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6689406
- 上传时间:2023-06-21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2.76KB
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26、《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继续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1.学会本课6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23个词语的意思。
2.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自学生新词,分段,教学一、二两大段,背诵第1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1、4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鲁迅《少年闰土》的出处,出示课题。
2.生轻读课文,要求按注音读准生字,划出不懂的词语。
3.讨论分段。
二、新课学习。
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
(勇敢机智)那么,课文中哪几句话突出反映了少年闰土的这一形象呢?
(抽答,然后齐读“其间……逃走了”一段话。
理解“其间”和“猹”两个词语。
)
为了衬托闰土的形象,课文开头描写了哪些景物(天空、圆月。
西瓜),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深蓝,金黄、碧绿、)
情感朗读指导,齐读本自然段,体会梦幻般的美景衬托下的少年英雄形象。
三、学习第二大段。
1.轻读2、3小节,思考:
(1)闰土因什么原因到“我”家来?
(2)闰土来“我”家前,“我”听到了闰土哪些情况?
读后抽答。
2.释疑,师生共同讨沦理解“少爷”、“值年”、“祭祀”、“郑重”、“仿佛”、“五行”、“装掠”等词语的意思。
3.师生共同讨论小结本大段的主要内容。
(本段主要写“我”结识闰土的原因)
四、熟读第—自然段,抽背,同桌互背。
五、师课的小结。
六、课堂作业:
作业本第1、2两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第三、四两大段。
分辨课文详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完成作业本第5题。
教学过程:
一、读读写写课后第5题的词语。
二、抽读第三段(第4、5两节),生划出描写闰上外。
外貌特点的语句。
(“紫色的圆脸……银项圈”)师生共同讨论,抓住“紫色”、“毡帽”、“银项圈”理解人物的外貌特点描写,并在黑板一侧作副板书:
外貌 特点
紫色的圆脸 生活特点
头戴小毡帽 地方特点
套一个银项圈 时代特点,
齐读这句话,深入体会闰土的外貌特点描写。
提问:
第4小节的开头哪些词语反映了“我”迫切见到闰土的心情?
(盼望、好容易、飞跑)那么,这小节的结尾又有几个关键词语反映了闰土和“我”刚见面就建立了友谊?
(只是、便、于是)
情感语气指导后生齐读第4小节。
三、学习第四段。
1.抽读第四段(第6—16小节),生划出本段的中心句(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板书:
稀奇事。
2.生自读课文,找出四件稀奇事。
(板书)那么,四件事中写得最详细是哪一件?
(管西瓜刺猹)抽读“闰土又对我说……油一般的滑”,(注意朗读的情感语气)理解“无端”、“伶俐”、“素不知道”等词浯的意思。
3.提问:
这部分课文哪一小节的内容与开头小节的描写呼应?
(“有胡叉呢……”—节)这样写给人留下了闰土的什么形象?
(勇敢机智,板书。
)因为这件事给作者的印象最深刻,所以详细写,板书。
4.除此以外,还有哪件事也写得详细?
(在雪地捕鸟,板书)生轻读捕鸟一节,用笔划出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拉、罩等)。
讨论:
这一节反映了闰土什么品质特点?
(聪明能于。
板书。
)
5.除了这两件事,另外两件事写得详细还是简略:
反映了人物什么品质特点?
(师生讨论后板书:
见多识广、略写)
6.抽读课后题1
(2)、(3)两题,生回答。
四、小结。
课文写了反映闰土品质特点的四件事,虽然也有详略之分,但是,这四件事从总的来说,仍然是详写的。
那么,与闰土对比,“我”与“往常的朋友”这方面是详写还是略写?
(略写)哪几节用对比的方法来写?
(抽答)
1.小黑板出示“我素不知道;……”一节,齐读,理解“素”、“如许”、“单”等词语的意思。
并抓住“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一句,引导学生理解“我”接触的事少,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因而缺少见识的含义。
以羡慕和敬佩的语气朗读本节。
2.当闰土告诉“我”那些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后,“我”有什么感想?
哪一小节写出了“我”的感想?
(小黑板出示本节,齐读)理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一句的深刻含义(比喻“我”与“往常的朋友整天生活在大院里,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以羡慕、感叹的语气朗读本节。
板书设计:
稀奇事 反映品质
详写 在雪地捕鸟———聪明能干
管西瓜刺猹———机智勇敢
海边拾贝壳
略写 见多识广
沙地有跳鱼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第五段,从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的特点,进—步认识课文从整体上如何安排详略,完成作业本第2、3、6题。
教学过程:
一、听写本课的生字,订正巩固。
二、利用抽答课后题1
(1)、(3)两题,从整体上回顾和巩固上一课时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
其中1(3)中的“闰土是怎样一个人”问题的回答,可从外貌描写中导出“活泼可爱”的特点,“机智勇敢”可以归入“聪明能干”这一品质特点中,教师形成系统板书。
三、因为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又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受到“我”深深的敬佩和喜欢,他又很喜欢和“我”相处,所以“我”和闰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我们是怎么分别和保持友谊的?
