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共68页.docx
- 文档编号:26689150
- 上传时间:2023-06-21
- 格式:DOCX
- 页数:77
- 大小:68.59KB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共68页.docx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共6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共68页.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共68页
1师恩难忘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理解“师恩”一词,使学生了解启蒙老师田老师对作者的巨大影响——使他成功地走上了文学之路,感受作者对老师的理解、敬佩和感激之情,激发学生敬师爱师的情感。
(二)在自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练习画出自己的问题。
(三)学认生字13个,学写10个,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嘎然而止、引人入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及谚语“无心插柳柳成荫”等。
(四)学习做摘录笔记。
二、教学重点:
理解“师恩”指的是什么。
三、教学难点:
学做摘录笔记。
四、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四年级小学生了,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主题是“师生”。
(播放课件)
其中有两篇讲读课文《师恩难忘》、《孔子和他的学生》,和两篇自读课文《爸爸的老师》《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
围绕老师这个主题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着高尚师德、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教师形象,体现了师生间浓浓的深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篇《师恩难忘》。
(一)引入新课,初感师恩
你们还记得么,从上学的第一天起,(播放课件)是老师,将我们引入知识的殿堂,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是老师,带我们认识多彩的世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是老师,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严格地要求着我们。
我们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培养,师恩如山,师恩似海。
著名作家刘绍棠爷爷对自己的启蒙老师终身难忘,写出了------《师恩难忘》这篇文章。
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自学了生字词,下面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请看(出示课件)。
配备念叨歇脚恍如开窍感念情趣培育
描红摹纸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恭恭敬敬
(1)请一个同学来读。
读得正确,我们一起读一遍。
(2)(出示课件)文中的生字你记住了么,我们读一读。
设圣配描娓姥恍窍
恩兄扮境仍培恭
(3)在要求写的生字中,哪一个字容易写错?
(播放课件)
(恭:
写的时候要注意,下面是“小”字多了一个点。
)
(4)生字词学得不错,请听课文录音,注意听清字音。
(播放课件)
(5)请你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播放课件)
(课文主要写了小时候田老师给“我”们讲他用古诗编成的故事,四年里听了很多故事,长大后“我”非常感谢老师。
)
(6)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那文中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呢?
看金钥匙,请你默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比如画问号。
(播放课件)小精灵儿童http:
//060s
同学们,你有哪些不懂的词语?
请看。
(播放课件)
戛然而止起承转合年近古稀桃李满门
无心插柳柳成荫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
下面我们来做个猜词游戏,听意思猜词语。
(出示课件)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
刚才我们解决了不懂的词语,还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把同学们的问题归纳了一下:
(出示课件)
2.“师恩”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难忘?
3.为什么田老师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三)学习课文,理解师恩
1.下面我们来学课文,解决问题。
(播放课件)
(1)在文中,“师恩”到底是什么?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静心默读课文1-9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2)文中的师恩指的是什么呢?
这位同学说,师恩就是小时候田老师给我们讲的故事(出示课件)
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串讲一遍。
然后,以这四句诗为起承转合,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3)田老师是一位多么有心的老师啊,把枯燥的古诗编成了美妙动听的故事,大家能不能把故事讲的像田老师那样娓娓动听呢?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己练一练。
(4)准备好了么,请你伴着音乐讲一讲这个故事吧!
同学们讲的真好,我们仿佛来到了一个小村庄,看到一座小亭,旁边是一束束美丽的鲜花,这种感觉用文中的词语来说就是——身临其境。
(出示课件)
文中形容老师故事讲得好的词语还有——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对,这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口才很好,这类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呢?
(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出口成章妙语连珠)
(伶牙俐齿巧舌如簧侃侃而谈语惊四座)
嗯,说得好,看来同学们平时非常爱读书,爱积累词语呀。
(5)那么田老师讲的故事好,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出来?
(出示课件)这个故事,有思想,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
田老师的声音嘎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
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这里不是直接写老师故事讲得好,而是从我听得入了迷来表现,这是:
侧面描写。
更能衬托出老师讲得精彩。
再来读读句子,体会这种写法。
(6)文中体现师恩的句子还有哪些?
(出示课件)那时候的语文叫国文,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
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
摘录笔记要写课文题目。
行距要大一些,便于修改补充。
第一单元1师恩难忘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情趣培育引人入胜开窍感念恭恭敬敬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插柳之恩,我终生难忘!
