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6654760
- 上传时间:2023-06-2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40.68KB
高一化学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
《高一化学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化学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化学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
2018春镇平一高高一阶段性检测
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Mg24Al27S32Cl35.5Cu64Fe56Si28
第Ⅰ卷选择题(16小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11年的云南曲靖铬污染事故尚未平息,时隔半年,2012年广西柳州的龙江河镉污染事故再一次令人触目惊心,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关于
说法正确的是()
A.
与
是同素异形体关系
B.
含有24个中子
C.
与
互为同位素,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均相同
D.
中子数比电子数多4个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及其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B.元素周期表中从IIIB族到IIB族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C.第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比第Ⅱ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
D.在元素周期表里,主族元素所在的族序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数
3、下表给出了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的部分信息,请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元素
X
Y
Z
W
原子半径(nm)
0.102
0.130
0.073
0.071
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
+6
+2
-2
-1,W无正价
A.HW水溶液可以保存在玻璃瓶中B.X的单质与Z的单质反应生成XZ3
C.Z的最高正价为+6D.原子序数X>Y>W>Z
4、某同学在研究前18号元素时发现,可以将它们排成如下图所示的“蜗牛”形状,图中每个“·”代表一种元素,其中O点代表氢元素。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离O点越远的元素原子半径越大B.虚线相连的元素处于同一族
C.B元素是图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D.A、B组成的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5、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W原子是半径最小的原子,非金属
元素X形成的一种单质能导电,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元素Y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均有氢气生成
B.元素X与W形成的共价化合物有很多种
C.元素W、X的氯化物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D.元素Z可与元素X形成共价化合物XZ2
6、下列关于C、Si、S、Cl四种非金属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两结合形成的化合物都是共价化合物
B.在自然界中都能以游离态存在
C.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较:
CH4<SiH4<H2S<HCl
D.最高价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且酸性依次增强
7、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漂白粉在空气中失效:
ClO-+CO2+H2O=HClO+HCO3-
Fe(OH)3溶于氢氟酸:
Fe(OH)3+3H+=Fe3++3H2O
SO2通入到Ba(NO3)2溶液中:
SO2+H2O+Ba+=BaSO3↓+2H+
实验室用NaOH溶液吸收NO2尾气:
2OH-+2NO2=NO3-+NO↑+H2O
铁粉与过量稀硝酸反应:
3Fe+8H++2NO3-=3Fe2++2NO↑+4H2O
晶体硅与烧碱溶液反应:
Si+2OH-+H2O=SiO32-+2H2↑
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过量SO2:
SiO32-+SO2+H2O=H2SiO3↓+SO32-
实验室制备Cl2:
MnO2+4H++2Cl-
Mn2++Cl2↑+2H2O
其中正确的有()
A.6个B.5个C.3个D.2个
8、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FeCl3用作净水剂
FeCl3水解形成的胶体具有吸附性能使水中的悬浮物沉降下来
B
游泳馆常用硫酸铜作池水消毒剂
硫酸铜具有强氧化性
C
过氧化钠作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
过氧化钠是强氧化剂,能氧化二氧化碳
D
Al(OH)3用作塑料的阻燃剂
Al(OH)3受热熔化放出大量的热
9、已知室温下,Al(OH)3的溶解度远大于Fe(OH)3。
向浓度均为0.1mol·L-1的Fe(NO3)3和Al(NO3)3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下列示意图表示生成Al(OH)3的物质的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的关系,合理的是()
10、用下列装置不能达到有关实验目的是()
A.用甲图装置证明ρ(煤油)<ρ(钠)<ρ(水)
B.用乙图装置制备Fe(OH)2
C.用丙图装置制取金属锰
D.用丁图装置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说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11、某研究小组通过系列实验探究Cu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A.将铜丝插入浓硫酸中加热,把反应后的溶液沿器壁倒入水中,观察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B.常温下将铜丝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CuCl2的生成
C.将CuCl2溶液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干,得到无水CuCl2固体
D.将表面有铜绿[Cu2(OH)2CO3]的铜器放入硝酸中浸泡,除去铜绿
12、下列关于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太阳能电池板中的硅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位置
B.玛瑙可用于制造精密仪器的轴承、耐磨器皿和装饰品
