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6702801
- 上传时间:2023-06-21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129.44KB
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教案.docx
《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教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案
一)内容结构分析
本课除引言外,采用从抽象到具体的阐述方式将内容设计为两框四目。
引言由列举侵犯人格权的表现导入,然后指出为什么要享有精神性人格权,落脚到如何对待这些权利。
第一框设两目,分别介绍了人格尊严权与名誉权。
其中,人格尊严权属抽象的人格权,居于人格权的核心地位;名誉权是人格尊严权的具体体现。
第二框设两目,阐述肖像权这类具体的人格权。
第一框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本框由“人格尊严不可辱”和“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两目构成。
第一目“人格尊严不可辱”。
本目讲述人格权的核心内容,即人格尊严权。
第三课所讲的生命健康权,可以说是物质性人格权,本课讲的是精神性人格权。
在整个人格权中,人格尊严权居于核心地位,又具有抽象概括的性质。
其他精神性人格权,如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则是人格尊严权的具体表现,也可以说它们是具体的人格权。
把握了人格权的概貌,有助于我们高屋建瓴地驾驭本课,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本目由学生司空见惯的事例,导入非常重要又往往被人们忽视的人格尊严问题,然后讲了三层意思。
其一,人人有人格和尊严。
教材承接探究活动,首先点出结论。
然后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现代社会更看重人格尊严、法律确认这一权利,这一权利不能因人的某种差异而被忽视等角度,说明人人有人格和尊严。
最后指出这一权利的表现。
第二目“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名誉权是具体的人格权,因而这一目是对上一目的深化。
教材由一探究活动导入,让学生懂得好名誉对自己有重要的意义。
然后,教材讲了六层意思。
其一,名誉的涵义。
这是人们懂得名誉权、捍卫名誉权的前提。
从教材的描述性定义中可知,名誉是中性的,人可能有好名誉,也可能有坏名声。
人的名誉权并不是说人都有好名声,也不是说坏名声不能让人评价,而强调的是“客观的”社会评价。
这种客观、公正的评价,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体现人格尊严。
其二,良好的名誉对主体的好处。
这主要表现为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可获得经济利益。
教材指出这一点,旨在通过利弊分析,帮助学生分清好坏、选择珍惜名誉的行为。
其三,好名声的取得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教材教育学生懂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取好名声、珍惜好名声,做受人尊重和赞扬的人。
教材讲到中华民族注重名誉,引出“士可杀而不可辱”的名言,旨在让学生懂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要继承这一传统。
这是渗透民族精神的教育。
其四,侵犯名誉权的危害。
教材承接关于大江的探究活动,引出一个人有良好品行未必一定获得客观的好评价,引出侵犯名誉权的问题。
这种危害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
对被侵权者,会感到受辱、痛苦,践踏了他的人格尊严;对社会而言,则破坏了道德、危害社会秩序。
这是法律保护公民名誉权的理由。
当然,侵犯名誉权对于侵权者而言,也没好处,反映了他低下的人格,没有道德,甚至会受法律制裁。
这点教材未涉及,为的是减轻教学负担,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及。
教材为了说明各国普遍保护公民的名誉权,用相关链接的方式列举实例。
这属于例证性说明。
其五,名誉权的表现。
教材承接上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继续探讨名誉权的行使和维护问题,引出法律上所讲名誉权的涵义和表现。
在讲解名誉权的涵义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区分名誉与名誉权。
前者强调客观评价,后者强调排除他人侵害,二者角度不同。
关于名誉权的表现,教材强调两点:
一是名誉利益支配权,利用好名声获得更多利益;二是名誉维护权,在名誉遭到贬低、损害时,依法追究侵权者的责任。
教材其后的相关链接,引述法律条文,说明我国公民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名誉权。
其六,侵犯名誉权的后果。
教材的探究活动,重在让学生明理、对学生导行。
然后,教材讲了三点。
一是以简单枚举的方式介绍侵犯名誉权的行为。
大体上说,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共表现为四类:
侮辱、诽谤、诬告陷害、报道严重失实。
诬告陷害也是诽谤,是向行政部门或者执法司法部门表达的对被侵权者的诽谤,有更明显的致人不利处境的意图。
从这个意义上说,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最常见、最主要的是侮辱、诽谤。
教材讲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旨在让学生懂得这是非法的,是行为上要避免的。
二是这些侵权行为的性质和危害,既是侵犯他人名誉权的侵权行为,又是损害自己形象的不道德行为。
讲这些同样是给学生划定标准,为行为选择提供根据。
三是结论,即侵权者要受道德的谴责,严重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框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本框由“我有肖像权”、“维护姓名权”两目构成。
第一目“我有肖像权”。
教材由一个探究活动导入。
