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docx
- 文档编号:26699656
- 上传时间:2023-06-2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6.08KB
论文.docx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
淮南师范学院
学期论文
题目:
试论新时期下如何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
财务管理
班级:
三班(2012级)
学生姓名:
查传旺
学号:
1212050302
指导老师:
邵显武
完成时间:
2013年4月18日
摘要
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劳动价值论,辨证地批判地吸收了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加以改造、充实和发展,从而建立了完整的、科学的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
而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产业时代,劳动价值理论也在以同频的步调不断的发展。
本文在分析劳动价值理论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和中国的时代特征以及现代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宝贵意见对劳动价值论进行探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基于我国目前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新时期下如何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时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紊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超额剩余价值劳动与资产有机结合论
目录
一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
2.商品的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3.价值形式与货币流通规律
二劳动价值论的现状
1.劳动价值论所处环境的变化
2.劳动价值论对现实的重要意义
3.备受争议的劳动价值论
三劳动价值论现况下的局限性
1.劳动价值论的缺陷
2.劳动与资产有机结合论
四劳动价值论与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1.劳动价值论与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
2.劳动价值论与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1.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
1)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多方面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其使用价值的多样性。
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价值是马克思在对交换价值进行分析后得到的一个概念。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因此,交换价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2)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又称“有用劳动”以制造某种有用物为目的,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各自不同的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简而言之,抽象劳动并不区分各种劳动之间所要求的技术差异,一概将各种劳动行为理论上统一为相同性质的劳动。
从理论上来説,将各种劳动化为抽象劳动是有必要的,否则要分析不同劳动者的劳动量就会出现差别。
3)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2、商品的价值量与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或者是,“在供求平衡时,生产某种符合社会需要的商品总量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即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劳动生产率,是劳动生产的能力或劳动生产的效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3.价值形式与货币流通规律
1)货币的产生与发展以及货币的职能与货币流通规律
价值形式依次经历了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后进入了货币形式。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货币就币材的选择而言依次经历了实物货币阶段、贵金属货币阶段、代用货币阶段、信用货币阶段、、电子货币等五个阶段的演变。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的社会经济作用,是货币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货币量的规律。
即在一定时间内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比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2),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纸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货币总量所代表的价值量决定于货币需要量的规律,它是货币学流通规律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
马克思概括的说:
“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
这一规律简单的来说就是:
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叫做通货膨胀。
而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半年以上),也就是物价的负增长。
二.劳动价值论的现状
1、所处环境的变化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价值论的科学真理性不断的被实践所检验。
而在知识经济“大爆炸”的今天,知识、技术、信息、管理、人力资本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诸多问题,对劳动创造价值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
我们当今与马克思当年所处的时代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第一,马克思所处的经济环境是工业化进程中的蒸汽机时代,而我们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信息化促使生产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大大增强。
第二,马克思当年处在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初创阶段,而现在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在世界上出现了八十多年,并且在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商品生产不仅依然存在,并且不断发展,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将会长期存在。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如何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很值得研究和探索。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是马克思没有预言过的。
在这个阶级,如社会主义社会的私营企业主的劳动问题,在马克思那个时代并不存在。
而且科技工作者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当时远不如今天显得特别突出。
第四,马克思虽然十分了解世界贸易和国际市场的作用,但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对劳动的分析,基本上舍弃了国际市场的作用,而今天经济全球化浪潮则不断冲击着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与交换活动。
所有这些都说明,时代已经发展了,我们必须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现实的重要意义
任何理论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历史局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也是如此。
邓小平曾指出:
“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
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
我们也应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认识和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仍是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宝。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对工业化初期的资本主义英国进行批判分析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带有一般性的规律。
