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一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
- 文档编号:26675797
- 上传时间:2023-06-21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44.17KB
四上一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
《四上一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上一二单元教材分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上一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培养混合运算能力。
2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计算混合运算与一步计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受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全面学习并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计算,本单元是学生正式学习四则混合运算。
教科书在本单元中只介绍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并且其内容仅限于不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和只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这些内容既是前面已掌握的四则计算知识的综合应用,又是后面进一步学习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它不仅在整个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知识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本单元教科书在内容的编写上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教科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题和习题的选题都是一些学生熟悉的,并且要用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解决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四则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三个例题都让学生联系到商场买东西时付款的经验理解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算,以此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
三是重视解决问题的教学。
例4和例5都是运用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正式学习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开始。
四是将计算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科书不仅注意选取实际生活中有计算需要的实际问题引出四则混合运算,而且在例题和习题的安排上还十分注意从实际问题解决中去总结四则混合运算方法,并利用混合运算进一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计算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统一。
本单元教科书可分为四部分,下面分别介绍各部分内容及其编排意图。
1主题图
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出示四则混合运算例题之前,教科书安排了如下主题图。
主题图以老师、同学、妈妈到商场买球、文具盒、衣服的生活事例为素材,为两步计算四则混合运算提供了广阔的现实背景。
这一背景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混合运算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是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为后面例题的安排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本单元三个例题的内容都源自主题图,所以主题图实际上已经蕴含有全
单元所要学习的四则混合运算内容。
2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科书利用主题图所提供的资源安排了例1和例2两个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例题和相应的习题,其内容都是含两级运算的两步混合运算。
例1用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的问题呈现需要乘加的两步混合运算,由于运算顺序与实际生活中买东西时付款的思考顺序完全一致,加上学生在表内乘法学习中对乘加的运算顺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例1采取先计算,计算后说运算顺序的方式呈现其内容,这样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过程去探索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例2是一个减、乘的混合算式题,教科书选用了学生熟悉的买文具盒付款的素材。
由于这类混合运算要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其运算顺序与题目的书写顺序刚好相反,在运算顺序的理解上比例1难,所以教科书用对话框的形式提示学生要“先算出买13个文具盒要多少元,再算应找回的钱”,以此提示学生这类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科书还配合例题安排了两组“做一做”习题和练习一第1~3题,以进一步强化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配合两级混合运算的编排,教科书在第3页安排了只含有加、减法或乘、除法的同级运算,由于这些内容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所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再结合具体题目说运算顺序并计算,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将同级运算纳入两级混合运算中去加以掌握,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掌握同级运算与两级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科书还集中安排了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科书以主题图中买衣服的素材为资源和线索,设计了一个计算儿童衣服单价的实际问题,引出先算3件儿童衣服一共要多少元再算一件儿童衣服要多少元的需要,以此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为什么要用小括号和必须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道理。
对于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在内容的编写上教科书采取了几个措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①继续联系生活实际引出小括号和先算小括号里的必要性;②教科书没有把含有小
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作为一种结论让学生去记住,而是让他们联系实际计算很自然地总结出“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减法”的运算顺序;③在习题中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有括号和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对比练习,以此突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全面提高学生的混合运算能力。
4解决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
教科书在混合运算后面集中安排了一组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
