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I精选例题常规设题及答题模式记忆小说部分.docx
- 文档编号:26701372
- 上传时间:2023-06-2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7.45KB
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I精选例题常规设题及答题模式记忆小说部分.docx
《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I精选例题常规设题及答题模式记忆小说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I精选例题常规设题及答题模式记忆小说部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I精选例题常规设题及答题模式记忆小说部分
【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I精选例题:
常规设题及答题模式记忆
小说
【真题回顾】
(2020年新高考全国IⅠ卷·T6~9,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师(节选)
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
母亲常说:
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
我说:
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
你好好活着。
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
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
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
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
我说:
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
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
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
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
父亲说:
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
今天教你仕的用法。
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
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
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
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
“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
”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
眼镜不是第一个。
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
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
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
辛苦辛苦,咱外面说。
然后换身衣服出去。
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
有的人下完之后说:
知道了,还差三十年。
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
有的说:
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
父亲摆摆手说:
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
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
挂,就是赌。
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
父亲说:
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
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
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
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
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
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
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
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
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
父亲说:
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
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
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
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
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
眼镜看了看我,说:
你儿子?
父亲说:
是。
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
你什么意思?
父亲说:
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
脑子坏了。
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
你几岁了?
我说:
十一。
他说:
你的棋是你爸教的?
我说:
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
大伙儿笑了。
眼镜也笑了,说:
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
我说:
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
大伙儿又笑了。
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