因此,对于我们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研究和运用劳动价值论,则是用以寻求建设新社会的要素和途径,是为了建设新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的说来是用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我们要努力把握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注重研究客观实际,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二)对于扩大劳动者范围,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增添更多生力军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职业、身份经常变动。
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贡献。
由于社会的发展,知识分子增加了,“白领”的队伍壮大了。
各种新的社会阶层的劳动,则是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联系的,同马克思所讲的资本家的劳动显然是不一样的。
这就要求我们从新的实际出发,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劳动者”就是以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
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者”比例已经大大增加,而且仍在大幅度增加着。
他们用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并以依法纳税的方式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因此,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界定劳动者的涵义,将新社会阶层人员也认定为劳动者,这对于鼓励新社会阶层人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增添更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设生力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对于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发展科技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生产劳动由过去的体力劳动为主逐步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
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看,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不仅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而且也是一种复杂的劳动,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比一般劳动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对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的劳动来说,他们的贡献有两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作为复杂劳动既然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就应获得更多的报酬。
一项重大的科技发明和创新,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同样的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增加几倍、几十倍或更多。
如果是个别企业获得这种成果,其劳动可以作为倍加的劳动起作用,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从而可以实现超额利润。
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够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从我国863计划实行以来所获得的巨大成效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实施863计划15年来,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高达2000多亿元。
由此可见,评价科技工作的贡献,即要考虑它作为复杂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更要考虑它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
应根据这两方面的贡献给予较高的报酬。
因此科学认识科技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为社会主义科技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对于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性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它的使用价值与物质产品一样,也是它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效用。
不同的是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不能物化在一个物质产品中,它具有生产、交换、消费同时进行的特点。
服务产品的价值是服务的提供者所支出的劳动力,即它所耗费的劳动。
与物质产品不同的是这种劳动是凝结在无形的劳务中的。
对于从事文化艺术、科学研究、教育、卫生保健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说,一方面他们的培养教育是一件费时很长的复杂过程,这些劳动都需要得到补偿,另一方面,他们的劳动又具有创新性,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第三产业中包含的其他种类的劳动,如商业批发和零售、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生产服务业等等,更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充分表现。
因此,这些部门劳动者的劳动都应该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服务商品有重复生产型和创新型两大类。
前者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者的价值量只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扩展到非物质生产领域,不仅可以使我们深刻揭示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为我们科学地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3、备受争议的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理论向来备受争议,特别是其使用抽象的“价值”概念,主流的经济学家不再视经济学为研究国家和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改为注重市场及其结构、机制运行和心理分析人们的理性经济活动。
1970年代伴随着以石油危机所呈现的资本主义制度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激进政治经济学家重新关注劳动价值理论,并探讨其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崩溃理论的关系。
曼彻斯特大学的伊恩·斯蒂德曼按照彼罗·斯拉法的价格理论提出一个论点:
“对任何一种‘劳动价值论’的否定,都可以坚定地植根于生产理论的框架之中。
”,其根据就是“斯拉法的著作不仅就其直接目的而言是成功的,而且为确定不移地证明在剩余框架之内对工资、利润以及价格进行的理论分析是整个独立于‘劳动价值论’之外的提供了基础。
”斯蒂德曼还称“任何有关价值的劳动理论只能对以剩余为基础的理论的发展构成障碍。
”他其中一个论点便是依照劳动量(价值)计算的利润率,并不等同于按照生产价格的利润率。
他的结论是马克思学説的价值和价格互相背离是内在矛盾,因此他提倡把劳动价值理论剥离于其他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之外。
“老左派”保罗·斯威齐率先回应伊恩·斯蒂德曼的意见,斯威齐辩论道:
我不相信根据价格就能够进行此种分析,其原因就在于分析中的关键性概念和变量,决定一切的重心是剩余价值率,而根据价格所做的分析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恰恰是这个剩余价值率。
斯威齐相信一旦依赖利润率的计算,而放弃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率,则是变相承认资本等生产资料能够独立于劳动自行进行生产,是“拜物教”思维。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董德刚在“改革30年中国的观念变革”论坛上发表观点,称“劳动价值论也有缺陷。
劳动和资产是形成使用价值的两个源泉,也是形成价值的两个源泉,光讲劳动的作用是有片面性的”,“我们只能限制剥削,取缔一切非法的剥削,而合法的剥削是允许存在的”。
中国学者靳毅民,在对边际主义的供求曲线中的供应曲线修正后,把边际主义的均衡理论与劳动价值论结合起来。
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商品代价,商品提供者会减小生产量,从而使价格上升,当市场价格等于商品代价时,随着商品需求增加,会增加产量,但不会提高价格,供应曲线的中间一段是平行直线,这时商品的价格等于商品代价,也就是劳动价值论的价值或生产价格。
对于受资源限制比较严重的商品,因为当需求量上升带动价格上升时,资源限制以及供给短缺都将使商品的供应量不能完成第二步的增加,也就不能使价格回落到原来的水平,无法达到均衡于“生产代价”的状态。
三、劳动价值论在现在的局限性
1、劳动价值论在现在的局限性
“劳动价值论也有缺陷。
劳动和资产是形成使用价值的两个源泉,也是形成价值的两个源泉,光讲劳动的作用是有片面性的”,“我们只能限制剥削,取缔一切非法的剥削,而合法的剥削是允许存在的”。
这是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董德做客先锋论坛畅谈“改革30年中国的观念变革”时所说。
有网友问: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今天是不是过时了,如何看待‘剥削’?
