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领导讲话的套路与精要总结.docx
- 文档编号:26708716
- 上传时间:2023-06-2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5.57KB
写领导讲话的套路与精要总结.docx
《写领导讲话的套路与精要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领导讲话的套路与精要总结.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写领导讲话的套路与精要总结
写领导讲话的套路与精要
衡量领导讲话写得好不好,有三项检测标准:
一是领导满意度,二是听众认同感,三是实际操作性。
三项达标确实不易,要下大工夫。
所以业内有句话说写领导讲话“不是人做的事,也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事”。
前半句说这件差事很苦,后半句话说这件差事很难。
爱做的不苦,会做的不难,不实践永远成不了高手,常摸索也能找到写稿的基本套路。
主题如旗
写讲话首先要确定主题。
所有的讲话必须有主题,主题是讲话的灵魂,没有主题不叫讲话,不如不讲。
我们常见的讲话开头是:
“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或者是“这次会议的任务是——”。
主题明确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要求。
主题如旗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旗帜是前进方向,必须正确。
方向正确,则走向胜利;方向错误,则走向失败。
主题正确是人民之福,主题错误是人民之祸。
一个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主题,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甚至葬送党的事业,连带使讲话者“自身不保”。
在网络时代,一些地方官员因讲话不当甚至一句话说错而落马的事情不说是“层出不穷”,至少是“屡见不鲜”了。
所以,我们这些写领导讲话的同志,千万要把讲主题正确看作是“天大的事情”,稍一不慎,你便成了“害党害民害领导”的千古罪人,所谓“一文误终生”“一失足成千古恨”。
何谓主题正确,从大处说应该包括这么“五个符合”:
符合党的“特色理论”,符合中央的大政方针,符合法律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怎样做到主题正确,我认为至少有这么“四个一致”:
与中央保持一致,也上级保持一致,与班子保持一致,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保持一致。
二是旗帜是本质特色,一定鲜明。
我们的国旗是五星红旗,我们的党旗是镰刀斧头旗,世界上所有的国旗党旗都不曾雷同,都“各有特色”。
这个特色就是区别其它旗帜的本质特征。
讲话亦如此,虽然“年年岁岁讲相似”,但是“岁岁年年话不同”,虽然“上上下下都在讲”,但是“上上下下话不同”。
话不同首先是主题不同。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这种“主题表述”可能不全面,但应该抓住了“主题内核”。
湖北省委九大会议的主题是,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这个主题非常鲜明。
鲜明在于“历史未有,全国唯一”。
平常的讲话也应做到主题鲜明。
主题鲜明主要建立在对问题本身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上,其次建立在对问题“上下左右”全方位的调查了解和比较分析上。
宏观谋篇
当领导要宏观把握,写领导讲话也需要宏观谋篇、战略布局。
这个开头环节我们把它叫拟提纲。
领导讲话稿不能随感而发、随意而写,更不能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写到哪里是哪里。
苏东坡说自己写文章“初无定质,大抵如行云流水,行其所当行,止其不可不止”,我想这是写散文而决不是写领导讲话。
因为领导讲话常常是代表一个班子、一个集体,讲话提纲须送领导审阅同意后才可以写,重要讲话的提纲还要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后才可以写。
很多时候领导的讲话提纲就是领导自己列出来的。
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提纲就是邓小平同志亲笔写的。
据于光远同志回忆,小平同志用三页纸列出了七个问题。
也有很多时候,领导只给秘书们确定一个主题,或是安排一个题目,怎么写,秘书们先拿提纲出来。
领导讲话提纲怎么拿?
