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制度的创建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6680772
- 上传时间:2023-06-2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6.26KB
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制度的创建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docx
《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制度的创建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制度的创建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制度的创建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制度的创建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
一个学校能否保证有稳定的较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尤其是需要有一批年富力强的教学骨干。
因此,有计划地、阶梯式地培养中青年教学骨干,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在90年代初,我们课题组对此问题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寻求培养教学骨干的有效途径。
1.教师成长的规律
从一个新教师(指刚从学校毕业走上讲台的教师)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一般都有这样的过程,见习期—适应期—成熟期—辉煌期。
见习期。
新教师见习期只有一个学年,在这一学年里新教师跟着老教师随堂听课,甚至照抄老师的备课笔记,依瓢画葫芦地去上课,只能说是初步掌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领。
适应期。
一般是3—4年,以中学教师为例,初中、高中都是3年一个循环,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正好完成初中或高中的全部教学过程的教学任务,但有的学校新教师重复两次执教一年级的课程,因此完成第一轮的教学任务,可能需要4年时间;至于小学新教师,一个教学大循环需要6年时间,但不少学校把小学6年分成低、高两段(少数学校还低、中、高三段),再加上小学新教师上岗的年龄相对要更年轻些,因此适应相对比中学新教师更长些,新教师经过适应期,熟悉了他所任教学科的某一学校(初中、高中或小学)教材体系,基本掌握了课堂教学规律,具备了独立教学工作的能力。
成熟期。
一般还需经过1—2个教学周期,也就是说还需要经过某一学段的1—2个教学循环,花上3—6年时间。
教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磨练才能掌握。
一个成熟的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轻车熟路驾驭教材,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辉煌期是教师出成果、出经验的成名期。
教师能否进入辉煌期,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力量和教学成果的积累,而且还得有较好的机遇。
一般来说,一个名师(是指自然形成的)首先在于他有高尚的师德,令学生和同行所尊重,在教学上有自己的“绝招”,并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令周边教师包括其它学科教师所折服。
教师到达这样的“境地”固然最重要的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创造,但是也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良师益友”的提携和帮助。
2.本地区教师队伍现状
1990年下半年,本课题组对宁波市教师队伍的现状作了次调查,发现存在“三多一少”的现象。
即青年教师多,初中改教高中的多,“学非所用”的多,学科教学骨干少。
青年教师指的是30周岁以下的教师,当时我们选择了一所省重点中学鄞县中学作为调查对象。
该校是全省颇有知名度的学校,是办学历史悠久的老牌学校,应当说师资力量是还是比较浓厚的,但经过统计,该校青年教师占着56%的比例,至于一般农村中学,青年教师则占70%以上。
也就是说许多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刚刚度过或进入教学的适应期,欲提高学校教学整体水平之困难不言而喻。
原来任初中教师的改教高中的教师多。
这是因为自1995年召开第一次全教会后,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教育体制的决定》文件,把基础教育的管理权限下放至各级地方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确立了“两个增长”,并开增了教育费附加,调动了市(地)县级政府的办学积极性,加快教育发展步伐。
宁波市是沿海开放的经济发达地区,在80年代来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90年代初便呈现了发展高中段教育的良好势头,当时面临的困难是高中段教师紧缺,因此想办法从初中教师队伍中抽调骨干教师充实高中的师资力量。
显然,这些教师熟悉高中教学也需一个过程。
“学非所用”的多,是由于自1987年开始建立评审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以后,教师比较注重于学历进修。
为了大学毕业文凭,明明是理科教师,却进修文科高等教育,不少还去进修教育管理类的专业。
尽管他们已经拿到文科或管理类的大学文凭(含大专),但依然执教自己原来任教的学科,可谓是学非所用。
虽然,这样的情况所占比例并不大,但绝对数可不算少,可以说每个学校都有类似情况存在。
3.特级教师队伍现状
课题组对90年代初的特级教师队伍状况也作了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表明,当时宁波市特级教师队伍不容乐观。
