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试题汇编.docx
- 文档编号:26626608
- 上传时间:2023-06-20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3.08KB
现代文阅读试题汇编.docx
《现代文阅读试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试题汇编.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试题汇编
现代文阅读试题汇编
前言:
现在距离高考越来越近,时间也越来越紧张,没有多少时间了!
这个时候很多学生由于心理紧张,每天坐立不安,特别烦躁,不能静下心来学习。
(关于高考心理辅导,另文刊登)这时候可不能放松
(2)加上这样的形容词表明了工人师傅的态度,因为这种情景他们见得太多了,从而说明生命的结束是必然的,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为下面写生命做了铺垫。
(此题答了工人师傅的心态得2分,答了与下文的关系得1分)
15.
(1)这个比喻所包含的意思是:
生命的丧失是挡不住的。
(2)这个比喻所包含的意思是:
每个人的生命有多长,自己生前是无法预测的。
16.
(1)他们错误地认为生命是无限的,而不知道生命的短暂。
(2)老年人就该做老年人的事,非要去返老还童,是不对的。
17.青年阶段:
既要开拓进取,也要珍惜生命。
中年阶段:
要稳定,不要夸张生命。
老年阶段:
要善待自己,自得其乐3、河南五市2006—2007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一17题。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王清铭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
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
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
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
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器都市人动荡的心灵。
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
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朗朗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
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
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
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
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藩他飘逸的心头吧。
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
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
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令人。
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
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14.结合上下文,解释“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这句话的意思。
(4分)答:
15.①文章第六段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话“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联系全文,指出“窗”和“门”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
(4分)答:
②作者把这二者对举有什么用意?
(2分)答:
16.“精明的现代人”在读书方面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6分)答:
17.作者认为在“灯红酒绿的繁华”中该怎样“诗意栖居”?
(6分)答:
14.(4分)现代社会物质日益丰富,但人们的心智无法得到滋养(精神生活越贫乏)。
(答案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一方面2分,共4分。
)
15.(6分)
①“窗”在文中是人心灵世界的写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门”是指世俗生活,象征人对物质的追求。
(4分)(1点2分,共4分。
若答“‘窗’是人类心灵的空间,人类文明的标志”,可得2分;若答“‘窗’是天的进出口”,“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得1分;若答“‘门’是生活的进出口,表示欲望”,得1分。
)
②二者形成一种对比(反衬)关系,旨在突出现代人注重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精神追求的现状。
(2分)(“对比”或“反衬”1分,作用1分。
)
16.(6分)
①现代人读书的目的只为经世致用(急功近利、带有功利色彩)。
②现代人缺少闲情逸致,视读书为苦事。
③现代人只在休闲时读书。
(1点2分,答对3点方可得满分。
)
17.(6分)①忘却虚名浮利(或“淡去功名之心”),②拥有闲情逸致,通过读书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获得一种“丰富的安静”。
(意思对即可)(1点3分,共6分。
)
4、2007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子夜昙花张
错恩师过世。
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
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
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
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语言。
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
新有关雍容气度,一如恩师的寡言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
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
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
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
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地暗淡。
它的来临使人震,也使人惊惶。
有一种漫步而来年绰约,以缓慢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线保留,像爱与死!
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
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它的步伐和黑夜一致。
因而看花人必须有一颗聆听的心,才会听得到夜,及花开的声音。
它极端美丽。
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
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
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
在这一夜,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
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
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它的性格极其刚烈。
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
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
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疲惫。
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风骨神韵。
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
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与挽留。
生命的确如此!
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
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
唯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
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
留下一生的记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14.在“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一句中,“奋发”与“无常”各指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用处?
(4分)答:
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
在这一夜,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这句话的含义?
