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 最完美的常态课教案 呕心沥血版.docx
- 文档编号:26628131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52.05KB
《论语》六则 最完美的常态课教案 呕心沥血版.docx
《《论语》六则 最完美的常态课教案 呕心沥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六则 最完美的常态课教案 呕心沥血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六则最完美的常态课教案呕心沥血版
《论语六则》
第一课时
课前3分钟:
抽背本课背诵,点评,督促同学按时背诵。
一、导语(竞猜人物,设疑激趣)
提示一:
“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
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谁排在第一位?
提示二: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
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2500年前,他的人生追求也正是我们今天党和国家为之奋斗的美好理想——建设和谐社会。
天不生此人,万古长如夜。
他,一位已在神龛宗庙上已供奉2000多年的不朽偶像,今天,全球150多个国家都开有成500多所以他名字命名的学院和课堂的汉语学校,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球形象大使,他是最博学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板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的言行举止、深深影响了2000年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整个民族气质、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富国——新加坡,更是以他创立的学说做为治国宝典,实现了国富民安的亚洲奇迹!
现在,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到底是谁了吗?
他就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至圣先师”,世界十大思想家(板书)之首、中华文化的先驱和骄傲的——孔子。
(导学案107页“走近作者”)
二、简介孔子其人、《论语》其书(择其精要,开阔视野,激发课外阅读经典兴趣)
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补充(结合导学案“了解文体。
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以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和对话文体为主,也有少量叙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论(lún编纂):
孔子的课堂言论,学生的听课笔记。
2、儒家经典:
“四书五经”: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易经)、《春秋》
3、核心思想: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4、孔子其人:
生前坎坷,死后风光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今年:
孔子诞辰2563年)(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
他有众多弟子,如子贡、子路、颜回等。
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是他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
三、整体感知(以朗读为重点,读出语气,读对节奏,读顺全文)
1、请6个同学们范读,并请其他同学点评。
在听的过程中请认真听,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语气。
试读过程中明确下列生字生词的读音:
1、论(lún)语 2、不亦说(yuè)乎3、人不知而不愠(yùn)
4、学而不思则罔(wăng)5、思而不学则殆(dài)6逾(yú)
2、学生点评——教师小结、范读——全班齐读
语气、节奏感悟(导学案107页)
3、文言文试译:
(选1小组,不准翻阅任何资料,其他人不得提示)
作业:
试着独立翻译全文,并总结翻译技巧的心得,下节课讨论翻译方法。
下节课前三分钟:
《我眼中的文言文》或《我是这样翻译课文的》
第二课时
课前3分钟:
《我眼中的文言文》或《我是这样翻译课文的》
一导入:
全班齐背课文。
三、整体感知:
(复习总结强调)《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四书五经中的经典,它以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和对话文体为主,也有少量叙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论(lún编纂):
孔子的课堂言论,学生的听课笔记。
全书共20篇,507章,字数据电脑统计共150919字。
《论语》为先秦论说散文集。
全书分为《学而》
(1)、《为政》(2、3、6)、《雍也》(4)、《述而》(5)等二十篇。
每篇又分若干章,取篇首二、三字为篇名。
全书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等的一些言论和活动情况,从多方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为人,内容十分丰富。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很多语句我们耳熟能详,可以做为修身齐家治学平天下的格言警句。
在节选的六句话中,同学们说说那些话是关于学习的,那些是涉及学习态度的?
那些涉及了人的品德修养?
提示一:
学生的学习态度,具体又可包括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对待学习材料的态度以及对待教师、学校的态度等。
学习态度由认识、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学习态度通俗地说是:
对学习,想不想,爱不爱,学不学的问题。
提示二、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
因其以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
说到底学习方法就是如何学怎么学的手段技巧。
提示三、品德修养
品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第二身份证,虽然生活中以貌取人的还是有的,但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才是他真正的形象。
做到有品德、有修养,首先需要礼貌。
俗话说礼貌是修养的外衣,如果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能够优雅大方,那么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则是美好的,并且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态度就是最好的方法,是基础,态度决定命运,方法决定效果。
品德修养是一个人的内涵和素质标志。
讨论、交流,形成板书(学生书写,板书见导学案108页)
老师归纳点拨(分类)
学习方法类
(1)作为《论语》的开篇之句,重要性不言而喻。
孔子的话说得明白透彻,揭示了人在世界的“说”与“乐”。
获得快乐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通过自身的温故新而获得快乐,第二境界是通过他人的到来而得快乐,第三境界是通过内心的修养而获得快乐。
一个人的自身发展不外乎三件事:
对己对人对社会,学习实践,无处不乐。
而学习是个人以后发展的坚实基础;但单纯的学习也是不够的,人是社会的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一个重要的活动,交朋结友,实际上都是对自己知识与道德在相互交流中的一种很好锻炼,特别是志同道合的益友。
而学识提高了,社会交际广阔了,思想修养也得加强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种种不如意,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些短暂的不顺了?