首先是数量偏少,在职任教的小学只有5名特级教师,中学只有18名,与杭州市相比相差一大截;第二是特级教师年龄老化,其中2—3年内即将退休的小学有3名,中学有8名,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也超了50岁;第三特级教师分布不均,其一是分布地域不均,宁波市所辖11个县(市)、区有4个县(市)、区没有一名特级教师。
其二是分布学校不均,中学的特级教师主要集中在4所重点中学,而小学特级教师则集中在3个教研室。
其三是特级教师学科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两个学科。
但是宁波市特级教师们有三个共同优势:
一是师德高尚,教学业务水平突出,在全市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
二是除了一名特级教师在教育行政领导岗位之外,人人都在教育第一线岗位上辛勤耕耘,即便是3位从事教研工作的小学特级教师也是长期担任兼课教师,从不脱离教学实践。
三是特级教师们都有强烈的后继乏人的忧患意识,有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的强烈愿望。
特级教师这种奉献精神也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财富。
基于上述情况的分析,课题组认为在当前教育事业大发展的形势下,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师训工作,探索培养教学骨干新途径是当务之急。
课题组还认为乘现有的特级教师还健在岗位上执教的有限时间,积极开掘他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为此,根据特级教师分布不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的设想,并制定了实施初步方案,向市教委主要负责人(黄新茂同志,现任浙江省教委副主任)作了系统的汇报。
市教委领导当即表示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是一个创举,是一件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工作。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注)。
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是符合宁波市基础教育实际,开辟了师训工作新途径,把这项工作形成为一种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出成效、出成果,为提高宁波市教师队伍素质作出重大贡献。
为此,黄新茂主任亲自主持首届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的组织、动员等诸项工作。
当时,市教委明确指定由委政策研究牵头负责这项工作,具体的带徒组织实施由市教研室负责落实。
第一届特级教师带徒于1991年9月开始,是年教师节还隆重举行了招徒仪式,宁波市市长耿典华等领导亲自颁发了特级教师“带徒导师“聘书,鼓励特级教师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为宁波市教育事业立新功,同时要求青年学员虚心向特级教师学习,不仅要学特级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更要学他们的高尚师德和敬业精神。
此后,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已成为一项制度,一直坚持到今天。
现有三届学员结业,第四届学员将于2001年夏季结业,共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名,其中已被评为高级教师名,被评为特级教师名,被评为宁波市教坛中坚名,被评为宁波市名师名。
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不仅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而且由于带徒活动与教研工作相结合,它还具有强大的幅射功能,可以这么说全市广大青年教师都是不同程度的受益者。
近几年宁波市教师素质的提高,教育质量的稳步上升,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是功不可没的。
二、“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的概念界定
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并非是一种传统意义上手工业式的单向的手把手的传艺性质的个体行为。
它是以学员为主体有目标有计划地在特级教师指导下,师徒共同探讨研究并以实践为主的教学双边活动。
它还具有如下特征:
1.跨区域。
同一个学校新老教师之间建立师徒关系是比较普遍的。
我们的做法不但跨出了校门,而且跨出了行政区域,这显然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2.集体带徒与个别结对相结合。
同学科的特级教师相互合作共同帮带一批青年教师,每位特级教师各有自己的风格和特长,在传帮带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教学上的“杂交”优势。
这与传统意义的带徒又是一个明显的区别。
为了便于师徒之间联系,加强责任心,每位特级教师又与若干个学员建立结对关系。
3.双向选择。
建立师徒结对关系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
既可以导师选择学员,也允许学员选择导师,是双方自愿的结合。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学员的教学能力培养。
我们的带徒不是简单地由导师向学员传授教学方法和经验,而是在相关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师徒共同研究探讨,并通过师徒的共同实践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因此每一届的带徒,受益者不仅是被带的学徒,而且特级教师自身的教学理论、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这四个特征是对上面所述的“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概念的具体说明和补充。