“三讲”结合。
围绕上级精神讲。
与上级保持一致是必须的,很多会议都是传达贯彻上级精神,传达不能走样,贯彻不能变形,很多重要的、核心的精神要原原本本传达,甚至要一字不错地照抄在讲话中。
结合工作实际讲。
传达贯彻是过程,落实是目的,落实不能“空对空”而要“空对地”,也就是把上面的精神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
情况明才能决心大,接地气才有底气,写讲话拟提纲也要吃透下情、结合实情。
咬住解决问题讲。
毛主席说,所谓调查研究就是解决问题。
我理解,所谓开会讲话,也是解决问题。
不解决问题的会议不需开,不解决问题的讲话不必讲,甚至不解决问题的领导不要当。
写讲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推动发展。
把“三讲”结合起来,所列提纲领导会满意,所作报告听众会满意。
“四要”结合。
一要大处明晰。
整个讲话讲哪几点、回答哪几个问题要十分明确。
比方如“通俗讲法”第一点讲为什么,也就是讲意义,第二点讲是什么,讲本质内涵,第三点讲怎么样,讲如何作。
有位专写政府领导讲话的朋友说,政府公文一般是三段式,认识,任务,保障。
讲话稿离不开这几个大层次。
总的要求是,层次必须是分明的,而不是模糊的甚至是前后打搅的,逻辑必须是严密的,而不是脱节的甚至是混乱的。
二要重点突出。
少数讲话需要面面俱到,比方说,政府工作报告,党代会报告,更多的讲话需要重点突出,即使是政府工作报告和党代会报告也需要重点突出。
三要观点鲜明。
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位只讲了数字和材料、没讲自己观点的省领导说:
“只谈情况,不谈观点,是开材料仓库。
人的头脑是加工厂,没有材料不行,有了材料要进行加工,要产生观点,用观点统率材料。
”毛主席曾提出这样的警告:
“不发议论,部长能做到几时”(蔡永辉《毛泽东谈怎样汇报工作》)。
发议论就是拿意见、亮观点,就是从材料中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讲话是观点的集合,观点是思想的结晶。
我们经常说某某领导有思想,有水平,很多时候是因为他的讲话有鲜明的观点。
一篇讲话,主题算是第一思想观点,是最大观点,还需要有众多的分观点、小观点来支撑主题,主题如“明月当空”,观点是“众星捧月”。
这些观点可以通过分级标题来体现,也可以随处“闪烁”在讲话中。
观点从哪来?
我的“观点”是“三从四得”:
从实践中发现观点,从思想上发掘观点,从语言上发明观点。
领导那儿可得到,基层干群中可得到,专家学者中可得到,个人学习研究中可得到。
四要体例统一。
结构基本匀称。
虽说重点内容重点讲、详细讲,讲话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该长的就让他长,该短的让他短,绝不可因文害意,但最好是以此为基础,适当讲究匀称,也就是几个大部分力求长短差不多,不要差太多。
如同人的体型,上半身下半身长短差不多,长得不匀称不好看。
通常的作法是,列提纲就应“提前控制”每个部分的篇幅(规定字数),以求得总体结构的基本匀称。
层次基本相同。
每个部分可列小层次,也就是一级标题下面可列二级、三级标题,根据需要去列,但最好基本相同,一有都有,一列都列,如果第一部分只有一级标题,而第二部分却列出了三级标题,这样也是不大好看的。
我个人主张,讲话最好只列到二级标题为止,并且二级标题最好不用“
(一)
(二)(三)”,用“第一第二第三”更便于听和记一些。
同级标题基本一致。
同一级标题最好用一样的句式和结构,差不多的字数和语气。
请看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的讲话,四个一级标题为:
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扎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级标题也基本一致,第一部分用了四个“进一步”,第二部分用了五个“积极”,第三部分用了六个“切实”,第四部分用了三个“着力”。
这种整齐的标题形式,除了表情达意的明晰外,还特别的好做笔记、好传达贯彻、便于干部群众掌握。
材料如粮
无论写讲话还是写文章都要用到材料,如果说观点是文稿的筋骨,那么材料就是文稿的血肉。
“有骨有肉”是我们经常对文稿的褒奖。
毛泽东同志曾在中央通知起草稿上加上这么一段话:
“这种汇报应当有形象的材料,有批评,有议论,有主张。
不要枯燥无味、千篇一律。
”“写得有骨有肉,生动活泼,不妨长一点,否则宜短。
”我曾参与起草省委领导关于“万名干部进万村入村万户”培训讲话,动笔之前,领导带着我们“打前站”“探路径”深入到最偏远的乡村去,用两天时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回来后,我们就以一路的经历与感受为题材,把大量生动活泼的事情放进去,一个观点下面挂几个事例,领导很满意,听报告的同志都说讲得好,说是“特别有针对性、特别生动,这种讲话之前先调研,调研回来再讲话的‘讲风’值得倡导”。
我体会,材料如粮。
一是要有丰收粮,吃得饱。