”董德刚认为,这个问题理论上是一个难题,现在理论界争论很多,远远没有达成共识。
他认为剩余价值里面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有它的合理性,主要表现是强调了劳动在价值形成当中的主要作用。
因为没有劳动,其它都是死物,它不可能产生价值。
劳动是主导力量。
就这个意义来讲,它是十分正确的。
董德刚说,劳动价值论也有缺陷主要有这样几条:
第一个缺陷,它否定了资产、资本在价值形成当中的作用,这是不完全符合实际的。
实际上,劳动和资产是形成使用价值的两个源泉,也是形成价值的两个源泉,光讲劳动的作用是有片面性的。
第二个缺陷,劳动价值论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不包含人类的抽象劳动。
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在当代世界,任何资源都不能任由人们随意索取,要取得它们,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价值,或者生产出它们的替代品,也要耗费一定的劳动和资源。
这些东西都是有价值的。
第三个缺陷,劳动价值论比较强调的是操作性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而对经营管理劳动,特别是经营劳动这种高度复杂的劳动是有所忽视的。
实际上,经营劳动是比管理劳动更重要的劳动。
2、劳动与资产有机结合论
董德刚提出了“劳动与资产有机结合论”,就是要克服“劳动价值论”的这些不足。
这在他的著作《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经济哲学引论》中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剥削问题现在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
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理论界对什么是剥削,争论不休;这是学术层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很多实际工作者、不少干部和群众的一些认识也表明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比如,很多人认为剥削是同私有制相联系的,发展私有制就是发展剥削,认为投资回报都是剥削,因为投资回报是钱生钱,对多生出来的钱的占有就是剥削。
还有人认为,等价交换形式上是平等的,实际上是不平等的,它掩盖剥削。
这样一些认识,同我们的实践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在实践上,我们总结多年的经验和教训,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发展私有制经济,人家说你发展剥削;我们要发展经济就要大力引进国内外投资,而引进投资就必须给所有者一定的回报,人家说投资回报都是剥削;我们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尊重价值规律,它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实行等价交换,人家说等价交换掩盖剥削;可见,这些认识都是同我们的实践打架的。
董德刚说到底应该纠正的是我们的实践还是我们的认识?
显然,我们的实践是完全正确的,必须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需要纠正的是我们的观念。
理论要和实践相统一,不能和实践打架,而且理论要为实践服务。
大家可能看到了,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通篇都没有讲剥削,就是因为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没有搞清楚,又讲去消灭剥削就容易造成混乱。
董德刚也不否认我们国家现在存在剥削。
我们从一些三资企业和“黑砖窑”、“黑煤窑”可以看到,有些工厂办得像监狱一样,工人的合理权利和利益受到很大的损害,那里边是存在剥削的。
但是,现在我们毕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还不可能完全消灭一切剥削,那是将来的事情。
在这个阶段上,我们只能限制剥削,取缔一切非法的剥削,而合法的剥削是允许存在的。
当然,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下更大的气力,努力把它搞清楚。
什么时候把它搞清楚了,什么时候再来讲消灭剥削也不迟。
四.劳动价值论与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
1、劳动价值论与我国现行分配制度中的按劳分配
所谓按劳分配是指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所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劳动收入的收入分配制度。
首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范围内,消灭了小部分人凭借他们掌握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广大劳动者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的制度,为实行按劳分配建立了前提,按劳分配是同公有制适应的分配方式,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特性和要求。
其次,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在现阶段,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
在这样的条件下,劳动者不同等的工作能力、便成为一种“天然特权”,如果在分配个人消费品的时候,不承认这种“天然特权”,不考虑劳动者劳动差别,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就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只有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承认各个劳动者的劳动存在着差别,并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同他可能获得的消费品的数量联系起来,实行按劳分配,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进而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最后,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社会可供分配的产品数量的多少,恩格斯在谈到未来社会中“是按照劳动者分配呢,还是按照其他方式分配”的问题时,指出:
“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
这段话我们认识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分配方式有着重要的启发性。
现阶段,在生产量没有达到高度发展以前,在旧的社会分工依然存在的条件下,不具有实行按需分配的物质条件,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综上可见,社会主义阶段在公有制范围内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我们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2、劳动价值论与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在生产要素私人所有的基础之上,生产要素所有者根据其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以及这些要素在产品生产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从经营中获得相应的报酬和收入。
其具体形式包括按资本要素分配、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等,并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要素和新的分配形式。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具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它存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宪法制度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内,是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的按市场要素分配,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单一的按生产要素分配。
其次,我国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剩余产品价值来源于活劳动,这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而资本国家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则建立在要素价值的基础之上,认为除了活劳动以外,各种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也就是不变资本也会创造价值,从而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