三、跨区域带徒的主要目标
1.至2001年培养200名青年骨干教师,使他们从“适应期”顺利进入“成熟期”,并成为学校内高中段教学的学科带头人。
(第一届带徒,我们曾招收过小学青年教师,后因教育经费使用和管理权限问题,自第二届只招高中段青年教师,因此本课题对培养小学青年教师不作目标提出)
2.通过一至二届的跨区域带徒实践,探索并掌握带徒工作完整的实施方法,使之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为实施我市“名师工程”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跨区域带徒的主要任务和实施方法
为了实现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的目标,课题组制订了学员和导师在带徒过程中必须完成的几项任务。
每届带徒期限为两个学年,在这期间具体的任务分别是:
学员任务:
1.虚心学习导师的先进思想、高尚的思德、优良的教风和为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认真完成导师布置的教学和阅读任务。
3.整理好自己的教学档案,提供给导师,并虚心听取评估和指导意见。
4.根据导师指定的教学内容和命题要求,写出教案、完成试卷初稿,参与导师们集体评议,汇报自己教学设计和命题的思路,事后按照集体达成的指导意见再对教卷和试卷进行修改,并按时上交修改后的“作业”。
5.在短期集中学习期间,学员要跟特级教师随班听课、评课,担任导师助手,帮助导师批改学生作业,辅导学习困难学生,参加集训所在学校的教研活动。
6.帮助导师整理教学档案,在带徒学习结束前,完成一篇反映导师教学特色和经验的文章。
7.在导师指导帮助下,承担一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撰写一篇教学科研论文,并准备好论文答辩。
8.每个学员每期在导师指导下至少开两堂公开观摩汇报课,广泛听取教师们的评课意见。
在带徒最后一学期,学员在导师带领下到外地师资力量浓厚的学校(一般都是省内外的重点中学)上示范汇报课,听取外地名师的指教。
特级教师任务:
事实上,上述八项学员任务,每项都与特级教师相关。
归纳起来是“示范”、“指导课题研究”、“修改教案”、“提供教学学习资料”、“听课评课”、“分析教材”、“传授教学方法”、“专题讲座”等八项。
此外,还增加一项带徒期满,对学员进行全面的考核。
特级教师自身承担着教学任务,再加上带徒工作,其负担是很重,为此,市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分别为学科特级教师的助手,负责联络、组织和有关后勤工作。
明确了目标和任务,余下的关键问题是采取什么保障措施和可行的方法。
鉴于当时高中段教师紧缺,青年教师都承担着繁重的高中段教学任务,而特级教师都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不仅有教学任务而且还担负学校教研及行政性工作。
在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采取如下保障措施:
——要求学校领导为特级教师减轻教学任务,卸下行政事务担子,如果担任教研组长的,配备副手分担特级教师教研任务。
——学校教务处积极配合,根据特级教师带徒任务需要,灵活机动安排授课时间,提供各种方便。
——由市教委拨出带徒的专项经费,给每位特级教师增加每月100元生活津贴费(原来每月60元,自第三届带徒起增至100元)。
——根据各校特级教师带徒任务量大小,相应地适当增加学校的教师编制,一般为0.5—1.5个编制,最多不超过2个编制。
——参加特级教师带徒的青年教师每一学年计120个培训进修课时,把带徒活动作为教师的继续教育。
为了不影响特级教师和他们学员的经常教学工作,在操作方法上实行了“四个结合”。
即:
第一“集体带徒与个别结对相结合”。
同学科的特级教师联合第一批青年教师,特级教师之间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适当分工。
以数学学科为例,特级教师陈守礼擅长于代数与三角、邵元中老师擅长解几、陈俊屿老师擅长于立体几何,杨象富老师擅长于教学科研、许克用老师擅长于知识综合……相应就按知识体系,各自承担一块教学内容或某一专项的教学指导。
此外,还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一至三个学员与某一特级教师建立联系制度,由该特级教师全面指导完成上述八项任务。
第二“短期集中与分散辅导”相结合。
把同学科的特级教师和他们的学员集中在某一个学校(一般是导师任教的学校)举办短期的研讨班。
一个学期师徒短集中两次,时间根据需要与可能4—10天不等。
在集中期间或进行专题性质的研讨,例如“学习高中新教学大纲”、研讨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研究如何命综合型试卷、学科论文选题与写作、学科教学专题系列讲座等等。
这样的研讨班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体现学员的主体地位。
分散辅导则是不定期地或导师下去或学员上来,主要通过听课、评课活动,提高学员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在带徒学习期间,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他们只要有半天机动时间,就会到特级教师那里去听课、去请教师,而特级教师的课堂随时向学校敞开,只要学员愿意来,就可随到随听,课后还相互切磋课堂教学有关问题。
第三“带徒工作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全市高中段的学科教研活动吸收特级教师的学员参加,增加他们学习交流的机会,尽可能安排学员在教研活动中发言,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特级教师为学员作专题讲座时,吸收其他青年教师参加,扩大受教育面,增强跨区域带徒的幅射功能。
同时,市教研室把学员上公开示范课列入教研工作计划,邀请全市同学科高中教师参加,留下一批骨干教师一起参加评课听课。
市教研室工作计划中都有“送教到基层”内容,为让学员有更多的锻炼机会,送教任务都落在特级教师的学员身上。
特级教师也把辅导学员“送教”列入自己的带徒计划。
第四“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每个学员在带徒期间按照导师的指定,自学一本有关教育或与学科教学相关的理论书籍,在特级教师指导下进行一项教学课题研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完成一篇教学论文。
