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教案分析与评价.docx
- 文档编号:26704356
- 上传时间:2023-06-21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3.76KB
十二教案分析与评价.docx
《十二教案分析与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教案分析与评价.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二教案分析与评价
十二教案分析与评价
2014年07月21日
一、中班语言活动:
我是三军总司令
(一)活动目标:
1、学习、仿编诗歌《我是三军总司令》,丰富相应的词汇:
海、陆、空、三军总司令等。
2、运用归纳、分类、质疑等方法,充分感知、理解诗歌内容、结构及相关知识。
3、愿意聆听,参与到集体学习讨论表述活动中去。
(二)目标特点:
1、三维目标完整,能力目标突出,知识情感目标具体,教学方法明确;
2、学习诗歌为核心点,仿编诗歌是本活动的落脚点。
3、目标类型为超完整型。
(三)活动准备:
1、小图片:
龟、鱼、鸟、大象、小鸭、晴蜓、坦克、军舰、飞机、消防车、潜水艇、直升机。
2、插图片用的泡沫板(或黑板)。
3、幼儿已具备了对动物、军事器械进行分类的知识经验。
(四)活动程序:
第一环节,分类、质疑感受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1、感知诗歌内容
教师:
我们玩第一个游戏:
猜猜我是谁?
(将图片散放在黑板上)
提问:
这里有谁?
(当幼儿说出某一图片的名称时,教师伸出一只手指,“这是——?
”渗透量词学习)
2、感知诗歌结构
教师:
我们玩第二个游戏,帮我找找家。
(请幼儿上前)
师:
哪些是动物?
请你帮老师放在这边。
幼儿将自己感知到的“动物图片”摆放在黑板上教师划好的线上(表现诗歌的结构)。
幼儿边找边摆放,教师不断地请其他幼儿上来寻找和摆放。
教师有意识地质问幼儿:
为什么坦克(或其他军事器械)不是动物?
教师:
我真想将这些动物变成我的陆海空三军的军事器械,你能帮助我吗?
再次请幼儿上来将动物图片与军事器械图片一一对应摆放。
(请幼儿按规律摆放,如:
乌龟可以变成我的坦克;小鱼可以变成我的军舰;小鸟可以变成我的飞机)
第二环节,在倾听、感受中学习诗歌
1、师:
刚才,大家玩的摆图游戏其实是一首诗歌(这时教师可以将诗歌的名字用汉字条幅展现在幼儿面前)。
师幼共同读条幅:
我是三军总司令。
2、老师有表情地朗诵诗歌两遍(让幼儿倾听)。
3、幼儿尝试着跟着朗读。
4、启迪幼儿主动发起提问“听了这首诗歌,你们有什么地方不懂,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的吗?
”(让幼儿充分的提出自己的问题、疑问)
5、师:
没有问题了吗?
让我来考考你们“这首诗歌的名字?
什么是三军总司令?
”
6、幼儿朗诵诗歌:
“请这边幼儿朗诵第一句,那边的幼儿朗诵第二句……”(再换之)
师幼讨论、记忆“陆海空”总司令的方法:
声音
师:
还有什么方法使诗歌朗诵的更有趣呢?
第三环节,仿编诗歌
1、让幼儿发现问题:
黑板上还有的图片没有说过呢?
2、引导幼儿根据诗歌的结构进行仿编。
3、朗读新仿编的诗歌。
第四环节,结束
全体幼儿起立做解放军状,一二一喊着口令出场。
(五)活动分析与评价
本活动将教学策略运用到了很高的水平。
教学过程中先让幼儿通过对“教具的主动探究”,自己寻找出诗歌的内容、结构。
由此不断地引发幼儿将生活、诗歌、日常概念、审美情趣进行自然地整合。
在愉悦的情趣中师幼共同享受了“学习、记忆、仿编诗歌的乐趣”。
如第一环节的第一步骤,教师将图片放在黑板上,问“这里有谁?
”激发幼儿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同时“教师伸出一只手指”这个动作,让中班幼儿自然地学习或重温了量词。
这个附加程序进行的非常巧妙。
第二步骤,采用划线的方式,让幼儿了解诗歌的结构,从视觉上让幼儿感受诗歌的语言节奏与情趣,很具有暗示与启发作用。
因为本诗歌是两句一段,一问一答的结构形式,很适合模仿与创编。
本步骤中的两个提问也很艺术,“为什么坦克(或其他军事器械)不是动物?
