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三第二单元.docx
- 文档编号:26649748
- 上传时间:2023-06-2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95.99KB
中学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三第二单元.docx
《中学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三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三第二单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三第二单元
三中高二历史第二单元
县(市、区)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生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
(一)
一、单选题
1.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
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
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
A.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 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
2.亚里士多德说:
“由于致富艺术表现在商业活动中,这种艺术永远不会有达到目的的极限,因为其目的是永无止境地攫取财富和占有货币。
”按亚里士多德思想“合乎逻辑推向”,下述思想明显与其不同的是( )
A.孔子提出,中国“乃士农工商四民之结合,而士农则总居工商之上”
B.《史记·货殖列传》载: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
C.韩非子把从事“末业”的“工商之民”列为社会中的“五蠢”之一
D.《管子》强调要利用国家垄断等手段挤压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空间
3.“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这里“相通的地方”指的是( )
A.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B.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D.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4.(2014·河北石家庄单科一模·16)理智、正义、节制、勇敢是“希腊四德”,仁、义、礼、智是“中国四德”,其共同点是( )
A.注重修养 B.强调等级 C.主张民主 D.关注人伦
5.王夫之说,“无理则欲滥,无欲则理亦废”“倘以尽己之理压伏其欲,则于天下多有所不通;若只推其所欲,不尽乎理,则人己利害,势相扞格,而有不能推”。
与这一观点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6.从下列徐渭和郑板桥的绘画和诗句中可以发现,明清文人画与同时代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绘画的共同特点是( )
A.线条流畅,构图丰满 B.富有生活气息
C.具有鲜明的人文内涵 D.宫廷画风浓厚
7.发过历史学家德尔玛指出:
现代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因为欧洲人从希腊那里“继承了关于任何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
而从罗马那里“继承了一种政治的和法律的思想,一种范畴”。
”对“动力线”和“一种范畴”的概括最全面准确对应的是( )
A.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形式,国家尊重个人权利
B.人民主权原则和轮番而治方式,个人尊重国家利益
C.公民大会机制和陪审法庭监督,个人和团体的权利
D.个人主义理想和民主社会观念,国家的权利和利益
8.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出现三个享有世界声誉的三大悲剧家,他们都善于从传统的神话中寻取戏剧的题材,从观众所熟悉的故事中,体现存在于现实生活里面的思想感情上的激烈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而导致的不幸的遭遇。
根据材料可推测这三大悲剧家的作品成功之处在于( )
A.顺应了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 B.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宗教情绪
C.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 D.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9.在古希腊世界城邦争霸一直是主旋律,但其中还蕴藏着某种走向更大规模的希腊国家的要求,如以提洛同盟为基础的“雅典帝国”的建立就可以看作是一次使希腊走向统一的尝试,但历史上却最终没有出现“希腊帝国”,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洋文明和商业的发展 B.泛希腊主义思想的制约
C.社会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D.城邦本位主义观念的影响
10.黑格尔在比较普罗塔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苏格拉底的“要认识你自己”时说:
“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但这还是不能确定的,其中还包含着人的特殊规定……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这是作为思维的人”。
这里,黑格尔强调了苏格拉底认识的进步意义,那就是苏格拉底认识到( )
A.人成为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B.人是个体的感性的人
C.人的感知成了一切真理的标准 D.人的地位与作用
11.《欧洲哲学通史》一书写道,“(公元前五世纪),奴隶主民主政治,为公民创造了较为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和活跃的文化生活。
公民们可以在公民大会上对城邦的大事发表演说,……人们参加公共政治文化活动不再依赖旧有的权威和习惯,而靠自己意见的正确合理,符合逻辑和能言善辩。
人们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迫切要求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和善于辞令的本领。
”这样( )
A.智者运动应运而生 B.自然法诞生
C.伯里克利时代到来 D.梭伦开始改革
12.古希腊一位思想家说:
“法律的条文是经过协议达成的,并不是自然形成的。
然而自然的律令(指客观世界发展规律)却不是人们约定的;法律所确定的利益是自然的桎梏,自然所确定的利益却是自由自在的。
”这位思想家是(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普罗泰格拉 D.柏拉图
13.公元前399年的一个傍晚,在苏格拉底即将处死的那天晚上,他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
“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他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
”与其思想本质一致的是( )
A.王守仁“致良知” B.大卫·休谟“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C.康德“思想自由” D.马尔克斯“生命无非是一连串活下去的机会”
14.柏拉图说:
“一个人要想成为伟大的人,就不应该只爱他自己,也不应该只爱自己的事情,而应该只爱公正的事情,不论那件事情碰巧是他做的,还是别人做的。
”这表明了柏拉图具有( )
A.广泛民主思想 B.法治思想 C.理性主义思想 D.人民主权思想
15.波普(当代思想家)说:
“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坏)是无法估量的。
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但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是非柏拉图的。
”这里主要是说( )
A.柏拉图的思想有正反两方面相等的影响
B.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核心内容
C.柏拉图著作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D.柏拉图的思想对西方影响巨大
16.布罗代尔认为,科学的历史若从一定的距离来看,就像从一种普遍的理性解释向另一种普遍解释的缓慢过渡。
每一种解释因新的资料猛烈地与之抵触而突然被推翻。
于是另一种假说便会被提出,这种假说又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
下列最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A.亚里士多德力学—哥白尼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
