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6695599
- 上传时间:2023-06-21
- 格式:DOCX
- 页数:56
- 大小:163.73KB
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十七岁的单车
金晓磊
此刻,我站在27岁的时间窗口,眺望17岁那年那辆锈迹斑斑的单车,无端地生出些感慨来:
10年的时间,就像隔桌而坐一样。
那辆饱经沧桑的单车,驮着17岁的我,满怀激动地行进在和我一样单薄瘦弱的公路上。
道路两旁的水稻们低头倾听着单车发出的“叽嘎”声,一脸的阳光灿烂。
我17岁的下巴,高傲地翘起。
右手大拇指按出去的车铃声,给人一种不可一世的感觉。
是镇上那间写着“中国邮政”的绿房子,拉住了我的车轮。
我连蹦带跳地从车上下来,将它支好,然后胡乱地上了锁
大厅里一个人也没有!
橱窗后的三个营业员正围在一起说着些什么。
见了我,她们的谈话就像被刀齐腰切断了,然后,她们一起扭头看着我。
我的脸“腾”地一下冒出一堆火来,连说话的腔调都变了。
我……我……取钱。
我哆嗦着从裤兜里挖岀了那张被我的眼睛抚摸了大半个上午的汇款单,递进了窗口。
其中一个营业员扫了一眼,说:
“证件和印章呢?
”
我一脸的茫然,显得手足无措。
等到我明白过来,才知道想把这张写着金额的纸,换成相同数额的活生生的人民币,是需要履行一定手续的,就像我写稿、誊抄、邮寄、变铅字上报一样复杂。
我像犯了错误的孩子一般,从她的手中接过了原样退回的汇款单,仓皇地逃离了营业大厅。
那刻章老头儿的目光,越过那副老花镜框的上沿,打量着车凳上气喘吁吁的我。
我从车子上爬了下来,支好了。
按老头儿的要求,转身就在纸上写上“胡古越”三个大字。
我想,这三个字,会在不久的将来,照耀中国渐渐暗淡的文学。
篆刻的活计就这样开始了。
老头儿手中的刀,恍惚之间就变成了我手中的笔。
他每一刀下去,就像我的文字,一个一个,跳进方格纸里。
我看见了满天飞舞的汇款单,被那三个鲜红的“胡古越”,一张一张地敲过去。
我的美梦是被一个人拍醒的。
我不耐烦地耸了耸肩膀,厌恶地扭过头去。
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人,正凶神恶煞地瞪着我!
我慌慌张张地转过身子,整个身子靠在了刻章台边,感觉说话也有了点依靠。
“你,你谁啊?
”“小赤佬,偷我的车,还敢问我是谁?
”“谁偷车了?
”
那男的拍了拍身边的自行车。
我突然发觉我的那辆车不见了,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辆崭新的“凤凰”车!
那车,像块巨大的铁片,把我压懵了。
等回过神来,我连忙从他的手里挣脱出来,向刻章的老头求助:
“大爷,你看到我刚才的车了,我没偷,我的车是旧的。
”
那老头儿大概也被弄糊涂了——转眼工夫,车咋就变新了呢?
然后,他还是点了点头。
“还是去派出所说吧!
”那个男的边说边来拉我。
我甩了甩手臂,说:
“我自己会走的。
”走了两三步,我回头叫上了老头儿,让他帮我去作一下证明。
当我们三个刚走进派出所大门的时候,我看见我的那辆破车,正有气无力地靠在墙壁上。
真见鬼啊,难道它自己长脚走进来的。
有关我偷不偷车的事情,在经过了一番陈述后,那民警显得有些厌倦了,最后他的一句“看你还是个学生,我们也不追究了”,算是不了了之了。
那个男的,忿忿不平地回头看了看我,推着他的自行车走了。
那个刻章的老头儿,推了推眼镜,也走了。
于是,只剩下17岁的我,和两三个穿着威严制服的民警在一起了。
那种无法言传的孤独和无助,像潮水一样向我袭来。
我好说歹说,想要回我的那辆自行车。
“你偷不偷车,我们已经不追究了。
你说这车是你的,你拿行驶证来吧!
