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说课稿重点篇目汇总doc.docx
- 文档编号:26675422
- 上传时间:2023-06-21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50.58KB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说课稿重点篇目汇总doc.docx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说课稿重点篇目汇总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说课稿重点篇目汇总doc.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说课稿重点篇目汇总doc
《忆江南》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忆江南》。
1、说教材:
歌曲《忆江南》的词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忆江南》,是诗人晚年回忆江南风景时所写的,原作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
这首诗风格清新,语调轻松活泼,像一首动人的民歌。
曲作者戴于吾先生为该诗配上了优美、婉转的旋律,更加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美景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歌曲的意境美,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情感目标:
通过诗、景、歌、乐、舞等几个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江南水乡风光的秀美和江南音乐语言的甜美,激发学生对江南的热爱与赞美。
3、创新目标:
在欣赏、体验、合作、探究、等音乐活动中感悟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对江南文化有感性的认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忆江南》
教学难点是:
1、指导学生准确地演唱一字多音,并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如画般的甜甜的江南。
2、了解中国五声调式及民间常用手法:
“鱼咬尾”。
四、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舞蹈激趣法、听唱法、学科综合法、拓展延伸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愉悦的心情,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通过看江南舞——赏江南景——诵江南诗——唱江南曲,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江南的音乐,了解江南文化。
5、课前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舞蹈用具油纸伞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音舞激趣
首先我给学生带来一段富有江南特色的古典舞——《梦忆江南》,一下子就让学生感受到江南的优美、委婉,清澈与灵动,接着让学生赏江南景,品江南诗,感受诗人对江南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设计意图:
民族的舞蹈表演不仅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也直接导入本课的学习,点明了蕴含其中的江南文化。
】
二、初赏歌曲,借“境”生情
本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走进江南,了解他们的文化特色,完整地欣赏歌曲《忆江南》,并说说对歌曲的感受
【设计意图:
用美的意境去初步认知歌曲的美,让学生从歌曲的文化背景中,感受江南浓郁的特色。
】
3、学唱歌曲,细“味”感受
1、首先,我通过范唱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韵味儿。
然后采用引导、对比,来解决本课的一字多音,音断气不断等教学难点。
2、在歌曲处理方面通过对歌曲的力度对比、强弱变化,让学生充分体验江南音乐语言的 柔美。
并把《忆江南》的其他两首词也加上旋律,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有感情的去演唱。
3、通过唱歌谱,了解中国的五声调式及民间常用手法:
“鱼咬尾”。
这也是我解决本课教学难点的措施之一。
4、教师总结:
《忆江南》的词写得太美了,这么美的词让很多的作曲家都为它倾倒,今天,老师带来了几首不同版本的《忆江南》,听一听,想一想:
同样的歌词,不同的曲调,带给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引入下一环节
四、欣赏探究,融入艺术
本环节首先我让学生听赏不同版本的《忆江南》,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音乐电视《忆江南》,然后小组讨论:
江南音乐如此之美,这与哪些元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在欣赏、讨论、探究中感悟音乐与生的联系。
教师总结:
是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音乐如此之美,这与它们的人物性格、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使歌曲的演唱更新颖、更丰富,老师还特别编写了另一段旋律,引入下一个环节 。
五、二度创编,集体展示
【设计意图:
通过我对歌曲的深入理解,创编了简单的二部和声,并与学生合作展示,这样设计不仅可以挖掘歌曲的内涵,在保留歌曲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让学生有了不同的体验,这也是对学生思想情感和审美上的升华】
六、课堂小结
美丽的江南诗一幅画、一首诗、一曲歌、一段舞,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让我们对着美丽的江南,赞叹一声:
江南,我爱你!
