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知识宣传参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6682539
- 上传时间:2023-06-2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0.13KB
K12学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知识宣传参考教案.docx
《K12学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知识宣传参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学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知识宣传参考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K12学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知识宣传参考教案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知识宣传参考教案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知识宣传
一、基本概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样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4级。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
按照事件的成因和性质,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4大类。
重大传染病疫情
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某种传染病暴发,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波及范围广,发病率大大超过常年水平。
如20XX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指一定时间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多例具有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调查处置的深入,许多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病因逐步明确,比如20XX年我国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疫情,事发时无法明确病因,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病原被确定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是指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造成的人数众多或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例如,20世纪80年代上海因食用被污染的毛蚶累及30余万人的甲型肝炎大暴发。
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包括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事件、核辐射事件、生物恐怖事件等。
例如,1995年发生在日本东京地铁站的沙林毒气事件,导致5000余人中毒,12人死亡。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突发性
突发事件往往是突如其来,一般不易预测,如果不及时应对,事态会迅速扩大和升级,造成更大的危害。
公共性
公共性是突发事件和个体事件的本质区别,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广,会对公众的正常生活,甚至社会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造成严重威胁,所影响或涉及的主体不是特定的个体,具有社会群体性,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共同关注,必须通过公权力介入、动用社会资源才能解决,应对突发事件是政府的权利和义务。
危害性
严重危害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突发事件对正常社会秩序、生命财产,或公共安全会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的威胁或巨大的破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除有突发事件的共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国际性
随着经济、文化、物资交流日益频繁和快捷,地球成了一个村庄,带来了食源性疾病、传染病疫情的全球化传播,传播途径也日益多元化,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传播距离快速扩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性的特征日益凸显。
比如甲型H1N1流感,短短的几周时间就蔓延到世界各地。
复杂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种类繁多、原因复杂,有的直接造成人身伤害,有的是潜在的威胁或间接危害,有的持续时间较长,有的是因其他突发事件引发。
容易引发连锁反应,一旦发生,后果不确定,影响波及范围迅速扩展到非事件发生地,极易公共卫生问题引发社会问题,引起事态升级,突出表现为蔓延性和传导性。
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于20XX年11月出现在广东,20XX年8月5日就蔓延至29个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国际影响、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近年来,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频次高、规模大、影响广泛、损失严重等特点,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
我国同全球其他国家一样,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但也有一些自身特点:
传染病类事件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大多数,新发传染病的危害不容忽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员往来和贸易愈加频繁,也使得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危害范围显著扩大,20XX年1~6月,原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57起,报告病例25351例,死亡111人。
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事件数、病例数和死亡数较20XX年1~6月均有所上升,以传染病事件为主。
我国各种新发传染病危害十分严重,如20XX年的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20XX年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XX年的甲型H1N1流感等。
资料显示,全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大多数新发传染病都已经在我国发现。
今后,我国发现和输入新发传染病的可能性增大。
食物中毒时有发生
原卫生部公布,20XX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74起,中毒6685人,死亡146人。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是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死亡原因,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因素包括亚硝酸盐、有机磷农药、剧毒鼠药及甲醇等,其中以亚硝酸盐为主。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增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化学品生产、使用和消费的大国,危险化学品众多,农药产量居世界前列,职业危害因素显著增加,危险品泄漏、农药中毒明显增多。
职业病病例报告居高不下,原卫生部资料显示,20XX年全国共报告职业病27420例。
其中肺尘埃沉着病24206例,急性职业中毒601例,慢性职业中毒1040例,其他职业病1573例。
重大职业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20XX年全国共报告各类急性职业中毒事故296起,中毒601例,死亡20例。
其中,重大职业中毒事故16起,中毒185例,死亡20例。
引起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主要是一氧化碳、二氯乙烷和氯气,病死率最高的
是硫化氢中毒。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相当比重
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场所,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和幼托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抵抗力弱,容易发生各种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据近年统计,我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做好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内容。
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日益增大
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均可能衍生公共卫生事件,导致人身安全和健康受损,尤其是频发的自然灾害,各种事故灾害不仅使经济受损巨大,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威胁。
例如,截至20XX年4月25日10时,“5·12”汶川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
五、学校及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
预防为主
在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广泛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管理及应急水平,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监测,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措施,争取早发现、早报告风险源并及时进行整治。