”那民警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我的眼泪忍不住要下来了。
我说:
“这车已经破成这样了,还怎么拿得出行驶证呢?
”我把好话又说了一箩筐,那几个民警却只顾自己聊天了。
等我小跑着回到学校的时候,下午第一节课已经开始了,班主任已经在询问我的去向了。
我终于忍不住,开始了像我不争气的眼泪那样断断续续的叙述。
自行车的真正主人一一我的同学于飞说:
“不要急,我晚上回去找找。
”我知道他是在安慰我。
事实也证明了我的猜想。
不久,母亲知道以后,拿出些钱来,让我给于飞,算是赔偿。
“算了,一辆破车,值不了几个钱,”于飞说,“我路也不远,没关系的,同学场嘛!
”
从那以后,家境贫寒的于飞,开始了步行上下学的高中岁月。
那辆车就这样丢失了。
当我写完上面这些纪念那辆早已尸骨未存的单车的文字时,电话响了。
“胡作家,好久没见了,来喝我的喜酒吧!
”我说:
“一定,一定,我还欠你一辆自行车呢!
”于飞和我的笑声,在电话线两端,开成了两朵花!
(1)根据故事情节,以“我”为陈述对象,完成下表。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我”借了于飞的单车到邮政局取稿费。
发展
①________
高潮
②________
结局
我免于处罚,但要不回于飞的单车。
尾声
我要赔偿于飞但被拒绝,我和于飞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简析第7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句子,按要求答题。
①我连蹦带跳地从车上下来,将它支好,然后胡乱地上了锁。
(赏析划线的词语)
②于飞和我的笑声,在电话线两端,开成了两朵花!
【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
(4)文章以“十七岁的单车”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我”发现要印章才能拿到稿费就找老人刻章。
;“我”被误认为偷单车进了派出所。
(2)内容上,突出我为即将拿到稿费时的狂喜心情。
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我的单车不见和被人冤枉偷单车做了铺垫,因为我当时沉浸在发财的美梦中,忽略了周围发生的事情。
(3)①“连蹦带跳”“胡乱”形象地写出“我”的兴奋状态,表现了我急于拿到稿费的心情。
②运用了比喻(借喻)修辞手法,突出了于飞和我因友谊而高兴的心理。
(4)作用:
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
“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故事围绕“十七岁的单车”展开,它是文章的线索。
【解析】【分析】
(1)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提示划分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及尾声,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剩余的情节。
小说第一第五段是小说的开端,写“我”借了于飞的单车到邮政局取稿费。
第六、七段是小说的发展,写我”发现要印章才能拿到稿费就找老人刻章。
第八到十三段是小说的高潮,写“我”被误认为偷单车进了派出所。
第十四到十七段是小说的结局,写“我”被免于处罚,但要不回于飞的单车。
最后几段是小说的尾声,写“我”要赔偿于飞但被拒绝,我和于飞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首先要认真阅读这段话,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恍惚之间就变成了我手中的笔”和“我看见了满天飞舞的汇款单,被那三个鲜红的‘胡古越’,一张一张地敲过去”这两个句子突出我为即将拿到稿费时的狂喜心情。
正因为我当时沉浸在发财的美梦中,忽略了周围发生的事情,于是才会发生下文中国“我”被误认为偷单车进派出所的情节,因此结构上这段话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3)①首先要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这两个词语表现的人物的感情,“连蹦带跳”是对我的动作描写,“胡乱”,随便的意思,结合语境分析,当时“我”想着马上就能把汇款单换成活生生的人民币,处于极度的兴奋之中。
这两个词语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当时的心情。
②首先分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这句话中的“两朵花”是形象的比喻,突出了于飞和我因友谊而高兴的心理。
(4)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十七岁,因此题目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
②这个故事是围绕着“那辆单车”展开的,那是”我“借的于飞的单车,我骑着单车到邮局取钱,因为取钱需要印章,于是就去刻章,但在刻章的时候被被误认为偷单车进了派出所。
结果我免于处罚,但要不回于飞的单车。
可以说单车是这个故事的线索。
③从题目本身来看,看到”十七岁的单车“这个题目,读者就会猜测这里肯定有故事,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呢,因此这个题目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我”发现要印章才能拿到稿费就找老人刻章。
“我”被误认为偷单车进了派出所。
⑵内容上,突出我为即将拿到稿费时的狂喜心情。
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我的单车不见和被人冤枉偷单车做了铺垫,因为我当时沉浸在发财的美梦中,忽略了周围发生的事情。
⑶①“连蹦带跳”“胡乱”形象地写出“我”的兴奋状态,表现了我急于拿到稿费的心情。
②运用了比喻(借喻)修辞手法,突出了于飞和我因友谊而高兴的心理。
⑷作用:
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
“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故事围绕“十七岁的单车”展开,它是文章的线索。
【点评】⑴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
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情节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情节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情节。
⑵本题考查分析文段作用的能力。
文章中间段落的作用是:
①承上启下;②照应开头;③做铺垫;④埋伏笔;⑤对比等。
注意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词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
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⑷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