C.石英玻璃耐强酸强碱,可用来制造化学仪器
D.Si3N4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可用于制造发动机
13、下列物质转化在给定条件下不能实现的是()
①Si
SiO2
H2SiO3②S
SO3
H2SO4
③C
CO2
Na2CO3④Na
Na2O2
NaOH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已知Cu(NO3)2受热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Cu(NO3)2
2CuO+4NO2↑+O2↑。
某人将少量的Cu(NO3)2固体放入试管中加热,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入试管中,木条复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NO2能支持燃烧 ②NO2不能支持燃烧 ③木条复燃是因为硝酸铜分解产生了氧气的缘故 ④木条复燃是因为硝酸铜分解产生了氧气和二氧化氮共同作用的结果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5、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200mL,平均分成两份。
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能溶解19.2g。
向另一份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硝酸只被还原为NO气体)。
下列分析或结果错误的是()
A.原混合酸中NO3-物质的量为0.4mol
B.OA段产生的是NO,AB段的反应为Fe+2Fe3+===3Fe2+,BC段产生氢气
C.第二份溶液中最终溶质为FeSO4
D.H2SO4浓度为5mol·L-1
16、在标准状况下,进行甲、乙、丙三组实验:
三组各取60mL同浓度盐酸,加入同一种镁铝合金粉末,产生气体,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实验序号
甲
乙
丙
合金质量/mg
510
770
918
气体体积/mL
560
672
672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组和乙组的实验中,盐酸均是过量的B.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8mol/L
C.合金中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D.丙组中铝的物质的量为0.009mol
第Ⅱ卷非选择题(5个小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
17、(13分)四氯化硅是粗硅精炼中的中间产物,熔点-70℃,沸点57.6℃,在潮湿空气中水解生成硅酸和氯化氢。
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通过下图所示装置制取少量四氯化硅:
(1)如何检验上图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装置中玻璃实验仪器名称为(写出两种即可):
_______和_______。
(4)B中的液体为:
______________,F中碱石灰的作用为: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
(5)先加热图中哪个装置:
________(填字母),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实验中用12mol·L-1浓盐酸10mL与足量的MnO2反应,生成Cl2的物质的量
总是小于0.03mol,试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② _________
18、(9分)A、B、C、D、E是五种短周期元素。
已知:
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是
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其次外层电子数多2,C是
E的邻族元素;D和E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0,且D的族序数与周期数相等。
甲、乙、
丙、丁是它们两两形成的化合物,其中甲分子中含有18个电子。
物质组成
甲
乙
丙
丁
化合物中各元素
原子个数比
A和C
1:
1
B和A
1:
4
D和E
1:
3
B和E
1:
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C的氢化物与乙相比较,稳定性强弱关系(用相应的化学式表示):
_____>___。
(2)元素E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3)请写出两种与乙具有相同电子数的非单核离子的化学式:
_____和_____。
(4)把D的单质放到NaOH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甲的电子式:
________________。
(6)有200mLMgCl2和丙的混合溶液,其中c(Mg2+)=0.2mol·L-1,c(Cl-)=1.3
mol·L-1,要使Mg2+全部转化为沉淀分离出来,至少需要4mol·L-1NaOH溶液的体积是:
_____
19、(11分)铝镁合金是飞机制造、化工生产等行业的重要材料。
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测定某含镁3%~5%的铝镁合金(不含其他元素)中镁的质量分数,设计了下列两种不同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填写下列空白:
【方案一】
【实验方案】将铝镁合金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测定剩余固体质量。
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1)称取10.8g铝镁合金粉末样品,溶于体积为V物质的量浓度为4.0mol·L-1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
则NaOH溶液的体积V≥_________mL。
(2)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固体。
该步骤中若未洗涤固体,测得镁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方案二】
【实验方案】将铝镁合金与足量稀硫酸溶液反应,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
【实验步骤】
(1)同学们拟选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实验:
你认为最简易的装置其连接顺序是A接( )( )接( )( )接( )(填接口字母,可不填满)。
(2)仔细分析实验装置后,同学们经讨论认为以下两点会引起较大误差:
稀硫酸滴入锥形瓶中,即使不生成氢气,也会将瓶内空气排出,使所测氢气体积偏大;实验结束时,连接广口瓶和量筒的导管中有少量水存在,使所测氢气体积偏小。
于是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①装置中导管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前后量气管中液面读数分别为V1mL、V2mL,则产生氢气的体积为___mL。
③若需确定产生氢气的量,还需测定的数据是______。