统一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领导机构,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准备、信息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辖区内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
应急处置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快速反应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形成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
一旦发生突发
事件,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处置果断,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及时控制
发现异常苗头,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控制事件的扩散和蔓延。
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控制、及早解决,将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或事件初期。
一旦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要全面、彻底落实防控措施。
六、学校及托幼机构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管理方法
校园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管理主要采用回避、预防的风险管理方法,同时要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种措施。
回避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
1.规避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的公共卫生风险在学校的选址上要尽可能回避那些突发事件易发地,从而规避相应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
如要考虑周边环境和空气是否存在污染,周边蚊蝇、鼠害等病媒生物的分布情况,饮用水的供应是否充足,是否容易受到洪水的侵袭等。
在学校基础设施的设计布局上和建设上,除了要遵循学校建筑标准之外,还要统筹考虑校舍的采光、通风,厕所、食堂、供水系统、洗手设施等生活设施的卫生条件,相关设施应通过相应的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和验收。
2.规避机构和制度建设不健全导致的公共卫生风险学校要按照《学校卫生条例》的规定,建立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学校医务人员或保健老师,即普通高等学校设校医院或者卫生科。
校医院应当设保健科,负责师生的卫生保健工作。
城市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普通中学设卫生室,按学生人数600︰1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
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可以根据需要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
学生人数不足六百人的学校,可以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保健教师,开展学校卫生工作。
保健科应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保障学校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落实校长是学校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强化学校管理或监管责任。
学校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如晨检与考勤制度、通风与消毒制度、卫生清扫制度、师生定期体检制度、预防接种查验制度、食品安全责任制度、食堂各项规章制度、食堂各类台账制度、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制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健康教育
制度、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饮用水供应制度等,通过建章立制,规避因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导致的公共卫生风险。
预防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
1.预防伤害开展校园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应急疏散演练、防踩踏培训、消防培训等,普及避险知识,提高师生紧急避险与自救互救技能,减少意外伤害。
2.预防传染病学校应严格落实晨检、因病缺课登记报告、传染病报告、预防接种证查验、通风消毒、停课等制度,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应根据自身职责做好对学校传染病防控的指导,做到传染病“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减少公共卫生风险演变成事件的可能性。
3.预防食物中毒集中供餐学校应加强食堂食品采购、储存、加工等关键环节的控制,消除餐饮环节的风险隐患,同时完善对校园内商店的食品安全管理,防止伪劣食品流入校园。
4.预防环境因素公共卫生风险①加强采暖管理,防止出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②与气象、环境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在高热等极端气候、严重雾霾污染等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及时采取降温供暖、减少户外活动、停课放假等措施,减少对师生健康的危害。
5.预防设施设备不健全导致的公共卫生风险对于因各种原因未达标的学校基本设施,如教学楼缺少应急疏散通道、饮用水供应不足,教室采光、照明等不达标,要因地制宜尽快改进和完善。
同时,学校还应普及公共卫生风险知识、养成良好习惯、上好健康教育课普及风险知识、开展校园防范公共卫生风险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防病知识知晓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好地防范各类公共卫生风险;要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增加学生的防病能力。
做好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的应对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学校对发现的公共卫生风险,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风险转化为事件,造成严重危害。
对于能够消除的公共卫生风险,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在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消除或降低风险,如提高疫苗的接种率降低传染病暴发风险;对
于一时无法消除的风险,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应列出改建或完善计划,逐步实施;对于无法避免和预防的突发事件导致的公共卫生风险,如地震可能造成的伤害等,应做好人员、物资、技术等的应对准备,加强演练培训,降低此类突发事件产生的公共卫生风险。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知识宣传
一、基本概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样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4级。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
按照事件的成因和性质,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4大类。
重大传染病疫情
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某种传染病暴发,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波及范围广,发病率大大超过常年水平。
如20XX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指一定时间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多例具有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调查处置的深入,许多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病因逐步明确,比如20XX年我国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疫情,事发时无法明确病因,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病原被确定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是指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造成的人数众多或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例如,20世纪80年代上海因食用被污染的毛蚶累及30余万人的甲型肝炎大暴发。
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包括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事件、核辐射事件、生物恐怖事件等。
例如,1995年发生在日本东京地铁站的沙林毒气事件,导致5000余人中毒,12人死亡。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突发性
突发事件往往是突如其来,一般不易预测,如果不及时应对,事态会迅速扩大和升级,造成更大的危害。
公共性
公共性是突发事件和个体事件的本质区别,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广,会对公众的正常生活,甚至社会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造成严重威胁,所影响或涉及的主体不是特定的个体,具有社会群体性,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共同关注,必须通过公权力介入、动用社会资源才能解决,应对突发事件是政府的权利和义务。
危害性
严重危害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突发事件对正常社会秩序、生命财产,或公共安全会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的威胁或巨大的破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除有突发事件的共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国际性