B.亚里士多德力学—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
C.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
D.基督教神创论—拉马克早期进化说—达尔文进化论
17.中世纪指的是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文_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的这段时期。
这一时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主要是因为( )
A.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政权,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
B.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之中
C.世俗封建主与天主教会双重统治,社会失去活力
D.在欧洲文明史上社会发展相对缓慢
18.(德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年)在《中国近况》一书中写道:
“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
”“……但在时间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
此话反映出他( )
A.盛赞中国在当时世界文明中的领先地位
B.成为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推手
C.对德意志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的不满
D.维护“欧洲中心论”的观点
19.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写道: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这表明文艺复兴( )
A.以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B.彻底否定教皇权威
C.用理性的旗帜构建美好社会 D.猛烈抨击封建专制
20.一书中写道:
“(1517—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和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
材料意在说明( )
A.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
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
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
D.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烈冲突
21.14—15世纪,欧洲的人们逐步背离上帝,崇拜自我或崇拜世间的人或物,沉迷于世上的人、物或自我,以这些东西为人生的终极关怀,并鲜明地提出了“服从你的意欲而行”。
材料中的现象( )
A.反映了人类最初自我意识的觉醒 B.说明理性已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
C.预示了近代人文精神开始兴起 D.为西方近代政治文明描绘了蓝图
22.曾经有人发生这样的呐喊:
“生存或毁灭,这是个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
”这个呐喊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象征。
该时代是(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23.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说: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
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这一论述主要是肯定( )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中体西用 D.维新变法
24.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敕令》中说:
“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
……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
”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
A.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B.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
C.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
D.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
25.法国史学家K·波米昂说过这样一段话:
“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
它不再是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
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
”以下符合这种“革命”定义的是( )
A.启蒙运动、巴黎公社 B.德意志的统一、新文化运动
C.文艺复兴、工业革命 D.辛亥革命、罗斯福新政
26.彼特拉克说:
“我恨自己,因为我仍然赞赏尘世之物。
我早该从非基督教哲学家那里了解到,除了灵魂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赞赏。
对伟大的灵魂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伟大的。
”据此可以得出( )
A.彼特拉克强调重视人本身 B.彼特拉克否定了人以外的事物
C.人文主义者感到人的渺小 D.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存在冲突
27.蒋百里在《欧洲文艺复兴史》中说,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同流而异趋”、“二者在智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在方法上二者都大力主张借古变今 B.异趋指二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C.同流指二者都带有复古运动的色彩 D.在评价体系上二者对教廷褒贬不同
28.排巫运动发生在近代早期的欧洲,1580至1660年间是排巫运动最狂热的时期。
其间,许多人被迫害致死,其中95%是女性,多为衰老贫困的单身女性。
“排巫运动”的发生表明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欧洲( )
A.仍然缺乏理性精神 B.科学精神高涨
C.需要继续进行反教会斗争 D.人文精神增强
29.马丁·路德认为:
“我们教会教导人,设立圣礼不单是要作为上帝恩赐我们旨意的标志和见证,为要激励并坚定领受圣礼之人的信心……因此,我们教会弃绝那些人说,圣礼的本身使人称义,而不说相信罪得赦免的信仍是为领受圣礼所必要。
”材料中马丁·路德的主张( )
A.极大冲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B.提倡信仰绝对自由
C.主要针对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D.得到了德国各阶层的支持
30.李平晔教授在评价近代某事件时指出:
“使基督教世俗化,或使西欧人民的世俗生活神圣化,把人们的精神和潜能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在现实的拯救和解放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人们的心灵从追求天国的虚幻,转向现实的生活和劳作,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重新投身于改变现实的活动中。
”李平晔教授评价的近代事件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31(12分)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在它的初创和发展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但一旦被统治阶级看中,当作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它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其中的合理因素也会被窒息。
程朱理学的演变正是如此。
——摘编自《程朱理学对宋元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李约瑟曾经说:
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观点进行提炼并论证。
(要求:
史论结合,观点提炼正确,限180字以内)
3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1610—1695),其父黄尊素系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受酷刑而死。