”激起幼儿的“质疑反应”;第二个提问是让幼儿帮助老师实现一种愿望,是一种请求的口吻,调动了幼儿思考的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采用思考与朗读穿插学习的方式,加深幼儿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
提问“听了这首诗歌,你们有什么地方不懂,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的吗?
”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并据此进行具体指导,非常具有教育目的。
第三个环节,提供新情景进行变式练习,让幼儿发现问题:
黑板上还有的图片没有说过呢?
调动幼儿新的学习兴趣,为仿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幼儿进行主动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整个过程渗透着教师的教育智慧,用感知内容——感知结构——朗读儿歌这几个步骤,为仿编诗歌铺平了道路,顺利完成了目标任务。
活动中的“记忆策略”“仿编策略”与引导幼儿“迁移”的过程均表现出教师高超的教育教学技术。
二、大班体育活动:
快乐小足球
(一)活动目标:
1、练习左右脚交替运球,锻炼协调能力。
2、学习与同伴合作踢球,感受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二)目标特点:
1、知识与能力并行,能力与情感交互;
2、左右脚交替运球是核心点,与同伴合作踢球是本活动的落脚点。
3、目标类型为混合完整型。
(三)活动准备:
球门两个,小足球人手一只。
(四)活动程序:
第一环节,热身运动
1、幼儿每人抱一个小足球当方向盘玩开汽车游戏,绕场地慢跑一圈。
2、幼儿把球夹于两腿之间,做修车、洗车、停车等动作,舒展身体关节。
第二环节,赶着球儿跑
1、教师示范用左右脚交替向前运球,注意脚部用力要适中,控制好球的方向。
2、幼儿分散边念儿歌“小足球,真听话,轻轻踢,朝前跑,左一下,右一下……”,边练习左右脚交替向前运球。
第三环节,游戏,运球回家
1、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站在草地一端,另一端放置两个球门。
2、玩法:
哨声响起,每队第一位幼儿双脚交替向球门方向运球,直到把球运入球门,然后往回跑,拍第二个幼儿的手。
第二个幼儿继续双脚交替向前运球,依次接力,先运完的队为胜。
游戏反复进行2至3次。
第四环节,亲亲小足球
幼儿每人抱一个小足球,用球轻拍同伴的肩、背、手、脚等部位,达到放松的目的。
(五)环节设计的推进思路
1、本案四个环节,采用递进式推进策略。
前一个环节是下一个环节的基础和铺垫。
2、从核心点切入,至落脚点结束,符合目标设计,目标达成度较高。
(六)活动分析与评价
本活动抓住“左右脚交替运球”这一核心点展开教学,通过层层推进的教学策略,使孩子们的每一步前进都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
开始是教师的示范,接着是孩子们用儿歌配合运球练习,不仅容易记住运球要点,也为运球活动增添了情味。
而“运球回家”则让幼儿在合作竞赛与游戏情景中体验了踢球的乐趣。
最后的“亲亲小足球”放松动作,更使孩子们觉得小足球是他们的好朋友,趣味性强。
《纲要》说:
“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我认为本节活动正是符合了《纲要》的这一精神。
本节活动重点学习了左右脚交替运球的技巧,是足球运动的最基本动作,单纯学习幼儿肯定兴趣不大,但是将学习建立在了游戏和竞赛的基础上,幼儿的表现就不一样了,整个活动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目标任务完成良好。
三、中班科学活动:
南瓜里的秘密
(一)活动目标:
1、自主探索,感知南瓜的外形特征、内部结构、作用等,知道南瓜的用途,动手动脑,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2、培养合作学习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学习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目标特点:
1、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教学策略并举,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融合在一起;
