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docx
- 文档编号:26646226
- 上传时间:2023-06-2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5.90KB
文学作品阅读.docx
《文学作品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作品阅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作品阅读
一、常见修辞手法
一、比喻
1、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
本体: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喻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比喻词:
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如: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本体)喻词(喻体)
2、作用:
使描写的事物具体形象,说理浅显易懂。
3、比喻主要分三类:
明喻、暗喻、借喻。
类别
形式
成分
本体(甲)
喻词
喻体(乙)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好像、似、好比、有如、如、仿佛、像……一样、(一般、似的)
出现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变为、变成、成为
出现
借喻
乙代甲
不出现
无
出现
例如:
·明喻
(1)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
(杨朔《茶花赋》)
(2)这是一种像个小钟儿似的紫色的花,像“满天星”菊花似的密密麻麻簇生着。
(秦牧《草原的花》)
(3)人需要真理,就像庄稼需要阳光、雨露才能生长、开花、结果一样。
·暗喻
(1)只要想想,天地是场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世界上哪个地方哪个纺织厂有那样的规模呢?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
(2)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
·借喻
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
他说,如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要溅你一身的污泥。
(用喻体“落水狗”来比喻挨了打的敌人。
只出现喻体,本体没有出现,也没有喻词。
这种比喻以喻体代替本体,有突出本体的某种特性的作用。
)
·注意:
1、另有一种没有喻词的比喻,但不是借喻。
如:
(1)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2)刀不磨会生锈,人不学会落后。
2、否定方式的比喻(反喻)如:
(1)生活可不像你做衣服,做一件不合适,扔掉再重做。
(把“生活”比作“做衣服”那么简单、随便,从喻体反面去领会,就知道:
生活是复杂的、严肃的。
)
(2)困难不是铁,不是钢,
困难是弹簧。
你强它就弱,
你弱它就强。
3、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
如: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夜色》)
(2)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鲁迅《故乡》)
例
(1)是明喻。
拿荷叶和舞女的裙相比,两者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只有修美、艳丽相似。
例
(2)是比较。
拿闰土的红肿的眼睛和他父亲的眼睛相比,两者是同类的事物。
二、拟人
1、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2、作用:
化物为人,将具体的事物人格化,亲切自然,生动形象。
3、例子:
(1)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的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2)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例
(1)的“垂柳”也会“抚摸”“庄稼”;“芦苇”也会“护卫”“野花”,而“野花”是“偷偷开放”。
例
(2)把“春风”“夜雨”人格化,使它们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动作情态,想象“春风”会“放胆”而又去“梳柳”,“夜雨”会“瞒人”而去“润花”。
这两个例子都是拟人写法,借物抒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强烈的感情,表达得又形象又新颖。
(3)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例(3)的“教条主义”是抽象概念,赋予它以人的动作后,文章生动活泼,避免了抽象、枯燥的缺点。
三、借代
1、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做“换名”。
如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
借体本体
2、作用:
使事物简单化,引人联想,使表达更具体生动、形象突出。
3、例如:
(1)你们这一车西瓜,也不必过秤,一百张“大团结”,我们包圆儿了。
(刘绍棠《柴禾妞子》)
(用“大团结”代替10元一张的人民币。
10元一张的人民币上印有表示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图案。
)
(2)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历史人物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心中已成了智慧的代称,例中用来代替“有智慧的人”。
“成千成万的‘诸葛亮’”代替广大的有智慧的有伟大创造力的人民群众。
)
(3)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
(以“江山”代替“祖国”。
)
(4)几千双眼睛都盯着你,看你穿上战士的衣服,看你挂着银质的奖章。
(李株《这样的战士》)
(以“几千双眼睛”代替几千个人。
)
(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用“小米”代替“军需供应”,用“步枪”代替“武器装备”。
)
(6)马之悦鬼着哪,连替中农说几句公道话都是前怕狼后怕虎,唯恐丢了乌纱帽。
(浩然《艳阳天》)
(以“乌纱帽”代替“官职”。
)
(7)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的雷锋。
(“雷锋”代替“为人民服务的人”)
(8)枪杆子里出政权。
(“枪杆子”代替“武装起义”。
)
四、夸张
1、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2、作用:
(1)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2)强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3)引起人们丰富想象,给人以启示。
3、夸张可分为扩大、缩小、超前三类。
例如:
·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
(1)泰山小啊天山低,
顶天立地的向秀丽!
