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4.docx
- 文档编号:26672346
- 上传时间:2023-06-21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9.14KB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4.docx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4.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54
庄河高中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长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
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
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
度《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亡灵书》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
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
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
《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相
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
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
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
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
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
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
“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
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圣事的民间下层阶级。
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作的情况,与“美盛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
(摘编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
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
1.下列对“圣诗”与“俗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圣诗与俗诗是学者运用当今的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来研究诗歌起源时似可区分出来的诗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源头。
B.圣诗与俗诗虽然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它们之间互相有影响。
C.圣诗是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即属于此类。
D.俗诗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超过了圣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探讨诗歌的起源,虽然可以避免不少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但还不能很肯定地说彻底解决了诗歌起源的问题。
B.《阿维斯塔》《亡灵书》《艾努玛·艾利什》等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大部分记载下来并得以流传,可能是因为它在初民意识形态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C.圣诗与俗诗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从固定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变成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性的俗诗。
D.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
安德鲁·兰的观点恰好说明诗歌的起源有“圣”与“俗”的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理论上说,俗诗与圣诗起源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它们都以人类的语言能力的产生为前提,但圣诗源于宗教文化,俗诗源于世俗文化。
B.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史诗性质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转化来的,但依然与源于世俗文化的俗诗不同。
C.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是下层百姓在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中创作的,歌者远离了圣诗作者那样的宗教目的,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D.在世界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中国的《诗经》等,都是当时及时地被文字记载下来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窦默,字汉卿,广平肥乡人。
幼知读书,毅然有立志。
孝感令谢宪子以伊洛性理之书授之,默自以为昔未尝学,而学自此始。
适中书杨惟中奉旨招集儒、道、释之士,默乃北归,隐于大名,与姚枢、许衡朝暮讲习,至忘寝食。
继还肥乡,以经术教授,由是知名。
世祖在潜邸,遣召之,默变姓名以自晦。
使者俾其友人往见,而微服踵其后,默不得已,乃拜命。
既至,问以治道,默首以三纲五常为对。
世祖曰:
“人道之端,孰大于此。
失此,则无以立于世矣。
”默又言:
“帝王之道,在诚意正心,心既正,则朝廷远近莫敢不一于正。
”一日凡三召与语,奏对皆称旨,自是敬待加礼,不令暂去左右。
世祖问今之明治道者,默荐姚枢,即召用之。
俄命皇子真金从默学,赐以玉带钩。
世祖即位,召至上都,问曰:
“朕欲求如唐魏徵者,有其人乎?
”默对曰:
“犯颜谏诤,刚毅不屈,则许衡其人也。
深识远虑,有宰相才,则史天泽其人也。
”天泽时宣抚河南,帝即召拜右丞相,以默为翰林侍讲学士。
时初建中书省,平章政事王文统颇见委任,默上书曰:
臣事陛下十有余年数承顾问与闻圣训有以见陛下急于求治未尝不以利生民安社稷为心时先帝在上奸臣擅权此徒当路陛下所以不能尽其初心伏望别选公明有道之士,授以重任,则天下幸甚。
他日,默与王鹗、姚枢俱在帝前,复面斥文统曰:
“此人学术不正,久居相位,必祸天下。
”帝曰:
“然则谁可相者?
”默曰:
“以臣观之,无如许衡。
”帝不悦而罢。
默俄谢病归,未几,文统伏诛,帝追忆其言,谓近臣曰:
“曩言王文统不可用者,惟窦汉卿一人。
向使更有一二人言之,朕宁不之思耶?