2、探索感知特征结构作用是核心点,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是本活动的落脚点。
3、目标类型为混合完整型。
(三)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种南瓜的相关经验;
2、将桌子摆成五组,南瓜五个,水果刀五把,小盘每组四个;
3、种植时拍摄的照片展板一快。
(四)活动程序:
第一环节,引导与讨论。
1、观看图片展。
2、引导幼儿谈论近段时间观察到的南瓜的情况:
如花果、叶子、南瓜藤,南瓜的大小、颜色、软硬程度。
由此判断南瓜是否成熟。
3、讨论如何在不损坏藤蔓和南瓜的前提下采摘南瓜:
手扯,手掰,运用一定的工具如刀、剪刀等。
第二环节,采摘南瓜。
1、各组幼儿进入种植园地摘下南瓜,观察本组南瓜的结构以及表面的颜色、硬度、形状,再和别组的南瓜进行比较,找出异同。
2、了解日照对于南瓜生长的影响:
向阳的部分南瓜的颜色相对较深,背阳的部分颜色相对较浅。
第三环节,探索南瓜的内部秘密。
1、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敲一敲、拍一拍)观察南瓜,讨论打开南瓜的方法。
2、认识南瓜的内部结构:
表皮层、肉质层、种子。
3、幼儿讨论南瓜食用的部分,如南瓜肉可以吃,南瓜籽也可以吃……
4、幼儿讨论制作南瓜食品的方法:
煮、蒸、炒、炸,可以做成南瓜饼、南瓜酥、南瓜馒头……
5、展示南瓜工艺品的相关照片,让幼儿知道用南瓜可以制作工艺品。
延伸环节:
幼儿分组进行画南瓜、烹饪南瓜、制作南瓜刻花和印章等活动。
(五)环节设计的推进思路
1、本案三个基本环节。
采用了并列式推进策略。
前一个环节是回顾经验,感知特征,下一个环节是亲自采摘与观察,第三个环节是探索内部秘密。
每一环节都可独立进行,都在探索南瓜的秘密。
2、从核心点“感知结构特征”切入,至落脚点“交流探索结果”结束,符合目标设计,目标达成度可以相信。
(六)活动分析与评价
本教案设计周密、主题突出,老师始终遵循着一个逻辑内线设计方案,从南瓜下种、发芽、生长,到采摘、对外形的认识,再到切开探索内部秘密,再到南瓜的作用、南瓜艺术品等,始终围绕着孩子的兴趣展开思路。
如谈话部分,实质上是回顾了孩子们已有的经验和感受,引起对南瓜本身进行探索的兴趣;
接下来的采摘与感官触摸是从真实情景中让幼儿探索南瓜的秘密,而对内部探索的环节,则是孩子最有兴趣的、最愿意做的事情。
到此,老师并没有停止活动,而是在幼儿意想不到时,展示了南瓜工艺品照片,从另一个层面打开了孩子的视野,吸引着幼儿向更高的层次探索。
整个活动设计,注重孩子的已有经验基础,如种植南瓜的过程;注重自主探索学习和合作学习,如分组观察采摘,了解成熟情况;注重幼儿的亲身体验与观察感受,如对南瓜特征的触摸;关注孩子的不同兴趣,如活动的延伸。
全方位的“研究”了南瓜的外部特征与内部秘密,很好的完成了活动所赋予的目标任务。
本案内容选择符合幼儿心理需要,贴近幼儿生活。
透过教案也可以看出教师的匠心独运,教师对幼儿活动的支持体现在环境的创设上,体现在对自身资源的利用上,也体现在环境对孩子的暗示与引导方面,更体现在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孩子的讨论与交流上。
正如《纲要》中讲的那样:
“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导要点说:
“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本案实践的很好。
《纲要》中科学领域内容与要求中说:
“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本案例也完成的很好。
仅看教案本身,可能存在教师设定过多的毛病,如果是这样的话,目标中“自主探索”可能就是一句不太切合实际的用语;同时目标中“学习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也显得有些弱化。
四、大班数学活动:
单数和双数
(一)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理解单数和双数的含义。
2、能区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
(二)目标特点:
1、目标集中,知识与能力并重;
2、理解含义是核心点,区分单双数是落脚点。
3、目标类型为核心型。
(三)活动准备:
1、幼儿自己制作瓢虫(人手一个),记录纸;
2、大瓢虫(背上没有黑点),笔、数字卡。
(四)活动程序:
第一环节,操作与感知:
1、教师借助大瓢虫告诉孩子,大瓢虫身上的黑点能两两对应的,那么这个数就是双数;有一个黑点多出来的,那么这个数就是单数。