这个探究活动,以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关注自己的外貌和形象为背景,引出肖像问题。
然后讲了以下四层意思。
其一,什么是肖像。
教材先下了个定义,然后介绍多种制作方式。
肖像的定义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再现”,表明容貌最容易使之与特定的人联系起来,完全没有容貌很难确定肖像主体。
该定义并未武断地说肖像就是容貌,这是因为即使容貌不甚清晰但结合其他形象有时也能推断出肖像的主体。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除传统的绘画、雕塑、剪纸、照相外,录像、全息摄影等能更丰富地展示人的形象。
教材讲这些,是为侵犯肖像权的表现提供铺垫。
其二,肖像与特定的人格不可分离。
如果肖像能够与人格分离,那么人的肖像权就失去了基础。
正因为人的容貌不同,肖像代表的是此人而非彼人,所以肖像与人格联系在一起。
这是由肖像的特征导出肖像权的基础。
其三,肖像权的主要内容。
教材由探究活动导入,探究活动的背景材料是肖像权的行使。
然后教材阐述了三点。
一是肖像权的主要内容:
支配权,包括拥有权、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维护形象完整权。
二是对肖像权的枚举性解释,这些解释紧贴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其理解。
三是未成年人行使肖像权,有时需要监护人代理或者同意。
其四,公民的肖像权不容侵犯。
教材围绕肖像支配权和维护形象完整权,列举了几种侵犯肖像权的表现。
讲解这部分内容,教师要同前面关于肖像权的内容联系起来。
其五,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当自己的肖像权受到侵犯时,要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必要时提起诉讼以讨还公道。
第二目“维护姓名权”。
教材通过一个探究活动,引出关于姓名的问题,然后主要讲了三层意思。
其一,姓名是人格的基本标志。
教材主要涉及两点。
一是姓名的多样,即包括笔名、艺名等。
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小彩舞、常香玉是艺名。
姓名权的姓名,既可以是真实姓名,也可以是笔名、艺名,因为它们与特定人的联系是固定的。
二是姓名是人格的基本标志。
正因为姓名作为文字符号传达了特定的个性化意义,使得它与特定的人相联系,使它成为人格的基本标志。
其二,法律赋予公民姓名权。
教材由探究活动导入,引出姓名权,然后主要讲了三点:
一是法律赋予公民姓名权的原因──姓名与人密切联系,是人格的基本标志;二是姓名权的涵义──公民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三是不能侵害他人的姓名权。
其三,侵犯他人姓名权的主要表现和维权方式。
教材以一个典型事例为背景,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姓名问题上侵权与维权的问题。
然后,教材主要讲了四点。
一是侵权“总说”──指出“盗用”、“冒用”是侵害姓名权的两种主要表现。
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两种表现并不是侵犯姓名权的全部,而是重点。
因为干涉别人决定、使用、变更姓名,也是姓名侵权。
二是侵权“分说”,这是对姓名侵权的深化,分别对什么是盗用、什么是冒用加以解释。
三是侵犯他人姓名权要承担法律责任。
四是可通过诉讼等方式维护姓名权。
(二)教学提纲
课题: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框题一: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1.人格尊严不可辱
○人人有人格和尊严
○人格尊严权的具体表现
○污辱人格承担法律责任
2.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名誉的涵义
○好名誉带来的利益
○侵犯名誉权的危害
○名誉权的表现
○侵犯名誉权的后果
框题二: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1.我有肖像权
○肖像与人格不可分
○肖像权及其主要内容
○肖像权不容侵害
○维护自己的肖像权
2.维护姓名权
○姓名是人格的基本标志
○法律赋予公民姓名权
○侵犯姓名权的主要表现
(三)总体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
本课为两课时,每框各一课时。
2.做好充足、细致的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相关知识的储备与拓展,如有关人格尊严权、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等相关法律知识。
○搜集学生中侵犯同学人格尊严权的事例,搜集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案例,从而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进行行为上的引导。
○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已有认识和想了解的问题,以便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围绕“自尊与他尊”确立本课和各框的教学主题,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
(2)学生准备。
○反思自己的人格尊严权是否受到过他人侵害,自己是否侵害过他人的人格尊严权。
○向教师提出自己在“人格尊严权”方面想要了解的问题。
○搜集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权的相关案例。
3.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1)教学中不要仅仅满足于学生对法律条款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对学生渗透“自尊与他尊”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
(2)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可举一些真实的事情和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以提高认识、明确观点。
