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全册.docx
- 文档编号:26665228
- 上传时间:2023-06-21
- 格式:DOCX
- 页数:141
- 大小:102.07KB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全册.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全册.docx(1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及反思全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
(一),表内乘法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简单的数据整理,数学广角等。
在数的计算方面。
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
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
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
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全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
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全册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全册课时安排:
共计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15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
(一)(13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
(二)(13课时左右)
(七)、认识时间(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数学集体备课安排表
组别:
数学组年级:
二年级上册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主持人
主讲人
9.1
数学组
(一)、长度单位
9.11
数学组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
9.28
数学组
(三)、角的初步认识
10.13.
数学组
(四)、表内乘法
(一)
10.23
数学组
(五)、观察物体
11.9
数学组
(六)、表内乘法
(二)
11.20
数学组
(七)、认识时间
12.5
数学组
(八)、数学广角
12.22
数学组
(九)、总复习
总复习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年级
二
学科
数学
课题
统一长度单位
课型
新授
总第1课时
课时编号
101
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
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
学
习
过
程
师生活动
随记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谈话:
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为什么都测量数学课本的宽,但是测量结果却不相同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3、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2做练习,观看大屏幕,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实物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实物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3做练习,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曲别针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想说什么?
年级
二
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课型
新授
总第2课时
课时编号
102
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内容
课本P3,例2,练习一1、2、
教学
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
尺子、图钉、纸条等
学
习
过
程
师生活动
随记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
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二)、用厘米量
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 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 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
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4、回顾整理、内化提升
同学们用手指比划一下一厘米大约有多长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短或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学生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教学中要让它们自己多比划1厘米是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
知道1厘米是很小的,有相应的长度观念。
同时要让孩子知道,在测量物体时要从直尺上的0刻度开始。
年级
二
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课型
新授
总第3课时
课时编号
103
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
例4、例5及第七页例8、做一做,练习一第3、4、5、8题
教学
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
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学
习
过
程
师生活动
随记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提问:
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
2厘米呢?
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情景设置:
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
瞧!
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
那么该怎么办呢?
(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板书:
“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
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提出教材例8的问题:
一头长颈鹿是5厘米还是5米?
2.你是怎么想的?
5厘米大概有多长?
5米呢?
引导学生感性认识长颈鹿有多高:
4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长颈鹿一样高。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
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你是怎样填括号里的单位的?
你是怎样想的?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年级
二
学科
数学
课题
长度单位
课型
练习课
总第04课时
课时编号
104
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米厘米的相应练习
教学
目标
1、初步掌握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概念
2、能灵活运用长度单位
3、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能用尺子测量常见的物体长度
2、能正确填写物体的长度单位
难点:
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
刻度尺等
学
习
过
程
师生活动
随记
一、情景引入,回顾再现
1,我们前几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呢?
(生答:
长度单位)那么常用的长度单位都有那些呢?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2,长度单位同学们都知道有哪些了,那你们能不能把他们带到我们的练习题中去呢?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让同学们用身体表示出一厘米和里米的长度距离
2、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同(米)做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
3、请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出下面物体的长度。
4、幻灯片出示练习题。
39厘米+5厘米=()厘米1米-80厘米=()厘米
8厘米+9厘米=( )厘米 1米=( )厘米
30厘米+70厘米=( )厘米=( )米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请填写处合适的长度单位
粉笔长约7( ) 毛巾长约70( )
楼房高约3( ) 写字台的高度约80( )
小红的身高1( )35( )
2、下面的木板有多长?
下面的小动物测量的正确吗?
3、幻灯片出示练习题,在○里填上> <或=
3米○4米 6米○6厘米 72厘米○68厘米
100厘米○1米 1米○90厘米
四、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后反思
几点思考:
1、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
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
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
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年级
二
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线段
课型
新授
总第5课时
课时编号
105
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内容
线段的主要特征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通过操作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的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
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具
课件、刻度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
学
习
过
程
师生活动
随记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引入长度单位
(课件演示)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队员叔叔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为什么从铁管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线段
a.感知线段的直。
请同学们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提供生活物品:
牙膏盒、铅笔、线绳、铁丝、吸管等)
请大家互相检查谁对了,谁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b.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做一个点 ,把另一端看做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都有两个端点。
c.从实例理解线段。
在黑板出示:
请三位同学到黑板,分别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其中③的同学用尺,其余①②学生都随手画线连结)。
这三段线哪一条像书本的边?
为什么?
请同学们看看教科书第5页中间的那句话(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和上面的三条线。
小结:
我们就把像③那样的线和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吸管都可以看做是线段。
d.师:
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线段了,你还能在教室里找到线段吗?
(说一说,评一评)
(师引导学生再次正确认识线段)
刚才大家找到的线段可真多,关于线段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e.通过比较认识线段
学生分组讨论做一做第1题,然后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确定只有中间两线才是线段。
2.量线段和估线段
小结:
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的它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
3.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生试画,并说出画法(注意尺子的使用,加强个别指导)
让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评价哪种方法好?
师出示断尺,问:
用这把尺子怎样画呢?
生试画,并说出画法
让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评价哪种方法好?
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的方法,只要掌握了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下图有4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师:
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同学们真了不起!
我相信,你们将来不仅能学好数学,还能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刚才同学们还提了一些问题,课后大家一起讨论研究好吗?
:
教后反思
(1)教学方法使用不当。
在教学线段端点的时候,太倾向于“给”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力。
事实上,在端点的概念上,更应该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指一指的形式,去深刻理解“端点”的含义是线段的起点和终点,而不是机械记忆“端点”是线段图形两端的小竖线。
使得他们对“端点”的认识较为模糊。
也不利于学习以后的射线和直线。
(2)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教态不够规范、自身教学语言不凝练,教育机智不成熟。
主要体现在不会引导学生,不会顺着学生的发言就势引导。
还有就是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语用的不是很巧妙,我觉得有点“唐突”,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比较勉强。
由于紧张,好多数学语言用的不够精准。
而且整个上课过程也缺乏倾听学生的意见,表扬机制也利用的不够完善。
年级
二
学科
数学
课题
长度单位
课型
复习课
总第6课时
课时编号
106
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米厘米线段的复习
教学
目标
1、初步确立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能用尺子测量常见的物体长度、能正确填写物体的长度单位
2、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难点:
会画、会测量线段
教具
刻度尺
学
习
过
程
师生活动
随记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个单元所学的内容,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
(长度单位)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小学 数学 年级 上册 教案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