(贺敬之《向秀丽》)
(2)隔壁千家醉;
开坛十里香。
例
(1)是描写向秀丽高大形象的。
“泰山”跟她比起来显得“小”,“天山”跟她比起来也显得低,她的形象是“顶天立地”,高大无比。
例
(2)是一副酒家对联。
上联的“隔壁”能使千家的人醉倒,极言酒味浓重;下联的“开坛”能使十里的人闻到香气,极言酒气香醇。
(3)大庆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
]
(1)可是当兵一当三四年,打仗总打了百十回吧,身上一根汗毛也没碰断。
(刘白羽《无敌三勇士》)
“一根汗毛也没碰断”,是极力强调身经百战而没受一点损失,真是无敌勇士。
(2)经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把五岭山脉看作“细浪”,把乌蒙山脉视为“泥丸”,极言其小以显红军形象的高大,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具体描绘。
·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
农民们都说:
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儿来了。
(“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香味”,这是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先出现的事。
)
五、反语
1、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辞格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
2、反语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使文章富有战斗性;反语也用在风趣、幽默、诙谐等方面,使语言多有变化。
3、反语分为以正当反和以反当正两类。
例如:
·以正当反(反话正说)
(1)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夏衍《包身工》)
(2)老秦爷:
皇军好,皇军给中国人民造福来了!
不杀人,不放火,不抢粮食,你看多好啊!
例
(1)中的“慈祥”、“佳肴”是反义词语,“慈祥”实则是“凶恶”,“佳肴”其实是“猪食”。
例
(2)老秦爷说的每句话都是反语,它深刻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恶。
·以反当正(正话反说)
(1)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孙犁《荷花淀》)
“狠心贼”并没有什么恶意,相反更能表现出几个女人对自己丈夫深沉的爱。
(2)好不热闹,好不怕人,好不威风,叫人好找,果不然。
六、对偶
1、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辞格叫做对偶。
2、作用:
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表达凝炼,抒情酣畅。
3、对偶就上联和下联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大致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类。
·正对(上下联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例
(2)是从两个方面说明一个道理: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3)花开富贵,竹报平安。
(4)工程不怕艰,读书不畏难。
·反对(上下联表示一般的相反和相对关系)
(1)斧头劈翻旧世界;
镰刀开出新乾坤。
(2)理想,生活的旗帜;
实干,成功的途径。
例
(1)是用新与旧对比的方法,概括地描绘了革命者的大任。
形象具体,气壮山河。
例(4)是从相对的方面,说明了“理想”和“实干”的关系,即光有美好的理想还不行,还得努力奋斗,使它变为现实。
(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
·串对(上下联表示相关相联的关系)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上联表原因,下联表结果)
(2)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假设关系)
七、排比
1、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
例如:
(1)生产多么需要科学!
革命多么需要科学!
人民多么需要科学!
(秦牧《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战鼓》)
(2)当祖国度过了沸腾的白天,
当人们从梦里露出甜蜜的微笑,
当熟睡的婴儿脸上现出幸福的酒窝,
当晶莹的露珠挂上嫩绿的幼苗……
同志呵,你可知道,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办公室呵,
灯光又亮了通宵。
(石祥《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
例
(1)是由三个感叹句构成的排比,它从不同角度强调了“科学”的重要。
例
(2)是句子成分状语的排比,突出了周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也抒发了作者爱戴、尊敬周总理的感情。
2、作用:
(1)增强语势,使节奏鲜明,抒情酣畅;
(2)使叙事、说理透彻。
3、排比可分为句子排比和句子成分排比两类。
·句子排比
(1)沙漠开始出现了绿洲,不毛之地长出了庄稼,濯濯童山披上了锦裳,水库和运河像闪亮的镜子和一条衣带一样布满山谷和原野。
(秦牧《土地》)
(2)大理花多,多得园艺家定不出名字来称呼。
大理花艳,艳得美术家调不出颜色来点染。
大理花娇,娇得文学家想不出词句来描绘。
大理花香,香得外来人一到这苍山下,洱海边,顿觉飘飘然不酒而醉。
·句子成分排比
(1)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
(茅盾《风景谈》)
(主语的排比)
(2)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碧野《天山景物记》)
(谓语的排比)
(3)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吴伯萧《歌声》)
(宾语的排比)
(4)入夜,用眼望去,数十里烈焰飞腾,火龙翻滚,映得满天红,满山红,满江红。
(郑直《激战无名川》)
(补语的排比)
八、顶真
1、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生的句子头尾相联,上递下接,这种辞格叫顶真,也叫联珠。
2、作用:
(1)议事说理准确、周密;
(2)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3)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3、例如:
(1)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吹了,还有深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2)严志和一见了土地,土地上的河流,河流两岸阴湿的涯田,涯田上青枝绿叶的芦苇,心上就漾着喜气。
(梁斌《红旗谱》)
(3)民兵建设要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4)茵茵牧草绿山坡,
山坡畜群似云朵,
云朵游动笛声起,
笛声悠扬卷浪波。
浪波翻腾激情涌,
激情滚滚似江河,
江河流水深又长,
长笛伴我唱新歌。
(古月《草原春早》)
(上面的例子是词与词的顶真)
(5)没有节调,没有韵,它(指新诗)唱不来:
唱不来就记不住;记不住就不能在人们的脑子里将旧诗挤出,占了它的地位。
(《鲁迅书简》)
(6)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思索。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例(5)、例(6)是短语与短语的顶真)
(7)咱们做的事越多,老百姓就来的越多;老百姓来的越多,咱们的力量就越大;咱们的力量越大,往后的事也就越多!