“人不知而不愠”,这是君子的修养,是一种很开阔很高尚的人生境界,这告诉我们:
够正面对待人们的误解、能够正确对待他人不公正的批评和能够以“不愠”处理应急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面对一些不公正的批评和责难,如何看待这些批评和责难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标准。
一般的人可能会暴跳如雷、心生敌意,但有修养的人则可能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方式来对待。
其实,许多误解与人的品德并无关系,有时是由人们的认知偏差所致、有时是由错误信息误导、有时是受小人谗言盅惑、有时是出于个人成见。
面对这些批评和责难首先要弄清引起误解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化解措施。
在美国历史上,林肯总统恐怕是受人责难、怨恨、诬陷和批评最多的总统,但他从来不以自己的好恶来批判别人。
要是他的“敌人”、对他不敬的人或是曾经羞辱过他的人能把任务完成得更好,他就会委派这些人去做。
林肯不仅对这些人或这些责难、怨恨、诬陷和批评没有“愠色”,相反他会反躬自问,把这一切当作一面镜子。
有修养的人从来不会在面对应急问题时显得惶惶不安,而是越在急难中越显得稳重。
尤其是一个手握权利的决策者,面对不同的意见,一是要冷静,不可顾此失彼,更不能冲动行事。
孙子说:
“将不可愠而致战。
”当年关羽被东吴杀死后,刘备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告,挟怒出击,攻打东吴,最终被东吴主帅陆逊火烧连营,蜀军损失惨重,刘备自己也一病不起,不久死于军中。
“人不知而不愠”,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风度。
对他人的不理解没有愤怒,仍能做出科学而又严谨的决断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智慧。
这种智慧正是人生快乐的最高境界!
(2)“温故而知新”有四解。
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学的知识,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
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三为,温故,知新。
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头再看以前看过的知识,总能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
第四,也是我认为正确的解释,是指通过回味历史,而可以预见,以及解决未来的问题。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师应该具有的能力。
合并这三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
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
“可以为师矣”亦有两解:
一为这样的人才可以之为师;二为自己做到这个程度,才可以为人师。
前者在着重知人,后者强调修己,这两解意义并不相同,虽然兼备这两重的意义,可使得本章更为完整,但如果站在前述“师”的意义之角度来看,可能还是以修己的自我期许来解较为妥适。
温故”的方法蕴含在“学而时习之”中,所谓温故,实际上就是指每次学习新的知识之后,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加以巩固。
而所谓的“时”是指多久呢?
夫子认为要做到: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夫子的意思是,要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但是每个月都不应该忘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也就是说每个月都“至少”应该系统复习一次。
而不是日以夜继地复习,这样很有可能会原地踏步。
“温故而知新”的思想,是做教师的重要条件,而对处于启蒙阶段的学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观点虽然非常简单,却是至理名言,有时候越简单的道理越难理解,越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奥巴马到中国来,在对话上海青年的演讲辞说道:
“……中国有句古言,温故而知新。
当然,我们过去30年中也遇到了挫折和挑战,我们的关系并不是没有困难的,没有分歧的。
但是我们必须一定是对手这种想法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我们两国的合作,美中两国都变得更加繁荣、更加安全。
我们基于相互的利益、相互的尊重就能有成就。
”通观奥巴马全文,结合其现在所作所为,我点评奥巴马为人为文的特点是: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仔细体会吧,奥巴马在对话上海青年的特定语境下,多有激情,时候又没有留下什么把柄,还没有办法抓住他什么把柄,这就是语音思维的独特魅力,唯懂语音思维者,最善于把情感溶入语境中。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永远新鲜的道理。
总结过去,发现新知,时代要求我们时刻更新自己,在知识上,事业中要有所创新,那么创新的基础是什么了?
孔子一语道破天机——温故,不管过去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你回头看看,想想,你也许就会有新的收获,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也是对自我重新认识的过程,是一种体验,一种熏陶,一种品味,一种升华的过程,就如故地重游,感慨中也会山川变迁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就如知己重逢,欣喜悲欢之余也会有以外的发现。
稳故的含义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无处不有,光辉的未来依旧根植于曾经几乎忽略的过去。
(3)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似乎就是这样的例子。
有一次,苏东坡去给相当于他长辈的当朝宰相王安石去祝寿。
看到王安石写有两句歌咏菊花的诗。
诗中写道: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一看,心想,这个老古董。
菊花的叶瓣是不落的,你怎么能这样写?