”召还,赐第京师,命有司月给廪禄,国有大政,辄以访之。
默为人乐易,平居未尝评品人物,与人居,温然儒者也。
至论国家大计,面折廷诤,人谓汲黯无以过之。
帝尝谓侍臣曰:
“朕求贤三十年,惟得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
”又曰:
“如窦汉卿之心,姚公茂之才,合而为一,斯可谓全人矣。
”后累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
(节选自《元史·列传四十五卷》)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事陛下十有余年/数承顾问/与闻圣训有以见/陛下急于求治/未尝不以利生民安社稷为心/时先帝在上/奸臣擅权/此徒当路陛下/所以不能尽其初心/
B.臣事陛下十有余年/数承顾问/与闻圣训/有以见陛下急于求治/未尝不以利生民安社稷/为心时先帝在上/奸臣擅权/此徒当路陛下/所以不能尽其初心/
C.臣事陛下十有余年/数承顾问/与闻圣训/有以见陛下急于求治/未尝不以利生民安社稷为心/时先帝在上/奸臣擅权/此徒当路/陛下所以不能尽其初心/
D.臣事陛下十有余年/数承顾问与闻圣训/有以见陛下/急于求治/未尝不以利生民安社稷为心/时先帝在上/奸臣擅权/此徒当路/陛下所以不能尽其初心/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分(3分)
A.三纲五常是封建礼教所倡导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
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之仁、义、礼、智、信。
B.潜邸,又称潜龙邸,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
通常,皇帝继位后,不能再作为任何人的居所,而是改建为宗教寺庙或祭祀场所。
C.有司,官吏的通称。
司即主管、管理,有司意为有管理的权利;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D.赠是我国古代朝廷封赏臣下的一种手段,一般由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窦默认为帝王需要通过三纲五常来诚心正意,进而教化天下,使百姓诚其意,正其心,达到维护社会伦理道德、政治制度的目的。
B.窦默不阿附圣意。
曾在皇帝面前指责宠臣王文统学术不正,将会贻害社稷,而力荐敢于“犯颜谏诤”的许衡。
C.窦默为人和乐平易。
平时里待人温良,不喜议论人非,但在关乎社稷利益
之时,却表现出直言敢谏的一面。
D.元世祖忽必烈对窦默颇为倚重,认为他虽然并非“全人”,但也是难得的贤臣,其“心”尤其值得称道。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1)使者俾其友人往见,而微服踵其后,默不得已,乃拜命。
(2)曩言王文统不可用者,惟窦汉卿一人。
向使更有一二人言之,朕宁不之思耶?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
夜 雨黄景仁【注】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
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8.诗歌首联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9.这首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表达的情感内容上有
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最后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来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既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又写出琵琶女的矜持、腼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
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
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_______?
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并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题目题号涂黑,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1)—(4)题
最后一次蹲守
朱卫国
公墓,秋叶纷纷。
老梁身穿保洁工作服,挨着一辆垃圾车,他―边观察着不多的扫墓人,一边清理小径的落叶。
时间过去一年了,他又在这里等她,如果这次等不到,这将是老梁职业生涯的一个遗憾,再过几天,他就正式退休了。
今天是她儿子十周岁的生日,这么重要的日子,她肯定会来,一个母亲唯一的儿子长眠在此,那么孤单,她一定熬不了的,明知道来看儿子会有危险,但还是要来。
