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霞森林公园5678章.docx
- 文档编号:26701257
- 上传时间:2023-06-2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9.91KB
仙霞森林公园5678章.docx
《仙霞森林公园5678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仙霞森林公园5678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仙霞森林公园5678章
第五章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
第一节环境容量估算
一、关于环境容量及其预测的临界准则
环境容量,即生态容纳量,是指在保证旅游资源环境质量不至于下降和生态环境不发生明显退化的条件下,一定时空范围内可容纳旅游者的数量与环境规模之间的适度量比关系。
如果预测的森林公园容量与游客数相吻合,这个容量被称为合理环境容量或临界环境容量。
预测森林公园环境容量旨在预警因过度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容纳太多旅游者)而导致的资源质量下降。
一方面由于社会需求和经济利益驱使,力图使森林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达到100%,另一方面森林旅游资源的生态忍耐性又不允许太高利用率的过度开发。
可见,应从生态效应、社会需求和经济效率等多方面来判定临界准则。
1.生态效应准则,或称生态“忍耐性”准则它要求以维护森林旅游资源的价值和保护资源环境质量为前提,在预测环境容量时不超资源保存和环境质量保护的“忍耐性”。
2.游客需求准则,或称游客“快适性”准则即预测的环境容量能充分满足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舒适、安全、快乐、卫生、便利等旅游需要。
特别是预测指标应留有余地,以适应旅游高峰时节游客量大增的情况。
3.经济效率准则,或称经济“盈利性”准则它主要体现森森旅游资源利用方式、利用强度和旅游产品产出供给费用变化,森林旅游资源的投入产出率是其表征指标。
在一定范围内,森林公园容纳游客量愈大,其盈利性愈强;但当旅游资源利用强度超过一定水平,即游客量太大时,资源环境质量恶化,供给费用突变,以致失去可资利用的经济价值,盈利性反而下降。
上述三个环境容量的预测准则表明:
森林公园必须把森林旅游资源的数量和环境质量维持在一定的量能状态(合理容量范围),既能保证游客活动的“快适性”,又低于资源的“忍耐性”,才能保证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真正获得经济的“盈利性”。
二、环境容量预测方法
环境容量预测有地域面积法、卡口法、游览线路法等。
仙霞森林公园的游览方式以陆地游览(登山观光)为主。
公园大部分地方属地形复杂、山高坡陡的森林景观,目前开发利用的有仙霞关景区、浮盖山景区及石鼓峡景区的部分小区等均为陆地游览类型,所以环境容量主要采用线路容量法估算。
三、估算指标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估算环境容量的科学的定量指标,本公园参考国内外一些主要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总体设计中采用的估算指标和游客流量数据,结合仙霞森林公园风景资源的特点,开发利用程度和风景环境质量保护要求,以达到大致控制的目的。
(一)单位长度指标如下:
1.沿途景观价值较大,游步道较宽或平缓的确定为4.5米/人;
2.沿途景观价值较大,游步道较窄或较陡的确定为6.0米/人;
3.沿途景观价值一般,游步道较宽或平缓的确定为9.0米/人;
沿途景观价值一般,游步道较窄或较陡的确定为12.0米/人。
四、合理环境容量估算结果
(一)环境容量估算
仙霞森林公园地理位置优越,有方便的交通,宜人的气候,故确定年可游天数为240天。
日周转率根据各景区或游览点的具体情况分别确定。
然后按下列方法分别计算各景区的环境容量。
1.游路法
Ci=[M/m(1+ti/tf)]×D=[M/m(1+ti/tf)]×(Ti/ti)
式中:
Ci——日环境容量(人次);
M——游道长度(米);
m——每位游客占用合理游道长度(米);