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
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
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
父亲说:
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
我们下棋是下棋。
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
爸,你真不下了?
父亲说:
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
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
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
我说:
能,是个玩嘛。
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3分)
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
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
C.“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
D.“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3分)
A.本文写回忆父亲教“我”用“仕”的“那个夜晚特别长”,表述虽然平淡,却写出了“我”的心理感觉,以及对父子雪夜论棋那一场景深深的怀念。
B.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
C.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
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
3.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
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
(6分)
①细节真实:
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②以板凳反映心理:
“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的跟从心理;③含有一定寓意:
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认可。
4.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
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6分)
①父亲追求的是下棋的纯粹,恪守君子之交,绝不拿棋艺换取世俗利益,这既关乎下棋之道,更关乎个人尊严;②父亲这话既是说给“眼镜”听,以拒绝对方馈赠,也是说给儿子听,含有言传身教的意味。
(2020年新高考全国IⅠ卷模拟测试·T6~9,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卖混沌的夫妻
张子影
三十多年前,我在南方某个小城生活。
我家附近一条小街道上,有一个馄饨摊子。
每天早晨母亲送我上学的路上,都要带我去那里吃一碗馄饨。
卖馄饨的是一对年轻夫妻,男人煮汤、下馄饨、配料,女人包馄饨。
女人的手极快,包好的馄饨在一个小圆盘里一个个站得整齐又精神。
滚开的汤里永远有两只滚动的大个棒骨和十几只香菇。
馄饨下进锅里煮的时候,男人开始配料:
先在碗底铺上一层洗净发好的紫菜,一小撮切得整齐的姜丝,拳头大的一片西红柿,洒上一小撮细盐、味精,撮上十几粒小葱碎,最后淋上几滴芝麻油。
把这些做完,锅里的馄饨也就漂起来了,男人左手用漏勺将馄饨捞进碗里,右手紧接着将一大勺滚烫的汤浇下,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这时候男人就会对女人轻声说:
阿宝,来——
女人笑嘻嘻地说一声:
好哩。
便将手在围裙上擦擦,双手将冒着热气的碗捧起,递到客人面前说:
请。
一碗馄饨九只,一只只胖乎乎的,在碗里起伏。
男人的个子不高,背有点驼。
女人的个子更矮,大约只到男人的胸口,听说是幼年时患病,之后就再也没有长高。
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们的营生。
他们的馄饨,永远是那么鲜香,热乎。
馄饨里面的肉是新鲜的,煮汤的棒骨是新鲜的,姜丝、西红柿和小葱也是新鲜的。
男人因此每天早上四点钟就要去菜场采购,女人留在家里和面、擀皮,等男人回来后,他们一起洗菜、做馅料。
大约五点半后,他们的摊子就出现在路边了。
买馄饨的人很多,在小城的这一片地方,这条街以及附近几条街的大人和小孩子们,每天早上哪怕多走十几分钟的路,也愿意拐到这里来,吃一碗他们的馄饨,再热乎乎香喷喷地上班或者上学去。
在寒暑假期间,大人上班去了,孩子们没人带。
每天都有小孩子围着他们的摊子打闹。
男人也不恼,笑嘻嘻地看孩子们玩。
半晌午的时候,谁家的孩子捏着大人给的钱来吃馄饨,递上来的钱差了一角五分的,男人也不计较,还是那样配料,煮馄饨,冲汤。
鲜香的一碗,九只馄饨一只也不少地上下起伏。
女人摸着汤碗温热又不烫手了,再端给孩子。
男人对女人永远是和气的,声音很轻地说:
阿宝,来。
女人总是笑嘻嘻地说:
好哩。
大约上午十点半钟的时候,他们收摊,男人挑着担子,女人一只手端着盆碗,另一只手挂着男人的胳膊,跟着他往回走。
他们没有孩子,大概是因为女人小时生病的缘故。
几年后我上了大学。
大一暑假回来,看到他们还在那里,只不过食摊从挑的担子变成了小推车,用透明的玻璃做了小车厢,洁净的玻璃窗内,碗里铺着仔细洗干净的紫菜,切得整齐的漂亮姜丝、西红柿和小葱碎。
馄饨还是那样的馄饨。
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回来,父母到车站接我们。
那天下着雪,在火车站我搓着冰冷的手说,真想那对夫妻的热馄饨。
母亲说,他们家里出了事,夫妻俩已经很久没有出来了。
出了什么事?
男人在早起去买菜的时候被一辆送菜的小货车撞了,那天下雨,天黑,路很滑。
小货车司机当时就把男人送进了医院。
司机是个老实的乡下农民,把男人送进医院后,第三天就回乡下,先卖了地里的菜,又卖自家圈里的猪和羊。
男人住院住到第三个月,听说小货车司机要让读高中的儿子辍学打工去挣医药费,男人沉默了半天后,对小货车司机说,你走吧。
男人出了院,多年的积蓄都花光了,还伤了一条腿。
伤得厉害吗?
我问。
母亲迟疑了一下,说,反正以后过马路也只能慢慢走了。
听了这话,我的心挺沉重。
但是那天在路口,我又意外地看见那对夫妻的馄饨摊子。
还是那辆车,小窗玻璃擦得洁净光亮,那馄饨还是鲜香、热乎。
男人的声音有点哑,女人的眼睛是肿的。
但是她把碗递到我手中的时候,还是浅浅地笑了,轻声地说:
请。
我发现他们的头发都白了一些。
白发在冷风中飘着。
胖乎乎的九只馄饨在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汤碗里上下起伏。
样子、味道,一点都没有变。
上个月,我带着孩子回去看望年迈的父母,母亲和父亲已经搬到了另一个小区。
下高铁后,我对孩子说,我带你去一个地方。
还是那个路口,只是原先的小平房变成了高楼,路口添了大广告牌,那个摊车变成了小食铺。
母亲说,他们租了这间铺子早上卖馄饨。
今天咱们来晚了,他们已经打烊了。
明天早上来吧,我说。
为什么跑这么远来这里,他们的馄饨有什么特别吗?