文章的标题作用有: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线索展);作者情发点;具象征意义;语带双关;全文文眼(提示文章);吸引读者兴趣。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晩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春天的?
请简要概括。
(2)任选一句,品味语言,说说句子的妙处。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
B.本文引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选自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
这句诗的意思是吹到脸上的风,使杨树柳树不感到寒冷。
C.第四段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春花的生机和美丽。
D.文章最后三个段落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形象地点明了春天成长的过程。
【答案】
(1)文章分别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迎春等方面来描写春天的。
(2)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树、杏树、梨树人格化,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春花的数量心之多,表达了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②句运用一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喻成母亲的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柔和、温暖的特点,表达了对春风喜爱之情。
(3)B
【解析】【分析】
(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从前往后梳理文章的内容,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关键句,理解每段的内容,看每段话是从哪个方面描绘春天的。
这篇文章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写的,第三段到第七段分别分别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迎春等方面来描写春天的。
(2)这两句话可以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首先分析其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写成了景物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①从“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树、杏树、梨树人格化,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春花的数量之多以及竞相开放的情景,表达了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②句引用南宋志南和尚诗句,写成了春风温暖和煦的特点,而“向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喻成母亲的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柔和、温暖的特点,表达了对春风喜爱之情。
(3) ACD理解正确。
B本文引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选自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
这句诗的“杨柳风”指春风,句子的意思是春风吹到脸上不觉得寒冷,形容春风的温暖和煦。
故答案为:
⑴文章分别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迎春等方面来描写春天的。
⑵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桃树、杏树、梨树人格化,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春花的数量心之多,表达了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②句运用一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喻成母亲的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柔和、温暖的特点,表达了对春风喜爱之情。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常用的答题角度是:
①它的修辞手法;②对整个文章或者是情节的作用;③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④它揭示的道理或给人的启示;⑤它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⑥句式特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总体把握能力,考查阅读散文多方面的能力。
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三是要分析文章语言特定,四是要分析表现手法。
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3.现代文阅读
黑色金子——石油
①石油被称作工农业生产中流淌着的黑色血液,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
很多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等使用的汽油、航空煤油等都是石油产品,日常生活中部分电力的供应也来自石油。
美国有45%的能源供应来自石油,我国能源中石油所占比例为23%。
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生活中有6000多种产品,例如润油膏、橡胶、合成纤维等等,都是石油产品。
石油像黑色的金子一样,吸引着人们去寻找、去开采。
②石油是怎么生成的?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在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5亿年之久。
在地球不断演化的历史过程中,如古生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③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
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分子,最终生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④分散在岩层的石油又是怎样聚集在一起的呢?