D——周转率;
Ti——游道全天开放时间(小时或分钟);
ti——游完全程游道所需时间(小时或分钟);
tf——沿游道返回所需时间(小时或分钟);
ti/tf——不完全游道系数(当为完全游道时,该值为0,tf视为无穷大)。
根据上述预测方法,经统计汇总计算,各景区环境容量如下:
1仙霞关景区瞬时容量为883人次,日容量为1325人次;
2石鼓峡景区瞬时容量为1100人次,日容量为1650人次;
3九龙井景区瞬时容量为985人次,日容量为1478人次;
4浮盖山景区瞬时容量为1033人次,日容量为1550人次;
5龙井坑保护区瞬时容量为270人次,日容量为405人次。
根据以上各景区的日环境容量,则仙霞森林公园的合理环境为6408人次。
(二)饱和环境容量
饱和环境容量为日环境容量扩大2.5倍所得,即:
6408×2.5=16020(人次)
(三)超饱和环境容量
超饱和环境容量为日环境容量扩大5倍所得,即:
6408×5=32040(人次)
(四)年环境容量
根据仙霞森林公园的开发状况、游览天数、日周转率等综合考虑,公园的年环境容量为153.79万人次。
第二节游客规模预测
一、客源市场分析
旅游规模决定着森林公园的建设规模和发展,旅游需求则是影响旅游规模发展和旅游客源市场分析的直接原因。
森林公园客源市场的大小受诸多因素影响,但从根本上来看,主要受产生客源地的有效旅游购买力、经济距离、休闲时间和风景旅游地的吸引力等方面的影响。
1.仙霞森林公园是浙西的一颗绿色珍珠,景观类型丰富,景观价值高,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但因处于开发初期,交通条件、接待设施和服务水平都很低,影响其价值的发挥,其潜在客源市场较大,近期内仍以衢州地区为主要客源地。
2.仙霞森林公园的外部交通条件一时难以改善,尤其是单一的公路交通形式,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改观。
另外,景区分布比较分散,龙井坑生态保护区距核心景区仙霞关景区约40公里,距浮盖山景区约50公里,景区之间的联系不够便捷,影响了客源市场的开拓。
3.仙霞森林公园周围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其休闲时间和可用于旅游支出的费用,受到一定的制约。
综上所述,仙霞森林公园的客源市场主要立足于衢州、金华地区,面向省内、国内,尤其是杭州、上海、南京等地,争取开拓海外市场。
二、旅游规模预测
根据以上分析和近几年江山市旅游发展情况,结合国内同类型森林公园的发展经验,本设计以2000年5.0万人次的旅游规模为基数,前期递增率取15%,后期取12%进行规模预测。
前期(2004年)旅游规模为:
5.0×(1+15%)4=8.75(万人)
后期(2010年)旅游规模为:
8.75×(1+12%)6=17.27(万人)
由上可见,仙霞森林公园至2004年末,年游客规模为8.75万人次;至2010年末,年游客规模为17.27万人次,各年度年游客规模预测数详见表5-1。
从表5-1中可以看出,前期至2005年末,森林公园游客规模是环境容量的6.5%;后期至2010年末,森林公园的游客规模是环境容量的11.5%,表明仙霞森林公园建成后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年游客规模预测表
表5-1单位:
%、万人次
年度
年递增(%)
年游客规模(万人次)
2002
15
6.61
2003
15
7.60
2004
15
8.75
2005
15
9.80
2006
12
10.98
2007
12
12.30
2008
12
13.78
2009
12
15.43
2010
12
17.27
第六章景点与游览线路设计
第一节景点设计
针对仙霞森林公园的特点,景点设计在保护、利用已有的古文化遗址、古关隘、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的基础上,进行修整完善;新设的景点以自然景观为主,突出自然野趣,景点命名虚实并举,雅俗共赏,挖掘文化内涵;景点布局突出主要景区、主要景物的景观特点,紧扣仙霞森林公园的主题。
公园共有各类景物景点169个,其中地文类64个,水文类54个,生物类26个,人文类23个,天象类2个。
(详见表2-2)分景区景点设计如下:
一、浮盖山奇石幽洞景区
对里山寺、枫岭关进行保护和必要修缮,重建叠石寺时要重点保护好寺前的明代天然石碑。
