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防治实施方案.docx
- 文档编号:26705398
- 上传时间:2023-06-21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86.28KB
质量通病防治实施方案.docx
《质量通病防治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通病防治实施方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量通病防治实施方案
一工程概况
泰鑫世纪城6#地块1#、3#、5#住宅,8#商业、幼儿园及地下车库工程位于安徽省来安县清流西路与来安大道交叉口。
由江西临川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公司承建。
本工程为住宅楼及商业楼工程,总建筑面积89302.68平米;工程等级为一级,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屋面防水等级1级,地下室防水等级Ⅰ级。
计划开工日期为2016年10月8日,计划竣工日期为2018年10月7日.工工期为720天.
二编制依据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2、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GB50327-2001)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4、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
5、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10);
6、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7、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设计图纸及相关文件
8、滁州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导则
三责任和义务
要认真研读设计文件,配备相关图集。
做法不符合导则规定或做法不明时应及时上报监理和建设单位,督促设计单位深化设计。
1、施工前应在施工组织设计基础上,编制通病防治专项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严格按已经批准的方案实施。
2、根据工程进度做好相应部位通病防治的技术交底工作。
3、做好原材料、构配件的报验工作,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4、必须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的检验制度,严格工序管理,作好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记录。
5、按要求完成通病防治相关的各类功能性检验项目。
6、做好通病防治的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7、专业分包单位应对其分包工程的通病防治向总包单位负责,总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通病防治承担连带责任。
8、竣工验收时提交的《工程竣工报告》应包含通病防治内容。
四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方法及措施
第一节砌体工程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一)墙体裂缝防治技术措施
1、本工程使用的为烧结空心砖,在施砌时产品龄期不应小于28d(宜大于40d)。
框架填充墙砌至梁底、板底时,应留一定空隙,待填充墙砌筑完成至少间隔15d后,按设计要求封堵,如采用斜砖补砌挤紧,其倾斜度宜为60°,并用同级砂浆填满挤实。
2、填充墙砌体留置的拉接筋应连接牢固,后置筋应做拉拔试验,留置位置应与砌体皮数相符合,不得弯折使用。
3、墙面抹灰应在墙体砌筑30d后方可抹灰,抹灰前必须使用界面剂,界面剂的技术指标应符合《混凝土界面处理剂》的要求。
4、砌筑方法
非承重砌体应分次砌筑,每次砌筑高度不超过1.5m。
待前次砌筑砂浆终凝后,再继续砌筑;日砌筑高度不大于2.8m。
非承重砌体顶部应预留空隙,再将其补砌顶紧。
墙高小于3m时,待砌体砌筑完毕至少间隔3d后补砌;墙高大于3m时,砌体砌筑完毕间隔5d后补砌。
补砌顶紧用配套砌块斜顶砌筑,在砌体顶部预留200㎜左右空隙,按下图所示方法砌筑。
1-砌体转角部位 2-砌体中部
(二)砌体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分析
1、墙身轴线位移。