2.从事文学创作,需要发达的形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田老师在这方面培育了我,让我开了窍。
2陶校长的演讲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会认4个,理解有关新词。
3、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成为习惯。
4、感受演讲稿的情真意切,乐于模仿迁移运用,体会“学做真人”,交流陶行知其人其事,激情。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
介绍,了解演讲常识,初读知大意。
教学难点:
音:
稳韧
形:
垒陶炼彼
义:
堡垒、源泉、坚忍不拔、彼岸、鞭策、长足
一、板题、交流资料、听范读
1、板书解疑,陶校长(交流资料)
原名文睿,安徽翕县人,近代教育家,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小先生制,育才学校,“公德”和“私德”
2、听演讲(录音范读)
小结:
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主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
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
1、谈演讲的特点
(1)真实性
(2)鼓动性
(3)礼仪性(称呼、有祝语)
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自读
(1)通问正音
(2)划标题
三、检查初读理思路
1、出词正音
2、按四部分抽个读,点评后四人组分别读,并解疑。
3、交流分段知大意
(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什么?
(2)是分哪儿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3)填充概括段意
一
(1)开门见山提出了()
二(2—5)分别要求学生从()、()、()、()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了多少,并讲了这样问的()。
三(6)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的好习惯,争取在()取得()。
4、引读全文
5、质疑留疑
四、学字词
1、认生字、抢答:
比喻难以攻破的事物严格督促使进步
来源比喻向往的境界
给人带来幸福进展迅速
形容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2、归类写
左右:
演锻稳
3、比较组词
陶炼彼
葡练履
4、抄词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
精读感悟,由收到放,朗读倾吐。
教学设计:
一、复习大意,板书:
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二、教学第一问
1、作者为什么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
(默读圈画中的词句)
2、交流卡片:
健康第一健康是生命之本健康堡垒
3、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
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
4、怎样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
5、三读本段(引读)理清层次:
先问什么?
再问为什么?
最后提出什么希望?
三、教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
1、圈画方法同上
2、交流讨论,学生为主
(1)问什么?
(2)为什么这样问?
(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3)怎样才能使自己学问有进步?
3、点拨关键处
(1)公德——公共道德和观念
(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
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
1、各派一代表读(同内容的挑战读,点评有层次)
2、男女生各派代表读,并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
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3、填空总结
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筑起(),学习上认准(),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认真负责地做好(),要学做()。
这样就可以()。
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
4、激情齐读出这种关怀、爱护和演讲的语气。
5、倾吐练习
A、《陶校长的演讲》读后感
B、《我也要每天四问》
C、陶校长,您听我说……
五、作业:
填空(课后4)
3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教学要求:
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助字典、辞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
板书:
贾岛
小结:
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寻隐者不
遇》
二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
1齐读诗句
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
(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
只是深:
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
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
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体会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
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视频展示台)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
有伏。
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
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童、林、黄”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所见》。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
(指名背诵)——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说)——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景物。
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字音,强调读准。
如“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
(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
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你感受到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4、全班交流。
问题:
什么叫“振林樾”?
(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
(想要做什么事情)
5、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
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
(牧童骑黄牛)
B、听!
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出示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
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出示诗句: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
(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陶校长的演讲》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作的著名的“每天四问”演讲稿。
读着读着,我不禁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校长言真意切的演讲,不正是在传递着这种教育思想吗?
他的“每天四问”不仅激励和鞭策着学生,而且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文条理清晰,重点部分的语言形式基本雷同,于是,我请学生按照“问什么,为什么,提出希望”把每一问分成三层。
学生边读书边分层,很容易就做到了。
可能是文章的结构太清晰了,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反而会让课堂失去了往日的生趣,于是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复述课文上。
教学时,我首先请同学们释题:
什么是演讲?
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请大家反复地读课文,并结合平时所听到、看到的演讲谈自己的理解。
同学们热情高涨,谈出了演讲一定要有主题,要有声情并茂地讲述,有时还要有动作,一定要有真情,更重要的是要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随后,我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陶行知先生的资料。
同学们渐渐走近了陶先生的心灵世界,对这位平民教育家产生了敬仰和崇敬之情。
这时候,再介绍演讲稿的写作背景,把同学们带到那战火纷飞、开荒生产的艰难岁月。
在这样的情况下,陶先生依然关心学生的德智体以及工作能力的培养,足见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实在令人钦佩。
有了这样的情感做铺垫,课文的学习就更自然和主动了。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情感目标:
在对课文语言的朗读品味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能力目标:
能掌握诗歌反复的意义,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表达自己的理解。
进一步巩固使用工具。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与美丽。
初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一、课前的领悟感受。
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对自然的感受。
三、揭题,感受题意与文题之美。
1、对于“课本”,你有何理解?
他有什么用处?