有些以植物为特殊景素的景点,如“十里兰花”的野生兰花,“蟒蛇洞”内的石蜡藤,“垂帘洞”前的细藤,这些景素的保护也很重要,一旦失去,景点就失去意义。
该景区南北二寺,奇石幽洞丰富,景点命名时充分挖掘宗教文化内涵。
景区共有景物43个,地文类33个,水文类1个,生物类4个,人文类4个,天象类1个。
天象类的“浮盖残雪”原为枫溪十景之一。
主要景物列浮盖十景:
枫岭远眺、奇石三叠、磊石迷宫、释道归一、浮盖残雪、绿波慈航、十里兰花、尖石犁天、浮盖仙坛、里山梵刹。
二、仙霞岭雄关古道景区
该景区原有景点较多,且为古文化遗址、古关隘及文物古迹,在保护好仙霞古道、仙霞关四道关门、天雨庵等古迹的前提下,对仙霞甘泉进行清掏,对浣霞池进行修缮,恢复其原有风貌,在戴笠别墅旧址立“率性斋”石碑,在松风亭下新建仙霞碑廊,镌刻历代名人有关仙霞岭的题咏。
景点命名围绕仙霞古道的人文历史展开,以“仙霞披彩”天象幻景烘托景区古老雄壮的景观特色。
该区景点景物共22个,人文类14个,地文类1个,水文类2个,生物类4个,天象类1个。
三、石鼓峡古树流泉景区
对古红豆杉、龙皇庙旁的大榧树及“姐妹栲”所在的古树林进行保护外,在野茶坞的野茶旁设“清香轩”以便观景、品茗。
清除“天然盆景”、“生命奇迹”等景点旁的乱石及杂草,以便突出景物及赏景。
在景点布局及命名上,“卧龙瀑”以外体现古朴村落风光,以内则围绕峡谷清幽的自然野趣展开。
该区共设计景物38个,地文类12个,水文类15个,生物类8个,人文类3个。
四、九龙井深涧飞瀑景区
该区景点景物以水体类居多,景物布局、命名以溪涧奔流跌宕如龙的主题展开,9个深潭及大小泉瀑的布局体现神秘幽奥的特色。
在瀑潭边石壁上适当作景名、特征的铭刻,在与仙霞岭景区相邻的山巅设四面揽胜亭,方便眺景。
该区景物38个,水文类26个,地文类7个,生物类3个,人文类2个。
五、龙井坑生态保护区
该区以原始次生林相、龙门瀑布等自然景观为主,保持自然风貌,基本不设人工景点。
各类景物计28个,地文类11个,水文类10个,生物类7个。
第二节游览线路设计
一、游览方式
根据仙霞森林公园的景观特点,游览方式为陆游,主要为步行或车步结合游览。
因浮盖山有“磊石迷宫”岩洞群,也有部分属地下游览。
二、游览组织
游览组织在设计顺序科学、节奏鲜明、便捷安全的游览线路的同时,还应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及仙霞森林公园的景观特色,设计推出一些专题游览和特色游览项目,以激发游人游兴,发挥森林公园的多种功能,取得良好的效益。
针对公园的实际情况,可推出如下项目:
1.科教科普游:
利用龙井坑原始次生林及所建的科普馆,通过标本、图文资料、导游讲解等形式,激发游客回归自然、保护森林的热情。
浮盖山群石垒叠的奇特地貌,以及园内地质、水文、气象等方面,也可进行科考科普专题游览。
2.人文历史游:
仙霞古道及仙霞关悠久的历史和荟萃的人文适宜进行人文历史专题游。
不仅使游客增加对当地文化的了解,而且能提升森林公园品位。
3.休闲度假游:
利用公园的避暑度假区开展休闲度假游,以舒适宜人的气候及秀美的自然景色吸引游人。
4.采摘品尝游:
在洋田村“烟村梯垅”内开展。
5.农家风情游:
在石鼓峡谷的田青蓬村进行,古朴的村落和淳厚的民风使久居都市的游人耳目一新。
6.野营野炊游:
利用石鼓峡谷老蓬基一带的野营小区开展。
7.野外生存游:
在仙霞岭银坑的野战野训活动区进行。
8.赏雪品茗游:
公园内野茶坞、仙茶坪一带野茶资源较多,加之浮盖山有“浮盖残雪”的奇特天象景观,可两者结合,进行赏雪品茗。
三、游览线路设计
考虑到仙霞森林公园由仙霞岭、龙井坑、浮盖山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游览线路设计时把仙霞岭、石鼓峡、九龙井三个相邻的景区安排在一条线路上。
1.一日游
仙霞岭(含仙霞岭、九龙井、石鼓峡三个景区):
●仙霞关管理处→仙霞关头关→冲天苑→十八肩古道→龙井村服务点(中餐)→九龙井→氧吧区→秋林爱晚→养生中心→龙井村停车场
●龙井村→九龙井→氧吧区→秋林爱晚→养生中心(中餐)→四面揽胜亭→野战活动区→野外训练活动区→石鼓峡景区大门
●石鼓峡景区大门→天线瀑→竹林人家→清香轩→龙皇庙→石鼓三潭→保安镇或野营区(中餐)→仙霞关头关→冲天苑→十八肩古道→龙井村
浮盖山:
●引导大门→枫岭关→烟村梯垅→景区入口→叠石寺→奇石三叠→磊石迷宫→冬瓜、纱帽石→浮盖仙坛→仙茶居(中餐)→绿波慈航(可远眺尖石犁天、棋盘石)→天然置石→叠石村停车场
●引导大门→枫岭关→景区入口→叠石寺→奇石三叠→浮盖仙坛(可眺望冬瓜、纱帽石)→仙茶居(中餐)→绿波慈航→闻香廊→尖石犁天→棋盘石→里山寺→里山村停车场
