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案课时合集+教学反思+课后作业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6682066
- 上传时间:2023-06-2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1.46KB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案课时合集+教学反思+课后作业及答案.docx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案课时合集+教学反思+课后作业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案课时合集+教学反思+课后作业及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案课时合集+教学反思+课后作业及答案
课题
文言文二则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
重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
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
【课件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
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
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
课题】(板书第一则的题目:
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课前安排学生朗读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可以增加积累,学到积累古诗的一种方法——按主题归类,另外,《伯牙绝弦》这则文言文表现的也是友情主题,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新课
教学
( )分钟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自己解决生字:
哉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
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
再也不弹琴了。
)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预设答案:
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师:
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要质疑吗?
伯牙弹得好吗?
锺子期会欣赏吗?
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板书: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
师:
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
(很好,很棒!
)
师:
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会怎么赞美他?
(生自由发表意见。
)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
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
还会有哪些景色?
(预设答案:
还会有1:
鸟语花香。
2:
春天百花盛开。
3:
冬天白雪皑皑。
……)
②师:
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
“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
“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
④师: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
知音。
)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
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预设答案:
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
②师:
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学生自由说)
③师:
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
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
志在太山巍巍)
④师:
当伯牙志在流水。
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
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
志在流水汤汤)
⑤师:
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
失望。
寂寞。
忧虑。
渴望。
……)
⑥师:
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
快乐。
激动。
充满希望。
欣慰。
……)
⑦师:
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
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是人生的知音。
)
⑧师:
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
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
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
但课文最后一句。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
(板书:
死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
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
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
②师: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
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
③师:
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
你们想知道吗?
(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出示【课件4】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读课文,感知课文。
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
如果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节奏准确,对课文内容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感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真正明确伯牙和锺子期两人的默契程度,通过与一般人对伯牙的赞美作对比,知道只有两人的关系达到这种程度才能成为知音。
出示俞伯牙悼念锺子期的一首短歌,教师配乐朗诵。
学生从歌词中可以感受到俞伯牙对锺子期的深切怀念,对“知音”一词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
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
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
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
然后交流。
)
2.师:
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
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
3.师: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打击乐器B.膨胀C.发动D.弹
1.锣鼓队的队员们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表演。
()
2.好政策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
()
3.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
4.老师鼓励我们坚持练字。
()
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巍巍乎若太山。
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俞伯牙把锺子期看作知音,仅仅是因为锺子期能听出他弹奏高山和流水的曲子吗?
2.锺子期死后,俞伯牙为什么把琴摔坏,终身不想再弹琴呢?
【答案】
一、1.A2.B3.D4.C
2、1.像大山一样高峻。
2.认为世上再没有让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三、1.不是,俞伯牙的心思锺子期全都能看懂。
2.他认为世上再没有让他为之弹琴的人了,再也没有像锺子期那样真正听懂他琴声的人了。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朗读《书戴嵩画牛》。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关于“知音”的一段佳话。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板书课题:
书戴嵩画牛)齐读课题。
2.释题:
“书”是什么意思?
“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
(“书”,是写的意思。
“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
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3.了解戴嵩,出示【课件6】
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
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
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课件7】《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
他喜欢这幅画吗?
⑵这幅画上是什么?
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出示戴嵩和《斗牛图》的相关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画家和作品的地位,为下一步表现牧童的大胆行为蓄势,能更好地表现中心。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掉”的古今异义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板书:
戴嵩《牛》)
出示课文大意:
【课件8】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
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
“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
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
“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
他喜欢这幅画吗?
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他非常喜欢书画,收藏了很多。
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
(板书:
杜处士好锦囊玉轴)
从什么地方看出杜处士很喜欢这幅画?
——“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这具体的做法看出杜处士对《斗牛图》“尤所爱”。
⑵这幅画上是什么?
画上是斗牛。
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吧?
可能一般人都这么认为。
但有人指出了画面的错误之处。
谁这么大胆?
一位牧童!
戴嵩的画错在哪儿?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
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观察得最多的人才最了解真实的情况。
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
(板书:
牧童笑掉尾而斗)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勤于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后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
初读课文环节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并且读出节奏,实际上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对文章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
这一环节对文言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抓住机会点拨指导,再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随着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不断增加,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自然显现,可谓水到渠成。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
内容
伯牙鼓琴
千古知音
伯牙鼓琴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绝弦
锺子期听巍巍汤汤死
书戴嵩画牛
杜处士好锦囊玉轴
戴嵩《牛》
牧童笑掉尾而斗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2.斗()牛,力在角()。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所宝以百数。
2.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三、《书戴嵩画牛》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一、1.chǔhàoshǔ2.dòujiǎo
二、1.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
2.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三、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第一课选编的是《文言文二则》,这充分说明文言文在我国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这篇课文比较适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
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教学中我在这方面很下了不少功夫。
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了以下问题:
要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性,教师范读课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更是重要,第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
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做到准确。
要注重指导文言文的读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还有意的传授了一点儿文言文知识,这样,以后对孩子还是有一点好处的。
备课素材
【作者介绍】
苏轼: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吕氏春秋》:
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1、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A.能达到一定的重量或长度标准B.脚C.值得
2.伯牙破琴绝弦。
()
A.断B.尽,穷尽C.极,极端的D.一定的,肯定的
3.今乃掉尾而斗。
()
A.减损,消失B.摇摆C.遗失,遗漏D.落下
阅读能力大提升
2、读《文言文二则》,选择正确答案。
1.俞伯牙和锺子期能够成为“知音”是因为
A.锺子期能听懂俞伯牙弹奏的高山和流水的乐曲。
B.锺子期能听懂俞伯牙弹奏的所有的乐曲。
C.两人互相懂得对方的心思,关系十分亲密。
2.一个小小的牧童竟然能够指出大画家画上的错误,说明
A.牧童有长时间细致的观察,比大画家更了解牛的情况。
B.牧童比画家聪明。
C.牧童的知识比大画家丰富。
D.大画家的画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三、《书戴嵩画牛》这则文言文,讲了牧童指出大画家错误的故事。
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或听过类似的故事吗?
请你写出来吧。
参考答案
一、1.C2.A3.B二、1.C2.A三、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部编版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21 文言文 教案 课时 教学 反思 课后 作业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