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AB考点强化练第3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docx
- 文档编号:26629450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4.06KB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AB考点强化练第3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AB考点强化练第3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AB考点强化练第3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AB考点强化练第3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3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A组高频.考点强化练
(时间:
45分钟分值:
8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考点
君权神授思想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
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
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
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造成占代天文学长期落后B.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
C.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天文观测只能是政府行为
【考点】君权神授思想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反映出统治者对于天文的重视,古代君主将自身的权力来源追溯至上天,因而天文学作为一门直接与“上天”沟通的学科必须由官方垄断,以维护君主统治,并非打破对君权的迷信,故B项正确,C项错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发展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A项错误;D选项表述太绝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关键信息是:
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
联系古代统治者宣传的君权神授思想分析解答。
【答案】B
2.(青岛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三考试)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
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
点睛: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D
3.(2018·广东佛山一模·24)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
这主要反映了( )
A.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 B.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
C.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 D.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周公制作的典章礼乐仅适合于周朝,春秋战国时期即“礼崩乐坏”,因而后世周公被视为圣人并不是因为周公作礼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故A项错误;材料中周公平定三监,有利于社会稳定,但这仅对西周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可能是后世统治者和学者视周公为圣人的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以后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的原因在于周公作礼,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反映了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中央未对地方实行有效的控制,因而这并非后世统治者和学者将孔子视为圣人的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8·四川成都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检测题·27)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
该变化反映出( )
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由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儒学兴盛,而魏晋时期儒学遭到质疑,这是因为魏晋时期社会战乱儒学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故A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虽然受到冲击,但正统地位并未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冲击着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材料并未反映这一变化,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儒学地位受冲击是时代选择的结果,并非门阀世族的喜好决定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8·四川凉山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检测题·28)章学诚主张“六经皆史”,郝经主张“六经皆道”,马一浮认为“六经皆艺”,钱钟书则认为“六经皆诗”。
这表明他们( )
A.均视六经为学术研究的大经大法 B.争夺经典诠释权以控制主流思想
C.周于治学应重思想或学术的偏见 D.认为六经孕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他们并非都视六经为学术研究的大经大法,“六经皆诗”是从文学角度看待六经,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六经的不同解释,并非争夺诠释权,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六经,并非偏见,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六经,说明六经博大精深,孕育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8·重庆高考模拟调研卷一·24)春秋战国时期,“新乐”兴起。
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
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舞者的动作犹如猴戏,观赏之后既不能述说礼乐的美妙,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理。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社会转型下新旧文化的冲突 B.专制影响评判问题的客观性
C.战乱环境中艺术发展受制约 D.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先秦时期的孔子儒学主张“克己复礼”,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在文化上的体现就是诸侯地位的不断攀升,这与孔子儒学的观点和主张出现了尖锐的对立,故A项正确;先秦儒学并不主张政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史实,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恰恰是中国古代史中思想文化最为繁荣和璀璨的一个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新旧文化的矛盾与冲突,而并未有对二者融合与发展的提及,故D项错误。
【答案】A
7.(2018·福建泉州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题·2)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
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
这( )
A.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 B.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
C.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起因于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古代科技逐渐落后是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墨家的衰落跟秦朝“焚书坑儒”、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墨家学派明显受到打击,故B项正确;生产力发展不会导致墨家学派衰落,故C项错误;材料是“秦汉以后”走向式微,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8·河北邢台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题·27)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神赐给雅典城邦的一只马虻,这个城邦因为身体庞大而日趋懒惰,需要马虻的刺激;而孔子则发出“文王后,古代文化都在我身上”的豪言壮语。
可见两者( )
A.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B.都提倡“认识你自己”