龙井坑:
●景区服务点→飞虹晓霞→科普馆→避暑度假区(中餐)→临流石→迎客栎→葫芦潭→钓台锁幽→滴水岩→风铃潭→龙门潭→中坑→三叠石→停车场
2.二日游
仙霞岭(含仙霞岭、石鼓峡、九龙井):
●仙霞关管理处→头关→冲天苑→十八肩古道→龙井村(中餐)→九龙井→氧吧区→秋林爱晚→养生中心→龙井村或保安(住宿)→石鼓峡景区大门→野训野战活动区→天线瀑→竹林人家(中餐)→清香轩→龙皇庙→石鼓三潭→景区大门
浮盖山:
●里山村停车场→里山寺→棋盘石→十里兰花→尖石犁天→仙茶居(中餐)→浮盖仙坛→天然置石→休闲度假区(住宿)→枫岭远眺→烟村梯垅→叠石寺→→磊石迷宫→冬瓜、纱帽石→奇石三叠→叠石村停车场
以上线路是分景区方便快捷的几种,经过组合还可产生多条二日、三日、四日旅游线路。
此外,仙霞岭的线路可结合保安戴笠故居,浮盖山可结合廿八都古镇,龙井坑可结合峡里湖共同组线,供游人自由组合,选择最佳旅游线路。
第七章
植物景观工程设计
第一节植物景观现状
仙霞森林公园范围内森林植物繁茂,森林覆盖率达95%。
植被类型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植被区。
海拔900米以下,多毛竹林、人工马尾松和人工杉木林;900—1200米多为常绿阔叶林;1200—1350米多为针阔混交林;1350米以上为山顶灌丛。
公园区内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木本植物87科232属634种,其中列为国家、省级重点保护的珍衡树种27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银杏、红豆杉、伯乐树、香果树、猪血木等,国家二级保护树种香榧、三尖杉、金钱杉、福建柏、鹅掌楸、杜仲、厚朴、樟树、花榈木、闽楠等,植物景观较好。
尽管公园内林木繁茂,山青水秀,但从建设森林公园、开发旅游的角度出发,公园的植物景观现状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地域林相单调,季相变化少,色叶树种少;植物景观协调性差,分布不均;道路绿化薄弱等。
第二节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现有森林植物为基础,保护和改造相结合,以优美的森林环境衬托奇峰异石,溪潭飞瀑,提高森林的景观效果。
2.保护森林植被的原始状态,体现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特色。
3.突出森林的林相和季相的景观效果。
4.既体现出森林植被的多样性,又突出局部植物景观特征。
5.总体上注意点、线、面相结合,合理配置,丰富森林公园的空间美感。
6.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树种以优良的乡土树种、常绿树种、有明显季相变化和芳香味树种为主,兼顾一般。
第三节植物景观设计目标
森林植物景观是森林公园的主要特色之一,为了提高森林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和旅游价值,森林公园内的森林经营应尽快转向以风景林、生态林为主的旅游服务型轨道上来。
根据自然规律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按照植物景观设计原则的要求,调整森林结构,进行林分改造,改善风景质量,提高植物景观的可览度。
通过绿化、美化、香化和林相的适度调整,逐步构建一个集良好的森林生态景观和优美的森林形态景观于一体的森林植物景观。
第四节植物景观设计
一、面上植物景观设计
1.构建森林生态景观效果
首先是保护好现有森林,公园内所有森林严禁采伐。
通过封山育林、护林,有意识的人为干涉,使公园内植物群落符合本地带的特征,在改造过程中特别注意要符合生物多样性原理。
处理好森林公园内景观本底、斑块、廊道三者之间的合理关系,也就是说要使森林植被群落与建筑物、水体、道路等之间关系合理化,逐步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
2.丰富森林形态景观效果
不管是出于森林防火考虑,还是从景观美学角度出发,对于公园内林相较差、生长不好的马尾松和杉木纯林都需要逐步地进行小范围的林分改造,增加阔叶树种、色叶树种,可混交一些树形优美的风景树种,如樟科、木兰科、壳斗科树种,并点缀观花、观叶、观果的灌木和花卉,使森林景观增添色彩,增加层次感。