2、请幼儿在自己制作的瓢虫上尝试,看看从1到10中,哪几个数是双数,哪几个数是单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第二环节,集体学习:
教师在大瓢虫上演示过程,帮助幼儿核对、纠正。
第三环节,进行总结:
1、3、5、7、9是单数;2、4、6、8、10是双数。
提问:
“我们身体上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
”
第四环节,一起游戏:
教师任意出示1—10内的一个数字卡,幼儿识别是单数还是双数,然后用动作表示。
如:
单数拍手,双数跺脚。
(五)环节设计的推进思路
1、本案四个环节。
采用了递进式推进策略。
前一个环节是个人探索,下一个环节是集体验证,第三个环节是总结提升,第四个环节是巩固练习。
各环节环环相扣,逻辑层次分明。
2、从核心点“感知单双数”切入,至落脚点“区分”结束,符合目标设计,目标达成度较高。
(六)活动分析与评价
1、活动目标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
2、活动过程从幼儿熟悉并喜欢的大瓢虫开始,以幼儿已有的“两两对应”的认知经验为基础,引出单数、双数的概念,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单、双的实际意义。
3、接下来幼儿在瓢虫上的制作过程,是幼儿积极探索、亲身体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记录的过程更是幼儿对问题概括、总结的过程,也是幼儿总结操作结果的依据。
4、集中学习,进行纠正,是教师有意帮助幼儿确立正确数概念的过程,以保证知识学习的正确性。
教师的小结为幼儿单双数知识的掌握提供了系统性和整体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幼儿主动、积极、有效的学习和探索。
5、最后的游戏帮助孩子巩固了单双数的认识和掌握,幼儿在情绪高涨时体验数学的有趣和快乐,寓教于乐中结束。
体现了《纲要》中的科学教育要求“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事物和游戏,扩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6、整个过程步步深入、循序渐进,每个环节之间紧紧相扣,全都建立在幼儿经验基础之上。
进程思路是:
告知概念——动手探索——总结与交流——游戏巩固。
使活动显得层次清楚,结构合理,重点突出。
7、本活动的准备也是孩子自己制作的过程来实现的,为这次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分充分。
活动采用了操作法、演示法、游戏法、讲解法等。
五、大班社会活动:
好赢家,好输家
(一)活动目标:
1、知道赢了不骄傲,输了不气馁,初步具有好赢家、好输家的意识;
2、正确对待输和赢,学习处理输赢的基本方法。
(二)目标特点:
1、情感态度目标突出,技能目标紧随其后。
2、以赢不骄、输不馁为核心点,以处理输赢的方法为落脚点。
3、目标类型为情感能力型。
(三)活动准备:
PPT两个内容,红黄蓝绿四色小旗各一面。
(四)活动程序:
第一环节,游戏“独轮车”,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伤心。
1、幼儿分红、黄、蓝、绿四队听口令单腿跳,在同伴的加油声中到达目的地。
先举旗的一方为胜。
2、讨论:
(1)你赢了,感觉怎样?
你输了,感觉怎样?
(2)你输了,看见别人赢了,你会怎样做?
(3)你赢了,看见别人输了,你会怎样做?
3、教师小结:
小朋友赢了心里很高兴,输了心里很难过;看到别人赢了,要向人家学习;看到别人输了,要会安慰他们。
下面我们看看小动物比赛时发生了什么事?
第二环节,视听结合,加强感知
1、幼儿观看PPT,小狗、小猫、松鼠比赛跑步,小狗得胜,高兴的又蹦又跳,对着小猫、松鼠大喊大叫,小猫、松鼠生气了,都不理小狗了。
2、讨论:
(1)小狗跑步时赢了,是怎样做的?
说了些什么?
(2)小猫、松鼠输了,心里会怎么样?
(3)为什么小猫、松鼠不理小狗了?
(4)小朋友帮小狗想个办法,让他们和好?
(5)小狗知道自己错了,会说什么?
(6)小狗胜利了,小猫、松鼠会对小狗做些什么?
3、教师小结:
赢了以后也要和别人友好相处,不要说让输的人伤心的话,做出很骄傲的样子,不然会失去小伙伴的;输了也不要垂头丧气,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下次一定会胜利。
这就叫胜不骄,败不馁。
第三环节,视听结合,强化感知
1、观看奥运冠军PPT,体验胜利喜悦。
2、讨论:
(1)看见中国运动员取得金牌时,你们的心情怎样?
(2)他们为什么会拿到金牌呢?