黄宗羲在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对阉官的斗争,中年又出生入死地进行抗清的武装斗争。
在他的主要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开篇便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他主张建立一种开明的君主政体,即设置掌实权的宰相或政府首脑,与天子共议朝政。
他认为天下之治乱系于法之存亡。
他反对残苛的非常之法,主张贤人本着宽简之法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社会公平,即古代所谓的贤人政治。
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的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
材料二孟德斯鸠(1689—1755),出身贵族世家。
1716年,孟德斯鸠继承了其伯父在波尔多议会议长的职务。
其著作《论法的精神》完成于1748年,在该书中,他鲜明地表达了对英国君主立宪资本主义形式的欣赏和认可。
他认为,在专制政体下,君主任意生杀豪夺,为所欲为,反复无常;人民无任何规则可遵循,所以,专制政体的原则只能是恐怖。
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他认为是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强调法律作为人类理性的体现,是一个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
该书被称为继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之后又一部对人类法律文化影响深远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书中阐述的理论和原则对后世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芳《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较》等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主张的异同。
(10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和盂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在当时对本国产生的不同影响,(4分)并分析产生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
(6分)
高二历史二单元二
31.“1530年,德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只怀表,计时器真正得以‘便携’。
在此之前,它是教会的奢侈品,只出现在高大教堂的塔顶……斯特拉斯堡教堂内11米高的天文钟,每整点都有死神提着板斧出来报时,准确无误,教堂落成之际,大主教下令将热铅灌入钟表师的双眼。
”钟表的发展历程折射出( )
A.科学的发展带来技术的进步 B.文艺复兴的影响绵长深远
C.工业革命的发明层出不穷 D.教权的桎梏逐渐被挣脱
32.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和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
一切臣民在需要时都得作效忠至尊的宣誓,承认亨利而否定教皇的宗教领袖地位。
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B.加强世俗统治的权力
C.摆脱罗马教皇控制 D.维护民族国家的利益
33.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
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34.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地接受起来。
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
“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接受”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赎 B.其符合基督教的信仰原则
C.马丁·路德的积极倡导 D.其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
35.1748年孟德斯鸠出版了《论法的精神》。
在书中,他把一个运转良好的君主政体与“宇宙系统”作了比较:
在宇宙系统中存在着“一种吸引力”,它能够“吸引”所有物体趋向“中心”。
这说明( )
A.科学进步往往先于思想革命 B.科学进步往往是思想革命的结果
C.人文主义导致科学革命发生 D.科学进步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
3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正如整个世界感受过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他强调的是( )
A.民族主义顽强地对抗着工业化对全球的影响
B.理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C.经济全球化是由于先进工具的创制引发的
D.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很快被世界所接受并实践
37.西方启蒙思想家将可能作恶的权力称为“无赖”、“非天使”、“有限理性”等,核心指向一点:
即认为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
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他们主张( )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真正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
38.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竭力推崇儒家学说,并加以借鉴;1840年以后,启蒙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最初却受到了儒学思想家的抵制。
材料反映了欧洲、中国对外来文化态度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
A.学说体系不同 B.阶级基础不同
C.政治诉求不同 D.文明开化程度不同
39.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明确指出:
“把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
”针对这一现象,18世纪设计出解决方案的历史文献是( )
A.《权利法案》 B.《论法的精神》
C.《社会契约论》 D.《天演论》
40.有一位思想家曾这样评价中华民族:
“这个民族一次次被征服,总是听天由命,听任盗匪的宰割……他们话说得多但不说明问题……很会装腔作势而缺乏理想。
因此这个国家长期以来被一群盗匪统治着。
”这位思想家的思想体现了( )
A.人文主义精神 B.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C.理性主义精神 D.唯心主义历史观
41.卢梭说:
“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离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绝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
”这一主张( )
A.反映了议行合一的原则 B.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C.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基础 D.易于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42.“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的一切权利转让给全体,没有人可以例外;同时人人都应当获得同等的权利。
”材料着重论述了( )
A.人民主权说 B.天赋人权说 C.社会契约论 D.人生而平等
43.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
“在一个国家里,总是有一些人以出身、财富或荣誉著称。
不过,如果他们和平民混杂在一起,并且和其他的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公共的自由将成为对他们的奴役,而且他们不会有保卫这种自由的任何兴趣,因为大多数的决议将会是和他们作对的。
”下面的民主实践可能受到孟德斯鸠上述思想影响而出现的是( )
A.英国上议院 B.法国参议院
C.德国帝国议会 D.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
44.露西同学立志要为伏尔泰写传记,并草拟了写作大纲。
你认为不能列入传记标题的是( )
A.上帝已死——彻底的反宗教者 B.勇猛斗士——与天主教会斗争的战士
C.博学多才——有思想的文学家 D.时代宠儿——开明君主的座上宾
45.卢梭认为:
“法律应该由全体公民集合讨论并通过,英国人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学年度 高中历史 第二 单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