读最后小节(抽读)。
1.在这一小节里,哪些句子反映了“我”和闰土友谊深?
(“我急待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终于”这个词语说明两人的分别时的感情是怎么样的?
(恋恋不舍)
2.反映“我”与闰土保持友谊的语句有哪些?
“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
”)“但从此没有再见面”一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反映了“我”对闰土长期思念的思想感情)
四、以课后题2为思考题,生再次轻读全文。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外貌特点 活泼可爱
在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详写
管西瓜刺猹 机智勇敢
品质特点 海边捡贝壳
略写 见多识广
沙地有跳鱼
27、《凡卡》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和作品,导入新课
《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
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
契诃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亲眼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学徒的命运。
凡卡就是这些可怜的小学徒中的一员。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凡卡的学徒生活,看看那个时代的农村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
凡卡
二、检查预习:
1.通读全文,认读生字词。
2.说说你对凡卡有了哪些了解?
三、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凡卡的学徒生活主要在什么内容中反映出来的?
根据学生汇报,帮助学生把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四、阅读凡卡的信,围绕“信”,体会凡卡痛苦生活和心情。
1.用一句话来概括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会这样概括:
生:
凡卡受不了学徒生活了,请求爷爷把他接回乡村去。
生:
凡卡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生:
凡卡受不了了,只有死路一条了,哀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2.抓住“指望”,体会凡卡生活的无望。
(出示)“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
谁来说说,“指望”是什么意思?
(1)九岁的凡卡离开乡村,离开疼爱他的爷爷,来到莫斯科这个大城市来当学徒,他曾经有什么指望呢?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
*他一定指望着到鞋匠这里学会做鞋,能够有一样本领,来养活自己。
*他想挣钱,让爷爷和他都过上好的生活。
*他们一定以为,在大城市是比较好生活的。
*他可能还想,莫斯科是个大城市,他有了本事,可以在大城市生活,不再贫穷,离开乡下。
*他还可能指望自己做出最漂亮的鞋,卖很多的钱,当一个有钱的人。
(2)多么美好的“指望”啊!
而现在,刚来到这里三个月,他就感到他的生活没有指望了,你能从他的信中找到原因吗?
细读凡卡的信,画出有关的句子进行交流。
相机引导学生关注凡卡的生活,抓住具体事例和句子,体会凡卡没有指望的生活。
以情激情,引导学生读好凡卡饱含悲情的信:
是啊,这一切的一切,把小小的凡卡心中的指望砸得粉碎。
在这个冰冷的世界,生活在这一群冰冷的残酷的人中间,弱小的他能指望什么呢,他只希望爷爷救救他,救他离开这个魔鬼般可怕的地方,因为他已经看到死在向他招手了。
凡卡的信,是蘸着血和泪写的,是这个穷苦的乡下孩子的呐喊!
是对这个悲惨世界的控诉!
请把这封信有感情地读一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和痛苦心情。
(3)凡卡在城里的一切美好的指望都破灭了,又产生了新的指望,你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读他乞求爷爷的话和对未来的设想以及急切的心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围绕凡卡的梦,两次续写,体会凡卡梦的含义。
1.读凡卡的梦:
凡卡的信终于寄走了,同时寄走了他满心的希望,他就是怀着这样的希望睡熟了。
按着凡卡的想法,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
(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梦为心声,我们看看从凡卡的梦中会感受到什么。
读凡卡的梦,注意省略号,接着设想延续的梦境,体会凡卡的美好而急切的心情。
2.凡卡的梦会变成现实吗?
细读凡卡回忆部分和叙述部分,抓住有关事例和句子谈自己的看法。
引导重点:
*醉醺醺的邮差,不清楚的地址,使信无法寄到爷爷手中。
*即使寄到,他的梦也依然只是个梦而已:
在凡卡心中乡村生活的美好,其实蕴含着贫苦,更衬托出来的城市学徒生活的悲惨。
爷爷的年龄、做的事情都不足以养活一个渐渐长大的孙子,把孙子送到城里,是爷爷唯一的选择和希望。
3.再读凡卡的信,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信的后面写上几句想说的话。
体会凡卡终究梦碎现实依旧的悲惨命运。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想想作品为什么这样打动人心?
体会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可以通过假设引导:
假如没有回忆……
假如没有对凡卡写信过程中的动作描写……
三、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28、《孔明借箭》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方法,把课文读通顺。
2.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4.帮助学生认识“瑜、曰、吾、晌、嘱、擂”;会写“曹、瞒、吾、嘱、勿、诈、擂、呐”;理解“妒忌、军令状、迟延、调用、奇谋、神机妙算、欣然而立、军中无戏言”等词语。
5.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把对名著《三国演义》的认识加深、扩大。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孔明借箭》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删改。
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
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
(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
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
课文通过孔明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
二、自读课文。
1.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请教老师和同学,读通课文。
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填空练习,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
()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擂”读作léi,不读成lèi;“丞”读作chéng,不读成cén。
比较下面各组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雷—擂内—呐属—嘱日—曰
愉—瑜昨—诈吾—语勿—匆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
(正音、评读)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
(理清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借箭的原因:
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的过程:
准备→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借箭的结果:
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
一(l、2自然段)、二(3--9自然段)、三(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五、自己练习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孔明借箭》。
(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段
1.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
(板书:
神机妙算)
2.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读句,“瑜大惊,慨然叹曰:
‘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
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或你想知道些什么?