(3)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3、为刘翔加油,为中國加油。
自然结束活动。
(五)环节设计的推进思路
1、本案三个环节。
采用了并列式推进策略。
第一环节围绕目标做了体验和讨论;第二环节再次围绕目标进行感知和讨论;第三环节同样进行感知和讨论。
符合社会领域学习特点。
2、从核心点“赢不骄、输不馁”开始,至落脚点“处理输赢的方法”结束,进行了三次循环和强化,不仅符合目标设计,而且符合社会领域观念思想教育的规律,目标达成度较高。
(六)活动分析与评价
本教案的设计结构较为独特,其设计思路为针对同一目标,运用不同的内容进行强化和教育,使社会领域的思想意识教育内容得到不断的强化和升级,使幼儿的认知水平不断增强。
本教案通过三个环节强化目标要求,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各有侧重点,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第一环节是亲身体验,给幼儿一个经验基础,打开讨论的局面;第二环节是移情体验,提升幼儿的认识水平;第三环节是强化感受,把输赢意识放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扩大幼儿的视野。
本教案采用的教育方法是直接体验、视动结合、教师引领、幼儿讨论,较为直观的让幼儿了解了输赢的处理技巧,为幼儿建立良好的输赢意识奠定了基础。
六、中班美术活动:
树叶印画
(一)活动目标:
1、迁移手掌印画的经验,进行树叶印画,并从中感知色彩的丰富性。
2、通过用“树叶飘落到××地方,变成××颜色”,拓展想象,进一步认识颜色。
3、在活动中感受拓印画的特殊效果美,体验不同绘画形式带来的乐趣。
(二)目标特点:
1、双重技能目标,技艺与能力融合在一起;
2、以基本技能树叶印画为核心点,最后落脚在感受美的情感之中,符合艺术教育的审美要求。
3、目标类型为混合完整型。
(三)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各种形状的树叶。
2.红、黄、蓝、绿、白颜料,颜料盘中放上水粉笔。
3.色或刷有黑色底的纸,每组两块抹布。
(四)活动程序:
第一环节,由幼儿收集的树叶,引出主题。
1、教师:
秋天到了,树叶玩起了变颜色的魔术。
有的树叶变黄了,有的树叶变红了,它们还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仔细看它们是怎么变的。
2、幼儿观察各种树叶,并与旁边幼儿交流感受。
第二环节,教师示范用树叶拓印画。
1、用“树叶飘落到××地方,染上了×颜色”语句,拓展幼儿的想象,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教师:
树叶飘落到了大海里,它被染成了兰色。
(教师边说边用水粉将树叶的一面刷上兰色,然后将树叶放在纸上用手压印)瞧!
变出一片兰色的书叶了。
(可反复多次压印)树叶又飘到太阳身边,它被太阳染成了红色。
以同样的方法示范拓印方法。
2、知道中途可再次用笔刷上颜色后再印。
换色时,必须用抹布将叶面上的颜色擦干净再刷其它颜色进行拓印,也可以换一片树叶在进行印画。
第三环节,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用笔在叶面上均匀地刷上颜色,笔用完要放回相应的盘中。
2、压印时,要将叶子放好后,一只手放在叶子上轻轻低往下压。
3、提醒幼儿换颜色时一定要先将叶面上擦干净。
第四环节,展示作品,感受美丽。
1、让幼儿说说自己把树叶变成什么颜色了,感觉哪些地方最美?
2、表扬画面整洁,印得清晰的幼儿。
3、看着彩色的树叶,教师和幼儿一起朗诵儿歌《片片飞来像蝴蝶》。
(五)活动分析与评价
本教案的设计结构较为传统,其设计思路为引导入题——教师示范——按要求操作——作品展示与评价。
所好的是,教师在传统中渗透了现代教育理念,如树叶的准备是幼儿自己收集的,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也渗入了幼儿的情感,使幼儿有了直接体验;第一环节,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树叶的颜色变化,调动了幼儿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第二环节,教师又运用较为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观看教师的示范,体现了技能学习的程序性和模仿性,但并没有要求幼儿每一步都跟着教师做,是因为幼儿已经有了手掌印画的经验;这些步骤的进行,为幼儿的动手操作奠定了基础;第三环节的操作过程,教师并没有限定颜色与大小树叶的的选用,给了幼儿自由空间,为幼儿感受美提供了情感基础;最后的作品展示、评价与朗诵活动,使整个活动落脚在了感受美的基点上,较好完成了目标任务。
本教案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环节进行符合认知规律,教师易于把握,是美工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
七、大班综合活动:
有趣的叶子
(一)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并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2、激发幼儿想象,创编叶子飞舞的动作并用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
(二)目标特点:
1、能力目标突出,情感目标渗透其中;
2、观察是核心点,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是本活动的落脚点。
3、目标类型为能力情感型。
(三)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带幼儿参观植物园或附近的公园,收集落叶。
2、教具准备:
课件《落叶》视频片断、录音机、音乐磁带,线、纸条、双面胶等。
(四)活动程序:
第一环节,观察、接触各种植物的叶子
(幼儿分成三组,每组摆放一篮叶子供幼儿自由选择)
1、观察叶子形状及颜色。
教师:
“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些叶子都一样吗?