二、线上植物景观设计
1.透漏留韵道路两侧或一侧有景可赏地段,配置常绿灌木和花草,或疏植枝叶疏朗的乔木树种,留出“风景窗”,形成“一川佳景疏帘外”的景观韵味。
2.显隐有致新建道路两侧路基部分露黄土地段,要密植常绿灌木、藤本和花草。
随道路曲直变化,配置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树木和花灌,以简胜繁。
不仅要有雄伟挺拔、浓郁如盖的感受,也要有相素洗炼,淡雅耐看的效果,以求通透与蔽荫兼具,显与隐并存。
3.点缀庇荫游步道两侧的绿化,应充分利用现有森林风景资源,采用自然式配置遮荫林,对周围有碍观瞻的枯草和杂灌要予清理,因势利导点缀一些花灌木,突出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4.自然入画公园境内分布的人工湖(即小水库),由于水位升降影响,泥石裸露,观瞻效果欠佳,应在湖堤上种植桃、柳等姿态飘逸的树种,在堤下种植枫香、赤楠、紫藤等以遮盖泥石裸露部分,达到湖岸、碧水、绿树、白云、蓝天、倒影共处的如诗似画的景观效果。
5.玉带临风根据森林防火需要,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耐火性好、萌芽率高、树形飘逸的防火树种营造防火林带,林带设计要连贯而顺畅,使远眺能达到玉带临风的景观效果。
三、点上植物景观设计
点上植物配置以观赏植物为主,结合各景区、景点的环境特点,立体构景,遮角挡丑,以散植和独植为主。
(一)浮盖山奇石幽洞景区植物景观设计
1.对于生长较差的杉木纯林,可补植常绿阔叶树种和竹子,使景观以摇曳多姿的阔叶林、竹林为主体,配以挺拔的杉木,构成刚柔相间的景观效果。
2.在岩石之侧、岩穴等处,可植常绿灌木和其他观赏类灌木,在岩石的缝隙与凹穴中可种植藤本和草本植物。
3.叠石寺对面山坡的杉木林中可补植竹子,使之形成幽静的环境。
寺庙周围应配置罗汉松、竹柏、佛肚竹、罗汉竹等烘托寺庙气氛。
里山寺旁可种植银杏、金钱松等庭院树种。
4.仙茶坪周围可适当种植茶树、茶花、小杂竹,以增添其幽奥的景观效果。
5.十里兰花两侧,可点缀梅、竹、菊等树种,使景观更丰富,更有诗情画意。
(二)石鼓峡古树流泉景区植物景观设计
石鼓峡古树流泉景区两旁森林茂密,应保护和利用原有植物景观。
对新建的管理用房和停车场旁,选择常绿阔叶树种、色叶树种及花灌木进行绿化。
在石鼓营地周围,散植速生的观赏性树种。
(三)仙霞岭雄关古道景区植物景观设计
雄关古道景区的植物配植应与古道古朴、深邃的风格相适应,可选择金钱松、柳杉等树种。
(四)九龙井幽谷飞瀑景区植物景观设计
1.知春亭前,在溪流与竹林之间散植桃花,以烘托“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观效果。
2.休闲养生区根据建筑特点,点缀桃树、杏树、桂花、梅花等树种。
百步卵道两旁可点缀种植梅花(宜白梅,不宜红梅)。
3.野趣小品周围植枫香、红枫等色叶树种和花灌木,突出休闲松驰的氛围。
4.竹径两旁,散植各种花灌及花草,以达到“风过有声留竹韵,月夜无处不花香”的景观效果。
5.九龙井两岸的植物配置应首先保护和利用原有植物景观,其次考虑以下植物配置方法:
1在阴湿面可植苔藓、卷柏等,在旱阳面可植石吊兰、垂盆草等。
2在较阴面可种植蕨类植物、兰草、铃兰等。
3在低湿溪间也可植半边莲、石菖蒲、湿生鸢尾等。
(五)枫岭关接待服务区植物景观设计
1.该区植物配置应根据别墅、木屋等服务设施的具体位置和特点,选用适当的园林观赏树木和花卉进行绿化、美化和香化,力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枫岭关平台上可建一个疏林草地,以供游人休憩、眺望远景之用。
利用原有的几棵大树,再散植樟树、桂花、银杏等大苗,并在周边自然式种植花灌木。
3.农业观光区可开辟观光果园,如桃园、梅园、板栗园、杨梅园、柑桔园、葡萄园、猕猴桃园等。
(六)龙井坑生态保护区植物景观设计
1.展览馆后可种植毛竹作为背景,建筑形式为青瓦粉墙。
展览馆入口设柴门,内建竹廊、藤架等,周围可根据地形地势种植观赏价值高,有地方色彩的乡土树种、珍稀树种。
树木应挂牌介绍品种、学名、特性、产地等。
形成柴门、藤架、竹廊、青瓦粉墙及周围成片树林、竹林,构成淡雅、朴素的景观效果。
2.景观内游步道、小径两侧的珍稀树种及有价值的乡土树种进行挂牌,介绍品种、学名、特性、产地等。
(七)停车场植物配置