造成原因:
在砌筑操作过程中,没有检查校核砌体的轴线与边线的关系,以及挂准线过长而未能达到平直通光一致的要求。
2、水平灰缝厚薄不均。
造成原因,在立皮数杆(或框架柱上画水平线)标高不一致,砌砖盘角的时候每道灰缝控制不均匀,砌砖准线没拉紧。
3、墙面游丁走缝。
造成原因:
砖的长、宽尺寸误差较大,砌前没有进行实测及挑选,排砖撂底时没有把竖缝排列均匀,或没将窗口位置引出,使砖的竖缝尽量与窗口边线相齐,在砌筑操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丁砖的中线必须与下层条砖的中线相重合而造成游丁走缝,上下竖缝发生错位;没有在沿墙面每隔2m间距左右竖缝处用托线板吊直弹线向上引伸作为控制游丁走缝的基准。
4、同一砖层的标高差一皮砖的厚度。
造成原因:
砌筑前由于基础顶面或楼板面标高偏差过大而没有找平理顺,皮数杆不能与砖层吻合;在砌筑时,没有按皮数杆控制砖的皮数。
5、墙面粗糙。
造成原因:
砌筑时半头砖集中使用造成通缝,一砖厚墙背面平直度偏差较大;溢出墙面的灰渍未刮平顺。
6、构造柱未按规范砌筑。
造成原因,构造柱两侧砖墙没砌成马牙搓,没设置好拉结筋及从柱脚开始先退后进;当齿深120mm时上口一皮没按进60mm后再上一皮才进120mm落入构造柱内的地灰、砖渣杂物没清理干净。
7、墙体顶部与梁、板底连接处出现裂缝。
造成原因,砌筑时墙体顶部与梁板底连接处没有用侧砖或立砖斜砌(60度)顶贴挤紧。
(3)、滁州市导则强制性规定
根据滁州市下发的质量通病防治导则的要求,本工程施工的烧结空心砖应满足下列要求:
4.1.1混凝土墙、柱边门窗垛宽度小于240mm,窗间墙宽度小于360mm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
4.1.2采用烧结空心砖非承重墙体的抗裂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4.1.2.1应采用与砌块相适配的专用砂浆砌筑。
4.1.2.2填充墙体塞顶、墙体中敷设有管线的应有抗裂设计要求。
4.1.2.3外墙窗洞口上、下(门洞口上)45º角部位,应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浆加热镀锌钢丝网(丝径不小于0.9mm)的加强带处理。
4.1.2.4填充墙与混凝土梁、柱、墙接缝部位,应采用热镀锌电焊钢丝网(丝径不小于0.9mm,网眼尺寸不大于12.7mm×12.7mm)或加强型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抹聚合物水泥砂浆锚固的加强带进行抗裂处理,加强带伸过接缝部位每侧的宽度不应小于200mm。
第二节混凝土与主体结构施工措施
(一)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措施
1、预拌混凝土进场时按检验批检查入模坍落度,本工程为高层住宅其坍落度不应大于180mm。
2、现浇板浇筑时应及时振捣密实,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二次压光。
3、现浇板浇筑后,应在表面干燥前进行覆盖或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天;对有防水要求部位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
夏季应采取保湿养护措施,冬季应适当延长保温和脱模时间。
4、严格控制现浇板厚度、钢筋保护层厚度及钢筋间距,浇捣过程应有专人负责护筋。
5、现浇板养护期间,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2MPa时,不得在其上踩踏及后续施工。
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0MPa时,不得在现浇板上吊运、堆放重物。
6、严格控制板面施工荷载,严禁在板面直接倾倒建筑材料,板面堆放建材应设置堆料架,堆料架立柱应支承在承重梁上。
7、支撑模板拆除时间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8、后浇带封闭时间及要求应符合设计规范。
封闭前后浇带处混凝土应清理干净,界面应修整并凿毛;混凝土浇筑完毕应蓄水养护不少于14天;后浇带部位的模板支撑系统应与其它部位脱开,浇筑前不得拆除。
除上述施工技术外还应参照本滁州质量通病防治导则,具体如下:
5.2.1商品混凝土应有出厂合格证及相关的检验报告单,应提供完整的混凝土性能指标和可追的相关性生产技术资料,如商品混凝土配合比、粉煤灰掺量、粗细骨料的级配、初凝和终凝实际、使用的水泥和外加剂的品种及用量、坍落度、出厂时间,以及由有资质检测机构出具的型式检验报告等。
5.2.2商品混凝土进入浇筑现场时应按检验批检查入模坍落度,每个台班抽查不少于二次,并由施工、监理抽查记录。
十层以上工程建筑面坍落度不宜大于180mm,商品混凝土严禁现场加水。
5.2.4现浇板板底钢筋绑扎完后方可进行电管敷设,电管不得弧向布设,电管安装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层钢筋绑扎。