老梁赌她这几天一定会来,并且预测她更加憔悴与绝望了。
一年前,就在此地,他和她近在咫尺,尽管她如此乔装打扮,如此谨慎小心,他还是认出了她。
他应该扔掉手中的扫帚,一跃而上,结束多日的蹲守,但他没有,他犯了―个职业大错,让一个女逃犯从眼前平静地离开了。
这是老梁单独执行的任务,尽管没有受到处分,但蹲守必须继续。
一年了,她凌乱不堪的眼神让老梁无法平静。
那是怎样的一副面容啊,一个
三十四岁的女人,却如一片枯黄干涩的落叶,凄惶憔悴,不可终日,痛失爱子的折磨已经深肌入骨。
是的,她真是一个可怜的女子,老梁看见她眼中浑浊的泪水,像一根雨线倾注而下,被极力克制的身子仍剧烈抖动着,那是―位悲伤无助的母亲在逝儿墓前的哭泣。
此前,他曾无数次熟悉过她的照片与资料,他不敢相信之前风华动人的她竟凋零成如此模样。
她跪在儿子的墓前,轻轻抚摸着孩子的相片,完全忘却了身边可能存在的危险,此刻,她已丢掉警惕与防范,回到了纯粹的母亲身份,她凝视着儿子定格的面容,很久很久。
渐渐地,她脸上露出了轻微的笑意,或许,她想到了:
人间与天堂的距离不过是一块墓碑。
老梁没有冲上去,设计好的种种抓捕细节已经忘得无影无踪,他甚至不忍心靠近去打扰她,不知怎的,心底有一种力量拉着他继续隐藏,他看着她哭完后摆出了祭品,有巧克力、玩具,然后,她平静地离开了墓园。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梁并不后悔放走了她。
一阵秋风把老梁从思绪中拉回,他紧了紧上衣。
瑟瑟寒意让墓园更显寂寥,远处的暮霭中开始闪现零星的灯火。
公墓里人影寥寥,夜晚的帷幕即将拉起。
他赌这几天她一定会来的。
他再一次在脑海中回溯起她的经历。
原本她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尽管被丈夫抛弃了,母子俩还可以相依为命的。
她发誓要好好带大儿子,她的确做到了,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女强人,赚了很多钱,如果儿子没有突发那场疾病,一切都是美好的。
医生的那一句“我们已经尽力了”,带走了她所有的希望。
绝望的她执拗地认为医生治死了她的儿子,她要报复,要把医院的大门炸掉,要给医院好看。
她私买了一些炸药,藏在特意在郊外空旷地方租来的屋子里,哪知骤起的高温让炸药自爆,炸伤了偶尔从这里经过的路人。
看到有关爆炸的新闻后,她开始了逃匿生涯。
老梁承认自己容易感情用事,这是职业大忌,他反省过。
他一次次地想象着她的逃匿生活,那是怎样的一种折磨啊,永远只能是地下人,无法见到阳光。
慢慢地,老梁开始后悔自己的所为,他觉得自己就是罪人,是他让她在继续着不幸与痛苦。
是的,抓住她,让她有一个结束,也有一个新的开始,才是对她最好的怜悯。
她仿佛彻底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都发现不了她的踪影。
但老梁坚信,她一定还会在她儿子生日前后出现在儿子的墓地,毕竟,她是一个孩子的母亲。
秋雨似有似无,老梁在落叶间凝神注视。
她一定会来的,他坚信。
他再次预想种种抓捕细节,甚至安排好了在外围配合的同事。
他想,这将是他最后一次蹲守。
他的预测没有错。
下午五点五十,一个人影闪了过来,往十九号墓地走去,是她,就是她,老梁一眼认出来了,并给外围的同事发出了信号。
他假装推动垃圾车,继续观察她的动静。
他心想,该结束了。
她从包里掏出一大堆零食,一样样放在儿子墓前,轻轻抚摸着儿子的相片,温情地说着:
“儿子,妈妈来看你了。
”
老梁拿着扫帚边扫边靠近她,以便距离合适后成功抓捕,只有四米了,三米,两米,必须要行动了,他向同事发出了行动信号。
突然,她转过身,对他平静地说:
“我知道你们是警察,让我再看一会儿孩子吧,我进去后,孩子就看不到妈妈了。
”她化了精致的妆容,仍掩不住满脸的风霜。
“好吧。
”他说。
半个小时后,她缓缓起身,最后回头看了一下儿子,对老梁说:
“是该结束了。
”
“嗯,是该重新开始了。
”他给她戴上了手铐。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7期,略有删改)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二段交代了老梁以保洁身份蹲守的内容,渲染了紧张气氛:
“他又在这里等她”设置悬疑,“正式退休”交代了老梁如果这次不能抓捕“她”会造成遗憾的原因。
B.老梁对自己第一次没有抓捕到“她”开始时没有后悔,但后来他认为自己这样做其实是错误的,这种错误不仅有关法律,同时也让“她”受到更长时间的折磨和伤害。
C.“她”对儿子的爱是整个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因为爱儿子“她”把儿子的过世迁怒于医院,后来购买炸药,最终因炸药自爆炸伤路人,最终使“她”走上逃亡的道路。
D.“她”平静地对老梁等人说“我知道你们是警察”,说明“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之前就认出去年要抓捕“她”的老梁,但爱儿子心切的“她”还是冒险去祭奠儿子。
E.“是该结束了”一句说明“她”对儿子的过世和自己的逃亡生活有了清醒、正确的看法,“她”再也不愿过逃亡的生活,“她”要接受法律的惩罚,为自己的错误做法赎罪。
(2)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自然
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老梁的回忆交代了哪些重要内容?