(3)可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在尊重他人方面的不妥行为,分析这些行为的不妥之处,共同探讨改进之法。
(4)加大教学时空的开放性,课前组织学生多进行资料的搜集工作,课后多进行实践性、拓展性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4.注重社会实践活动
(1)开展“学会尊重他人”活动。
用多种方式列举出同学之间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要对事不对人,共同提出改正建议,每名学生从我做起,自觉落实。
(2)以多种形式在校内、社区内进行宣传活动,如“珍惜名誉”、“树立自尊心”、“尊重他人”等。
(3)如果条件允许,请执法人员到校作相关法制报告。
5.关于教学评价
(1)本课评价的重点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自尊,能够分辨某个行为是否侵害了自己的人格尊严权,并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是尊重他人,能够自觉地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权。
(2)知识、认识方面的评价。
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进行判断和选择;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列举出相应的事例进行分析,以此评价学生的认识状况与水平。
(3)要把学生行为的变化作为主要的评价内容。
观察学生在自尊与尊重他人方面的积极变化,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结合父母、同学、教师的意见进行综合评价,把学生的进步以成长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来。
(4)还可以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能力水平及相关活动成果进行评价。
(四)探究活动操作建议
对郭老师批评小光这一事例的分析
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郭老师批评小光这一事例导入对人格尊严问题的学习。
这一事例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容易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
二是给学生体验的机会。
即使是未成年的学生,丢了面子心里也不好受,通过体验可以让学生感受人格尊严的重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人格和尊严,都有受人尊重的需求。
三是让学生感悟到,要获得尊严、不失面子,就要自己努力,以良好表现赢得尊严,增强主体性。
四是培养学生的是非意识、维权意识。
教师的出发点可能不错(刺激学生上进),但其行为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侵犯了小光的人格尊严,小光可以依法维权。
五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通过分析不同看法的利弊得失,使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侧面、多角度认识问题。
操作建议
(1)高屋建瓴。
让学生阅读背景材料,了解事件的过程,明确活动意图。
(2)化整为零。
让学生分小组对小光之父、郭老师、王律师的看法,分别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合理之处,如果有不合理因素要加以辨别和说明。
例如,小光之父对孩子会有良好期待、对教师信任,愿意配合老师教育孩子;他无视孩子的人格尊严甚至身体健康,缺乏法律意识。
老师恨铁不成钢,有良好的出发点;教育方法不当,侵犯小光人格权,违反有关法律。
(3)综合评析。
在上一步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使其联系自己的看法,明确正确观点。
人格尊严是公民作为“人”所应有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
人格尊严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人人平等享有。
小光父亲认为12岁的小孩没有人格是错误的。
人格尊严不可辱,侮辱者应受到社会道义的谴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郭老师对小光的批评和惩罚是对小光的侮辱、体罚,侵害了小光的人格尊严权,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行为。
(4)设身处地。
让学生体会小光的感受,探讨维权办法。
小光因丢了面子而抬不起头,内心委屈痛苦。
他有权要求老师改正错误,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5)教师讲评。
从不同角度提示,强化学生的权利意识、义务观念、法律意识、辩证思维。
注意事项
(1)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体会家长、老师的良苦用心,引导学生处理好与家长、老师的关系。
(2)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都有受人尊重的需求。
这是活动的主旨。
(3)教师要注意归结到法律准则上来,强化依法辨是非、依法维权的意识。
(4)教师要注意时间上的控制,对于开放度如此大的活动,既要及时有针对性地生成教育点,又要抓住主旨、突出重点,以防止收不拢、刹不住、时间不够用。
银行对有良好信用的客户放宽贷款条件事例的分析
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分析这一事例,导入后续内容的教学;二是通过利弊分析,强化学生对名誉权重要性的认识;三是让学生体会诚信的价值,努力做诚实守信的人;四是使学生懂得良好名誉给个人带来益处,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名声,以实际行动争取好的名誉。
操作建议
(1)感知材料。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事例,分析事例说明的问题。
(2)挖掘材料。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诚信有什么价值?