公园内各停车场的植物配置,根据具体的地形、地势配植樟树、榉树、马褂木、桂花、香泡等树种,形成疏林停车场。
第五节种苗、花卉供应
种苗、花卉的供应是公园绿化、美化和香化的基础。
本公园建设的种苗、花卉来源可通过以下渠道。
1.充分利用江山市现有的苗圃及园林、林业部门的花卉基地提供苗木。
2.从邻近市、县调运珍稀树种及花卉苗木。
第八章
保护工程
第一节环境现状
一、公园内多为天然阔叶林,另有部分竹林、人工马尾松林和人工杉木林,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
二、公园内植被繁茂,空气清新,水资源丰富,溪流清澈见底,空气质量和水质优良。
三、公园内顽石幽洞、峡谷湍流、陡崖飞瀑、深潭跌水、雄关古道,处处成景,风景资源十分优越。
四、公园内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秋高气爽的旅游气候。
五、公园内野生动物种类较多,随着人为活动频繁,野生动物资源局部地带有所减少。
六、公园内不合理的开发建设,造成新的建筑物与自然景观不协调,新修道路破坏原来自然山体环境。
第二节保护工程设计原则
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必须注重风景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森林公园保护工程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一、认真贯彻《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及国家和浙江省有关的条例、规定、标准。
二、根据森林公园环境资源现状及森林公园建成后对环境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森林公园环境保护规划。
三、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并把保护放在首位,确保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
四、保护工程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区特点进行设计。
五、设置保护工程设施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
六、建立森林公园保护的规章制度和条例,向公园周边居民和游客广泛宣传教育,提高游客和周边居民的法制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第三节生物资源保护措施
根据保护工程设计原则,针对公园内生物资源及其保护现状,采取如下保护措施。
一、森林防火
1.在公园入口处和公园与周围村民居住区的交通路口,设置护林防火点,对非旅游人员进行入园限制。
2.在主要交通游览道路、入口处和重点防范地带,设置护林防火宣传告示牌。
3.增加防火道密度,在马尾松和杉木纯林面积大的地方,应根据自然地形,加大防火道密度。
4.结合路网、游步道,进一步搞好林火阻隔系统的建设。
5.建立森林防火监测系统,加强森林防火队伍建设,提高扑火队伍的专业水平,加强火源管理,配备有关的通讯及消防设备。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
1.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2.建立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坚持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的综合治理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3.严格种苗、花卉的检疫制度,对引进的林木种子、绿化苗木和花卉要进行检疫,杜绝危险性病虫害进入森林公园内。
三、野生动物保护
1.森林公园建设不得对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游步道设计要避开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森林公园 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