2、大自然又怎会成为绿色的课本呢?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
3、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五、再读课文,把握整体。
1、细读文章,
2、说说这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
用笔在文中划出来。
3、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再读课文,找找文章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这课本呢?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并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品味赏析,感悟诗情。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学了课文,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
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
1、黩读课文,找找诗中希望我们如何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引导学生体会:
“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中所饱含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曾呼吸、发现、描绘、倾听等接触大自然的事例与感受。
4、学习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从“敞开”一词,感受祖国的绚丽多彩。
反复朗读这两节,体会诗的内涵。
5、体会开头与结尾反复的作用。
三、朗读体会,深化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诵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朗读。
3、全班朗读交流,先指名读,再评析指导,读出诗的明快、豪情万丈、舒缓,读出诗的内在的旋律。
4、最后全班齐读。
四、作业:
A:
完成练习册。
预习下文。
背诵这首诗。
B:
选择校园一物进行仔细观察。
并写下观察日记。
5装满昆虫的衣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情感。
2.学会并理解本课生字词,初步领会文章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第二段,品味语言文字,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个人校服上都有衣袋。
如果让你将自己的衣袋装满东西,你最想装满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点评:
可以看出来,你是一个……的孩子。
2.有一个孩子,他装的东西跟大家都不一样,请看屏幕。
出示:
装满昆虫的衣袋
通过预习,你知道他是谁吗?
看到题目,琢磨一下,你觉得法布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能读出来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词
昆虫观察责骂纺织娘
中毒垃圾殿堂鼓鼓囊囊
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虫居
(1)指导“栖”的读音。
(2)你发现第三行三个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3)一边读这三个词,一边发挥你的想象,你仿佛在法国南部圣莱昂的小村子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4)指名读一读书上是怎么描写的。
思考:
为什么在文章的一开头就写圣莱昂村子里的景象呢?
2.理清层次
(1)喜欢看球赛的人,我们通常叫他球迷,喜欢下棋的叫棋迷。
那法布尔我们可以叫他什么?
(2)速读全文,你能找出文中带“迷”字的词语吗?
(板书:
着迷迷恋痴迷)
【出示句子】这组词语在文中的顺序能颠倒吗?
为什么?
指导辨析词义。
指名朗读,体会词义的变化。
6变色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新词,并能用“绘声绘色”、“名副其实”造句。
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变色龙的特点,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新词,并能用“绘声绘色”、“名副其实”造句。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变色龙的图片。
2.变色龙的资料。
一.复习导入
1、读读生词
2、课文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细读课文
1、第二部分“我们”细细端详着变色龙。
什么叫“端详”?
给它找一个近义词。
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外形特点、捕捉食物、会变色
3.小组学习:
读读9自然段,把你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读好。
①第9自然段,指名读,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向大家介绍变色龙的外形的。
头、嘴、眼、身躯、背部、腹部、脚、尾巴
②变色龙的这写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请在相应的词语下面标上小圆点。
③根据插图,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介绍变色龙。
4、感悟课文第十到十二自然段
①自渎课文,说说在这自然段中了解到变色龙哪些知识。
②理解部分词语:
迟钝、窥探、绘声绘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刹那间等体会变色龙捕捉食物的速度快。
③练习朗读,注意重点词的朗读。
④使用“绘声绘色”造句。
5、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
齐读14自然段。
①朋加沙实验了几次?
从哪些词语看出?
②找到表示颜色的词语(香蕉叶色、绿色、棕色、浅灰色)
③课文中用了哪些表示变的词语?
(变成、变为、变为)
④仔细观察图,体会变色龙的颜色变化。
⑤看到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用“名副其实”造句。
6、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对我们观察小动物有什么启发?
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
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
7、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格言:
“观察,观察,再观察。
——巴浦洛夫”
8、齐读课文第三部分
①放回变色龙,是为什么?
又使你想到了什么?
②你还收集到哪些变色龙的资料,集体交流
③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像变色龙这样的小动物。
三.布置作业
1.搜集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资料。
2.小练笔:
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灵活运用送学到的观察、表达方法,写一篇关于小动物的作文。
板书设计:
发现外形特点
端详变色龙捕捉食物
放回变色
7金蝉脱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文内容的投影片。
2.蝉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金蝉脱壳的起因。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
金蝉脱壳。
齐读课题。
2.设问:
听说过“金蝉脱壳”这个成语吗?
说说你的理解。
3.讲故事:
三十六计“金蝉脱壳”。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
课文中“金蝉脱壳”主要讲什么?
2.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①出示生字词。
②指名逐自然段朗读。
3.默读课文。
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
“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
”
齐读。
3.哪件事“神奇有趣”?
4.出示:
“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
①指名朗读。
②说说你的理解。
5.齐读第1-2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搜集蝉的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7.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2.交流蝉的资料。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3-6自然段。
想想: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年级 上册 教案 教学 反思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