(6分)答:
16.文中赞美了昙花的精神品质,请分条概括。
(6分)
答:
17.本文标题为
“子夜昙花”,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6分)
答:
14.(4分)①“奋发”形容昙花开得灿烂之状,“无常”指昙花凋落的迅速。
②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思考。
每问2分。
第一问“奋发”、“无常”解释各1分
15.(6分)①写昙花怒放吐香给人的感受(昙花为谁开),由昙花联想到恩师生前的音容知貌。
②以花喻人,说明恩师活在自己心中(或答:
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每条3分。
只答“昙花给人感受”给1分。
第二条,只答“以花喻人”给1分。
16.(6分)①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②幽雅绝俗(或清雅幽香)③绽放极为狂放。
共6分,答出一条给2分17.(6分)含义:
①昙花在夜晚(子夜)开放。
②借昙花寄托对恩师怀念和赞美之情。
作用:
以昙花为全文的行文线索。
共6分,含义答出一条给2分。
作用2分。
意思对即可。
5、2007.1惠州市2007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冰雪里的灵魂
夏立君李陵小时候,祖父李广一定与他一块朗读过《诗经》中那篇有名的《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对诗意似懂非懂的李陵看着祖父微微翕动的嘴唇,感到祖父的表情是那样深沉而又奇怪,祖父好似看到了血光冲天,好似看到了无边雪原,好似看见了自己留在苍茫大地上的无数脚印。
李陵从祖父的声调里听出了这首诗的美。
李广对李陵说:
从前有一个人,离开家非常久非常久,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家没有了,他的家已经被人做田地来耕种了,黍和稷都长得很高了。
小李陵似乎明白了:
人不能离家太久,更不能一辈子不回家。
公元前99年秋天,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击匈奴,出河西,临大漠。
冬天很快降临了,寒潮一阵一阵从漠北扑来。
这是一个与他过不去的冬天。
至浚稽山一带,在两座峰峦之间,李陵部众与单于率领的三万匈奴骑兵遭遇。
一场惨烈的厮杀之后,单于很快发现他这三万骑兵竟不足以制服李陵五千步卒。
单于让部队后撤,很快调来八万余骑,摆成合围之势,紧紧咬住李陵。
突围,突围!
李陵此时唯一的念头就是突围。
英勇的将士击退了匈奴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可单于的包围圈越勒越紧。
李陵抽出一支箭,又抽出一支箭,快给我箭!
可是,几乎在同时,将士们的箭袋全都空了。
五千将士的五十万之箭全飞向了匈奴人。
从此,李陵的一生都没有摆脱赤手空张空弓的感觉。
他下令解散部队,各自突围。
匈奴将士簇拥着单于很快来到李陵跟前。
李陵和单于互相看清了对方的面孔。
李陵控住马,望一眼天空的大地,望一眼南方,深深叹息一声,下马,投降!
李广如此忠义,他的孙子李陵却投降了。
武帝对此耿耿于怀。
那些从前赞扬李陵的人现在都说李陵的坏话,他们知道皇帝愿意听什么。
武帝问颇有些书生气的司马迁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司马迁说:
“李陵事亲极孝,与人交往恪守诚信,为国家奋不顾身。
这次出征,虽身陷绝境,但杀敌数量巨大。
他不死,可能是图谋将来有机会报答陛下……”武帝不喜欢这几句话,司马迁受了宫刑。
不久,李陵遭受灭族之祸,老母娇妻幼子弱弟都被杀掉了。
……两千年来,面对李陵这个名字,人们一直是一勇三叹。
人们在心灵里为李陵辟出了隐秘的一角。
体制总是塑造适合它需要的偶像,而李陵在体制的冷硬面孔之外。
李陵在匈奴生活了约二十年,最后死在那里。
匈奴人埋葬了他,匈奴人为他哭泣。
他的躯体上覆盖着厚厚的冰雪。
一个蒙羞的灵魂,一个堆积着厚厚冰雪的灵魂,一个插着无数把刀的灵魂,在两千多年前安息了。
他埋骨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重视葬地是农耕民族的传统,他已融入了游牧民族。
而他前半生所在的那个民族却不能忘记他。
隔着两千多年的岁月,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一样的感受?
人们感受到了李陵灵魂里的冰雪。
李陵似乎永远在历史深处沉思默想。
我感到历史一直在打扮李陵,但与打扮任何历史人物不同,人们念说着李陵时,总是颤动着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经。
面对李陵这个投降者,人心竟知道了羞愧。
人们企图以个人的方式,以一己的情感,融化李陵灵魂里的冰雪。
而李陵在冰雪中远去,远去。
人们一直遥望着的,是那一个背影。
(《散文》2002.11)
18.文中最后一段说“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异样的感受?
”请问李陵给了人怎么异样的感受?
(4分)
19.请分析第二段中战争场面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分)
20.文中多处提到“冰雪”。
这“冰雪”有可能融化吗?