C.都以“人事”为哲学对象 D.主张做事要审时度势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解析】根据题目中“这个城邦因为身体庞大而日趋懒惰,需要马虻的刺激”、“文王后,古代文化都在我身上”得出孔子和苏格拉底均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故A项正确;B项表述属于孔子的思想,不属于苏格拉底,故B项错误;题目中提到的是天下事,并未牵涉人事,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这个城邦因为身体庞大而日趋懒惰”、“古代文化”不相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9.(2018·新疆乌鲁木齐一模·20)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
有一则案例:
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
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
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
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
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
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 )
A.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 B.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
C.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 D.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董仲舒认为判案应当依据儒家道德,但不能等同于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故A项错误;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认为判案应当依据儒家道德,说明儒家道德已经深入法律,故B项正确;魏晋时期法律体系儒家化完成,故C项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明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B
10.(2018·辽宁省实验、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7)有学者指出:
“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
”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C.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材料反映了佛教主动学习和适应儒家思想,不能体现佛教与儒家思想融为一体,故A项错误;根据“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讲诵儒家的《丧服经》”等信息可知中国佛教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浸润,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早期佛教理论,不能体现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故C项错误;佛教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不意味着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故D项错误。
【答案】B
11.(2018·山西晋中高三1月高考适应性调研测试题(A)·25)顾炎武《郡县论》中指出: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
”据此可知,顾炎武( )
A.主张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 B.主张将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相结合
C.主张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 D.主张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顾炎武强调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故A项错误;故B项错误;故C项错误;据材料“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可知,顾炎武主张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D项正确。
【答案】D
12.(2018·湖北襄阳一模·25)明儒王龙溪认为:
“良知之外别无知也。
鄙夫之空空,与圣人之空空无异。
空空者,道之体也。
世儒不能自信其心,谓空空不足以尽道,必假于多学而识,以助发之,是疑口之不足以辨味而先漓以甜酸,目之不足以别色而先泥以铅粉……”据材料判断( )
A.“空空”是“天理”,亦是“人欲” B.王龙溪推崇《四书章句集注》
C.王龙溪推崇“慎思明辨,格物致知”D.其观点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依材料“空空者,道之体也”可知“空空”为“天理”,依材料“疑口之不足以辨味而先漓以甜酸,目之不足以别色而先泥以铅粉”可知“空空”为“人欲”,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空空”的含义,而不是强调推崇《四书章句集注》,故B项错误;依所学,朱熹主张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这与题意相背离,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空空”的含义,承认私欲的合理性,而不是哲学范畴,故D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安徽合肥一模·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颜之推在官学衰落、贵族子弟身亡家破的悲剧中,意识到教导族中子弟学习德行与知识的重要性,写下一部体系宏大的《颜氏家训》,给颜氏一族和社会带来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整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大量引用儒家经典的原文和典故,将儒家思想渗透进颜氏家族子弟的人格中。
《颜氏家训》“述立身治家之法,辩证时俗之谬,以训子孙”,它的有关教育子女、治理家庭、人伦秩序的观念对构建和谐家庭具有指导意义。
据《中国丛书综录》记载,自魏晋南北朝之始,历朝历代都有“家训”类的成书作品。
宋朝出现的5本家训作品都深受《颜氏家训》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封建社会家庭教育体系。
一一摘编自罗乐《(颜氏家训)家庭美德思想及其价值》
材料二梁启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他将中西方思想融合起来,贯穿到家庭教育当中。
梁启超对子女进行科学知识教育,以趣味引导学习,让子女自主学习。
他认为做学问不能纸上谈兵,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梁启超教育子女“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
他将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认为中国传统道德偏于私德,是为“人人独善其身”;西方道德偏于公德,是为“人人相善其群”。
他志在把子女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具有公德心、意志坚定、知书达理的人才。
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摘编自段燕蓉《论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指出《颜氏家训》与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颜氏家训》与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中国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
(13分)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维新思想
【解析】
(1)《颜氏家训》家庭教育思想的特点,据材料一“学习德行与知识的重要性”可知注重德行与知识;据材料一“儒家思想渗透进颜氏家族子弟的人格中”可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据材料一“关教育子女、治理家庭、人伦秩序的观念对构建和谐家庭具有指导意义”可知突出人伦秩序,构建和谐家庭;据材料一“都深受《颜氏家训》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封建社会家庭教育体系”可知影响深远,教育体系宏大;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特点,据材料二“中西方思想融合起来,贯穿到家庭教育当中”可知融合中西思想;据材料二“进行科学知识教育,以趣味引导学习,让子女自主学习。
他认为做学问不能纸上谈兵,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知理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据材料二“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可知主张爱国主义。
(2)第一小问背景,《颜氏家训》家庭教育思想:
据材料一“儒家思想渗透进颜氏家族子弟的人格中”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据材料一“立身治家之法,辩证时俗之谬,以训子孙”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深受小农经济的影响;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
据材料二、结合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特征分析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据材料二“将中西方思想融合起来,贯穿到家庭教育当中”可知西学的传播,据材料二“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可知救亡图存思潮的兴起。