(欧阳山《高干大》)
(例(7)是句子与句子的顶真)
九、反复
1、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做反复。
2、作用:
突出思想,使感情更强烈,加强节奏感,增强感染力。
3、反复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类。
·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
)
(1)呵雷锋!
你白天的
每一个思想,
你夜晚的
每一个梦境,
都是——
人民……
人民……
人民……
你的每一个脚步,
你的每一次呼吸,
都是——
革命……
革命……
革命……(贺敬之《雷锋之歌》)
(2)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例
(1)中的“人民”、“革命”两个词反复出现,强调了雷锋一心为人民、一生为革命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
例
(2)中的“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是句子反复,表达了人民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
·间隔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
)
(1)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一天比一天往上长。
(袁鹰《井冈翠竹》)
(2)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雪降落下来了。
(郭风《松坊溪的冬天——写给孩子们》)
例
(1)中的“一天比一天”是短语的间隔反复,例
(2)中的“雪降落下来了”是句子的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有时交错使用,可以表现感情由一般到强烈的民展变化。
例如:
沉默啊!
沉默啊!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十、设问
1、无疑而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2、作用: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3、例子:
(1)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
是我们劳动群众。
(《国际歌》)
(2)竺可桢走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
不是。
他是来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的。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例
(1)作者用设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随后自作答案,使读者同意作者的正确结论。
例
(2)是为了引起人们思考,向读者故意提出问题。
(3)人的正确思相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
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4)什么最可贵?
独立自由最可贵。
什么最痛苦?
民族奴役最痛苦。
什么最光荣?
革命战争最光荣。
什么最幸福?
人类解放最幸福。
例(3)例(4)是连续设问,边问边答。
十一、反问
1、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答案在问句中,又叫“激问”。
2、作用:
加强语气,突出表达效果。
3、例子:
(1)啊,黄继光,刘胡兰……不都是党亲手培育的,共产主义甘霖灌溉出来的吗?
人间还有什么花朵能同他们争妍呢?
(曹靖华《花》)
例
(1)是两个反问句连用。
前句是用否定句反问,表达肯定的意思,它说明英雄是党培育的、共产主义甘霖灌溉的。
后句是肯定句反问,表达否定的意思,它说明花朵不能同英雄比美。
(2)在旧社会,多少从事科学文化事业的人们,向往着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科学文化繁荣。
但是,在那黑暗的岁月里,哪里有科学的地位,又哪里有科学家的出路!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例
(2)是反问的连用形式,表达的思想内容更深厚,语气更强烈。
(3)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例(3)是设问和反问连用。
首先提出问题:
感想如何?
引人注意,提请思考;接着连用两个反问句暗示出答案:
战士可爱,战士是英雄。
文意有起伏,语势更加强。
十二、通感
1、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这叫通感,也叫移觉。
2、作用:
(1)强化人的感受,巧妙地传递感情;
(2)引起人们的联想,去获得具体生动的形象。
3、例子:
(1)你的耳朵在侦察,
你的眼睛在倾听,
你的指挥棒上
跳动着你的神经。
(艾青《小泽征尔》)
(2)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风《叶笛》)
例
(1)以耳当目,以目当耳,视觉、听觉互换,正写出指挥家高度专注,如痴如醉的神态。
例
(2)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听觉、嗅觉、视觉相融汇,那笛声该多么地撩人情思!
通感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
例如: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例(3)“光与影”虽然是有形的,用眼睛可以看得见,很不容易用语言文字直接描绘出来。
但是作者运用了通感修辞方法,以“和谐的旋律”来形容“光和影”,有“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来比喻“光和影”,这是由视觉感受转移为听觉感受,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光和影”具体形象。
作者又用“远处高楼堂馆所渺茫的歌声”来比喻微风送来荷叶、荷花的“缕缕清香”,把无声的嗅觉变为美妙的听觉,令人神往!
十三、对比(既是修辞手法,又属于表现手法)
十四、映衬(既是修辞手法,又属于表现手法)见《表现手法》
二、辞格的综合运用
有时在一句或一段话里,同时使用几种辞格,这就是多种辞格综合运用,辞格综合运用可以收到几重修辞效果。
例如:
1、总理的轿车开动了,我们的心哪,跟着总理向前,向前,……忘记了卸装,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春寒……许久许久,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在我的脑际萦绕;周总理的谆谆教诲,在我心中回响。
(比拟、反复、排比、对偶的连用。
比拟真切写出了多少颗心被牵动,两次反复有深化思想感情的作有,三个“忘记了……”突出了对总理专注的思想感情,对偶则强调了总理给人印象之深。
它们有机地强烈地抒发了对周总理炽烈如火的真挚感情。
)
2、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
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遥群众。
(设问和暗喻兼用)
3、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花;
懒惰是埋藏天才的坟墓。
(对偶和对比兼用)
4、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高尔基《海燕》)
(例(4)是比拟里套用了比喻。
整个句子是比拟(拟人)。
“这些大块的翡翠”是比喻“一层层巨浪”的。
由于比拟时套用了比喻,所以强烈的憎恨之情跃然纸上,收到了寓情于物的修辞效果。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作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