联系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7分)
18.(4分)【对投降叛国者人们会不假思索地鄙视、唾骂(1分),但对于李陵,人们却迟疑了,甚至对他怀有羞愧之情(3分)意思对即可。
】19.(4分)【通过惨烈的战斗场面描写,表现了李陵骁勇善战的英雄本色,突出了他寡不敌众的无奈。
(1分)与下文李陵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形成强烈的对比,交代了人们叹息与羞愧的原因。
(2分)同时反映了作者对李陵的理解和同情,引发读者对历史人物的重新审视(1分)】20.(7分)【答案示例:
无法融化。
一方面,这“冰雪”来自外界环境,从古到今,汉族都没有原谅投降叛国者的心理氛围,古代即使独持异议的司马迁,也只是说“可能是图谋将来有机会报答陛下”,本质上没有(至少是不敢)原谅他的投降行为;现代的人们即使对李陵有羞愧之感,也不愿绷断“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经”;即使有个别人试图原谅李陵,但奈何年代久远,众人的观念顽强,无法改变。
另一方面,这“冰雪”来自李陵自身,他自小受民族情感熏染,知道不会得到任何原谅,投降前“望一眼南方,深深叹息一声”不是眷恋,而是诀别;后来遭受灭族之祸,雪上加霜,必然彻底绝望。
(认为“可以融化”亦可,务求言之有理。
合理联系原文3分;谈出自己见解4分,其中客观原因2分,李陵方面主观原因2分。
撇开原文内容但有理有据的,本题最高可给4分)】
6、2007届高三新课程标准语文模拟测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断
崖①石头很小。
群山很大,生命繁忙。
②时间在头顶上云层上空飘逝,断崖坐落在一个地方,从来没有移动过。
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一去不返的流水,把春天装进冬天,把少女扮成老妪;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散乱无章的碎石,被野花一次次覆盖。
被风霜一次次凝结:
断崖低着头,望着河对岸低矮的土屋,矮门里有不断变幻的人在渐渐陈旧的门里进进出出,屋里的人守着一个村落和一群人,年轻的人;断崖目睹着屋里人的厮守,村子是一堆默默无闻的石头。
③窗口对着庞大的断崖。
年复一年,黑色的山崖在绿色的森林旁边,注视着村里人祖祖辈辈永不停止地做着美好的梦。
当梦想在野地里实现,断崖默默地看在眼里;当梦想在路途上破灭,断崖也默默地看在眼里。
沉默的断崖,早已在春雨秋风里成了村庄沧桑变幻的见证。
④我一次次从巨大的断崖下走过,目睹断崖庞大的残缺,我不能面对断崖无动于衷。
它随时会让人想起人在生命中不可遏止的颠沛流离,它随时会让人在心里浮现长途跋涉中的一些刻骨铭心的词语:
断送、悲壮、逆流、落叶、沧海、黄昏……断崖避开了辉煌与光荣,耸立在所有亭台楼阁的背后,无法与它们的繁忙与奢华比较。
但是,断崖也肯定有过花枝与藤叶,那时水丰草茂的山坡、觅食的牛羊、升起的炊烟,让鲜活的生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
不知道在哪一天,山崖溃落了,可谁又能意料这瞬间的溃落,在风雨中一天天泅渡,竟凝成了一种不屈的姿势。
路过的人,偶然看见,一晃就过去了,不在乎断崖的诉说与沉默,
也不会在石头与泥土之间看出些许寓意。
只有心情沉重的人正在经历生命的围困与冲突的人,在他的视野中出现的断崖才随时会给他感悟。
是的,这庞大的断崖呈现在面前,肯定会让一些人若有所思。
⑤我就是在一次无意漫步时路过那断崖的。
山村的沉静与寂寞网一样罩住了我正在挣扎的灵魂和希望,而在我的身边,山是很高很高的,路是很长很长的。
风是很凉很凉的。
面对断崖,我总会想起历史,想起往事:
那大地上的伤口,在风霜年复一年的吹打中,渐渐地长出暗黑色的苔藓。
在阳光的曝晒下,一粒粒小石子从石壁上绽裂开来。
最后坠落在谷底,谷子与断崖诀离,却又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
于是,我每一次面对断崖,总会有不同以往的感想,但始终相同的是:
断崖在空旷与落寞之中总是用自己的身影证明自己的存在。
⑥朴素的断崖远离了灯火的辉煌,坚强的断崖支撑着深情的凝视。
水分很少的断崖把每一棵小草都揽在怀里,虽是绝壁,耶横长出来的小树和野花却永不停止地渲染着人迹罕至的地方,把厚重的寓意写在大地上,与高山的伫立彼此映照,最终铸炼成一种寻常人所难具备的品质,沉着、从容、朴实、深厚、忍耐、渴望、崛起、昭示,提醒一切正在沉沦的人,把痛苦与丧失当成身后的历史,在阳光和风雨中挣扎,坚韧地在命运的途中点燃心中即将熄灭的热情与梦想,演绎凤凰涅桀的火焰。
⑦我的呼吸在灯光的波纹里,遥遥地望着村庄边的断崖,断崖仍然在它的世界里。
断崖的形象在我的意念中,我为它在我的思维里安排了一个位置,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
19.根据全文,说说“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的断崖是怎样的断崖。
(4分)答:
20.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问题。
(5分)
(1)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沉默的断崖“在春雨秋风里成了村庄沧桑变幻的见证”?