四年级音乐《西湖春晓》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说课的内容来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绿水江南》第二课时的《西湖春晓》。
这个单元选择的我国南方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要求学生能感受江南音乐优美、婉转的特点,同时了解江南美丽的景色和特定的水乡文化,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欣赏合唱歌曲,感受合唱所营造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西湖位于杭州城内,它像一首诗,一幅天然的图画,让人留恋忘返。
西湖不仅风景优美,还有许多民间传说,更增添了西湖的魅力。
西湖的风景非常丰富多彩。
西湖有十景,形成了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
由于西湖优美的风景,有的还被音乐家谱成乐曲,留传至今,可见西湖具有何等的魅力。
二、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
了解西湖的美景和赞美西湖的诗歌。
2、操作领域:
随音乐的节拍轻轻晃动身体,感受合唱的声音效果。
3、情感领域:
带领学生领略优美的江南音乐,了解江南风土人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合唱的声音效果。
2、了解赞美西湖的诗歌。
如: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初净慈寺送林子方》。
三、 教学内容及思路
这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播放有关西湖的录像片,简要介绍有关西湖的传说。
因为这一单元选择了我国南方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要求学生能感受江南音乐优美、婉传的特点,同时了解江南美丽的景色和特定的水乡文化,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音乐和文化视野。
《西湖春晓》是一首童声合唱欣赏曲目,但生活在北方的孩子大多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过西湖的美景,因此我根据这首欣赏曲目的特点收集了相关资料和课件等(有赞美西湖和江南的音乐和其它音乐作品、诗歌、绘画作品),使学生感受到西湖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为学生感受童声合唱打了基础。
接着,让学生欣赏歌曲《西湖春晓》。
在欣赏的过程,歌曲播放三遍。
第一遍,让学生听一听歌中唱了什么?
教师在歌曲的背景音乐中朗读歌词。
第二遍,随音乐的节拍轻轻晃动身体,感受八六拍音乐的韵律。
第三遍,让学生感受合唱的声音效果。
接下来,补充欣赏描写西湖的古诗及为古诗谱写的歌曲。
1、 朗诵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朗诵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另外,根据时间还可以简单介绍关于西湖的其它艺术作品,如:
歌曲《南屏晚钟》、戏曲《白蛇传》等。
如时间不允许,此环节省去。
最后,对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小结及评价。
1、是否听出歌曲歌曲是合唱的演唱形式。
2、能否正确地随音乐的韵律轻轻晃动身体。
3、是否能说出一种与西湖有关的文化知识。
《少先队员采茶歌》
教材分析《少先队员采茶歌》以新的创作手法表现了少先队员采茶的过程和欢快的心情。
歌曲为两段体,羽调式。
旋律流畅,具有江南音乐的特点。
第一乐段为典型的起、乘、转、合四个乐句。
第一乐句开始的五度大跳的旋律,一下子把少先队员采茶时的欢快情绪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节奏模仿。
第三乐句分成两个小的分句。
节奏发生了变化,附点音符和八分休止附的运用,为歌曲增添了欢快的情绪。
第四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虽然最后一个音结束在主音上,但由于只结束在一个八分音符的短音上,并没有使人感到结束,而另一个八分休止附则为进入第二乐段做了呼吸的准备。
第二乐段连续用了八个XX的节奏,沿用了歌曲开始的音乐动机6633旋律活泼、跳跃,配以“采蚴”的衬词,形象地表现了少先队员的动作和欢快的心情。
切分节奏的运用使旋律既有变化又保持了整个歌曲的统一。
最后两小节中的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别具特色,声断气连,寄托了少先队员热爱茶山的感情。
教学时,在知识技能、技巧方面:
唱准大跳音程,连音,声断气连结尾处。
演唱时要注意乐句的分句,可引导学生划分乐句,做到正确地换气。
在音乐与相关文化方面方面:
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采茶歌》,为下面要学习的《少先队员采茶歌》做铺垫。
采茶歌》是我国南方的一种歌舞体裁,表演方式一般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两女,后发展为数人数十人的集体舞。
表演着身穿彩服,腰系彩带,男的执鞭,女的拿扇,做为模拟各种采茶的用具,载歌 载舞。
表演内容多为种茶、采茶的过程。
歌曲的体裁多为小调。
在情感体验方面:
感受江南采茶歌曲特点,引领学生集体参与,创编采茶动作,感受音乐美感和学习的乐趣。
学情分析
进入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音乐的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
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歌唱基本技能、技巧的掌握和理解、表达歌曲内容,歌唱时的声音渲染等,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需进一步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能用纯净、优美的声音演唱《少先队员采茶歌》。
2、能积极地参与活动,创编几个舞蹈动作。
过程、方法目标:
采用聆听法、感受、体验法、肢体语言法、歌唱法、创编法等运用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能感受江南音乐优美、婉转的特点。
同时了解江南美丽的景色和特定的水乡文化。
教学难点重点
1、能用纯净、优美的声音演唱《少先队员采茶歌》 2、唱准大跳音程,连音,声断气连结尾处。
3、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流程
一、教师带领学生跟着《采茶歌》音乐作动作进教室。
1、提问:
你所知道的茶的品名?