于是就给他改了: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到这个句子之后,心想,这个小兔崽子,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还是让他亲自见见去吧!
于是就把苏东坡给贬到了湖北黄州。
也是该有凑巧,有一次苏东坡在和一个老和尚游览之时,居然真的看到这里的菊花果然是落瓣的,于是心生惭愧,算是服了这个王老头儿了。
中国的人口占到世界总人口的22%。
近几年每年都有一千万以上的考生参加高考。
每年也有几百万的学士、硕士、博士毕业于各类学校。
应该说,中国的知识分子数量是世界上最大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庞大的知识分子群落的国度,在科学技术上面却是很落后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习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要从思维的角度入手,如此才可有大的提升,如此才可以上升为能力,没有什么比思维之花更美丽的花朵了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
思考与学习要一同进行,二者缺一不可,学是基础,思考是核心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否则要误入岐途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拖累,从而,就会被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
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
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孔子说: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
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
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记载: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
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程子曰: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资料:
沈括的趣闻轶事
沈括处处精细观察,事事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是他取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月桃花开”没有错
据说有一次,许多人议论白居易写的《游庐山大林寺》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诗,嘲笑白居易写错了,理由是这首诗写于唐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那时桃花都谢了。
可是沈括却认为,深山里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桃花比平原上开得迟,白居易尊重事实,没有写错。
弹琵琶手指位置没有错
还有一次,一些人看开封相国寺里一幅壁画,壁画上画着管乐队在演奏。
有人说画家画错了,理由是管乐演奏者在吹“四”字音,可是那个弹琵琶的手指不是在拨“四”字音所在的上弦,而是掩着下弦。
沈括仔细琢磨以后,钦佩地说,这位画家太高明了,很精通音乐!
接着他用亲身体验作了精辟的说明:
弦乐同管乐是不同的。
吹奏管乐,手指按在什么部位就发什么音,是同时的;弹琵琶就不同了,手指先拨弦,然后才发音,也就是动作要比声音早。
所以,演奏管乐的人在吹“四”字音的时候,弹琵琶的人的手指已准备拨下一个音了。
在场的人无不为沈括的高见所折服。
(4)北大著名的教授金岳霖有一次演讲,台下有一位学生问他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他的回答只有两个字:
好玩。
这也许就是兴趣在一个人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22岁教授的启示:
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本科生,在大三时通过潜心研究成功攻克了一个多年未解的国际数学难题:
反推数学中的拉姆齐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的研究,引起世界广泛赞誉。
上初中时,一些同学还在为数学教科书上的习题抓耳挠腮时,我就开始自学数论了,每到课余时间,他就会去图书馆,一回来,准会带上一大堆全英文数学书籍,常常捧着看到深夜。
同学问他题目,发现他的思路与他人不一样,还会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计算或解释。
西塔潘猜想是199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提出关于拉姆齐二染色定理证明强度的猜想。
具体是什么,我们不懂,我们只需知道这是一道很难的数学题,10多年来海内外著名研究者一直努力都没有解决就够了。
问起破解诀窍,刘路一脸淡然地说,没有什么诀窍,就是一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突然间想到了,就做到了。
刘路做数学题目总会因为自己的解题步骤和思维方式很独特而自得其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刘路在数学方面乐而有成,可以算得上天才了。
学习的三层境界:
知、好、乐。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
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使用了顶针的修辞。
顶针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修辞。
它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邻接的两个句子上递下接、首尾蝉联。
在古诗文中使用甚多。
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
这就如同数学中的逻辑推导,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知道”是偏重于理性,对象外在于已。
你是你,我是我,往往失之交臂,不能把握自如。
所以,当需要我们身体力行进行实践的时侯,往往难以做到。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
很有好处,很有必要,但是要坚持天天早起锻炼身体,那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喜好”是触及情感,发生兴趣。
就像一位熟识的友人,又如外乡遇故知,油然而生亲切之感,但依然是外在于我,相交虽融融,物我两相知。
例如:
我们很多人都会说自己喜好看书,这是确实的,但喜好的程度有所不同,大多数人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本浏览浏览,那本翻阅翻阅,觉得有些困了累了,扔在一边,明天再读,这就是“好之者”,甚于“知之者”,但还没有进入“乐之者”的境界。
“乐在其中”才是“乐之者”的境界。
这种境界用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词语来形容,这就是陶醉。