例4是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的问题,教科书不仅用情景图出示了数学问题,同时还充分运用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在线段图下面教科书提示了解决问题时想的思路,教科书根据线段图及其数量关系列出混合运算式,这是学生首次正式学习列混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科书还注意把例4的条件稍作变化,通过变式训练拓展学生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知识范围。
关于例5,教科书通过“议一议”的方式提示了解题的基本思路,并用对话框反映了对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学内容建议用5课时完成。
1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根据本单元教科书内容的特点,从整体上讲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平时到商场购买东西时付款的生活经验,理解混合运算要先算乘、除法后再算加、减法的道理,如例2“100-7×13”的运算顺序,就应让学生联系买文具盒时必须先算应付出多少元后才能算出要找回多少元的生活经验理解其运算顺序,以此让学生真正理解“先算乘法后算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重视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小括号作为一种特殊数学符号,它主要起着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确两点:
一是列算式时为什么要用括号;二是在计算过程中小括号起了什么作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以及为什么要先算括号里面的道理。
在练习中要重视学生对第8页练习一第6题上下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加深小括号的理解。
(3)注重四则混合运算方法实质的理解,淡化运算方法的文字表述。
教学时,应按照教科书的编写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在实际计算中分别总结出没有括号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注重学生计算时操作程序的理解和掌握,不必要求学生将混合运算顺序作为一种结论加以背诵,允许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话去表述混合运算顺序。
重点要突出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的应用,并适当关注学生对混合运算算理的理解。
(4)重视数学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
解决两步计算数学问题时,要高度重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手段认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让他们在全面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解题思路,即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解题后注意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
(5)注意搞好探索混合运算方法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混合运算顺序;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学生用混合运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相应计算问题的活动过程去加深混合运算意义的理解,实现对混合运算方法的熟练掌握。
2具体的教学建议
(1)教学主题图时,可通过课件或挂图将画面放大,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并说出画面上的内容。
学生在说出画面上反映的事件的基础上,重点让他们分析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买1件成人衣服和3件儿童衣服要多少元钱等问题。
在分析的基础上引出计算的需要,并产生列一步计算的算式不能解决画面上所提出的问题的矛盾冲突,以此为后面列两步混合算式做好准备。
在主题图教学中,只要学生产生计算的需要和一步计算不能解决问题即可,不必列出两步计算的混合算式。
(2)教学例1时,充分利用学生在主题图中已经熟悉的情景图,引导他们对画面中的内容及反映的问题展开思考,着重让学生思考怎样用一个算式算出4个篮球和1个足球要多少元钱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列出“35×4+45”的混合算式。
列出算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画面中的题意说一说算式中“35×4”和“45”以及“35×4+45”所表示的意义,紧接着让学生思考“要求一共需要多少元,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平时买东西时算总价的生活经验理解先算“35×4”的道理,由此从不同侧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由于受过去理解问题方法的干扰,学生可能主张列出“35×4”和“140+45”两个算式算出一共要多少元钱。
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列一个算式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元”的要求,引导他们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迅速调整思维方式,主动列出两步计算的混合算式。
完成例1的学习以后,注意让学生结合具体算式说一说相应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此强化学生在例1学习中所形成的“先算乘、除法”的认识。
(3)例2的运算顺序和算式的书写顺序不一样,这类算式的运算顺序理解起来比例1要稍难一些。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联系买东西时售货员找回剩余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明确:
由于只有先算出买13个文具盒要多少元才能算出应找回多少元钱,所以算式列为“100-7×13”,列出算式以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确定运算顺序。
教学例2时,要防止学生出现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错误,可以组织学生联系题意和平时的生活经验讨论为什么不能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要重视例2后面“算一算”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强化“先算乘、除法”的运算顺序。
为了加深学生对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综合例1和例2的计算,完整地总结出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运算顺序,要防止学生形成“先乘后除,再算加减法”的错误认识。
对于只含有加减法或只含有乘除法的同级运算,教科书没有安排例题,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自主解决。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在过去加减法和乘除法学习中这样的两步计算题是怎样计算的,再通过讨论进一步总结出“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运算顺序。
紧
接着运用总结出来的运算顺序计算“725-43-218”和“23×32÷8”,以此进一步强化“从左
到右依次计算”的运算顺序。
(4)例3是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这是学生过去不曾接触过的新内容。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例题关于买衣服时了解儿童衣服单价的事件列出算式(213-78)÷3,列出算式后让学生对照例题说一说小括号内的算式“213-78”所表示的意思,并根据其意思进一步明确为什么要先算小括号里减法的道理。
完成例3的计算后,可引导学生对照其计算过程说一说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增强学生对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理性认识。
在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小括号的作用。
首先,完成例3的计算可让学生思考:
①在算式中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
②小括号在计算中起了什么作用?