特点?
2、介绍《采茶歌》特点:
《采茶歌》是我国南方的一种歌舞体裁,表演方式一般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两女,后发展为数人 数十人的集体舞。
表演着身穿彩服,腰系彩带,男的执鞭,女的拿扇,做为模拟各种采茶的用具,载歌 载舞。
表演内容多为种茶、采茶的过程。
歌曲的体裁多为小调。
二、学习歌曲《少先队员采茶歌》。
1、初步聆听歌曲。
问:
心情是怎样的?
从歌曲旋律中找找能够增加快乐气氛的地方?
2、再赏。
歌曲一开始的五度音程。
具有弹跳感。
一下子把少先队员采茶时的欢快情绪展现在我们面前。
附点、八分休止符、连续的八个XX,都是歌曲的情绪更加快乐。
3、做采茶的动作跟着音乐动一动
4、哼唱歌曲旋律。
5、唱歌词。
注意第二、三小节圆滑线的唱法。
要唱得连贯、柔和,和跳跃形成对比。
重点解决
3、6、12小节尾音初。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可按顿音的唱法演唱,要唱得短促、有均匀的节奏感,好像是有节奏的采茶动作一样。
最后一个乐句第三小节八分休止符要唱得短而轻,并要做到声断气连,使歌声既分开又连贯,寄托着少先队员热爱茶山的情感。
演唱时要注意乐句的分句,可引导学生划分乐句,做到正确地换气。
三、情感体验。
1、找学生有表情有动作的歌唱示范。
2、全体学生做动作歌唱。
四、音乐文化视野拓展。
欣赏有关采茶的音乐作品
1•器乐合奏《采茶扑蝶》 2•广西民歌《采茶歌
《唱山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中歌曲《唱山歌》。
《唱山歌》是电影《刘三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壮族民歌精品。
节拍为2/4拍,一段体结构,f小调六声民族徵调式,歌曲共两个乐句,分别为(1~8小节)的第一乐句,和带扩充的(9~19)的第二乐句。
一字多音的唱词多以小三,大二度音程进行,配以附点为主的节奏型及起伏的旋律音高,使得旋律优美委婉。
通过学习《唱山歌》使学生体会影片美与丑,善与恶的斗争,感知音乐的不同体裁,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完整、流畅地演唱《刘三姐》插曲《唱山歌》,用歌声表达歌曲情绪,并感受壮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2.了解电影《刘三姐》的故事梗概。
3.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歌圩”。
4.教育学生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
用优美、委婉的歌声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四、说教学难点
歌中一字多音唱词的准确、优美、委婉。
五、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本课时,我尽可能地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听唱与视唱相结合;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我在教学中着重体现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
六、说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优点,为学生创设一个声形并茂的学习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之美和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情趣。
通过了解故事,导入歌曲学习,然后播放电影《刘三姐》的片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通过观看刘三姐带领姐妹与其他男青年对歌的情景,了解了刘三姐的聪明和智慧,并且了解对歌的演唱形式。
然后,我讲有关刘三姐与财主进行斗争的故事,由此引出歌曲《唱山歌》,学生知道这首歌是一首壮族民歌,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歌曲的学习。
(二)审美感受
1、首先通过播放歌曲,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这首歌的情绪和速度,然后告诉他们,这首歌曲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雷振邦根据广西壮族民间音乐专门为电影《刘三姐》创作的,影片一上映,这首歌像插上了翅膀,立即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人们喜欢刘三姐,更喜欢她唱的这首歌。
2、随刘三姐的歌声轻声的哼唱,这样设计,进一步感受歌曲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以及熟悉歌曲的旋律。
3、通过我的范唱,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观察:
与我们以往学的歌曲记谱有什么不同?