5.2.5现浇板内预埋电管应分散布置,不宜立体交叉穿越,确需立体交叉的,在同一位置管线重叠不得超过两层,交叉布线处应采用接线盒;在多根管线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管线底部的混凝土振捣密实。
档两根以上管线并行或集中敷设时,现浇板应采取结构加强措施,采用双层双向布筋;或沿管线方向增设Ф6@150、宽度不小于600mm的钢筋网袋。
同时线管的直径应小于1/3楼板厚度,且不应超过50mm,管壁至板面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
5.2.6严格控制现浇板中钢筋保护层厚度以及钢筋间距。
阳台、雨篷等悬挑现浇板的负弯矩钢筋下面,应设置间距不大于300mm的钢筋保护层限位垫块。
现浇板上口未通长的负筋端部应弯成直角撑于模板上,负筋下口应采用限位垫块或马登支撑,保证现浇板上口钢筋顺直、位置准确、绑扎牢固;梁、板底部钢筋应使用标准限位垫块。
加强对现浇板上口负筋保护层的实体检测。
5.2.7现浇板底纵横方向钢筋、板上口负筋与分布筋等交结处,梁、柱纵筋与箍筋的交结处应全书绑扎,禁止采用间隔跳扎。
除设计对分布钢筋有特别说明外,现浇板面分布钢筋必须伸至板端,并锚入板端墙梁支座不少于150mm。
5.2.8钢筋工程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确定专人负责,现场加强对钢筋位置的控制。
5.2.9混凝土浇筑前,应设置板厚标高控制点,对裂缝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钢筋受力较大区域应铺设架空通道(或临时性活动跳板),防止踩踏。
5.2.10施工缝合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必须清楚交接面的浮浆和污垢,严禁沾染油污。
元混凝土交接面应提前淋水保湿24h以上,浇筑时不得有明水。
5.2.11混凝土浇筑应按施工规范和浇筑方案要求的方向与顺序浇筑,浇筑前应备有应急预案,尽量一次性连续完成,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
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带的浇筑宽度与浇筑时间,禁止浇筑泵口长时间停留在一处注入;商品混凝土出泵口离浇筑面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应大于1m,避免混凝土注入板面后成散射状态;不同强度等级、不同级配的混凝土禁止混在一起浇筑。
5.2.12混凝土浇筑应控制入模温度,并尽量避开高温时间段。
现浇板浇筑后,应在12h内进行覆盖和浇水养护,可采用麻袋或薄膜包裹覆盖,并淋水保湿;普通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7d,对添加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5.2.13现浇板浇筑时,应严格控制振捣时间,严禁振捣器长时间停留在一处不动。
初凝前宜进行二次振捣,接着应进行表面一次抹压;终凝前再进行表面二次抹压,以减少现浇板表面的收缩龟裂。
5.2.14严格控制现浇板、板底模拆除时间。
现场拆模前应经监理工程师确认批准后,才能拆除。
对现浇板混凝土强度小于1.2Mpa时,板面不得上人操作;混凝土浇筑后72h内,不得在现浇板上支模、吊运与堆放重物。
严防在混凝土强度初始增长期楼面受到冲击与震动。
5.2.15后浇带的位置和补浇时间应严格按实际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后浇带混凝土应采用较原砼强度级别提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后浇带两侧的模板支撑拆除时间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设计文件无明确要求时,后浇带混凝土在未达到设计强度前不得拆除。
(二)混凝土常见质量问题分析
1.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1.1塑性收缩裂缝
1.1.1现象
裂缝多在新浇筑并暴露于空气中的结构、构件表面出现,开头很规则,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裂缝较浅,类似干燥的泥浆面详下图:
大多在混凝土初凝后(一般在浇筑后4h左右),当外界气温高,风速大,气候很干燥的情况下出现。
1.1.2原因分析
①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没有及时覆盖,受风吹日晒,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而此时混凝土早期强度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开裂。