③如果没有小括号,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对小括号在计算中改变运算顺序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在教学中注意有括号和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对比,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3题后可组织学生说一说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两题运算顺序的不同进一步突出小括号在运算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后,可引导学生把前面学习的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联系起来,对其运算顺序作全面的总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全面掌握不含括号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不过,这里的总结仍然是对两种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实质的掌握,而不是对其计算方法的文字表述。
(5)教学例4时,可把例题插图做成课件或教学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全面理解题意,然后充分利用线段图反映的题中条件及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啄木鸟吃的害虫只数与山雀吃的害虫只数之间的关系。
要特别重视线段图下面“想一想”问题的思考。
因为“想一想”所提示的内容既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又是思考问题时的基本思路。
对于混合算式的列出,可视情况而定,如果学生能列出则可以让学生先列算式,再说理由。
对于第5页下面“议一议”的内容,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解决。
教学例4时,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6)教学例5时,学生搞清楚题意以后,要高度重视题下面“议一议”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搞清楚小华、小明、小青认邮票张数之间的关系,以此明确“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的解题思路。
(7)第6页课堂活动是一个思考性、趣味性、操作性都很强的问题。
为降低难度,题目对糖的总颗数作了限定,学生只需要在大于80小于100的数中找出被3和9除都余1的数就行了(答案是82或91)。
教学时,也可让学生用石子代替糖实际拿一拿,通过操作得出答案,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
(8)对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3题“数学医院”,实际上是一道判断并改错的题,其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时可由学生独立完成,要重视让学生指出错在哪里。
第4题是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对比练习,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不同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独立练习,计算后可组织学生讨论它们在运算顺序上的区别,以进一步突出括号在四
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第8~15题是运用混合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弄清题意,理解题中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列出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算式解决问题。
如果学生用分步列式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作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尽量用综合算式解决,以体现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编写意图。
思考题是一组填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的题,其目的是进一步突出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时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不要做过多的暗示,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实现问题的解决。
参考答案:
(1005)5=19,35(205179)=910。
第二单元:
多位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
3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进一步体会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二)教科书说明
1.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一是多位数的读写,二是用万和亿做单位表示数,三是数字编码。
这些内容是万以内数读写的延伸和发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了解多位数,会正确读写、表示多位数,同时感受多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数字编码给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
2.本单元教科书的编写特点
(1)教科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具现实性和趣味性本学段学生无论在生活经验还是在知识积累等方面,比第一学段都有明显的增长,他们对身边的人和事、现实世界、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都倍加关注并有进一步了解的愿望。
根据
学生的特点和现实需要,本单元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素材来设计多位数的认识及读写的例题。
首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作为学习的内容。
如第11页主题图,以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藏书量等数据来激发学生迫切希望读写这些大数目的心理需要。
其次,选材内容广泛、真实,既体现了科学性,又注意了现实性,如我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量、国土面积、世界人口数量、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人的脑细胞数量、我国的粮食产量、三峡电站的年均发电量等,这些学习内容不仅为学生读写多位数提供了真实的素材,它还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认识多位数的过程中还了解到相关的科学知识、生活常识及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诸多信息,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与现实世界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第三,图文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情趣。
如教科书第21页例题1,利用祖国地图等几幅真实的画面来呈现用万、亿做单位表示大数的内容,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而且还为学生认识学习多位数的读写、大小比较、改写等知识提供了线索。
又如第11页主题图就采用了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来引出大数,这种活泼的与时俱进的查阅资料的呈现方式源于学生生活实际,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再如第13页对数位顺序表的观察,第15页的读一读、议一议,第29页的整理与复习等,这些图文结合的形式不仅可以引发学
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感悟读数方法,自主整理所学知识的兴趣,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2)内容呈现直观形象,形式活泼多样
本单元教科书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注意了直观形象,形式多样,力求为学生提供从事读写、观察、比较等实践活动的真实情境。
例如第12页数数内容的呈现就十分直观、形象,它借助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小组讨论的场景,引导学生很自然地由万以内数的认识过渡到亿以内数的认识。
(3)充分利用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学习多位数的读写
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是在万以内数的读写基础上的引伸和发展,其中绝大多数知识内容的学习,都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主动进行探索。
如教科书第12页从数数这一旧知自然地引出“一万一万地数,十个一万是十万……”从而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又如第14页的读数,充分利用万以内数的读法这一旧知识的迁移,即按“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并在后面添上‘万’字”,从而掌握多位数的读法,促进原有认知结构更加完善。
(4)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
本单元教科书从例题到课堂活动再到练习,都安排了一系列的自主探索活动。
如教科书第13页“观察下面的数位顺序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第14页至15页中2个例题学习多位数的读法,第22页例2求近似数等方法都体现了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再如配合例题的“议一议”、“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的设置,都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提供了机会,留足了空间,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同时让学生通过有效的探索活动去体验成功的愉悦,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提示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看、说、议等实践活动来进行。
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观察、讨论、实践,切实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方法。
为此,教学中应重视以下三点。
1.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引发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科书在进行“多位数的认识”教学之前,安排了一幅学生在网上查阅我国国家图书馆资料看到一些大数的主题图。
这幅主题图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
首先,借屏幕上的图文,自然地引出了大数:
国家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70000m2,馆藏中文图书约5920000册,外文图书约3280000册等;其次,它激发了学生学习大数的心理需要。
计算机屏幕前的两位学生被图书馆的资料所吸引,“这些数真大呀!