感觉哪儿挺难唱的、非常有特点?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对难点的排除,又考察了学生听的过程中注意程度。
(三)审美技能训练
首先解决歌中两个”哎”字这个难点,先进行节奏练习,再随琴视唱曲谱,最后填词唱一唱。
再解决歌中易混淆的两处“弯又多”的演唱,此处用听辨的方法区分旋律和节奏的不同。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演唱其它一字多音处,如:
边、春、怕、弯、又等的唱法。
(四)审美表现
1.因为有前边的铺垫,学生随录音完整演唱歌曲。
2.歌曲处理,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更好地体会歌曲的意境,是那么优美亲切自然朴实,体会山歌随口编唱的特点。
(五)审美延伸
在对歌曲能准确有感情地演唱之后,进行知识拓展──壮族风俗歌会“歌圩”简介,播放壮族歌圩的幻灯片,让学生了解壮族丰富多彩的歌舞活动,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对民族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热爱。
再加上学生欣赏斯琴格日勒用现代通俗手法演绎的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学生从多角度了解音乐带给人的愉悦。
最后,进行课堂总结。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民歌很多。
我们今天只是学习了壮族民歌海洋中的几滴水,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民歌,学唱我们的民歌,让它代代相传下去!
最后,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本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为课堂带来了活力,注入了生机,弥补了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给了学生以直观的美感享受。
这就是我对本课的粗浅认识,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苗岭的早晨》说课稿
一、说教材:
《苗岭的早晨》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第八册的音乐欣赏课程,是由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
它以苗族山歌体裁中的“飞歌”曲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
乐曲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时间:
1分10秒)开始部分用口笛吹奏出悠扬起伏、自由舒展的旋律,富有苗族音乐特点的同音名大小三度交替的音调,(1—3)(1—b3),把人们带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春色晨景中。
接着,运用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描绘出:
林间布谷鸟清脆、婉转的呜唱,百鸟呼应,宁静的气氛中充满勃勃生气。
第二段(47秒)是乐曲主体部分又以明快、热烈的节奏描绘出苗族人民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场面。
尤其是其间不断出现的鸟叫声,使音乐气氛显得更加活跃。
乐曲的尾声(33秒)再现了开始部分的音乐,让人们再次感受到苗家山寨的美丽与宁静的意境。
这种再现三段式的结构形式,使音乐显得更为完整,好似余音绕梁,让人意犹未尽。
1、说重点:
指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充分体验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同时享受苗族音乐独特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说难点:
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并理解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绪,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我将引导学生在听辨旋律速度和节奏变化中进行分段。
并采用分段欣赏和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体验和理解作品意境的基础上,感悟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3、说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体验和描绘出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
(2)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领会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4、说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电脑绘制图片、音乐磁带、录音机、小黑板。
(2)将音乐教室布置成“民族展览馆”的“苗族展示厅”。
如:
在墙壁挂上一些苗族风景、人物画和特色手工艺品等,使整个教室都洋溢着鲜明的苗族氛围。
5、说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说教法:
运用综合教学形式,把音乐与地理、美术、表演、舞蹈等学科相结合,借助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启发想象、提问、组织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享受音乐的美感。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用听、说、看、体验、想象、绘画、表演等多种方式学习。
即听音乐,说对比变化,看意境画面,体验作品的内容和情绪,通过想象,用绘画和表演的形式表达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过程设计为导课、分段、总结、扩展延伸五个环节。
上课前,我将扮演“解说员”带领学生参观已布置成“苗族展示厅”的音乐教室,当他们沉浸到苗族氛围中时,开始上课。
(一)、导课:
(时间安排:
2分半钟)
播放课件,结合“展示厅”的布置,简单介绍苗族的地理风光、音乐特色以及勤劳的苗族人生活和劳动都离不开音乐歌舞的特性,为指导学生理解苗族音乐作品埋下伏笔,从而引出课题:
《苗岭的早晨》。
(板书)
(二)、完整的欣赏一遍音乐(欣赏前提示学生注意音乐的速度和节奏变化),使学生初步了解作品,并为乐曲分段。
(8分钟)
1、首先,简要介绍乐曲的作者和演奏乐器(课件出示口笛图片)。
2、提问:
(1)乐曲旋律的速度和节奏有什么变化?