陶醉于其中,以它为赏心乐事,爱迪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他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里辛苦工作十几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但丝毫不以为苦,“我一生中从未间断过一天工作”。
他宣称:
“我每天其乐无穷”。
再比如孔子说到了也做到了,发愤起来就忘记了吃饭,高兴起来就忘掉了忧愁,甚至连自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述而》)。
用当今时髦的话来说,这就叫做“太投入了”。
历史如大浪淘沙,经过大浪淘洗后能够留下来的东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就读书学习而言,的确需要恒心和毅力、悟性和天赋,但仅仅凭它们,恐怕很难学好深入,“知之者、好之者”还不够,最主要的还得“乐在其中”,有“乐之者”的境界。
(5)孔子这句古老格言所表达的是一种虚心好学,自觉修养的精神。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
一是能者为师,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二是见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这种精神给我们的直接启示是无论与我们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在这方面孔子不愧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据史料记载说,孔子非常谦虚好学。
按《论语》、《史记》、《春秋左传》等文献的记述,孔子明确拜学过的人有郯子、蘧伯玉、师襄子、老子、苌弘等,学习的内容涉及礼、史、官制、琴术等等。
“孔子师郯子”的故事便是其中一例。
当年,孔子二十七岁时,在鲁国做个小官,他听说了郯子对远古的官职名称很了解,就前去拜见郯子求教,郯子便为他一一介绍。
第二个故事是孔子向师襄学琴。
孔子听说鲁国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子弹琴的技艺很高,他便亲自登门拜访,请师襄子做他的老师,教他弹琴。
这时的孔子,已经天下闻名。
师襄子听到孔子拜他为师,心里大为不安。
最后,师襄子被孔子的诚恳态度深深感动,使答应了孔子的要求。
孔子要求师襄子教他从头学起。
师襄子一丝不苟,从头教起。
据说孔子曾专程前往洛邑向老子问礼。
孔子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
他所说的和他实际上做到的所反映出的虚心好学精神,对于一个人戒除身上的骄气与过多的欲望,取长补短,不断上进是大有裨益的,这也是智者的智慧所在。
从另一方面讲“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也体现了一种自觉修养精神。
《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
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
善学者学无常师,然时时处处有师,善者正面为师,不善者反面为师,择不善而去之,择其善而从之,这也是朱熹谓之为的“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
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实际上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都有各自的长足之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孔子留给我们关于学习的经典,教我们有谦逊之心、豁达之度,教我们智慧地学,向一切道法自然学,不仅在知识层面上提升自己,更是要求我们修身养性,做一个真正的好学、会学之人,不断在学习中实践学习方法,体会学习的意义。
虚心求教永远是完善自身的法宝,体现的是一种谦逊。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的是一种谦逊。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
那么究竟应该向谁学?
学什么?
其实处处留心皆学问,关键是我们是不是足够谦逊,是不是足够自省。
知识是学问,实践是学问,做人是学问,只有谦逊了,我们才能放下身段,不顾身份,意识到“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才会抛弃自命不凡,不再我行我素。
向圣人学,向古人学,向伟人学,向凡人学,向下属学,向子女学,向朋友学,甚至向敌人学。
学“贤贤易色”,学“事父母能竭其力”,学“事君能致其身”,学“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总之,只有怀抱谦逊之心才能主动去学,静下心去学,才可能学到真正的学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的是一种豁达。
我们生了一双眼睛,似乎已经习惯于向外探究,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更是练就了轻而易举发现他人的弱点、缺点、不足的能力,不知不觉中犯了“严于责人,而宽于责己”的毛病。
于是少了反躬自省,多了吹毛求疵,不仅坏了自己的心态,也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其实人无完人,当我们只看见别人缺点时,扪心自问,是不是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是不是让瑕疵掩盖了美玉的光芒?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的是一种智慧。
我们通常能接受“向胜过我的人学习,向比我能干的人学习”的观念,却排斥那些在我们眼里不完美的,有缺点的,不成功的人。
殊不知,“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有偶然性,失败有必然性”,“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当我们能做到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同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真正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么我们可以把别人的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间接经验,从而少走弯路,使短暂的人生更有效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的是一种道法自然。
以别人为师,以前人为师,以书本为师,以实践为师,以一切可学之人为师,以一切道法自然为师,学无定师,博采众长。
你以我为师,我以你为师,在同行的路上相互扶持,彼此欣赏,共同进步,何乐而不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孔子留给我们关于学习的经典,教我们有谦逊之心、豁达之度,教我们智慧地学,向一切道法自然学,不仅在知识层面上提升自己,更是要求我们修身养性,做一个真正的好学、会学之人,不断在学习中实践学习方法,体会学习的意义。
(6)人生奋斗的总纲领,这是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有几个重要阶段被特别地强调出来。
让我们看一看圣人所描绘的这个人生坐标,看它对我们今天还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
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论语六则 最完美的常态课教案 呕心沥血版 完美 常态 教案 呕心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