请根据第三段内容,概括回答。
答:
(2)第四段“也不会在石头与泥土之间看出些许寓意”这句话中的“寓意”指什么?
答:
21.从五、六两段看,断崖引发了作者哪些人生感悟?
请分点概括。
(6分)19.①是在空旷与落寞之中坚韧地用自己的身影证明(或“昭示”)自己存在的断崖。
②是坚强、忍耐而默默地支撑着生生不息的新生命的断崖。
③是沉着、从容、朴实而又坚韧的断崖。
20.
(1)因为沉默的断崖年复一年默默注视着村里人祖祖辈辈永不停止地做着美好的梦;目睹了村里人梦想的实现和破灭。
(2)①生命中总会有失败、挫折;②面对意外的挫折,生命可以在艰难中变得更坚韧。
21.①面对不幸要能从容坚强;②把不幸当成身后的历史;③逆境可铸炼常人难以具备的沉着、从容、朴实的品质;③坚韧的人经历了磨砺,总会找到新的道路;④人在困境中要能继续自己的热情与梦想。
7、昆明市2007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梅花几度梦里寻王本道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
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众口一词的好评。
其实,就梅的形象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它是无论如何难当花魁的。
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
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令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它的品格。
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是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立的标准。
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
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为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
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
如陆游的诗:
“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
”王冕也有诗云: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赋予了梅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从拟人的角度看,造物主也实在是委屈了梅的。
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属第一,节气恰恰是在“苦寒”之时。
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而梅却我行我素,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显现着既勇敢叛逆又悲壮凄楚的色彩。
正是梅的这种秉性,才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
作为一名忠诚的“梅客”,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
每次赏梅归来,时常夙夜忧叹:
苦寒之于梅,确属命运的不公,世道的不公。
而梅呢,却无怨无悔地傲雪凌霜,凄切着、幽怨着,年年岁岁按季奉献着自己的幽香。
常常是在遇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会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花。
佛家曾有“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之说。
其实人生一世与其他生灵的一生就其过程来讲,并无二致,但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
有时想那冷峻的梅,若真的给她换一个温室环境,怕还真是难以承受呢。
梅是在苦寒的背景之下,扎根、生长、开花的,也恰恰是这苦寒,才使她蓄满了这成长的动力。
苦寒之于梅,又何尝不是一份财富呢?
人的一生也同样,心想事成,万事遂顺,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苦难同样是人生的必含内容。
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同样是一笔特殊的财富,它来之不易,自然也不会轻易丧失。
梅是在病态的环境中,在不公正的待遇中散放幽香的。
是否要改变这种生存环境,纠正这种不公,讨还个正确的说法呢?
这也许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情。
对此,梅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态度,正是这种承受,才使得她在万花丛中始终能独树一帜!
人若失去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达观的心态,还会有生存的信念吗?
(选自《经典美文》2006年11期)14.文章第一段写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的独特个性及其植梅放鹤的情趣,其用意是什么?
(4分)
15.作者说“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的依据是什么?
请根据第二段文意,分条列举回答。
(6分)
16.“在遇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会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花”,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6分)
17.作者认为:
“其实人生一世与其他生灵的一生就其过程来讲,并无二致。
”本文以“梅”为吟颂对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请你另外选择一个事物,抒写你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100字以内。
(6分)14.(4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品逸如梅”,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如一树傲然的梅花,独树众香国。
他又喜爱梅,人品衬梅品(2分),为后文颂梅张本(或作铺垫)(2分)。
(意思对即可)15.(6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为以天下为己任,自视甚高,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与他们寄寓的志向一致,因而大加赞赏。
(2)文人中的那些正人君子、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处境危恶,而梅花盛开于恶劣环境之中,清香如故,两者暗合,因此,古仁人常以生花妙笔,用梅花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
(3)中国文人将自身淡泊、孤高的个性赋予了梅,因而着笔渲染且广为传播。
(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16.(6分)梅生不逢时,命运不济却我行我素,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按季奉献着自己的幽香,显现其勇敢叛逆、悲壮凄楚的色彩。
这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
作者被梅的精神深深折服,一遇挫折,便梦梅砺志。
或答:
梅是在病态苦寒的环境中,在不公正的待遇中散放幽香的,它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态度,正是这种承受,才使得她在万花丛中始终能独树一帜!
苦寒之于梅是一份财富,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同样是一笔特殊的财富。
人应像梅一样具有对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文 阅读 试题 汇编
