括内容,要了解文章或文段的中心意思,抓住主要信息。
概括时语言在简练,修饰性词语可以不用,直接陈述交代。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
找到三个“不怕”的句子,仔细阅读前后内容,理解语境,从表现人物的角度来分析其含义。
汉语是很丰富的,词语的含义,要在语境中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理解词语特殊的意义。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
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
在一些作品的故事中,人物的情感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理解人物的情感,要抓住情节发展的脉络,仔细体会理解。
“那小船很厉害地仄
歪了一下。
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是写老头子在发现由于自己的大意让女孩受伤内心的痛苦。
考点:
分析作品描写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河西走廊的月亮
黄文山
⑴就这样升起来了,这千里河西走廊的月亮,这西北戈壁滩的月亮。
⑵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灿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
全车的人都又惊又喜,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赞叹。
司机把车停住了,于是大家纷纷跳下来,站在戈壁滩粗砺的石块上,看着月亮冉冉上升。
⑶这一切都来得那样突然,似乎落日刚刚还衔在遥远的祁连山巅,接着,便是一阵短暂的黑暗。
戈壁滩之夜不是缓缓来临的,而是猛然间,当一小片残阳被飞快地拽下,天地万物便深深地坠落于黑暗之中。
车灯打开了,孤独而微弱的光柱不断被夜色大口大口地吞噬,吞得大家的心里都有些发慌。
就在这时候,月亮升起来了。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⑷我从没见过这样圆、这样大、这样柔洁又跟人这样贴近的月亮。
她仿佛近在咫尺,那份难以描摹的丰盈和难以形容的优雅简直就是美丽的极致。
大家都动情地抬头注视着,连司机在内,一时都忘了自己的行旅。
⑸圆月,一下把戈壁滩照得透亮,四周无遮无拦,没有一丝浮云,也没有一棵杂树,有的只是空旷。
⑹这空旷,延展着时间和空间。
从昨天到今天,几千年的故事,便是被这一片柔柔的月光照
着,在卷轶浩瀚的史册里发出亮丽的光彩。
一场又一场惨烈的战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一页又一页生动的历史,就在这月光下的空旷里轰轰烈烈地演出。
在这空旷里,曾驰过霍去病的铁骑,将士的盔甲和手中的兵器在月光下翻动着银色的波涛。
那场与匈奴间的战事,使得这位年轻将军名垂千古。
就在这戈壁滩的美丽月夜,他将汉武帝御赐的美酒,倾于泉中与三军将士共饮,从而写尽了一个大将的豪情与风流。
酒泉也因此得名。
当霍去病高高擎起酒杯,那杯中一半是清泉,一半便是皎洁的月光。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
⑺在这空旷里,曾走过左宗棠西征的大军。
月光洒在连亘百里的营帐上,洒在路边湖湘子弟新栽的杨柳枝上,也洒在这位64岁的爱国老将不平静的心田里。
在清廷“海防”和“塞防”之争中,他坚持收复新疆、保卫祖国统一的主张,最终获得胜利。
如今,他要将朝策付诸军事行动。
千里河西走廊,
正是他这首煌煌战争之歌的长长的前奏曲,使他得以利用行军的间隙,梳理一番纷繁的头绪。
多少军情,多少家书,便是蘸着帐前的月光写就。
⑻在这空旷里,还曾经经过红军西路军伤痕累累的队伍。
雪山、草地乃至四川军阀的猛烈炮火,都未能挡住这支队伍的犀利锋芒。
然而,一道河西走廊,却导演了一出悲剧。
红四方面军的战
旗就在惨白的月光下被子弹撕成了碎片。
也许,正是这毁灭前的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长留在幸存者的脑海中,使他们久久地反思着这页沉重得难以翻开的历史。
⑼自然,这空旷里也奔过张骞凄惶的赢马,也碾过林则徐悲愤的囚车;自然,这空旷里还回荡过班超投笔从戎的誓言,还踯躅过玄奘西行取经的身影……还有那绵延不绝的东来西往的商旅驼队,将一条两千多里的戈壁长廊,踏出了一首首慷慨悲壮的阳关曲。
⑽这一个个被史笔庄重地记载或因为平凡而被忽略不计的众多人物,却都在命运的驱使下,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方式,走过长长的河西走廊。
⑾这便是河西走廊,在这漫长的驼路上,绝非只有空旷;这便是河西走廊,在这片荒芜的戈壁滩上,绝非只有寂寞。
⑿战争的狼烟与和平的驼队,苦难的历程与热诚的求索……都在这里频繁地发生和发展。
几千年的时间,拓就了中华民族一条西行的辉煌通道。
从此,多少男儿的豪情,多少男儿的热血,多少男儿的希望,都与这空旷的土地联系在一起。
⒀于是,我才明白,为什么这样美丽的月亮,偏偏垂青这块荒凉之
地,即使是南方的湿润、富庶和繁华,也无法使她动心。
⒁此刻,月亮充满柔情地注视着这又干又冷的戈壁滩,用她光洁的玉臂抚摸着荒芜,抚摸着粗砺,抚摸着苍凉,也抚摸着我们这群不期而遇的旅人的心情。
⒂于是我们继续西行。
(摘自《散文》)
(1)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根据提示赏析词句。
①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灿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这一个个被史笔庄重地记载或因为平凡而被忽略不计的众多人物,却都在命运的驱使下,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方式,走过长长的河西走廊。
(赏析加点词)
(3)有人认为,选文第3段和第1段交换位置后表达更顺畅,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为什么?
(4)说说你对“几千年的时间,拓就了中华民族一条西行的辉煌通道”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2分)作者在河西走廊戈壁
滩欣赏月亮,并由月亮下的空旷联想到与河西走廊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2)(4分)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圆润皎洁,柔美轻盈。
(2分)
②加点词“庄重”写出了河西走廊历史的厚重感,表现了作者对河西走廊历史的敬仰之情。
(意思对即可)(2分)
(3)(4分)示例1:
赞同。
因为调整后更符合时间顺序。
描写环境的黑暗为下文月亮的皎洁明亮作铺垫。
示例2:
不赞同。
先写月亮升起,再写之前环境的黑暗,更能凸显月亮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4)(4分)在漫长的历史中,豪情满怀的热血男儿献身河西走廊,使之成为东西交流的重要通道,并造就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意思对即可)
【解析】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
注意提示,①提示从修辞的角度:
对月亮采用了拟人的修辞: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
具体分析即可。
②提示赏析加点词。
学生
应注意语言赏析的常见:
题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方法:
①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②掌握答题技巧:
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
加点词“庄重”写出了河西走廊历史的厚重感,表现了作者对河西走廊历史的敬仰之情。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
两种观点皆可,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记叙的顺序。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
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段的意思。
分析这句话可知,意思是:
在漫长的历史中,豪情满怀的热血男儿献身河西走廊,使之成为东西交流的重要通道,并造就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52 现代文 第一 单元 初中语文 中考 一轮 复习 学考测课课通 教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