打仗要准备充足的弹药,写讲话要准备丰富的材料,俗话说得好,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写领导讲话还真要“广积粮”。
毛主席又说“要充分地占有材料”,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前任省委书记罗清泉每次召开重要会议前,都要提前围绕会议主题进行广泛深入调研,收集大量材料。
写作班子有时跟随调研,有时也独立开展调研。
调研报告直接作用于领导讲话。
材料收得丰富,讲话写得顺溜。
有的同志说:
“不调查讲话写不长,一调查讲话写不短”。
二是要有优质粮,吃得好。
从丰收粮到优质粮,有一个选择材料的过程,毛主席把这过程称之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选取典型材料。
兵不在多而在精,材料不在多而在典型。
三是要有特色粮,吃得够味。
讲话要有特点,选材需要有特色。
比方说省委主要领导在全省林业改革发展会上的讲话,讲到湖北林业的地位,用了这样一些“特色材料”: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要从减少水土流失、防控洪涝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认识湖北林业的重要地位;湖北是南水北调的主要水源地,要从确保丹江口水库水量和水质、确保首都等地区用水安全的高度认识湖北林业的重要地位;湖北素有“华中绿肺”之称,要从建设中部绿色屏障的高度认识湖北林业的重要地位;湖北是“千湖之省”,要从保护湿地、调节气候的高度来认识湖北林业的重要地位;湖北有地球上北纬31度唯一的一片原始森林神农架,要从保护地球生物种群的高度认识湖北林业的重要地位。
这样的材料唯湖北独有,这样的意义唯湖北能讲,这样的讲话就叫做特色鲜明。
相反的,如果照着中央报告抄,仿着外省报告写,不仅毫无讲话特色可言,更无指导意义和实际作用。
量身定做
俗话说量体裁衣,讲话跟做衣服一样,要量身定做。
量职定做——要与领导职务相适应。
不能让讲话使领导“有失身份”“跌了身价”。
什么职务讲什么话,决不是写了一个讲话稿,这个领导有特殊情况不能去讲,另一个领导可以直接拿去讲的。
尤其是一个会议几个领导都要讲,那是要以职位严格而明确地区分的。
主要领导从宏观和战略上讲,从形势和任务上讲,从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把握方向原则、加强组织领导上讲,可以讲得相对“虚”一些;分管领导从总结成绩与经验上讲,从工作部署与措施保障上讲,应该讲得相对“实”一些;部门领导讲得更微观、更具体、更有操作性,适宜讲得相对“硬”一些。
比方说,在一次以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为主题的组织工作会议上,组织部长讲话,对近期任务、培养途径、选拔标准作全面具体的部署;副书记讲话,重点指出培养选拔干部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和对各级党组织明确要求;书记讲话,要求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做好培养选拔工作,形成全社会的浓厚氛围。
三篇讲话围绕会议主题,合理分工,各有侧重,相得益彰,形成整体。
我们省委政研室农村处,每年都参与两个大会的组织准备工作,一会是全省县域经济会议,书记、省长都要作重要讲话,二会是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书记、省长、省委分管领导、省政府分管领导都要讲,省委有关领导会前都要开会研讨,统筹部署,给领导们量职定讲,也给秘书们安排“各写其当讲”。
量讲定做——要与领导个性相适应。
曾经服务过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文稿的安德列·施托希说:
“给总统写发言稿时,要考虑到他的性格、特点和举止。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要把自己同‘顾客’混为一体。
”人各有体,领导各有风格。
同一职务的领导,讲话个性是不同的。
从基层上来的,可能讲得更实在一点;从学校出来的,可能讲的更理论一点;从军队转来的,可能讲得干脆一点。
都是大学毕业生,学党建的,可能习惯引用马列著作;学历史的,可能喜欢讲些朝代掌故;学数学的,可能注重数据和推理。
领导的优势绝对不能是秘书的弱项,领导的长处绝对不能是秘书的短板,否则对不上号、接不上头、跟不上趟,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领导的学习兴趣,也应该同化成秘书的兴趣,比方说,有位省委书记每年都订有《求是》《新华文摘》等杂志,写作的同志也跟着订阅这些相同的杂志。
本文隐藏的内容
量听定做——要与听众对象相适应。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什么人讲什么话。
毛主席说: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
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