随着经济、文化、物资交流日益频繁和快捷,地球成了一个村庄,带来了食源性疾病、传染病疫情的全球化传播,传播途径也日益多元化,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传播距离快速扩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性的特征日益凸显。
比如甲型H1N1流感,短短的几周时间就蔓延到世界各地。
复杂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种类繁多、原因复杂,有的直接造成人身伤害,有的是潜在的威胁或间接危害,有的持续时间较长,有的是因其他突发事件引发。
容易引发连锁反应,一旦发生,后果不确定,影响波及范围迅速扩展到非事件发生地,极易公共卫生问题引发社会问题,引起事态升级,突出表现为蔓延性和传导性。
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于20XX年11月出现在广东,20XX年8月5日就蔓延至29个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国际影响、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近年来,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频次高、规模大、影响广泛、损失严重等特点,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
我国同全球其他国家一样,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但也有一些自身特点:
传染病类事件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大多数,新发传染病的危害不容忽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员往来和贸易愈加频繁,也使得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危害范围显著扩大,20XX年1~6月,原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57起,报告病例25351例,死亡111人。
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事件数、病例数和死亡数较20XX年1~6月均有所上升,以传染病事件为主。
我国各种新发传染病危害十分严重,如20XX年的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20XX年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XX年的甲型H1N1流感等。
资料显示,全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大多数新发传染病都已经在我国发现。
今后,我国发现和输入新发传染病的可能性增大。
食物中毒时有发生
原卫生部公布,20XX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74起,中毒6685人,死亡146人。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是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死亡原因,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因素包括亚硝酸盐、有机磷农药、剧毒鼠药及甲醇等,其中以亚硝酸盐为主。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增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化学品生产、使用和消费的大国,危险化学品众多,农药产量居世界前列,职业危害因素显著增加,危险品泄漏、农药中毒明显增多。
职业病病例报告居高不下,原卫生部资料显示,20XX年全国共报告职业病27420例。
其中肺尘埃沉着病24206例,急性职业中毒601例,慢性职业中毒1040例,其他职业病1573例。
重大职业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20XX年全国共报告各类急性职业中毒事故296起,中毒601例,死亡20例。
其中,重大职业中毒事故16起,中毒185例,死亡20例。
引起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主要是一氧化碳、二氯乙烷和氯气,病死率最高的
是硫化氢中毒。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相当比重
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场所,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和幼托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抵抗力弱,容易发生各种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据近年统计,我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做好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内容。
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日益增大
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均可能衍生公共卫生事件,导致人身安全和健康受损,尤其是频发的自然灾害,各种事故灾害不仅使经济受损巨大,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威胁。
例如,截至20XX年4月25日10时,“5·12”汶川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
五、学校及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
预防为主
在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广泛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管理及应急水平,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监测,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措施,争取早发现、早报告风险源并及时进行整治。
统一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领导机构,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准备、信息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辖区内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
应急处置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快速反应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形成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
一旦发生突发
事件,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处置果断,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及时控制
发现异常苗头,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控制事件的扩散和蔓延。
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控制、及早解决,将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或事件初期。
一旦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要全面、彻底落实防控措施。
六、学校及托幼机构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管理方法
校园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管理主要采用回避、预防的风险管理方法,同时要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种措施。
回避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
1.规避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的公共卫生风险在学校的选址上要尽可能回避那些突发事件易发地,从而规避相应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
如要考虑周边环境和空气是否存在污染,周边蚊蝇、鼠害等病媒生物的分布情况,饮用水的供应是否充足,是否容易受到洪水的侵袭等。
在学校基础设施的设计布局上和建设上,除了要遵循学校建筑标准之外,还要统筹考虑校舍的采光、通风,厕所、食堂、供水系统、洗手设施等生活设施的卫生条件,相关设施应通过相应的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和验收。
2.规避机构和制度建设不健全导致的公共卫生风险学校要按照《学校卫生条例》的规定,建立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学校医务人员或保健老师,即普通高等学校设校医院或者卫生科。
校医院应当设保健科,负责师生的卫生保健工作。
城市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普通中学设卫生室,按学生人数600︰1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
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可以根据需要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
学生人数不足六百人的学校,可以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保健教师,开展学校卫生工作。
保健科应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保障学校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落实校长是学校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强化学校管理或监管责任。
学校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如晨检与考勤制度、通风与消毒制度、卫生清扫制度、师生定期体检制度、预防接种查验制度、食品安全责任制度、食堂各项规章制度、食堂各类台账制度、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制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健康教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K12 学习 学校 突发 公共卫生 事件 基本知识 宣传 参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