(2)根据这些变化,乐曲可分为几段?
(三)、细听音乐各段落,比较它们之间的变化、对比关系。
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
(24分钟)
1、欣赏第一段。
引导学生说出这段旋律的速度和节奏。
提问:
(1)这段缓慢而又舒展的旋律使你联想到苗岭早晨什么样的画面?
启发想象,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描绘出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感受到什么气氛?
加深情感体验。
(板书)
(2)你能说说乐曲开头采用这种速度和节奏有什么好处吗?
它让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气氛呢?
(板书)
2、在学生回答之后再提出:
在这美好的早晨里,苗族同胞在做些什么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第二段音乐。
(1)指导学生对比第一段,比较两者在速度、节奏和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描绘出苗族人民载歌载舞、愉快劳动的热烈场面。
并出示图片,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之后,说说如果它也采用第一段的节奏和速度,你还能感受到这样欢快的气氛吗?
为什么?
3、欣赏第三段。
(1)启发学生说出乐曲的结尾再现了哪一段旋律?
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没有这段尾声,音乐表现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2)指导小组分角色,用形体表演的形式描绘出苗家山寨秀丽的景色。
(四)、总结
结合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再次完整的欣赏苗族乐曲《苗岭的早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在优美的旋律中,配上老师有感情地解说,让学生在苗族乐曲美妙的意境中,享受美感,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4分钟)
(五)、扩展延伸:
引导学生对比上一课欣赏曲《牧童短笛》,说说二者的结构有何相似之处?
课后找找还有哪些乐曲是再现三段式的结构。
最后,师生手拉手,随着音乐一起边跳舞边走出教室。
整堂课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总结、概括,所以我尽量做到少而精炼。
课题:
《苗岭的早晨》
第一段:
速度慢节奏舒展
表现了苗岭早晨的美丽景色和宁静气氛
第二段:
速度快节奏活泼
表现了苗族人民歌舞与劳动的热烈场面
第三段:
速度慢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描绘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总之,我以学生为主体,将音乐审美体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相信学生一定能得到美的享受。
《天山之春》说课稿.
为什么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总要加上从前?
开了一夏的花,终落得粉身碎骨,却还笑着说意义。
《天山之春》说课稿
这个单元从教材内容上讲在整个小学音乐教学阶段都具有及其重要的引领作用,因为它让老师和同学们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这片浩如烟海的艺术天地里,领略到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独特的韵味和魅力,今天的这个课时,在本单元里,好似“穿针引线”它象一根针将本单元的下两个课时贯穿起来这是一堂综合课。
结合教材,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饶有兴趣的欣赏新疆少数民族歌舞画面来学会新疆民歌《青春舞曲》并能在模仿舞蹈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加工创造,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看风光-学歌舞-器乐欣赏有步骤的来了解新疆音乐,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激发其学习和弘扬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并在载歌载舞中来愉悦身心放松心情,以上是对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几点说明。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唱好新疆民歌《青春舞曲》并了解一些和新疆有关的民俗歌舞表现形式,而教学难点是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四年级 音乐 下册 说课稿 重点 篇目 汇总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