石油不是聚集在沉积岩中,而是透过岩石的孔隙,被挤压到压力分布更低的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直至停留在被完全封闭的储集岩中。
储集岩是聚集石油的岩石。
储集岩形成了储藏石油的地质环境——圈闭构造,它是阻止石油被继续运移的地质构造。
石油的这种聚集方式就如同水被一块海绵吸收一样。
正因为有了储集岩和圈闭构造,石油才能够安静地在地下定居,等待发掘者的到来。
⑤石油的生成、聚集需要相当规模的储集岩及储集岩形成的圈闭构造等几个要素,上述诸要素任何一项缺失或“不佳”,都会对石油生成全过程产生影响或破坏,导致仅形成规模较小的石油生成、聚集,而不具备商业开采的价值。
(选文有删改)
(1)选文②—④段主要介绍了石油的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的内容。
(2)选文①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用是什么?
(3)选文②段加点词“至少”能否删去?
为什么?
(4)资料链接:
2012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
”,这一主题旨在强调绿色消费理念,唤起社会公众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对此,结合本文,请你列举两项在保护、节约、利用石油资源方面的绿色消费方式。
【答案】
(1)生成;聚集。
(2)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石油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
(3)不能,“至少”起限制作用,说明了石油生成所需的最短(少)时间是200万年。
去掉后与事实不符,“至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示例:
①少乘(开)车,多步行。
②少坐飞机,改用其他绿色出行方式。
③少穿合成纤维衣服,多穿棉质衣服。
④少用橡胶产品。
⑤少用润油膏,改用其他产品。
【解析】【分析】
(1)根据第五段中的“石油的生成、聚集需要相当规模的储集岩及储集岩形成的圈闭构造等几个要素”一句概括性语句分析,选文2—4段主要介绍了石油的生成和聚集。
具体来说2、3段写石油的生成,第4段写石油的聚集。
(2)读“很多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等使用的汽油、航空煤油等都是石油产品,日常生活中部分电力的供应也来自石油”这句话可知,这是一个具体的例子,所以使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本段的观点句,即“石油被称作工农业生产中流淌着的黑色血液,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
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
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
(3)说明文的语言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准确性,一个是逻辑性。
“至少”本义:
表示最小的限度。
语境义:
说明这是最短的时间。
如果去掉,说明了石油生成所需的时间就是200万年。
说法绝对,不实事求是。
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解题时,从使用的恰当以及删除后的不准确,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性。
(4)要求列举两项在保护、节约、利用石油资源方面的绿色消费方式。
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也的在考查学生深入生活的能力。
节约石油资源利国利民,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如可发明节约石油的国家专利新技术的新技术,平时少乘车,多步行,少用橡胶产品等。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一、简洁性。
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二、准确性。
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
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三、科学性。
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
四、严密性。
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五、条理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六、逻辑性。
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七、趣味性。
叶圣陶先生说:
“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
”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说明。
故答案为:
⑴生成;聚集
⑵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石油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
⑶不能,“至少”起限制作用,说明了石油生成所需的最短(少)时间是200万年。
去掉后与事实不符,“至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⑷示例:
①少乘(开)车,多步行。
②少坐飞机,改用其他绿色出行方式。
③少穿合成纤维衣服,多穿棉质衣服。
④少用橡胶产品。
⑤少用润油膏,改用其他产品。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合适的内容即可。
(2)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具体内容来辨析方法及作用即可。
举例子的作用答题格式为:
举了××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的特点。
(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答题模式为:
先表态,然后指出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接着分析删去后有什么不同,进而明确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首先要理解问题,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以及现实生活,进行分析即可解答,注意提出的建议要切实可行。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秋韵
宗璞
①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
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
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
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
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年毛孔渗进来。
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起走到半山。
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年陡台阶,眼前会出现一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罢。
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
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其调。
②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
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
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
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
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
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
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友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
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
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③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
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
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到的。
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④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
清晨照例的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
⑤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这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⑥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
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
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
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
这样耀眼的红叶!
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
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毡。
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着澄明的秋水。
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这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了吗?
⑦秋去冬来之时,意外地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
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
不要延迟欢乐
现在不悟
便永迷惑
⑧在这里,一切都有一着落。
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七年级 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年级 语文 上册 期末 专题 复习 现代文 阅读 训练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