教育教学科研水平,也体现了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是一个重要的能力。
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他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而这种能力也只有通过学员的实践才能获得,特级教师根据学员的各自特长,指方向出点子,限期完成教学课题任务,撰写课题报告或教学专题论文,耐心地反复地指导他们如何修改,使他们在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的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当带徒学习期满时,学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考核才能结业。
考核是跨区域带徒的一个重要五一节。
考核的步骤是:
1.每个学员必须上交一份“自我总结”,回顾两年来自己的学习态度主要收获,向特级教师们学到了什么(包括思想政治、业务知识和教学能力),自己在哪些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有什么体会和改进带徒工作的建议。
2.笔试。
特级教师并请教研员参与命一份试卷,内容包括教育基本理论、体现教学能力和学科知识三个方面。
采用闭卷考试形式,百分制计分。
3.每个学员上一堂公开汇报课,由特级教师集体评分,有条件还请外地特级教师当评委。
采用等第制记分。
4.对学员论文鉴定。
由特级教师集体评定,采用等第制记分,被评为“优秀级”的论文,推荐到刊物上公开发表。
在评定过程中,还进行论文答辩。
5.特级教师所在学校和学员所在学校分别对学员在带徒学习期间的表现写出书面鉴定意见。
6.召开全体特级教师会议,对每个学员进行综合评议,评定出“优秀”、“良好”、“合格”和“暂缓结业”四个等第。
最后,把特级教师的综合评议的情况提交市教委行政会议审定通过,举行带徒结业典礼,表彰“优秀”学员,向获得“合格”等第的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获得“优秀学员”称号的学员符合条件的该年享有优先破格参加职评,若被评上职称不占该校指标。
五、跨区域带徒的成功经验
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是我市首创,没有借鉴的经验。
一个好的设想和计划,未必能取得成功。
四届跨区域带徒的实践,证明我们这项工作是可行的,是卓有成效的。
那么,我们取得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我们回顾以前进行过的工作,深刻体会到,带徒的计划和方法可以照抄照搬,但还必须做到如下四条,否则便很难取得成功。
这也可以说是课题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
1.跨区域带徒必须得到市和县(市)、区两级教委的支持,得到有关处室的密切配合。
每一届招收学员都是由市教委发文件至县(市)、区教委的直属学校,由他们做好招收学员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
如果没有两级教委和直属学校领导的重视,连招收学员也会发生困难。
在带徒过程中,课题组还得到了市教委师训处、人事处的密切配合,给学员享受继续教育课时数、职称评审中优惠政策等等都是由这些处室协调解决。
2.必须有逐年提高的带徒活动经费保障。
特级教师带徒津贴费、分散辅导来回旅差费、购置适量的学习资料、外出学术交流等等都需要费用。
市教委逐年提高特级教师带徒专项经费拨款额,近两年为每年8万元。
教委今年考虑再适当增加专项经费拨款。
3.定期召开特级教师带徒工作会议,一学期分别在期初、期中、期末举行三次会议。
各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工作经验,部署下一步工作。
跨区带徒的比较完善可行的方法,都是群策群力中形成的。
例如第一届带徒是采取特级教师个体带徒方法,是数学学科率先实施集体带徒的形式,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在第二届便开始“集体带徒与分散辅导相结合”的方法。
4.必须把“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市教委领导班子从90年代初至今曾有过多次变换,教委主任已经是第三任了。
由于这项工作已成为师训工作中的一项制度,因此招收学员、导师聘任、带徒和考核方法以及经费投入渠道等都一直被沿用下来,当然,这项工作得到历任教委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与跨区域带徒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分不开的。
六、跨区域带徒的主要成果
开创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至今已经9年多的时间了。
它能够长时期坚持下来,说明其有强大的生命力。
从四届招收学员情况来看,报名人数一届比一届多,特别是在第四届招收学员时,报名人数接近招收计划数的5倍。
青年教师反映想当特级教师徒弟比上大学考研究生还难。
值得一提的是,重点中学的青年教师报考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的积极性尤其高涨。
这充分说明跨区域带徒对提高青年教师报考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班的积极性尤其高涨。
这充分说明跨区域带徒对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确实有很大的帮助,是培训师资卓有成效的新途径。
积四届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的成果,主要有如下4项。
1.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缩短教师成长周期。
九年来,通过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为全市培养了名青年骨干教师,成为学校的学科带头人。
从表1可以充分反映特级教师徒弟的教学水平、能力和他们在学校教学中的作用。
表1:
历届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学员现在情况统计
晋升高级职务