”讲话是一定要看对象的。
跟上级领导汇报,适宜谦虚一点、低调一点;跟下级作报告,应该体现权威性、指导性;跟农民群众讲话,适当用些方言土语;跟教授学者作报告,最好具备理论性、思想性;跟文艺工作者谈话,不妨加点激情和文采;跟信访户对话,除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外,还需要明之以法,那你得准备一套法律和政策条款。
量会定做——要与会议规模相适应。
小范围的座谈会,语气更亲切一些;党代会、人代会这样高规模的会,语言更规范些。
省九次党代会报告初稿中有这样一句话“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时任湖北 省委书记俞正声说“方针是对的,但太口语化,不宜写在党代会报告里”。
量文定做——要与讲话品种相适应。
领导讲话有几十种,如果是祝贺词、欢迎词、答谢词、慰问词,这就要求热烈奔放、轻快明快一些;如果是研讨会、纪念会,那就要庄重、严谨些;如果是动员会、庆功会、表彰会,那就要富于激情、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
量序定做——要与讲话顺序相适应。
要搞清楚领导是在前面讲,还是在后面讲,前面讲与后面讲是不一样的;要是在上一级发言,还要了解是点名发言还是自由发言,点名发言与自由发言又是不一样的。
虽然我们的领导都有能力和水平,都会处理这类仕途常事和会场小事,好象没必要操这个细心,但作为秘书也应充分考虑这些事情,因为秘书写稿是以“讲话效果最佳化”为目的。
量时定做——要与讲话时间相适应。
限时讲话,只能短,不能长。
一个小时的讲话,准备50分钟就够了,留点时间让领导去发挥,或者留点时间给主持人和听众,切不可写太长了让领导念得念不完。
听众烦了领导也会烦,领导烦了,秘书总是吃亏不讨好。
锤炼语言
语言是一门别样的艺术,讲话语言更具有艺术性。
毛主席曾要求“我们的同志都非学习语言不可”。
“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领导讲话与领导文章语言应有区别,文章语言力求准确和精练,讲话语言力求生动和通俗。
领导讲话与我们平常人讲话又有不同,平常人讲话亲切、随意,领导讲话应该规范、严谨。
写领导讲话,有很多的语言要求,重要的是把握三点:
一是不能错。
观点不能错。
领导必须要讲正确的话,这是领导讲话的第一要求。
观点一错出大事。
领导讲话具有权威性、指导性,下级要学习领会,要传达贯彻,上错一点,下错一片,上错一尺,下错百里。
观点一错害领导。
网络时代,一句讲错,天下皆知;寅时讲错,卯时便知;组织可能不追究你,网民不会宽恕你。
政策不能错。
领导讲话经常需要引用、宣传、解释相关法律政策,领导讲话本身就有政策效应,所谓“言出法随”,必须准确无误,有些政策性很强的讲话,必须字斟句酌,表意明确,不让听众理解困难,不给错误钻了空子,不使工作出现混乱。
概念不能错。
有些体现核心精神的重要词句更不能错。
比方说,原来讲经济发展“又快又好”,现在则是讲“又好又快”。
一个字的顺序调整,体现了指导思想的重大变化。
再比方说原来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现在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有些“马虎秘书”还在沿用老名词、旧概念呢。
还比方说,有人在讲话起草中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写成了“基本政治制度”,那就错大了。
事例不能错。
事例要真实可信,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五个W不一定要写上去,但写作者要查得一清二楚,万不可道听途说或从网上获得。
数据不能错。
领导讲话就是权威发布,讲话中的数据是要被新闻传播出去和被社会广泛引用的,不可有水份,更不能是虚假数字。
不准确的事例和数据会让领导的公信力打折扣,写作者是应当负责任的。
引文不能错。
尤其是引用经典著作、名人名言,不可“随意、大意、任意”,需要“严肃、严谨、严格”。
不可“拍脑壳”引用,以为好像是这么讲的,好像在哪儿听过。
我参与服务省委主要领导一篇署名文章,内中有几处引用,领导要求把准确而详细的出处附在后面,并为一处引用是否正确来回查了好几遍。
二是不能过。
如同宋玉描写的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又如苏东坡笔下的西湖“浓妆淡抹总相宜”。
要弄清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深讲哪些浅讲,哪些可以放开讲,哪些只能委婉含蓄地讲,哪些点到即止。
这里面要特别注意拿捏讲话中的程度副词和语气词,拿捏得恰到好处。
前面写到的关于“度的把握”,都属于这方面的内容,因为所有度的把握都需要通过语言来体现。
三是让人愿听。
讲话稿是要让人听的。
不管讲话稿写得怎样,肯定有人听。
因为你是领导他是部下,他不能不听;因为你布置工作他回去落实,他不可不听;还因为他的帽子你管着,他不敢不听。
有的领导对于开会打瞌睡的干部给以现场处罚。
我看一并要处罚的人是不是还有讲话的领导,包括写稿的秘书呢?