”给幼儿自由谈论的时间,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叶子的形状像什么?
同时让幼儿在黑板上用线条画出叶子的轮廓,进一步熟悉叶子的外型。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串叶子,做挂饰。
每个幼儿拿一片自己喜欢的叶子固定在纸条或线上,挂在脖子上。
第二环节,游戏活动,提高幼儿的辨别能力
教师交代游戏规则:
游戏开始,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进行时,幼儿可拍手自由动作,去寻找与自己有同形状叶子挂饰的同伴,当音乐停止时,相同叶子挂饰的幼儿要站在一块,可两人一组,也可三人、四人一组,游戏进行2—3次,每次可鼓励幼儿寻找更多的同伴。
(教师也可参与此游戏,并与全体幼儿一起检查游戏的结果,找到相同叶子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
第三环节,创设情境,随音乐旋律,表现叶子飞舞
1、播放秋季叶子漂落的动画片断,请幼儿观察并用动作模仿。
2、提问并请能力强的幼儿做动作。
“风大时叶子是怎样飞舞的?
风小时叶子是怎样飞舞的?
”“大叶子是怎样飞舞的?
小叶子是怎样飞舞的?
”……
3、教师:
“真美丽,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好吗?
”请全体幼儿随音乐自由表现。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能力,随机启发他们表现各种动态的叶子。
(如:
轻轻用手或身体的摆动表现叶子随微风忽忽悠悠飘落、急速扭动或打圈表现叶子被大风吹的乱舞,静止造型表现叶子静静的躺在地上……)
4、听音乐进行角色表演。
一部分幼儿做风,一部分幼儿做叶子,随音乐的起伏,鼓励幼儿有创造性的表演。
可交换角色。
教师评价。
(五)环节设计的推进思路
1、本案三个环节。
采用了递进式推进策略。
前一个环节小组观察,为下一个环节游戏活动做好了准备,游戏活动的积极情绪,又为第三个环节表现叶子飞舞做好了准备。
整个活动自然天成,非常顺畅。
2、从核心点“观察叶子”切入,至落脚点“表现音乐”结束,符合目标设计,目标达成度很高。
(六)活动分析与评价
通过对叶子的观察,让幼儿去发现叶子千姿百态的外型,并以表演的方式体验叶子随风飞舞的动感,借以多种手段培养幼儿细心观察、积极想象、大胆表现的能力。
这是一个寓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活动设计,整个活动围绕着观察叶子这个核心点展开,让幼儿随着“观察”“辨别”“表现”三个环节的进程,一步步加深对叶子的认识,很好的完成了目标设定任务与要求。
孩子从触摸观看到找相同(努力辨别对方叶子的形状),再到表现不同的叶子(随音乐表演),进而在大脑中建立起叶子的知觉形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育艺术与驾驭能力。
第一个环节的观察触摸,为下一个环节的辨别奠定了基础,下一个环节的辨别叶子,又为第三个环节表现叶子铺平了道路。
幼儿每前进一步,都建立在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整个活动显得流畅自然和顺应逻辑层次。
尤其是视频的使用,在这个活动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辨别叶子和表现叶子一下连接了起来,显示了教具的有效性。
活动从科学教育入手,以艺术教育结束,既使幼儿从兴趣中得到了知识与观察能力的提高,又使幼儿在交流与表现中得到了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发展,非常难得。
八、大班科学活动:
谁最牢固
(一)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二 教案 分析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