第二小问价值,首先,中国家训文化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次,从材料一“学习德行与知识的重要性、它的有关教育子女、治理家庭、人伦秩序的观念对构建和谐家庭具有指导意义”得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据材料二“具有独立人格、具有公德心、意志坚定、知书达理的人才”可知提升国民素质。
【答案】
(1)颜氏特点: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突出人伦秩序;强调德行与知识;体系宏大,影响深远。
梁启超特点:
融合中两方思想;教育理念先进、方法多样;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2)历史背景:
颜氏:
农耕经济的发展;儒家文化的影响;宗族观念的传承。
梁启超:
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自强救亡思潮的兴起。
历史价值: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14.(2018·广东五校高三12月联考试题·4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思想家
意大利思想家
4世纪
范缜的著作《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
古罗马的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
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
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
13世纪
朱熹认为。
“学者烦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
”《朱子语类》载,“问:
‘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曰: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 人欲也’”
托马斯·阿圣纳认为,自然的道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尘世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是暂时的、虚幻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换得永恒的、真正的幸福,即来世的天国幸福
16 世纪
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马基雅维利认为,共和国不会像独裁君主那样限制人民的创造性和参与精神,因此共和国比君主国更能长治久安,更善于调动公民精神投入战争
上表是自古代到16世纪中国和意大利思想家的思想对比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全国卷41题
【解析】材料体现古代中国唯物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人的信仰演变)和意大利人文思想在不同时代的演变,可从古代中国和意大利思想演变的趋势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时在不同时期古代中国和意大利人的思想的演变,可从人与时代的思想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
论题:
古代中国和意大利的社会思想有不同的发展方向。
(3分)
阐述:
中国传统儒学没有关于鬼或者神的信仰,所以古代中国是一个没有主体宗教信仰的社会。
由于中国社会长期盛行自然经济,儒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强调加强个人的修身养性,从先秦的孔子、孟子到宋明时期的朱熹、王阳明,都强调加强个人修养,这成为统治阶级控制社会大众的思想工具。
意大利长期盛行有神论,是一个有主体宗教信仰的社会,社会主流思想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逐渐打破宗教的束缚。
在古罗马时期强调宗教美是最高的、绝对的,反映当时宗教统治人民思想,到了中世纪有所进步。
承认社会大众对幸福的追求,但仍然用宗教观点束缚这种追求。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发展起来,要求打破宗教束缚追求个人幸福。
16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大利出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意识。
(9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B组考前.预测押题练
(时间:
45分钟分值:
8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考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
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
由此可见孔、孟二人
A.宣扬民本思想B.主张重构秩序C.追求仁政德治D.肯定汤武革命
【考点】孔孟儒学
【解析】材料借助孔子与孟子二人评价“国君与人臣”这一对关系来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旧的政治体制的破坏与重建,孔子希望恢复破坏了的稳定的等级秩序,孟子所倡导的思想则主要体现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择明君而行的抱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改变周制之下的等级僵化,故B正确;A、C、D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
【答案】B
2.(青岛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三考试)黄宗羲在《自序》中说:
“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
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这反映出黄宗羲
A.倡导经世致用,反对思想一统B.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D.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根据题干“学问之道”及“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可知,黄宗羲认为学问要成一家之言,不能人云亦云,提倡文化自由,反对僵化的求知环境,D项正确。
“经世致用”是指做学问应该有所用,不能纸上谈兵,题干未涉及“经世致用”,排除A。
题干强调黄宗羲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与“批判君主专制”“批判八股取士”无关,排除B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3.(2018·广东清远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题·27)明末清初,有学者认为: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据材料可知( )
A.学者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B.学者提倡君主应以文学救世
C.学者主张“心性空谈” D.学者主张从根本推翻宗法专制制度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材料中“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可以推知学者主张经世致用,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主语是“君子”非“君主”,且该学者反对仅仅靠文学,认为是雕虫篆刻,故B项错误;材料学者反对空谈,与C项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D项主张,且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还只是对儒家思想的弊端或者君主专制抨击而已,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联评·6)李贽认为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都是对社会对个人有益的事情,说不上什么“可鄙”。
以下李贽的思想主张中与这一观点相一致的是( )
A.追求物质享受实为人的天性 B.反对道学家遵从的是非标准
C.鄙视脱离现实生活进行空谈 D.极力推崇自由、个性、平等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题干李贽强调的是他鼓励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认为这是有益的事情,并不违背天理,即认为追求物质享受符合人的天性,故A项正确;李贽只是反对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反对道学家遵从的所有是非标准,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李贽鼓励经营商业,并没有涉及对空谈的鄙视,故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李贽鼓励经营商业,没有体现对自由、个性、平等的推崇,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8·山东滨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0)普罗泰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
“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
”孔子也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普罗塔格拉的思想受到孔子的影响 B.东西文化交流自孔子时代就已展开
C.二者思想都体现了古代的人文精神 D.两人的思想均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普罗塔戈拉和孔子所处时代是各国是相互隔绝的状态,不可能相互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AB考点强化练第3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AB 考点 强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古代 中国 科技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