②使用收缩率较大的水泥,水泥用量过多,或使用过量的粉砂。
③混凝土水灰比过大,砖胎模、垫层过于干燥,吸水大。
1.1.3预防措施
①优选商品混凝土供应厂商,保证商品混凝土原材料品质,同时,要捣固密实,以减少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
②浇筑混凝土前,将基层浇水湿透,避免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
③混凝土浇筑后,对裸露表面应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湿草袋,使水分不易蒸发并认真养护,防止强风吹袭和烈日曝晒。
④在气温高、湿度低或风速大的天气施工,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早进行喷水养护,使其保持湿润;地下室底板大面积混凝土宜浇完一段,养护一段。
在炎热季节,要加强表面的抹压和养护工作。
1.2沉降收缩裂缝
1.2.1裂缝多沿结构上表面钢筋通长方向或箍筋上断续出现,详下图,或在埋设件的附近周围出现。
裂缝呈现梭形,宽度1~4mm,深度不大,一般到钢筋上表面为止。
多在混凝土浇筑后发生,混凝土硬化后即停止。
1.2.2原因分析
混凝土浇筑振捣后,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这种沉落受到钢筋、预埋件、大的粗骨料以及先期凝固混凝土的局部阻碍或约束,或混凝土本身各部相互沉降量相差过大而造成裂缝。
1.2.3预防措施
①混凝土配制水灰比、砂率、坍落度不宜过大;振捣要充分,但避免过度。
②对于截面相差较大的混凝土可先浇筑较深部位,静停2~3h,待沉降稳定后,再与上部薄截面混凝土同时浇筑,以避免沉降过大导致裂缝。
③确保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
1.3凝缩裂缝
1.3.1现象
混凝土表面呈现碎小的六角形花纹状裂缝,详下图,裂缝很浅,常在初凝期间出现。
1.3.2原因分析
混凝土表面过度的抹平压光,使水泥和细骨料过多地浮到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水分蒸发后,产生凝缩而出现裂缝。
有时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压光,也会产生这种裂缝。
1.3.3预防措施
①混凝土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少程度。
②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如表面粗糙,可撒较稠水泥砂浆再压光。
1.4碳化收缩裂缝
1.4.1现象
在结构的表面出现,呈花纹状,无规律性(详下图),裂缝一般较浅,深1-6mm,有的至钢筋保护层全深,裂缝宽0.05-0.2mm,少数大于1.0mm,多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完后数月或更长时间。
1.4.2原因分析
混凝土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引起表面体积收缩,受到结构内部未碳化混凝土的约束而导致表面发生龟裂,在空气相对湿度较小(30~50%)的干燥环境中最为显著。
1.4.3预防措施
避免过度振捣混凝土,不使表面形成砂浆层,同时加强养护,提高表面强度。
1.5温度裂缝
1.5.1现象
表面温度裂缝走向无一定规律性;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构件,裂缝多平行于短边;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
深入的和贯穿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于平行,裂缝沿全长分段出现,中间较密。
裂缝宽度大小不一,一般在0.5mm以下,沿全长没有多大变化。
表面温度裂缝多发生在施工期间,进深的或贯穿的多发生在浇筑后2~3个月或更长时间,缝宽受温度变化影响较明显,沿截面高度,裂缝大多呈上宽下窄,但个别也有下宽上窄情况,地下室底板配筋较多时,有时也出现中间宽两端窄的梭形裂缝。
详下图:
1.5.2原因分析
①表面温度裂缝,多由于温差较大引起的,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浇筑后,在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使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差较大。
当温度产生非均匀的降温差时将导致混凝土表面急剧的温度变化而产生较大的降温收缩,此时表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内部降温慢,受自约束而产生压应力),而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很低,因而出现裂缝。