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最后一段中,老梁对“她”说“是该重新开始了”这句话既是理解人物老梁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
林衍
伴着莫扎特与巴赫的钢琴曲,穿着黑色呢子大衣、戴着格子围巾的木心躺在鲜花中,与这个世界告别。
“先生一辈子不落俗套,他要以‘木心的范儿’高贵地离开。
”陈丹青说。
这位并不为人所熟知的老人,六年前离开美国,隐居在家乡乌镇的“晚晴小筑”里。
同年,其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在国内出版。
那时,这位在大陆的“新作者”已经79岁了。
事实上,早在1984年,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便为木心特设“散文展览”专号,题名《木心,一个文学的鲁滨逊》。
而那时木心的部分散文与小说也已经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
“在我与木心先生相处的29年里,我亲眼目击他如何挚爱艺术,如他自己所说:
人不能辜负艺术的教养。
”陈丹青在悼词中写道。
上世纪80年代是木心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他在的
士里写,巴士站上写,厨房里一边煮食一边写,最喜欢在咖啡店的一角写,写到其他的椅子都反放在台子上。
中国美院教授曹立伟还记得,木心很喜欢《诗经》,说如果别人拿《荷马史诗》和我换《诗经》的话,我是不换的。
他鼓励年轻人读尼采,说尼采是“钙”,可以使骨头硬起来。
讲到福楼拜时,他的眼睛会湿润起来。
生于80年代的书评人顾文豪曾去探访木心。
先生少有客套寒暄,坐定,点烟,即谈文学艺术。
聊到兴起处,点烟时烟头竟反了,点了烟屁股,一吸差点儿烧到自己,忙说“这就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
木心还为顾文豪取来美国原版画册观赏,讲画时话不多,只说:
“你们看画,我看你们的眼睛。
”临行时,顾文豪曾请木心签名留念,木心笑拒,答说:
“今天要让你一无所获,满载而归。
”
“先生是有贵族气质的
,把自我也当作艺术品在雕刻。
”顾文豪说。
陈丹青称其为‘五四’文化的“遗腹子”,“先生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
然而,木心本人却从未与任何文学团体结缘,始终自称为“文学的个体户”。
1946年,他考入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不久后转入杭州国立艺专研习中西绘画。
20岁出头时,这位贵公子还曾是学生运动的领导者,白天上街游行,傍晚则点上一根蜡烛弹奏
肖邦。
新中国成立后,他仍旧长于绘画,热爱写作。
“文革”爆发后,从14岁起创作的20本小册子悉数被抄没。
在狱中,他用白纸画了钢琴的琴键,无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
他还在写交代材料的白纸上写散文、诗歌。
他写满了66张白纸的《狱中札记》,藏在棉袄夹层里。
他还为此创作了一首俳句:
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他喜欢吃甜食,爱逛古董店,常在地铁口迷路。
他爱看报纸,但从不看文艺界的新闻。
他也很少打开电视,偶尔破例是因为迈克尔·杰克逊的巡回演唱会。
他穿着讲究。
他曾亲手把一条细灯芯绒直筒裤细细密密地缝成马裤,钉上一排五颗扣子,用来搭配皮靴。
他会戴着眼镜裁剪衬衫,并赞赏托尔斯泰是会自己做靴子的人。
…
“他太干净了。
”曹立伟说,“这种干净是从内而外的。
”
2006年,他的作品被引入大陆,他本人也被陈丹青接回中国。
虽然姗姗来迟,但毕竟还是来了。
陈丹青曾数次告诉读者,要去阅读木心,理解木心
,因为在汉语书写持续荒败的年代,是他在独自守卫汉语的富丽、汉语的尊严。
在木心深度昏迷的时候,十几个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读者在病床前照顾先生。
陈丹青曾把他们叫到先生的病房,这些年轻人会在木心的床前低声念起那首叫《我》的小诗:
我是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选自《视野》2012年第3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木心爱陶潜,认为自己与陶潜相似,“文笔、格调,都有风的特征”,轻拂而过,不着痕迹,水面却起了涟漪。
(《谦谦君子木心》)
②木心是一位被人遗忘后又重新认识的文学大师,一位具有特殊文字悟性,用现代汉语让人欣赏到经典精美的奇才。
在海外,木心的名气要比在国内大得多,被视为深解中国
传统文化的传奇人物。
(《游走于东西方文化间的木心》)
③人有两套传统,一套精神,一套肉体。
我的祖先在绍兴,我能讲一口绍兴话;我的精神传统在古希腊,在意大利,在达芬奇。
所以我说我是绍兴希腊人。
(木心)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列举木心先生在台湾和美国的文学影响,表明先生尽管在大陆并不为众人所熟知,但其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早已蜚声海外。
B.直到晚年木心先生的作品才被引入大陆,是因为他特立独行,所以长期受到体制的排挤,是一位被人遗
忘后又重新认识的文学大师。
C.木心先生始终自称“文学的个体户”,不与任何文学团体结缘,这是他在汉语书写持续荒败的年代里,对汉语书写现状极度失望的理智选择。
D.“他太干净了”,这句话既是对木心先生考究服饰的赞美,也是
对他清洁的精神情怀的肯定。
E.木心有关精神传统和肉体传统的言论表明他虽肉体里流淌着绍兴的血,但对西方的文学、文化一往情深,在精神上,更多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等西方文明引领他前行。
(2)文章多处引用陈丹青和顾文豪的话,试分析这些引用在文中的作用。
(6分)
(3)“先生一辈子不落俗套,他要以‘木心的范儿’高贵地离开”,联系全文,请简要概括这种“木心的范儿”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4)文章以木心先生的小诗《我》结尾,有何作用?
如何理解先生说“我是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Ⅰ卷 表达题
五、语言表达及课内基础(13—15题,每题3分;16—20题,每题1分;21—22题每题3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我们深邃的民间里,几乎每一分钟都有些许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崩坏和消逝,抢救与保护它们,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
②工作缺乏通盘考虑,目无全牛,顾此失彼,这是许多人干不好工作的重要原因。
③城市全景实景地图的功能十分神奇。
你可以通过移动鼠标实现360度的旋转,任意选择前后左右等不同方向,设身处地作一番虚拟游览。
④台湾民进党上台以来,提出的经济举措名目繁多,“拼经济”拼得人们眼花缭乱,但定睛一看,这不过是为推行“台独”而造势罢了。
⑤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不用过箪食瓢饮的日子,但那种一掷千金的“豪爽”也是我们应该唾弃的。
⑥健全国内的反腐倡廉机制是有效阻止贪官外逃的治本之策,而一味希图靠外力拿办贪官则是舍本逐末,断不可取。
⑦艺术节期间,您会看到师生们精彩纷呈的节目,我们也希望您能够登台表演的同时对我们学校的发展提出您宝贵的美芹之献。
A、②④⑤⑦B、②③⑤⑥C、①④⑤⑥D、③④⑤⑦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作为城市公共交通方式之一的地铁从空间格局上改变了城市的内涵,以其快速、
准时、舒适、时尚受到市民的关注与热捧,让市民远离迟到、堵车的烦恼。
B.一部被称为《穆斯林的无知》的短片,虽然只有短短的14分钟,但因为在网络
上的传播而在中东地区掀起轩然大波,引发反美示威浪潮,相关冲突甚至导致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学期 期中 试题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