20、(11分)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A中产生的是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________,在该反应中浓盐酸表现了______性和________性。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________,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21、(8分)大气中硫、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某地酸雨中可能含有下列离子:
Na+、Ba2+、NH4+、Al3+、Cl-、SO32-、SO42-、NO3-等。
某研究小组取该地一定量的酸雨,浓缩后将所得澄清试液分成三份,进行如下实验:
试样
所加试剂
实验现象
第一份试液
滴加适量的淀粉KI溶液
溶液呈蓝色
第二份试液
滴加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第三份试液
滴加NaOH溶液,加热,加入的NaOH溶液体积(V)与生成的沉淀、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n)的关系如右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该酸雨中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不能确定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第一份试液滴加淀粉KI溶液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份试液滴加NaOH溶液,加热,整个过程中发生了多个反应,写出其中两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设计实验方案,检验该酸雨中是否存在C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B
D
A
C
A
D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
C
D
D
D
C
17、(13分)
(1)堵住导管出口,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分液漏斗中注入蒸馏水,过一会,如果分液漏斗中液面不再下降,则气密性良好。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分)
(2)MnO2+4H++2Cl-
Mn2++Cl2↑+2H2O(2分)
(3)分液漏斗(1分)和圆底烧瓶(1分)(分液漏斗、酒精灯、圆底烧瓶任写两种)
(4)饱和食盐水(1分)①吸收多余氯气(1分)②防止空气中水蒸气从末端进入D中(1分)
(5)A(1分)利用A所产生的氯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等,防止硅与空气反应(1分)
(6)①盐酸挥发(1分)②随着反应进行,浓盐酸会变稀,稀盐酸不和二氧化锰反应(1分)
18、(9分)
(1)H2O>CH4(1分)
(2)第三周期VIIA族(1分)
(3)NH4+和OH-(或H3O+、NH2-等任意两种)(2分)
(4)2Al+2NaOH+6H2O=2Na[Al(OH)4]+3H2↑(2分)
(5)
(1分)(6)80mL(2分)
19、(11分)方案一:
2Al+2NaOH+6H2O══2Na[Al(OH)4]+3H2↑(2分)
(1)97(2分)
(2)偏高(1分)
方案二:
(1)E D G(2分)
(2)①使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相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时稀硫酸能顺利滴下;滴入锥形瓶的稀硫酸的体积等于进入分液漏斗的气体体积,从而消除由于加入稀硫酸引起的氢气体积误差(2分) ②(V1-V2)(1分) ③实验时的温度和压强(1分)
【解析】方案一:
将铝镁合金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镁不和NaOH溶液反应,铝发生反应:
2Al+2NaOH+6H2O══2Na[Al(OH)4]+3H2↑。
(1)假设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最少为3%,则10.8g铝镁合金粉末样品中含有铝10.476g,其物质的量是0.388mol,根据反应2Al+2NaOH+6H2O══2Na[Al(OH)4]+3H2↑知,需要n(NaOH)=n(Al)=0.388mol,V(NaOH)=0.388mol/4.0mol·L-1=0.097L。
(2)过滤后,金属镁的表面会沾有其他离子,如果没有洗涤,称量后的固体的质量将大于镁的实际质量,所测得镁的质量分数将偏高。
方案二:
(1)观察实验方案,很明显,该同学采用排水法来测量产生氢气的体积,故A应连接E,D连接G。
(最后读数时要调节广口瓶和量筒中的液面高度,F接口的导管太短)。
用导管a连接后,滴入锥形瓶的稀硫酸的体积等于进入分液漏斗的气体体积,从而消除由于加入稀硫酸引起的氢气体积误差。
②量气管的0刻度在上,故产生氢气的体积为(V1-V2)mL。
③若需确定产生氢气的量,还需知道实验时的温度和压强。
20、(11分)
(1)还原 酸(各1分,共3分)
(2)淀粉KI试纸变蓝(1分)
(3)Cl2+2Br-=2Cl-+Br2(2分)
(4)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
静置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2分)
(5)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2分)
(6)原子半径逐渐增大(1分)
【解析】
(1)KMnO4与浓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为Cl2,电子式为:
,该反应中浓盐酸表现了还原性和酸性。
(2)氯气将碘置换出,I2遇淀粉变蓝,可以验证氯气氧化性强于碘。
(3)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Br-=Br2+2Cl-。
(4)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可以将c中含Br2的溶液滴入口中,利用萃取层颜色变化加以判断。
(5)过程Ⅲ的目的是为了排除Cl2对Br2置换I2的干扰。
(6)由同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即可推断。
21、(8分)
(1)SO32-、Ba2+(1分)Na+、Cl-(1分)
(2)6I-+2NO3-+8H+=2NO↑+3I2+4H2O(2分)
(3)H++OH-=H2ONH4++OH-
NH3↑+H2OAl3++3OH-=Al(OH)3↓Al(OH)3+OH-=[Al(OH)4]-(任写两个)(2分)
(4)取少量试液滴加足量的Ba(NO3)2溶液,静置,取上层澄清液,加HNO3酸化的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存在Cl-(2分)
【解析】
(1)由第一份试液产生的现象知该酸雨中(含较多H+)含有NO
,因酸性条件下SO32-易被NO3-氧化,二者不能大量共存,故试液中没有SO32-;由第二份试液产生的现象知该酸雨中含有SO42-,则不含Ba2+;由第三份试液产生的现象知该酸雨中含有Al3+、NH4+,故该酸雨中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SO32-、Ba2+,不能确定的离子有Na+、Cl-。
(2)滴加淀粉KI溶液时,I-被氧化为I2、NO3-被还原为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I-+2NO3-+8H+=2NO↑+3I2+4H2O。
(3)第三份试液中OH-分别与H+、Al3+、NH
、Al(OH)3发生反应。
(4)检验Cl-时,需要先用足量的Ba(NO3)2溶液将SO42-除去以排除干扰,然后用HNO3酸化的AgNO3溶液进行检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一化学 下学 阶段性 测试 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