但这种温差仅在表面处较大,离开表面就很快减弱,因此,裂缝只在接近表面较浅的范围内出现,表面层以下结构仍保持完整。
②深进的和贯穿的温度裂缝多由于结构降温差较大,受到外界的约束而引起的。
当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果混凝土浇筑时温度很高,加上水泥水化热的温升很大,使混凝土的温度很高,当混凝土降温收缩,全部或部分地受到某种约束,将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很大的拉应力,产生降温收缩裂缝。
这类裂缝较深,有时是贯穿性的,将破坏结构的整体性。
1.5.3预防措施
a.合理选择原材料和配合比,采用级配良好的石子;砂、石含泥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在混凝土中掺加减水剂,降低水灰比;严格施工分层浇筑振捣密实,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
b.采取分段间隔浇筑或适当设置施工缝或间断缝,以减少约束应力。
c.在结构薄弱部位及孔洞四角,适当配置必要的细直径温度筋,使对称均匀分布,以提高极限拉伸值。
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和保温,控制结构与外界温度梯度在允许(25℃)范围以内。
混凝土浇筑后裸露表面及时喷水养护,炎热天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以提高抗裂能力,养护时温差过大引起裂缝,地下室底板保湿保温,减少温度收缩裂缝。
2.楼板45°角裂缝的控制
楼板裂缝,楼板裂缝一般为45°裂和跨中裂缝,该裂缝都是一种受构造、收缩、温度影响的裂缝,该裂缝虽然对结构本身不构成重大威胁,但必须修补,以保证耐久性要求。
2.1控制楼板钢筋的位置、间距、保护层厚度等,防止负弯筋下沉,板角宜放置放射筋或双向负弯筋,详下图:
2.2控制好混凝土水灰比和坍落度,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少空隙率和砂率,防止混凝土收缩过大。
2.3控制拆模和上荷载的时间,在混凝土强度未达到75%(7d)或100%(14d)时不应拆模,在浇捣混凝土未满3d不宜上过重的荷载。
2.4加强混凝土养护,在夏天曝晒下宜采用覆盖和加水养护,加水养护的时间不少于7d。
2.5加强施工操作控制,特别是面钢筋移位的控制,砼振捣密实的控制,表面抹压时间的控制,拆模方法的控制等。
3.主体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模板、钢筋、混凝土)
3.1钢筋工程
㈠钢筋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①竖向钢筋偏位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在立框架柱、剪力墙的模板支撑系统前,在现浇混凝土楼面上预埋Φ12的钢筋头或Φ48短管作为支点,间距不大于1m,并使斜支撑能与支点有牢固的连接,起到撑顶、反拉和调节垂直度的作用。
图纸会审与钢筋放样时注意梁、柱筋的排列,尽量减少竖向主筋因排列问题而产生的位移。
在梁柱节点钢筋密集处和柱与梁顶交界处,扎筋时给框架柱、暗柱增加一个限位箍筋,用电焊将它与梁的箍筋点焊固定,再将柱主筋逐一绑扎牢固,并沿柱高临时绑扎间距不大于@500的箍筋,确保节点处柱筋在浇砼时不会发生偏位。
剪力墙在距楼面标高500mm处,用不小于Φ12的水平钢筋,临时将竖向钢筋按排列逐一绑扎固定,再沿垂直于水平钢筋的方向,用16号铅丝在模板上或楼面钢筋上将水平筋加以固定,以此控制好竖向钢筋的间距和排距,并能防止在下料和振捣时造成竖向钢筋偏位。
加强砼的现场浇筑管理工作,认真进行技术交底,严禁将整车或整料斗的砼直接灌注到柱、墙内,不得随意冲撞构件的钢筋骨架,应先将砼卸在盘板上。
再均匀下料,分层浇筑,分层振捣,这样既能保证砼的施工质量,又可防止撞偏钢筋骨架。
在进行竖向钢筋的搭接、焊接和机械连接前应先搭好脚手架,在上部通过吊线,用钢管固定出上部的箍筋位置,使接长的钢筋能准确地套在箍筋范围内,这样在脚手架上安装柱的钢筋,绑扎箍筋,既安全,又能保证框架柱骨架不扭曲、不倾斜,还能提高工效。
绑扎搭接接头松脱:
钢筋接头应用铁丝扎紧,一条直筋上的扎点尽量采取交叉方向绑扎,绑扎部位在搭接部位分中心及两端三处绑扎牢固。
柱箍筋接头位置同向:
操作时经常互相提醒,接头位置错开绑扎。
②钢筋加工:
钢筋下料切断尺寸不准:
根据结构钢筋的所在部位和钢筋切断后的误差情况,确定调整或返工。
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箍筋歪斜,外形误差超过质量标准允许值:
对于I级钢筋只能进行一次重新调直和弯曲,其他级别钢筋不宜重新调直和反复弯曲。
③钢筋绑扎与安装
钢筋骨架外形尺寸不准:
绑扎时宜将多根钢筋端部对齐,防止绑扎时,某号钢筋偏离规定位置及骨架扭曲弯形。
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应准确,垫块间距应适宜,否则导致平板悬臂板面出现裂缝,梁底柱侧露筋。
钢筋骨架吊装入模时,应力求平稳,钢筋骨架用“扁担”起吊,吊点应根据骨架外形预先确定,骨架各钢筋交点要绑扎牢固,必要时焊接牢固。
钢筋骨架绑扎完成后,会出现斜向一方,绑扎时铁线应绑成八字形。
左右口绑扎发现箍筋遗漏、间距不对要及时调整好。
柱子箍筋接头无错开放置,绑扎前要先检查;绑扎完成后再检查,若有错误应即纠正。
浇筑混凝土时,受到侧压钢筋位置出现位移时,就及时调整。
同截面钢筋接头数量超过规范规定:
骨架未绑扎前要检查钢筋对焊接头数量,如超出规范要求,要作调整才可绑扎成型。
垫卡、垫块及钢筋保护层
垫卡及垫块:
禁止使用碎石做梁、板、基础等钢筋保护层的垫块。
梁、板、柱、墙、基础的钢筋保护层宜优先选用塑料垫卡;当采用砂浆垫块时,强度应不低于M15,面积不小于40mm×40mm。
梁柱垫块应垫于主筋处,厚度为纵筋保护层厚度减去箍筋直径;基础垫块厚度同基础保护层。
梁二排钢筋固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图1a 图1b
(1)一、二排纵筋之间的净距不小于25mm和一排纵筋直径的较大者。
如箍筋弯勾阻挡二排纵筋位置,应按如图1a、1b处理。
(2)分隔筋直径不小于25mm和纵筋直径的较大者,一、二排纵筋与分隔筋三者必须靠紧,用粗铁丝绑扎。
(3)梁面第一分隔筋距支座0.5m处设置,以后每增加3m设一处,同一面纵筋每跨不少于2处;
(4)梁底第一分隔筋距支座1.5m处设置,以后每增加3m设一处,每跨不少于2处。
3.2模板工程
①梁模板:
通病现象:
梁身不平直、梁底不平及下挠、梁侧模胀模、局部模板嵌入柱梁间、拆除困难。
防治措施:
1、支模时应遵守边模包底模的原则,梁模与柱模连接处,下料尺寸一般应略为缩短。
2、梁侧模必须有压脚板、斜撑,拉线通直后将梁侧钉固。
梁底模板按规定起拱。
3、凝土浇筑前,模板应充分用水浇透。
②柱模板:
通病现象:
炸模、断面尺寸鼓出、漏浆、混凝土不密实,或蜂窝麻面、偏斜、柱身扭曲,模板夹渣蜂窝
防治措施:
1、据规定的柱箍间距要求钉牢固。
2、成排柱模支模时,应先立两端柱模,校直与复核位置无误后,顶部拉通长线,再立中间柱模。
3、四周斜撑要牢固。
4、柱、梁柱节点、混凝土墙以及梯板的模板安装均应在其根部预留100×100mm的垃圾出口孔,清洗垃圾后再予封孔,防止接口处出现夹渣现象。
垃圾出口孔按下列要求留设:
(1)柱、梁柱节点每根(处)留一个垃圾孔;
(2)楼梯板每跑留一个垃圾孔;
(3)混凝土墙每3m留一个垃圾孔。
③板模板:
通病现象:
板中部下挠,板底混凝土面不平。
防治措施:
1、楼板模板厚度要一致,搁栅木料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搁栅面要平整。
2、支顶要符合规定的保证项目要求。
3、板模按规定起拱。
3.3混凝土工程
①蜂窝
产生原因:
振捣不实或漏振;模板缝隙过大导致水泥浆流失,钢筋较密或石子相应过大。
预防措施:
按规定使用和移动振动器。
中途停歇后再浇捣时,新旧接缝范围要小心振捣。
模板安装前应清理模板表面及模板拼缝处的粘浆,才能使接缝严密。
若接缝宽度超过2.5mm,应予填封,梁筋过密时应选择相应的石子粒径。
a.混凝土搅拌时严格控制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颜色一致。
b.开始浇筑混凝土时,底部应先填以50~100mm与浇筑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柱子和墙应分层浇筑,每层不能大于0.35m。
②露筋
产生原因:
主筋保护层垫块不足,导致钢筋紧贴模板;振捣不实。
预防措施:
钢筋垫块厚度要符合设计规定的保护层厚度;垫块放置间距适当,钢筋直径较小时垫块间距宜密些,使钢筋自重挠度减少;使用振动器必须待混凝土中气泡完全排除后才能移动。
a.浇混凝土时,检查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发现问题及时修整。
垫块一般隔一米左右绑一个。
b.钢筋较密集时,应选配适当的石子,石子最大的粒径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净距的3/4。
严禁振捣棒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采用带刀片的振动棒进行振捣。
c.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m时,要用串筒或溜槽进行入料。
d.拆模时间要根据试件试验结果正确掌握,防止过早拆模。
e.操作时不要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质量 通病 防治 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