好的名誉对我们有什么益处?
不良诚信记录导致什么后果?
(3)突出重点。
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探究问题的答案。
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
每个人都处在这种评价中,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
有良好的名誉不仅可以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还可以获得经济利益。
“名誉是人的第二生命”,对于正常交往和个人发展极为重要。
好的名誉可以取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任;对于公司、企业来说,可以得到更多客户的信任,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4)总结升华。
教师归纳讨论意见,强调诚信、名誉的价值,引导激励学生做诚信的人,重名誉的人。
注意事项
(1)明确主旨,即起到导入、看重名誉的作用。
(2)结合诚信教育,即做到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3)提升学生境界。
既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好的名誉带给我们的益处,又不囿于经济上的利益。
也就是说,既要贴近学生、进行利弊分析,让学生感悟、内化教材观点,又要引导学生升华道德,追求道德的崇高,而不是追求唯利是图。
(4)注重对学生的行为指引、暗示,激励学生以实际行动获得好名声,珍惜好名声。
对小明污蔑大江考试作弊一事进行议论的活动
设计意图
一是导入名誉侵权问题。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人的名誉权常常会受到侵害。
二是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
三是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侵犯他人名誉权既违背道德,又违反法律。
四是明确法律保护名誉权的必要,培养爱法情感,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
操作建议
(1)感知材料。
让学生阅读活动背景,明确活动意图。
(2)你说我说。
让学生分组议论:
大江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如何?
他为什么有好名声?
小明的话出于什么目的?
事情的结果对小明有什么危害?
大江被诬陷会有何感受?
侵犯了他的什么权利?
他应该怎么办?
你怎么看这件事?
(3)全班讨论。
在小组议论的基础上,全班讨论教材给出的问题。
先讨论品行优良者是否一定会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良好的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良好表现,但品行优良者并不总是受到相应的公正客观的评价,人的名誉权常常会受到侵害。
正因为存在这一问题,法律才有必要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人们才有维权的问题。
再讨论第二问,即面对不公正的评价你怎么办。
这是个发散性的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程度、当事人关系等具体因素为根据,妥善处理。
一般来说,面对不公正的评价,要从事实出发,证明事实真相;要有人格权保护的法律意识。
对于同学间影响不大的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可以宽容原谅,给人以改过迁善的机会;对于诽谤、侮辱等严重侵犯名誉权的行为,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教师讲评。
可就学生表现讲评,对学生观点点评,然后过渡到后续教学内容上来。
注意事项
(1)明确活动的目的,发挥其导入和铺垫功能。
(2)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不给现成结论。
因为活动材料内容丰富,第二问有很强的开放性,所以,教师的引导宜活不宜死,要鼓励学生发表有创见、有新意的观点。
(3)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学生中某些不团结、不尊重、不诚实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4)如果学生身边有更好的例子,可以用到教学中,替换此活动背景。
(5)对于第二问的讨论要收拢,不能用太多时间,也不必扩展太多,因为后续内容与它仍有关、仍涉及维权问题。
小明诬蔑大江一事四同学议论的分析
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探究问题、学习法律和道德知识;二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提高全面看问题的能力;三是强化学生依法判断是非、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法律意识;四是培养学生的包容精神、得理之处谅解同学的博大胸怀。
操作建议
(1)瞻前顾后。
让学生联系上一探究活动的情节,明确本活动的要求。
(2)各抒己见。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四同学的看法,提倡不同观点的争鸣,要求谈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说明理由。
(3)群策群力。
在各组讨论、争辩的基础上,各组选派发言人在全班汇报本组观点。
因为此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允许全班意见不统一。
其中,大伟看到小明有心理问题,心理失控有可能导致违反道德和法律,希望小明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正确的;但大伟将小明的行为性质简单地归结为情绪失控,无疑具有片面性。
这既没有认识到小明行为的严重性、撒谎的危害,也不利于小明改正错误。
嫉妒确实是一种心理现象,但小明因嫉妒而诽谤他人的行为则违反了道德和法律。