被评市
教坛中坚
被评为市
首批名师
担任教研组以上职务
市教研大组成员
人数
A、B项
百分比
A
B
B
A
B
A项百分比参比对象为历届学员总为数
B项百分比参比对象为获得该荣誉、职务的总人数
2.提高了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师徒通过带徒活动、共同参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不但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出了一大批教学科研成果。
特级教师为了更好地指导学员,在带徒过程中与学员一起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并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形成体现自己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
这些教学成果在浙江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比中,一举荣获由省人民政府颁发的6项成果奖。
见附表2。
表2:
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比中师徒获奖情况统计
成果名称
获奖级别
备注
学生最优发展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等奖
导师朱道初、许克用、学员王贤明都是课题组成员,其中朱道初、王贤明是课题主报告的主要执笔者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一等奖
导师姜水根为课题组组长,主报告执笔者,学员董敏明、李建明等为课题组成员
数学创新思维目标教学法的构建与实践
二等奖
导师陈守礼完成,课题组成员协助
“三环英语教学法”的构建与实践
二等奖
导师施丽华完成,课题组成员协助
以发展能力为目标的高中语文教学研
与实践
二等奖
学员黄孟珂、丁迅华为课题组成员。
黄孟珂为组长,并执笔完成主报告
资优学生化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二等奖
学员史定海独立完成,课题组成员协助
上述诸项教学成果,均荣获由宁波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首届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此外,带徒期间导师和学员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教学论文达篇,其中获市学科论文奖篇,其中一等奖篇;获省学科论文奖篇,其中一等奖篇。
3.充分发挥了跨区域带徒的幅射功能,增大了带徒的受益面。
跨区带徒的幅射功能不仅体现在带徒过程中“带徒工作与教研活动相结合”上,而且由于跨区带徒采取了一项“送教到基层学校”的重要措施。
前两届带徒送教只是少量的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后两届我们扩大了送教范围、每个学员都承担送教任务,形成了一种制度。
送教加强了计划性和针对性。
送教送到基础薄弱学校,送教内容和要求由被送学校提出,时间统一安排。
送教前学员在导师指导下精心准备,送教时不仅学生听课,而且该校全体同学科教师也参加听课,还吸收周边学校同学科教师参加,受益面颇广。
由于准备充分,学员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送教的质量好、作用大。
对近三年不完全的统计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送教达
课次,听课人数达人次。
近几年,我市高中段教育呈明显上升趋势,与我市坚持开展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和进行学员送教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所分不开的。
除此,它的幅射功能还表现在,由于学员通过两个学年的带徒学习,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迅速而明显,因而激励了广大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紧迫性和积极性,他们既积极争取加入带徒行列,又积极参加函授、自学、上研修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不少青年教师都意识到,如果自己不努力就会与学员拉大差距,就适应不了现代教育。
当前,我市呈现了教师进修热的良好热头,也是我市基础教育发展的希望所在。
4.形成跨区域带徒的基本教学模式,建立跨区域带徒的制度。
为实现跨区域带徒目标,我们所制订了“九项任务”、“五项保障措施”、“四个结合的操作方法”及“六个环节的严格考核”,简称为“9546”模式。
实践证明“9546”模式是可行的富有成效的。
由于它的可行或有目共睹的显著成果,因此已经被市教委认定为师训工作中的一项长期坚持的制度,原则上是两个学年为一届带徒学习期,上半年五、六月份招收学员,下半的9月初开学,每两个学年招收一次新学员。
目前,跨区带徒制度已延伸至宁波市所属的各县(市)、区。
各(县)、区教委也相应建立了名师跨校带徒制度,其基本操作方法也是参照市里跨区带徒的一些办法,通过实践也产生了明显的成效。
例如江北区这次被评为宁波市首届小学名师的位青年教师,都是该区名师跨校带徒的学员。
近几年省内外不少地区也先后到市学习跨区带徒的经验。
早在93年《文汇报》就登载过我市带徒的经验文章。
诚然,跨区带徒取得了显著成果,但课题组认为这项工作还可再发展、再提高。
首先,建议市教委改两年一次招收学员为一年一次招收,使这项工作更具有连续性;第二,当高中段师资比较充裕时,在带徒过程中增加学员脱产集中带徒学习时间;第三,建议市教委增加对带徒专项经费,提高导师的津贴费和活动费;第四,在带徒过程中,增加外出考察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吸收更多外地的先进教学思想和方法。
这样,我市的特级教师跨区带徒工作将会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成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特级 教师 跨区 带徒 制度 创建 实践 课题 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