毛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强迫受训,比坐牢还厉害”。
你讲得枯燥无味,味同嚼蜡,面目可憎,他实在听不下去了,当然要说小话、打瞌睡甚至离场。
我不是肯定这种行为,我是说,想要人愿听,就要在思想深刻性、利益相关性、事例鲜活性、语言生动性等多方面下功夫。
事例的鲜活让人愿听。
毛主席指出:
“有什么办法使人听了不致忘记?
讲存在的问题,要举事例。
文字方面不是要反对标语口号吗?
就是要有具体形象,有人物。
没有具体形象,作品就没有生命。
”有位领导说得好:
“要生动,就举例。
”身边的、最近的、鲜活的、适量的事例是足以让讲话生动起来的,这是讲话生动之秘诀。
有些秘书写讲话,一味追求语言的精炼干净,很少写事例,有的领导很会处理这类稿子,总是在快速而枯燥地念完一段之后,脱稿讲一些事例。
我多次留心观察,台下听众埋头记的都是观点,仰头听的都是事例。
为什么我们当秘书的不把精彩的观点和鲜活的事例结合起来写呢?
语言的生动让人愿听。
要学会运用十来种手法,包括比喻、借代、排比、对仗、拟人、拟物、夸张、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包括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表现手法。
要学会运用十来种语言,包括领导语言、学者语言、历史语言、诗词语言、外国语言、外地语言、歌词语言、网络语言、群众语言等等。
网络上曾经热捧的大学校长“根叔”的演讲——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16分钟讲话赢得30次掌声,很大成功在于他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用网络热词“串起来”了,类似“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蜗居”“蚁族”“被就业”都被他用在讲话里了,这些“生猛海鲜”似的新潮语言当然让当代大学生“食欲大开”“击掌叫绝”。
毛泽东同志号召“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
毛主席是语言大师,他的讲话和文章特别娴熟地运用成语典故、寓言故事,据统计,《毛泽东选集》1—4卷所用各类典故达千条之多。
著名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更是语言运用之经典,读过多少年了,我们至今还深刻地记得第一篇文章引用的一句古文,即中国古代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话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深刻地记得第二篇最后的一组排比,即五种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深刻地记得第三篇“愚公移山、智叟笑话、挖山不止、感动上帝”这个寓言。
让一代人记住一辈子,这就是毛主席文稿语言的神奇魅力。
精细打磨
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批评“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这叫“不负责任,到处害人”,这是由于“责任心不足而来的”。
鲁迅先生说过: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讲话稿也是改出来的,所谓精雕细刻写文章,功夫多在修改上。
做到“三堂会审”:
先从内容上审视,看思想上有没有大问题,主要看主题是否正确鲜明,看观点有无错误。
再从形式上推敲,看层次是否清晰明了,看结构是否合乎逻辑,看大标题、小标题、三级标题的联系,看主题、观点、材料的关系,看段落和层次的连接,看开头与结尾的呼应。
最后从语言上把关,看语言生动否、句子通畅否、词语准确否、文字与标点正确否。
做到“三步走”,第一步认真看,第二步大声念,第三步模拟讲。
做到“三校”,眼校(看),口校(读),指校(用手指点着查)。
做到“三把关”,先是自己把关,然后请同事把关,最后交分管领导把关。
千万不要指望讲话的领导去把关,虽然他会对自己的讲话负责的。
领导讲话是要印发给各级干部学习的,不允许有任何差错。
都说细节决定成败,一次失误摧毁九十九次成功,所谓“一失万无”。
我们写讲话的同志还真是如履薄冰、不可不慎啊!
(作者:
湖北省委政研室农村处余爱民)来源: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领导 讲话 套路 精要 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