小辉看到小明行为违反道德,有正确的一面,但认识不够全面,没有以法律准绳判断是非,缺乏权利意识。
小敏的看法比较全面、深刻,我国法律保障公民享有名誉权,小明因妒忌而诬蔑大江作弊,致使一些同学怀疑大江的人品,小明的行为不仅有悖道德,而且是一种无中生有、捏造事实贬损他人人格的侵犯名誉权的行为。
这种侵权行为伤害同学感情,因颠倒黑白、违背道德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要负法律责任。
大江的做法可取,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名誉权人有权要求(或者向法院起诉要求)侵害人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
本案中大江采取与小明协商的办法行使自己的名誉权,一来能够融洽同学关系,二来能较好地维护自己的名誉权,可谓一举两得。
这反映出大江理解他人、善待他人,原谅他人过错,给人改过迁善的机会,有大度的胸怀和较高的道德境界,难怪同学都佩服他。
大江的做法,可以说是较高境界的展现。
(4)归结主题。
在本课,主要围绕依法维护名誉权来学习,因此要通过此事,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名誉权,如何维护名誉权,如何在道德和法制的轨道上与人交往。
注意事项
(1)本活动开放度大,教师要允许学生针对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2)注意发挥教师的机智,及时发掘新的教育内容,如强调诚实的价值,怎样谅解同学的错误,如何培养宽广胸怀,相信事实胜过谎言、真相终会大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3)教师的引导要围绕教学主旨,以实现教学目标为首要任务。
(4)教师要把握教学时间,防止漫无边际而收不拢。
同学之间起外号的分析
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探究如何以实际行动维护他人人格尊严、不侵犯他人名誉权;二是给学生感悟的机会,将心比心,感受名誉权受到损害给人带来的痛苦;三是使学生了解身边的侵害名誉权的各种行为,认识这些行为造成的危害及应承担的后果;四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遵守法律和道德的高尚的人、受同学欢迎和喜爱的人。
操作建议
(1)进入情景。
让学生阅读,了解情景,明确活动要求。
(2)心理置换。
让学生站在小立的立场上,感受人格受到侮辱所产生的心理体验,会对同学有何想法,会通过什么办法摆脱苦恼。
(3)你说我说。
让学生就右面同学的言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外号有褒贬之分,褒义外号是赞许,也不会侵害同学的名誉权,“平常”而无可指责。
贬义外号则有伤同学自尊,侵犯他人名誉权,既不“平常”又应该受到指责。
小立长得矮胖,给他起外号叫“武大郎”,是讽刺、嘲笑、挖苦他身材矮小,是对他的侮辱。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侮辱和诽谤他人。
为小立起贬义外号侵害了他的名誉权。
(4)举一反三。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第二个问题,边议论边填表。
侵犯名誉权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侮辱,如讽刺、谩骂、挖苦、吐唾沫、泼脏物等;二是诽谤,如无中生有,说别人坏话,造谣中伤等。
此外还有诬告陷害,如捏造事实控告他人,移花接木陷害他人;还有新闻报道严重失实对名誉的侵害。
在学生之中,即使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也属于轻微的。
所以,有则写,没有则不必硬找。
侵害名誉权是对人的不尊重,可以围绕学生中有意的无意的不尊重他人的表现,进行填写。
(5)设身处地。
找出这些行为之后,让学生设身处地为受害人着想,会有何感受,作何反应。
通过体验来感悟尊重他人名誉的重要,体会法律保护名誉权的必要。
(6)分析后果。
从道德和法律两个角度,分析侵害名誉权的后果。
重点是认识给被侵权者、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及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同时要认识到侵犯他人名誉权,也会给侵权人带来谴责、惩罚,即对侵权人也没有好处。
这对学生由果寻因、选择正确的行为大有裨益。
(7)行为指引。
在学生完整填写表格后,教师的讲评重在明是非、看行动,引导学生选择尊重他人、不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注意事项
(1)注意善意的、褒义的外号无可厚非,歧视性、污辱性外号要避免。
(2)强化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体验,这是内化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心理基础。
(3)找问题时要实事求是,尤其要注意防止负面效应。
(4)重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在思想上真正树立起尊重他人的观念。
小华家长起诉商场案例的分析
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活动,巩固、运用所学知识;二是使学生强化法律意识,即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和名誉权不受侵害,侵犯公民名誉权的行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三是引导学生遇到类似名誉侵权要依法讨还公道;四是体会未成年人维权的特点。
操作建议
(1)了解案情。
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活动要求。
(2)设身处地。
让学生站在小华的立场上,思考被侵权后的心理反映,感受名誉权的重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教案 第四 维护 我们 人格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