”“该怎样读呢?
”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为读数的学习做好了准备;第三,它体现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仅一个国家图书馆,里面就有这么多的大数,可见大数的应用之广泛,因此必须学好它;第四,它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生动题材。
通过国家图书馆的雄伟、宏大及藏书量的巨大等信息,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同时主题图还暗示学生可借助网络这一现代化的手段查阅资料,进行学习。
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我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藏书量都运用了大数之外,还要注意充分利用主题图的画面及文字信息,让学生感知我国国家图书馆不仅建筑宏大,历史悠久,而且藏书量也与日俱增,不断地为人们学习知识提供优越条件,从而引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是《标准》中的重要理念。
在多位数的读写、大小比较等内容的教学中,一方面应以万以内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等已有知识经验为认知起点,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已有知识的类推去获得多位数读写及大小比较的新知;另一方面,由于数位的增多,学生认识的整数从只有个级发展为有个级和万级,从而有利于学生根据知识间的联系,运用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则去自主探索和总结多位数的读写方法,在实现知识迁移的同时,获得学习的方法。
3.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的诸多教学内容都涉及运用类推学习的方法,比如由万以内数的组成类推到多位数的组成;由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类推到多位数的大小比较等。
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多位数读写的学习过程,并自主归纳、总结多位数的读写方法。
例如教科书第15页例题2中的读数就留给学生较大的探索空间,不仅如此,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大数中“哪些0要读,哪些0不读”,教学“议一议”时,重点应让学生在自己读数的实践中去提炼、归纳、总结方法,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提炼过程予以必要的指导,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多位数的读写方法的探索,可以帮助学生从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利用旧知迁移掌握类推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每位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各节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多位数的读写(第11~20页)
1教学内容分析
万以内数的读写是学习多位数读写的基础,其中数数、计数单位、数位顺序表、进率、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大小比较等方法均可直接迁移和类推到亿以内数的读写之中,所不同的是这些知识点已从万以内扩展到亿以内,从个级扩展到万级,数的范围更大,知识更加丰富与完善。
本小节安排了多位数的读法、写法及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
较大数的读写及大小比较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中也具有许多实际体验和感受。
因此,教科书在第11页安排了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主题图,体现了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引入多位数的编排思想。
把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相关数据信息作为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实际,能激起学生想学、愿学的心理需要。
教科书第11页学生在网上查阅中国国家图书馆资料的主题图,其内容反映了认识多位数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它体现如下几层编排意图:
一是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提取所需信息,是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小学生也不例外;二是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非常大,藏书量也很多,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了课程资源;三是资料上所显示的数都比学生们学过的万以内的数大得多,使学生体会认识亿以内大数是现实生活的需要。
教科书通过两位学生的对话巧妙地引出了学习的内容,女孩面对不认识的大数感叹:
“这些数真大呀!
”男孩直接提出了问题:
“该怎样读呢?
”这个问题也是学生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疑问。
利用这幅主题图导入多位数读法的学习,而且还利于学生从中体会到大数目存在于生活之中,学习认识这些大数目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怎样正确地读写一个多位数呢?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认识特点,以数数为切入点,帮助学生用类推的方法来实现知识的迁移。
教科书第12页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图,教师参与其中,从数数入手,把对数的认识由万以内延伸到亿以内。
首先,数数突出了知识的迁移。
“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
10个十万是……”教师的问题引出了学生的探索,他们数数时借助了数万以内数的方法,由10个一千是一万推出10个一万是十万,再十万、十万地数“十万,二十万,三十万……”数出了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其次,通过数数,我们不难发现,10个一是一十,10个一十是一百,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万和十万之间,十万和百万之间,千万和亿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个初步的感知,为理解十进制计数法作了孕伏。
其三,重视数位概念的建立。
教科书中一方面借助数位顺序表,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各级数位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二 单元 教材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