孩子问我。
没有特别,这么多年了,他们一直是那个样子。
正在这时,我看到那个男人走出来,女人也走出来。
女人关了灯,男人把一把锁挂在门上,然后挑起担子。
女人一只手端着盆碗,另一只手挽住男人的胳膊,跟着一拐一拐的男人往回走。
男人跛着腿,背更弯了。
他们的头发也更白了,我仿佛听见男人说:
阿宝,来——
女人笑嘻嘻地说:
好哩。
他们就这样手挽着手,一直走进暮色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3分)
A.男人轻声对女人说:
阿宝,来。
女人笑嘻嘻地说:
好哩。
这样的情景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说明这是两个相亲相爱、性情温和的人。
B.附近的大人和孩子们,哪怕多走十几分钟的路,也愿意拐到这里来吃一碗馄饨,主要的原因是这对夫妻做事认真,对顾客以诚相待。
C.“我发现他们的头发都白了一些。
白发在冷风中飘着。
”这既暗示了车祸对他们身心的影响,也表达了“我”对他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D.小说写的是一个小馄饨摊,但高楼、大广告牌、高铁等新事物的出现,却构成了社会大背景,从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
(3分)
A.女人年轻时“挂着男人的胳膊”往回走,后来“挽住男人的胳膊”往回走,用语细腻。
挂与挽的变化背后,有不幸的遭遇,也有温暖的爱情。
B.车祸是夫妻二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小说并未详写,仅仅通过“我”与母亲的对话透露出来,这与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有关。
C.夫妻卖馄饨的小食铺早上开,文中却说“我”带孩子去时,只见他们“手挽着手,一直走进暮色里”,有意让叙述不严密,使得结尾有种诗意美。
D.“我”是小说中的叙述人,既起到串连情节作用,又是小说中的价值判断的窗口,“我”的所思所感,引发了读者对普通人的生活和尊严的思考。
3.小说开头用较大篇幅描写主人公做馄饨、卖馄饨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①说明“我”对小摊印象深刻的原因;②寄寓“我”的怀旧情绪;③与下文多次出现的相似情景一起营造出平凡生活的诗意。
4.“没有特别,这么多年了,他们一直是那个样子。
”这句话包含着哪些含意?
请简要分析。
(6分)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
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6分)
①从小摊到小铺,夫妻二人的馄饨一直是原来的样子和味道;②三十多年来,夫妻二人始终保持着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生活状态;③做到“一直是那个样子”并不容易,在急速变化的时代里,不变的温暖和亲情更令人感动。
【经典例题】
[注意]
①本部分仅分析题目答案,不放置原文文本。
②题目的编排顺序是:
高考题、联考题、校考题、作业题。
考点一∣主题意蕴与情感态度
1.(2019·江苏,林斤澜《表妹》)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6分)
①赞扬了劳动之美;②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③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④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2.(2020·常州高三期中,甫跃辉《在工地》)“就在这一瞬间,我和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了种亲人似的感觉”中“亲人似的感觉”如何理解?
(6分)
①在共同的劳动经历中从陌生到熟悉;②体验中产生的共情,直面生存的艰辛(生活不易),对苦累的坚忍态度;③从生存意义层面感受到生命本质的相似(大学生和建筑工地上的重体力劳动者)。
3.(路翎《中国胜利之夜》)结合全文。
探究小说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态度?
(6分)
①对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欣喜;②对一些阶层只关心自己、不关心社会的态度的批判;③对底层人民艰难生活的同情;④对当时国家积贫积弱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忧虑。
4.(阿城《溜索》)本文写了驼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
(1)深刻意蕴:
①飞渡峡谷的情景:
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②驮队的人际关系:
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③动物形象:
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④“我”与领队的对照:
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2)情感取向:
①骏马、雄鹰、高山峡谷:
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②领队、精瘦汉子:
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③牛的恐惧、发抖:
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④本文所写生存画面:
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考点二∣人物形象与事物意象
[人物形象]
(一)人物的形象
1.(2020·全国II,葛亮《书匠(节选)》)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6分)
①坚持行业规矩。
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
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
去工作,也认为“值得”。
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
2.(2019·江苏,林斤澜《表妹》)请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6分)
①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②从背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优越感和虚荣心;③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3.(2019·浙江,萧红《呼兰河传(节选)》)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
(4分)
①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的友善。
②“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表现出调皮可爱的一面。
③想吃粘糕,又听话,可见“我”的乖巧。
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不说话,表现出矜持的一面。
4.(2018·全国I,阿成《赵一曼女士》)小说中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1)文人的气质:
①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②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
(2)军人的冷峻:
①遭严剂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②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③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5.(2015·全国I,刘震云《塾师老汪》)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6.(2010·全国课标,莫泊桑《保护人》)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③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7.(2020·9月期初,茅盾《水藻行》)茅盾回忆《水藻行》的创作时说:
“我写这篇小说有一个目的,就是塑造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的形象。
”请以财喜为例,谈谈本文塑造了样的“中国农民的形象”(6分)
①坚强乐观。
在生活重压下依然生气勃勃、精神饱满,风趣的对话表现出乐观的性格;常以破空而起的长啸作生命的呐喊。
②热爱劳动。
冒着冬季野外的严寒打捞草,有着熟练的生产技能与丰富的劳动经验;忙得“全身淌着胜利的热汗”“热气腾腾”。
③善良而又精明。
不愿为争抢蕴草而“伤了和气”,设法赶在前头到达目的地,后又在蕴草所剩不多时主动退让;帮助病弱的秀生摇槽。
8.(阿城《溜索》)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6分)
①“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
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②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
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③瞟一眼,问一声:
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④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
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9.(屠格涅夫《孤狼》)“孤狼”福马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简要分析。
(4分)
①福马生活困窘,妻子也离他而去,但他没有自暴自弃,是一个坚强的人。
②福马主动带“我”到他家避雨,后来又放走可怜的偷树人,是一个心存良善的人。
③福马警觉机敏,责任心强,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人。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
意思对即可)
10.(池莉《霍乱之乱》)小说结尾处有段表达作者对人生看法的话:
“有些自己热爱的事情,值得一个人‘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
”请根据上面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小说主人公闻达身上是怎样体现这一观点的。
(6分)
①闻达长年坚持对流行病的研究,每天都要写流行病学报告,虽然他并不知道这种“等待”究竞有什么结果。
②他不追求外在的名利,不计较别人的嘲笑,虽处境困窘仍始终“保存”自己内心对防疫事业的热爱。
③他在霍乱发生、众人无所适从的关键时刻展现出自己对社会的巨大价值,用事实证明他以前的“等待”和“保存”都是值得的。
(二)人物的精神状态
11.(2017·江苏,杜鲁门·卡波特《一个圣诞节的回忆》)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
(6分)
①贫穷、孤单,却热爱生活、充满快乐。
从卖破烂来筹集水果蛋糕基金、自己做风筝作为礼物、凑五分钱买牛骨头等情节,可见其贫穷;②从只有“我”和小狗陪伴她等情节,可见其孤单;③从满怀欣喜地做蛋糕、送蛋糕、准备礼物等情节,可见其热爱生活、充满快乐。
12.(2015·全国I,刘震云《塾师老汪》)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8分)
(1)性情气质相似:
二人都是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都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做着塾师的工作却教不会学生,都一样的孤芳自赏,穷困潦倒却精神高贵,都一样善良、认真、诚实,有慈爱心。
(2)精神困境根源不同:
①老汪表述能力差,有学问却讲不出;认真而不迂腐;有情感纠葛,有思念的人却无法寻找。
②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他自命不凡,实则迂腐顽固、麻木、不觉醒。
(三)人物的心理
13.(2020·全国I,海明威《越野滑雪》)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找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6分)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逛思。
14.(2020·全国II,葛亮《书匠(节选)》)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6分)
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15.(2018·全国II,老舍《有声电影》)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6分)
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答对1~2处给2分,3处给4分,4处给6分)
16.(2018·全国III,刘慈欣《微纪元》)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17.(2015·全国I,刘震云《塾师老汪》)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老汪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主人会高兴,是因为身边没有朋友,这正反映了主人的孤独寂寞与可怜的处境。
这是他对自身际遇的深刻体验,他孤独、寂寞,自认有才却无人理解,心中有思念的人却不能去寻找,只能靠乱走来发泄,当他得知老范宽容地对待银瓶,深深地体会到老范对他的理解和尊重,真正感受到了“不亦乐乎”。
18.(2020·10月月考,符浩勇《稻香》)结合文本,概括说明李群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下定决心在城里立足→失落迷茫→喜出望外→感到幸福、温暖→冷漠自私→羞愧。
19.(黄大刚《城里乡下》)面对兰花,豆花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
请简要分析。
(6分)
①面对兰花对自己生活的羡慕,豆花感到不安,不想因自己的优裕让豆花自卑。
②兰花收豆花菜钱,豆花一下子不适应,心里不舒服。
③兰花老远就招呼豆花买菜,豆花无法选择又不好意思砍价,心里憋屈。
④看到兰花背个袋子走路费力,豆花疏远排斥,冷漠以对,不愿帮助。
⑤兰花除夕送菜还不要钱,豆花为自己的言行而羞愧。
(四)人物的塑造
20.(2019·全国I,鲁迅《理水》)鲁迅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6分)
①形象描写。
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言行描写。
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
③对比手法。
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22.(2019·全国II,莫泊桑《小步舞》)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 语文 现代文 阅读 II 精选 例题 常规 答题 模式 记忆 小说 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