)(预测:
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
神在哪里?
妙在哪里?
怎样神?
……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联系全文思考:
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可一边默读,一边勾划,一边批注。
)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
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
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
”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
联系上文说说。
“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
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
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
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
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
改不改?
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
小结:
“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
2.“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
”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
3.“孔明叫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
4.“鲁肃惊曰:
‘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
’孔明笑曰: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
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
“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
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
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不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
小结:
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
为什么?
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
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
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
“操传令曰:
‘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
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
’……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
箭如雨发。
”
引导学生理解:
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6、“孔明叫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
”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生齐答:
神。
)妙不妙?
(生齐答:
妙。
)
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出示:
“待至日高雾散……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
(三)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
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
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
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四)出示讨论:
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
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
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
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
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
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五)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练习复述课文。
3.题目“孔明借箭”,箭是借来的吗?
题目说“孔明借箭”合适吗?
为什么?
三、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
选择周瑜、鲁肃、曹操三个人物中的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练习复述课文。
2.继续阅读课外读物。
29、《战风车》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奇事,认识堂吉诃德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厮、虔、冤、邪”4个生字;积累“外行、冒险、虔诚、形形色色”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奇事,认识堂吉诃德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
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和《堂吉诃德》的内容。
(结合让学生阅读本课后面的“学习链接”。
)
塞万提斯(1547-1616)西班牙伟大的作家、戏剧家、诗人。
祖父是破落贵族,当过律师。
父亲是潦倒终生的外科医生。
由于家贫,他只上过中学,但喜爱文学,阅读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后从军,参加过抗击士耳其军队的战斗。
1602年,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堂吉诃德》,1605年该书第一卷出版,1615年该书第二卷出版。
这部作品中出现了将近七百个人物,描写的生活面十分广阔,成为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状况的真实而全面的反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部著名的《堂吉诃德》中的一个片段,共同来认识一下这里面的人物吧!
二、初读全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你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唐吉诃德把郊野的风车当作巨人,竟然提着长枪、骑着飞马与之战斗,结果被风车刮倒在地。
)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厮”sī,
比一比(读音及字形),再组词(想想字义)。
斯()兔()牙()
厮()冤()邪()
3、默读课文,本文共出现了几个人物?
他们分别是什么关系?
堂吉诃德桑丘杜尔西内娅驽骍南得
桑丘:
堂吉诃德的仆人
杜尔西内娅:
堂吉诃德要去托波索探访的一位绝世美人,桑丘让堂吉诃德相信见到的粗野村妇是被魔术师诅咒了的杜尔西内娅。
驽骍南得:
堂吉诃德出行骑的马。
4、一边默读一边思考:
堂吉诃德为什么要去战风车?
桑丘是什么态度?
战风车的结果是怎样的?
由于头脑中充满了骑士的奇遇,竟把风车当作巨人,所以去战风车。
劝说,告诉他那不是事实,希望他能醒悟。
结果被风车刮倒在地,“滚翻在地,狼狈不堪。
”“不能动弹”
四、再读课文,深入学习:
1.同桌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战风车之前、之后,堂吉诃德和桑丘的两次对话。
体会他们各自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2.交流:
主人耽于幻想,仆人处处求实;
主人急公好义,仆人胆小怕事。
3、默读第10自然段,画出描写堂吉诃德的神态、动作的语句,结合书中的插图,想象他战风车时的生动情景。
体会堂吉诃德是个什么样的人?
4、交流:
(1)“一片虔诚向他那位杜尔西内娅小姐祷告一番,求她在这个紧要关头保佑自己,……”
杜尔西内娅小姐其实只是一名普通的农妇,但在堂吉诃德的眼中,她却仿佛就是那个自己心目中要为之保护和爱戴的人,说明堂吉诃德是一个耽于幻想的人。
脱离现实,终日沉迷于幻想。
(2)“然后把盾牌遮稳身体,横托着长枪飞马向第一架风车冲杀上去。
”“他一枪刺中了风车的翅膀;……”
勇敢,急公好义。
动机纯真善良,立志铲除世间的恶魔,反对压迫,锄强扶弱,充满了无私无畏的精神。
(3)想象堂吉诃德战风车时的生动情景。
体会堂吉诃德的勇敢、无畏,但又是那么荒唐、可笑。
五、讲述故事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内容和方式简要地讲述这个故事。
要求:
可讲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胧,也可只讲战风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第六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