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鱼台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6687213
- 上传时间:2023-06-2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4.79KB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鱼台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
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制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3.隋唐时期,相当数量的工商者的经营模式是“前店后坊”制。
据《集异记》记载,唐代长安通化门长店车坊招募的工匠,“闭户屏人,丁丁不辍”,工作到“及晓”。
长店车坊出现的这种现象()
A.体现出坊市界限已被打破B.反映出手工业生产的灵活性
C.表明唐代交通运输业发达D.说明当时社会消费能力上升
4.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
这种做法()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加剧了土地兼并
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D.刺激了人口南迁
5.《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的“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6.宋朝时,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都需要缔结契约,契约一般都分画疆畎,写明田主、租田人和见知人,并规定地租的数量、交纳形式,以及租佃的期限等。
租佃契约制的施行反映出当时()
A.农民生产活动受到限制B.生产者积极性受到重视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7.南宋时,明州(今宁波)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
这说明当时()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重农抑商政策弱化
C.海上丝路贸易兴盛D.民间长途贩运发达
8.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困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念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9.“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
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
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10.1910年,清政府请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
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
此次改革()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11.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
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12.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又被英国称为“通商战争”,英国如此看待这场战争是为了()
A.肯定战争的正义性B.强调战争爆发原因
C.粉饰侵略战争性质D.纪念这次战争影响
13.白银作为货币,在中国古代长期都以“两”结算,在《南京条约》中,赔款则以明中后期开始流入的西班牙“银元”结算。
当时使用“银元”结算的重要因素是()
A.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居出超地位B.西班牙长期主导欧亚海上贸易
C.英国工业发展对银元需求旺盛D.晚清对国际白银市场尚不熟悉
14.“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汇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与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15.19世纪70年代,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16.下图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
这一国家是()
A.英国B.德国C.俄国D.日本
17.1911年96家西方企业和40家中西联合企业的资本投资增至1.03亿银元,同时549家中国企业开始使用非人力驱动的机器设备,投资约1.2亿银元。
到1933年,中国现代工厂数量达3176家,雇佣产业工人超过50万。
材料反映出当时()
A.经济近代性的因素增加B.中国工业发展严重依赖列强资本
C.中国沦为列强经济附庸D.北洋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18.20世纪20年代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
僻居四川的成都也大致相同:
“社交男女要公开,才把平权博得来;若问社交何处所,维新茶社大家挨(维新茶社男女可以杂坐)。
”这反映出当时()
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B.各地风俗趋向一致
C.民主思想广泛传播D.娱乐场所繁荣兴盛
19.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财政经济的有关政策。
该政策的实施()
时间
政策
1950
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规定绝大部分财政归中央财政部“统收统支”
1951
将“统收统支”改为“划分收支,分级管理”,即中央、省(市、自治区)、县(市)三级财政,由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绝大部分资金集中在中央
A.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C.充分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D.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
20.195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社员私养家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指出社员可经营不超过人均占有耕地的5%的自留地;鼓励社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水边路旁的零星闲散土地种植庄稼和树木,不征公粮、不派购任务。
这一举措()
A.停止了“三面红旗”错误指导B.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贯彻了党的“八字方针”D.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问题
2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
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22.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
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23.1953-1956年和1979-1992年,在国内经济史学研究中都称为“过渡时期”。
关于两个“过渡时期”的相同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B.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并存
C.公有制经济都占据绝对优势D.外资企业从无到有大量引进
24.据记载,当达·伽马航行到印度后,一位印度王公问他是否带来了一些商品,他回答说:
“总数不多,是样品”,并请求准予把货物从船上卸下来。
这反映达伽马此行的目的是()
A.加强经济文化交流B.积极抢占海外地盘
C.追求丰厚商业利益D.谋求控制印度王室
25.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B.工场手工业进入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26.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举例说,在一个小扣针厂,十个工人要协作承担十八种操作工序,他们虽然很穷,必要的机械也很简陋,有人还要兼任不同操作,但只要勤勉工作,这十个人每日可完成多达48000个扣针。
据此可知()
A.手工工场技艺严重落后B.生产分工促进产业进步
C.机器生产成为普遍现象D.工业革命催生自由主义
27.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上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8.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29.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而与此同时兴起的民族主义潮流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自由主义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B.社会主义尚缺乏成功的客观条件
C.民族主义催生了欧洲的自由主义D.资产阶级决定着欧洲历史的发展
30.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
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
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指出,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选择其中一种主张加以简要评价。
(7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
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
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
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
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
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
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
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
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时间
中国
外国
19世纪中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61年冯桂芬写成《校邠庐抗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主张。
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
19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l849年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
19世纪晚期
1881年,开平煤矿投产。
1897年严复译著《天演论》出版。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1871年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
19世纪70年代末美国工业革命宣告完成。
1870~1900年世界工业产量增加4倍,世界贸易额翻了一番。
1883~1907年埃及沦为英国殖民地。
20世纪初
1901年清廷改革兵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00年英国工党成立,成为与保守党相抗衡的两大政党之一。
1912年意大利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摘自陈会颖《中外历史对比年表》等
上表为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筒表。
从表中任意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高三月考历史答案
1.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5.DADBB6-10.BCBDC11-15.CCABA16-20.DAADB
21-25.AABCC26-30.BBBAC
二.非选择题(40分)
31.
(1)原因:
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任4点得4分)
影响:
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6分)
(2)主张:
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节制生育。
(3分)
评价:
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不具备;
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学生选择其中一种评价回答即可,此小问满分4分)
32.
(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5分)。
(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6分)
33.示例1:
论题:
工业化的发展和深入。
(2分)
阐述: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然后向其他国家扩展,美国等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10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论题:
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和深入。
(2分)
阐述: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胜利,使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一些国家相继确立。
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党政治、责任内阁制、扩大普选权等举措,使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
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力图通过变法或革命的形式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10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3:
论题:
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等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亚非等地沦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2分)。
阐述: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然后向其他国家扩展,美国等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推动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抢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发动了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比如发动鸦片战争,侵略印度和埃及等国家,使这些国家成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10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4: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2分)
阐述: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阶级矛盾激化。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此理论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10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5:
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
(2分)
列强的入侵,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从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到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经历了从器物、制度到思想的三个层面的发展。
(10分,言之成理即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 济宁市 鱼台 一中 届高三 上学 月考 历史试题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